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Rigid-flexible Coupling Dynamics of Flexible Cone-probe Docking Mechanism
1
作者 HAN Wei JIANG Zhijie +1 位作者 HUANG Yiyong CHEN Xiaoqia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4-693,共10页
In this paper,a new kind of flexible cone composed of the thin-walled plates based on space probecone docking mechanism for small-sized spacecraft is presented.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ocking impact dynamics,which ta... In this paper,a new kind of flexible cone composed of the thin-walled plates based on space probecone docking mechanism for small-sized spacecraft is presented.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ocking impact dynamics,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additional stiffness terms,is derived based on Lagrange Analy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Hertz contact theory.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employed for the discretization of the thin-walled pl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dynamic 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additional stiffness terms will be difficult to reach steady state.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correctly predict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be-cone DOCKING mechanism flexible CONE FEM Impact dynamics Additional STIFFNESS TERM
下载PDF
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Again
2
作者 Simona Canepa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20年第10期565-571,共7页
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is the title of a book written by Sigfrid Giedion in 1948,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where great importance is given to the furniture too.It covers... 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is the title of a book written by Sigfrid Giedion in 1948,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where great importance is given to the furniture too.It covers almost a millennium of inventions.Mechanical furniture helps us to save space,they can transform the rooms where we are living or working.Mechanization is a concept not only referred to an object.What I would like to analyse in this paper is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levels of mechanization in housing projects,each able to modify and transform spaces,acting on the single room,on the internal volume and also on the faç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 furniture FLEXIBILITY living spaces
下载PDF
Modeling of a space flexible probe–cone docking system based on the Kane method 被引量:2
3
作者 Zhang Xiang Huang Yiyong +1 位作者 Chen Xiaoqian Han Wei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cro- and nano-satellites have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the research community worldwide. Many colleges and corporations have launched their satellites in space. Meanwhile, the space flexible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cro- and nano-satellites have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the research community worldwide. Many colleges and corporations have launched their satellites in space. Meanwhile, the space flexible probe-cone docking system for micro- and nano-satellites has become an attractive topic. In this paper, a dynamic model of a space flexible probe-cone dock- ing system, in which the flexible beam technology is applied, is built based on the Kane method. The curves of impact force versus time are obtained by the Lagrange model, the Kane model, and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Lagrange model was presented in the reference and verified by both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methods show good agreements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beam flexibility and the initial relative velocity change.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vectorial mechanics and analytical mechanics in the Kane method leads to a large reduction of differential operations and makes the modeling process much easier than that of the Lagrange method. Moreov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beam flexibility and the initial relative velocity are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itial relative velocity of space docking operat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a certain valu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dock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models flexible structures Impact testing Kane method space probe-cone docking
原文传递
Flexible multilayer MEMS coi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energy harvesters
4
作者 ZHANG Jie HOU XiaoJuan +7 位作者 QIAN Shuo BI XiaoXue HU DongXu LIU JianJun GENG WenPing MU JiLiang HE Jian CHOU XiuJi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282-1293,共12页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s are promising for the power supply of wireless sensor nodes,small electronic devices,and wearable electronics.Conventional electromagnetic harvesters usually increase output...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s are promising for the power supply of wireless sensor nodes,small electronic devices,and wearable electronics.Conventional electromagnetic harvesters usually increase output by increasing the size of coils and magnets,limiting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power density.In this study,multilayer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coils were prepared using flexible electronics,and their high integration performance in arbitrary space was utilized to greatly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space magnetic field by the electromagnetic harvester.The core magnet of the generator was magnetically balanced to achieve levitation,which improved the sensitivity and reduced fatigue damag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pring structures.The wound coils on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magnet and the flexible coils on the sides worked together to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output of the devices.The output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with different number distributions was simulated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to obtain the optimal structural parameters.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introducing flexible multilayer MEMS coils on the side surface of the energy harvester,the open-circuit voltage of the energy generators increased from 7 to 10 V by more than 43%.Flexible multilayer MEMS coils can enhance energy conversion rates and possess compact dimensions,making them suitable for integration onto complex surfaces.After the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testing,the maximum peak power of the harvester was 7.1 m W at an acceleration of1 g and a resonant frequency of 11 Hz with a resistor of 3.5 kΩinternal resistance.Moreover,a 470μF capacitor can be charged to 3.5 V within 10 s to drive a hygrothermograph to work for more than 80 s and can supply a light bulb continuously.This strategy show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vibration-energy-driven electromagnetic generators for powering small electronics in limited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harvester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multilayer MEMS coils magnetic levitation overall space magnetic field flexible planar coils
原文传递
空间太阳电池阵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5
作者 于辉 张伟 +1 位作者 崔新宇 吴跃民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52-1557,共6页
在对空间太阳电池阵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刚性、半刚性、柔性太阳电池阵的技术特点及工程应用情况。传统刚性、半刚性太阳电池阵质量比功率及体积比功率较低,无法满足未来航天任务对太阳电池阵轻质量、小收纳体积的需... 在对空间太阳电池阵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刚性、半刚性、柔性太阳电池阵的技术特点及工程应用情况。传统刚性、半刚性太阳电池阵质量比功率及体积比功率较低,无法满足未来航天任务对太阳电池阵轻质量、小收纳体积的需求。采用柔性电池、柔性基板及柔性伸展机构的全柔性太阳电池阵,质量比功率预计可达200 W/kg以上,体积比功率可达40 kW/m^3以上,较传统太阳电池阵有大幅提升,是未来空间用太阳电池阵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未来应用需求及国内外技术现状,对全柔性太阳电池阵亟待解决的柔性电连接、柔性组件封装、高性能伸展机构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的技术攻关方案,为后续全柔性太阳电池阵的研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电池阵 全柔性太阳电池阵 柔性电连接 柔性组件封装 高性能伸展机构
下载PDF
空间柔性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建国 苏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124,共4页
根据空间柔性机构运动可靠性的特点,利用浮动坐标系和模态柔性建立了柔性机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给出其迭代算法的数值求解方法.研究了柔性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仿真方法,包括一次二阶矩法和高效响应面法,特别是针对空间柔性机构运动可靠... 根据空间柔性机构运动可靠性的特点,利用浮动坐标系和模态柔性建立了柔性机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给出其迭代算法的数值求解方法.研究了柔性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仿真方法,包括一次二阶矩法和高效响应面法,特别是针对空间柔性机构运动可靠性的特点,分析了以上方法的适用性.最后,应用ADAMS软件中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分析和仿真功能,并结合自主开发软件工具序列响应面法S RSM(Sequence Response Surfance Method),成功地对某空间展开机构的运动可靠性进行了分析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 空间应用 柔性结构 可靠性
下载PDF
多学科优化技术在空间结构锁可靠性设计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苏多 张建国 +1 位作者 李强 刘欣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5-101,共7页
多领域协同建模仿真是复杂产品虚拟样机设计分析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利用CAD/CAE工具搭建的空间结构锁多柔体虚拟样机模型,综合考虑了强度、动力学、空间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协同设计分析和协同建模仿真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可靠... 多领域协同建模仿真是复杂产品虚拟样机设计分析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利用CAD/CAE工具搭建的空间结构锁多柔体虚拟样机模型,综合考虑了强度、动力学、空间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协同设计分析和协同建模仿真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协同设计分析。并深入讨论了协同建模仿真实现中的数据综合、过程综合等关键技术。通过多学科协同设计分析和建模仿真,找到了空间结构锁的可靠性薄弱环节,并结合多学科优化技术,实现了空间对接锁基于可靠性的设计优化,进一步提出了通用的复杂机电系统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并开发了能协同三维建模工具(如PROE),有限元分析工具(如MSC.PATRAN,NASTRAN,ANSYS)和动力学分析工具(如MSC.ADAMS)进行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通用工具平台A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 运动 柔性结构 可靠性 优化 虚拟样机 计算机仿真 空间对接
下载PDF
海上柔性并联平台空间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谢克峰 张合 +1 位作者 刘善增 李豪杰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2-519,共8页
针对某海上螺旋副-虎克铰-球铰(HUS)柔性并联平台由快速稳定和大负载引起的支撑连杆弹性变形和负载瞄准位置偏差问题,进行了空间弹性动力学建模。采用模态函数和空间等截面梁单元模型对弹性连杆进行空间建模,基于虎克铰和球铰连接的连... 针对某海上螺旋副-虎克铰-球铰(HUS)柔性并联平台由快速稳定和大负载引起的支撑连杆弹性变形和负载瞄准位置偏差问题,进行了空间弹性动力学建模。采用模态函数和空间等截面梁单元模型对弹性连杆进行空间建模,基于虎克铰和球铰连接的连杆为两自由度空间运动,推导了空间单元坐标与系统坐标的两自由度转换矩阵,利用平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约束条件建立了HUS柔性并联平台的空间弹性动力学方程;运用Newmark方法对弹性动力学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分析了平台的弹性动力学响应和支撑连杆的最大动应力,并进行了动力学测试实验;进一步分析了弹性变形对负载瞄准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弹性变形引起的支撑点最大位移为2.45 mm,且x轴明显大于y轴和z轴;由弹性角位移引起最大位置偏差为1.35 m.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数值建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学 柔性并联机构 空间动力学建模 弹性变形 弹性连杆
下载PDF
柔性空间机械臂末端运动及柔性振动的模糊自适应补偿控制 被引量:23
9
作者 梁捷 陈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7,共13页
讨论了载体位置不受控、姿态受控情况下,具有不确定参数的漂浮基柔性空间机械臂系统载体姿态与末端爪手惯性空间轨迹跟踪的模糊自适应补偿控制和柔性振动优化控制问题。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和假设模态法并结合系统动量守恒关系,分析、建立... 讨论了载体位置不受控、姿态受控情况下,具有不确定参数的漂浮基柔性空间机械臂系统载体姿态与末端爪手惯性空间轨迹跟踪的模糊自适应补偿控制和柔性振动优化控制问题。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和假设模态法并结合系统动量守恒关系,分析、建立了柔性空间机械臂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及运动Jacobi关系。以此为基础,使用奇异摄动法和2种时间尺度的假设,将系统分解为轨迹跟踪控制器和振动控制器可分开设计的奇异摄动系统。对于快变子系统,使用全局最优线性二次调节器(LQR)控制方法来对柔性杆件的振动进行主动抑制。同时,针对系统参数不确定的情况,设计了一种标称计算力矩控制器附加模糊自适应补偿控制器的复合控制方案来保证慢变子系统载体姿态与末端爪手在惯性空间的轨迹跟踪。通过系统数值仿真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漂浮基柔性空间机械臂 奇异摄动法 惯性空间 模糊自适应补偿控制 振动优化控制
下载PDF
空间非合作目标物柔性捕获技术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吉丰 王班 +2 位作者 谭春林 刘永健 孙国鹏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分类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多种空间柔性捕获技术的原理及性能特点,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结果表明:空间绳系捕获技术在理论及试验研究方面都相对成熟,是未来行之有效、可工程实现的柔性捕获方式之一。重点针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物捕获... 分类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多种空间柔性捕获技术的原理及性能特点,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结果表明:空间绳系捕获技术在理论及试验研究方面都相对成熟,是未来行之有效、可工程实现的柔性捕获方式之一。重点针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物捕获中容易出现的翻滚问题,对比分析现有的几种常用的接触式消旋方法,分析表明能同时实现捕获+消旋的一步式消旋法更具有应用前景。以空间绳系捕获技术作为空间柔性捕获的代表,对其捕获后的空间绳系组合体动力学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系绳模型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各种系绳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系绳控制机构进行了分类综述,给出了设计系绳控制机构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最后对空间绳系捕获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合作目标物 柔性捕获 消旋方法 系绳模型 系绳控制机构
下载PDF
柔性航天器拖拽空间碎片动力学与控制仿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富祥 周志成 曲广吉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8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针对地球静止轨道空间碎片清除需求,开展了服务星通过绳索拖拽空间碎片离轨多体动力学与控制仿真研究.分析了在轨拖拽期间系统拓扑构型,采用递推方法推导了考虑地球J2摄动的服务星和空间碎片柔性多体动力学方程组,建立了基于集中参数法... 针对地球静止轨道空间碎片清除需求,开展了服务星通过绳索拖拽空间碎片离轨多体动力学与控制仿真研究.分析了在轨拖拽期间系统拓扑构型,采用递推方法推导了考虑地球J2摄动的服务星和空间碎片柔性多体动力学方程组,建立了基于集中参数法的绳索动力学模型,通过约束方程将绳索与服务星和空间碎片相连接,建立了服务星姿态控制力矩方程,最后形成了服务星在轨拖拽空间碎片期间柔性多体系统多体动力学方程.通过悬链线模型与本文采用的集中参数模型的比较验证了本文采用的柔性绳索模型的正确性,然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与服务星质量接近的空间碎片被拖动期间动力学特性,为这类航天器总体设计及空间碎片清除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清除 绳索力学模型 柔性航天器 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在轨服务
下载PDF
空间碎片消旋柔性冲击末端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睿 戴士杰 +2 位作者 张慧博 张德轩 姚金铭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72,共8页
根据机械冲击式主动消旋方法的特点,设计了变压力柔性冲击末端.考虑到变压力柔性末端的流固耦合作用,通过分析内部气体压力对末端刚度的影响,确定了压力阈值并展开优化设计.对柔性冲击末端与空间碎片之间的碰撞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 根据机械冲击式主动消旋方法的特点,设计了变压力柔性冲击末端.考虑到变压力柔性末端的流固耦合作用,通过分析内部气体压力对末端刚度的影响,确定了压力阈值并展开优化设计.对柔性冲击末端与空间碎片之间的碰撞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建立了柔性末端与空间碎片碰撞的接触模型,设计了冲击与测量实验系统,修正了摩擦模型,通过冲击实验验证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法向碰撞力和切向摩擦力模型计算误差分别小于6.7%和6.9%.研究表明变压力柔性末端设计合理有效,满足空间碎片消旋要求,对发展空间碎片捕获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 主动消旋 机械冲击 柔性末端 碰撞力
下载PDF
空间光学遥感器精密次镜调整机构设计及试验
13
作者 武永见 杨大伟 +2 位作者 孙欣 刘涌 胡永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4-170,共7页
随着空间光学遥感器地面分辨率逐步提高,长焦距、大口径相机成为重点研究方向。为了克服重力变化、复合材料变形等因素带来的天地不一致性的问题,次镜调整成为校正光学遥感器离焦和主次镜相对位置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将次镜柔性支撑、... 随着空间光学遥感器地面分辨率逐步提高,长焦距、大口径相机成为重点研究方向。为了克服重力变化、复合材料变形等因素带来的天地不一致性的问题,次镜调整成为校正光学遥感器离焦和主次镜相对位置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将次镜柔性支撑、精密直线驱动与柔性铰链传动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套高精度次镜调整机构。首先介绍了该套机构的光机构成、工作原理及传动链路,然后对超轻次镜、高精度直线致动、高精度调焦传动等设计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力学环境试验后的调整精度测试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套精密调整机构实测调整行程大于±120μm,轴向调整步距精度0.18μm(3σ值),调整行程内次镜的最大平移误差为1.30μm,最大倾斜误差为1.93″,具有调整范围宽、调整精度高的特点,满足空间光学遥感器精密次镜调整的要求,已成功在轨应用于北京三号B卫星0.5 m级高分辨率空间相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径 空间光学 调整机构 遥感器 次镜 柔性支撑
下载PDF
ADAMS的柔性旋摆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14
作者 孟令伟 钱静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8-131,共4页
应用ADAMS软件对旋转压实仪中的空间旋摆机构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对模型中构件参数的优化及对仿真数据的后处理,确定仪器中零件的材料属性和尺寸参数,从而对仪器的加工制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ADAMS 柔性 旋摆机构 仿真
下载PDF
气动扇形柔性关节多指灵巧仿人机械手 被引量:6
15
作者 宋钊杰 韩建海 +1 位作者 李向攀 郭冰菁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2,28,5,共8页
为了满足服务型机器人对人机交互动作柔软性、安全性的高要求,基于仿生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气压驱动扇形柔性关节,并将其用于多指灵巧仿人机械手的构建。采用柔性关节驱动和刚性手部骨骼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兼顾手部刚度与柔性。通过关节角... 为了满足服务型机器人对人机交互动作柔软性、安全性的高要求,基于仿生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气压驱动扇形柔性关节,并将其用于多指灵巧仿人机械手的构建。采用柔性关节驱动和刚性手部骨骼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兼顾手部刚度与柔性。通过关节角度的检测和供气压力的调节,实现手指关节弯曲角度和手指抓握力的连续控制。描述了扇形柔性关节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特点,以及手部整体结构的设计,并对机械手抓握动作和功能进行了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柔性多指灵巧仿人机械手能够完成各种手势以及对球状、圆柱状和卡片状等物体的抓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指灵巧 仿人机械手 气动扇形柔性关节 运动空间 抓握动作
下载PDF
对卫星柔性对接补加一体化机构建模与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剑斌 黄龙飞 +4 位作者 韩旭 蒙波 李志 王文龙 李文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37,共8页
阐述了一种弱撞击交会条件的对接补加一体化机构.在机构设计上采用柔性杆实现软连接,刚性周边杆实现纠偏和刚性锁紧,阻尼装置吸收对接碰撞能量,并采用可浮动的气/液耦合和电气接口进一步实现高精度的气/液/电路连接.采用拉格朗日分析力... 阐述了一种弱撞击交会条件的对接补加一体化机构.在机构设计上采用柔性杆实现软连接,刚性周边杆实现纠偏和刚性锁紧,阻尼装置吸收对接碰撞能量,并采用可浮动的气/液耦合和电气接口进一步实现高精度的气/液/电路连接.采用拉格朗日分析力学建立飞行器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模态叠加法对碰撞过程柔性部件的变形进行描述,从而建立飞行器柔性对接动力学模型.多工况动力学仿真试验表面所设计的对接补加一体化机构可在0.25 m/s弱撞击速度范围,20 mm横向对接容差以及±5°角度容差范围内实现可靠对接.对接补加一体化装置完成样机研制,并在直线运动平台上完成对接性能和电路连接的多次试验,在专用补加系统上完成接口密封性和模拟推进剂传输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接补加 柔性锥杆式机构 柔性动力学建模 弱撞击对接
下载PDF
临近空间伞张式飞艇气囊结构协同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成业 宋笔锋 王海峰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01-1107,共7页
首先介绍了临近空间伞张式飞艇气囊结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针对原有伞张式气囊伸缩机构存在的受力集中问题提出了改进设计方案,然后对改进设计的伞张式气囊伸缩机构进行了多柔体动力学仿真,得到连接盘处的位移时间函数,并对20 km飞行高... 首先介绍了临近空间伞张式飞艇气囊结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针对原有伞张式气囊伸缩机构存在的受力集中问题提出了改进设计方案,然后对改进设计的伞张式气囊伸缩机构进行了多柔体动力学仿真,得到连接盘处的位移时间函数,并对20 km飞行高度的飞艇气囊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气囊表面应力分布和气囊张力传递到气囊伸缩机构连接盘处的作用力,最后提出了一种多柔体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协同仿真方法,得到整个变形过程中气囊伸缩机构中受力最大连杆的载荷历程。通过与原有气囊伸缩机构中连杆的载荷历程进行对比,验证了改进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飞行器 气囊伸缩机构 多柔体动力学 协同仿真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超前瞄准机构研制与测试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伟舟 谢永 +3 位作者 贾建军 张亮 高瑞弘 王雪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4,共8页
探测低频引力波需要脱离地缘噪声干扰,在空间搭建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装置。太极、LISA、天琴等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计划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公里量级的臂长上实现皮米级的位移测量精度,以满足引力波探测的要求。在探测任务中,考虑轨道季节... 探测低频引力波需要脱离地缘噪声干扰,在空间搭建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装置。太极、LISA、天琴等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计划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公里量级的臂长上实现皮米级的位移测量精度,以满足引力波探测的要求。在探测任务中,考虑轨道季节性变化和星间激光传输时间等因素,发射光束需要一个超前角度,确保远端望远镜能够接收到光束,从而完成星间激光干涉。针对发射光束需要超前角度的需求,设计并研制了一款用于激光干涉链路中提供超前角度的光束指向机构,即超前瞄准机构。该机构基于将偏转轴配置在反射镜面上的设计理念,采用柔性铰链和杠杆配合的结构形式,利用压电陶瓷自闭环进行驱动控制,实现光束一维高精度偏转。对该机构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其力学特性以及偏转范围。对所研制的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机构偏转范围可达到709.4μrad,偏转精度可达到0.44μrad,机构偏转引起的光程差优于10 pm/(Hz)1/2(1~10 Hz)。从而验证了该机构设计的可行性,为实现光束超稳高精度偏转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超前瞄准机构 柔性铰链 光程差
下载PDF
空间站柔性电池翼在轨载荷计算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芳 郭其威 +1 位作者 吴松 肖余之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为了保证空间站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大量能源及发射入轨时的较小重量代价,我国空间站采用大面积柔性电池翼的设计方案.大柔性电池翼因其结构复杂且频率极低,在轨运行时又要承受多次大机动过程产生的载荷,各承力组件的强度校核和参数设计成... 为了保证空间站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大量能源及发射入轨时的较小重量代价,我国空间站采用大面积柔性电池翼的设计方案.大柔性电池翼因其结构复杂且频率极低,在轨运行时又要承受多次大机动过程产生的载荷,各承力组件的强度校核和参数设计成为影响整个空间站任务成败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建立了空间站柔性电池翼的线性简化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柔性电池翼在轨大机动过程中各关键组件的载荷,计算结果可对大柔性电池翼的强度校核和减重设计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柔性电池翼 伸展机构 载荷计算 模态综合法
下载PDF
空间敏感载荷用超精密驱动系统刚柔耦合振动分析
20
作者 孙小庆 杨斌堂 +1 位作者 柏转 忽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99-105,共7页
作为实现空间敏感载荷精密定位的关键部件,超精密驱动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亚毫米级的输出行程,同时还应达到微纳米级的分辨精度。提出了一种利用柔顺放大机构与智能材料作动器联合驱动的方案。对柔顺放大机构在传动过程中可能因微振动而影... 作为实现空间敏感载荷精密定位的关键部件,超精密驱动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亚毫米级的输出行程,同时还应达到微纳米级的分辨精度。提出了一种利用柔顺放大机构与智能材料作动器联合驱动的方案。对柔顺放大机构在传动过程中可能因微振动而影响输出精度的问题,利用伪刚体模型法、假设模态法和拉格朗日方程构建了柔顺放大机构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仿真研究了作动频带内柔顺放大机构的动力学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驱动频率的增加,放大机构弹性振动加剧;但在整个作动频带内,弹性振动与刚体运动的幅值比在5 Hz驱动频率下仅为0.61%;进一步结合试验测试证明了所设计的驱动系统可以忽略柔顺放大机构产生的弹性振动的结论,表明该驱动系统具备超精密定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敏感载荷 超精密驱动 柔顺放大机构 刚柔耦合 仿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