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福功书法及其紫陶装饰创作浅析
1
作者 金晓琦 史陇鹏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建水紫陶以刻填工艺技法以及传统文人书画装饰而闻名,其中“书”作为紫陶装饰元素及思想载体形式之一,与紫陶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有着紧密联系,正所谓“壶随字贵”一说。向福功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建水紫陶领域内承前启后,贡献卓越的一位... 建水紫陶以刻填工艺技法以及传统文人书画装饰而闻名,其中“书”作为紫陶装饰元素及思想载体形式之一,与紫陶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有着紧密联系,正所谓“壶随字贵”一说。向福功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建水紫陶领域内承前启后,贡献卓越的一位大师。他继承发扬了最传统的文人书画紫陶艺术,又在传统中融入了个性,最终在书法上形成了“明”“拙”“健”的艺术风格。这正契合了建水紫陶金石趣味,是书法应用于建水紫陶创作上的优秀案例。梳理归纳向福功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形式美的表达,探研向福功书法艺术在建水紫陶创作中的呈现,总结其艺术风格,能够丰富建水紫陶及向福功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水紫陶 向福功 书法艺术
下载PDF
欹器与半坡尖底陶罐
2
作者 程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4-96,共3页
本文从词意和力学角度对欹器和半坡尖底陶罐进行研究,认为半坡尖底陶罐是欹器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对欹器的构造进行了设想。
关键词 欹器 半坡尖底陶罐 “欹” “覆” 重心
下载PDF
宜昌路家河遗址夏商时期陶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民利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59,共8页
本文从宜昌路家河遗址最多最典型的炊器陶釜入手,主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分析陶釜在数量、器形、容量、纹饰等方面的变化,总结本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特点,进而探讨不同时期陶釜在发展、交流与演变,来源与去向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路家河 夏商 陶釜 朝天嘴 周梁玉桥
下载PDF
仰韶文化陶折腹釜、有底灶研究
4
作者 孙少轻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8,共14页
仰韶文化A型陶折腹釜源于海岱地区的折腹釜形鼎,在豫西、晋南地区出现后,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展,并形成B型折腹釜的分支;陶有底灶的来源尚不明晰,总体由A型向B、C型发展,并形成了D型有底灶的分支。仰韶文化初期至一期,陶有底灶首先出现;二... 仰韶文化A型陶折腹釜源于海岱地区的折腹釜形鼎,在豫西、晋南地区出现后,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展,并形成B型折腹釜的分支;陶有底灶的来源尚不明晰,总体由A型向B、C型发展,并形成了D型有底灶的分支。仰韶文化初期至一期,陶有底灶首先出现;二期为陶折腹釜、有底灶的兴盛发展期;三期开始衰落,四期基本消亡。陶折腹釜、有底灶以搭配使用为主,陶折腹釜的核心功能应是煮、温水,与陶甑搭配可用于蒸饭,也可能参与酿酒流程;两者还作为随葬品或葬具,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陶折腹釜 陶有底灶 源流发展 功能
原文传递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19
5
作者 林留根 田名利 +6 位作者 徐建清 周恒明 张浩林 胡颖芳 周润垦 朱晓汀 黄建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44,I0002,I0003,共21页
骆驼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其早期文化遗存以平底陶釜为主要特征,代表了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掘中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灰坑等,以及广... 骆驼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其早期文化遗存以平底陶釜为主要特征,代表了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掘中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灰坑等,以及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灰坑,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发掘者建议将以骆驼墩早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 骆驼墩遗址 平底陶釜
原文传递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寓意与足太阳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初探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建宇 宋雪艾 +1 位作者 蔡昱 朱云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05-410,共6页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之"人面鱼身"寓意与《黄帝内经》对足太阳经功能的相关论述存在着渊源。如彩陶鱼纹中直线三角形是"力量"的寓意,而彩陶盆人面头顶的发髻也呈三角形,这与肾主发、"肾为作强之官"理论相符...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之"人面鱼身"寓意与《黄帝内经》对足太阳经功能的相关论述存在着渊源。如彩陶鱼纹中直线三角形是"力量"的寓意,而彩陶盆人面头顶的发髻也呈三角形,这与肾主发、"肾为作强之官"理论相符;彩陶盆"人面鱼身"恰好沿足太阳循行路线下潜,而"人面鱼身"象征的"后稷"图腾崇拜到周代演变为了农历寅月祭祀"后稷"的神道设教形式,这正符合《素问·脉解》的"正月太阳寅"及《素问·阴阳类论》之"三阳为父"等有关足太阳经功能的论述;古代船舵的发明源于对鱼尾鳍功能的模仿,而膀胱之"膀"字同"方",有船桨之意,船桨可正"四方",故"方"又引申为与中央政权相对应的藩镇"方国",这与《黄帝内经》所述"膀胱为州都之官"及"三阳为表"理论内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身 黄帝内经 “作强之官” “后稷” “正月太阳寅” “方国” “州都之官” “三阳为表” “神道设教” “三阳为父” 明堂
下载PDF
当代文具设计的文化原理--以马口窑传统祈福文化为视角
7
作者 荣俊蔚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7年第8期94-96,共3页
文具作为一种文化用品,无论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还是现代办公用具,都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虽然我国文具行业的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但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俨然成为我国文具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文具设计的... 文具作为一种文化用品,无论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还是现代办公用具,都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虽然我国文具行业的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但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俨然成为我国文具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文具设计的创新已经是势在必行。想要创新,就需要对原理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度的了解和剖析。发源于湖北水乡汉川马口的马口窑陶器,是我国珍贵的民间艺术。在几百年漫长的发展创造过程中,马口窑陶器从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借鉴和吸纳了大量的吉祥纹样,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这些吉祥纹样所代表的祈福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寄托在想象出的祥瑞符号和文化载体上形成的。所以,祈福文化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和群众依托。文章旨在以传统祈福文化为视角,分析其在当代文具设计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这对于文具发展的设计和创新有着根源性的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祈福文化 文具设计原理 福文化文具 马口窑陶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