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inflow discharge and bed erodibility on outburst flood of landslide dam 被引量:8
1
作者 ZHOU Ming-jun ZHOU Gordon G.D. +2 位作者 CUI Kahlil Fredrick E. SONG Dong-ri LU Xue-q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778-792,共15页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hydrographs of outburst floods induced by landslide dam overtopping failure is necessary for hazard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is study, flume model tests on the breaching of landslide ...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hydrographs of outburst floods induced by landslide dam overtopping failure is necessary for hazard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is study, flume model tests on the breaching of landslide dams were conducted. Unconsolidated soil materials with wid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dam.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upstream inflow discharges and downstream bed soil erosion on the outburst peak discharge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whole hydrodynamic process of landslide dam breac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s defined by clear inflection points and peak discharges. The larger the inflow discharge, the shorter the time it takes to reach the peak discharge, and the larger the outburst flood peak discharge. The scale of the outburst floods was found to be amplified by the presence of an erodible bed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landslide dam. This amplifica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upstream inflow.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ence of an erodible bed increases the density of the outburst flow, increasing its probability of transforming from a sediment flow to a debris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dam INFLOW DISCHARGE Erodible bed OUTBURST flood
下载PDF
High-Efficient Numeric Simulation of Spontaneous Potential Log in Complex Beds
2
作者 Pan Ke-jia Tan Yong-ji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18-124,共7页
关键词 自然电位 数值模拟 登录 水电阻率 有限差分法 计算机编程 物理参数 石油勘探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contaminated Tisza flood-plain soil after heavy metal pollution
3
作者 Zoltán Gyori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251-252,共2页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污染 食物链 河床 沉积物 环境污染
下载PDF
Integration of colour bathymetry, LiDAR and dGPS surveys for assessing fluvial changes after flood events in the Tagliamento River (Italy)
4
作者 Johnny Moretto Fabio Delai +1 位作者 Lorenzo Picco Mario Aristide Lenz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年第8期21-29,共9页
The estimation of underwater features of channel bed surfaces without the use of bathymetric sensors results in very high levels of uncertainty. A revised approach enabling an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the wet areas to ... The estimation of underwater features of channel bed surfaces without the use of bathymetric sensors results in very high levels of uncertainty. A revised approach enabling an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the wet areas to create more accurate and detailed Digital Terrain Models (DTMs) is here presented. LiDAR-derived elevations of dry surfaces, water depths of wetted areas derived from aerial photos and a predictive depth-colour relationship were adopted. This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at two different reaches of a northeastern Italian gravel-bed river (Tagliamento) before and after two flood events occurred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2010. In-channel dGPS survey points were performed taking different depth levels and different colour scales of the river bed. More than 10,473 control points were acquired, 1107 in 2010 and 9366 in 2011 respectively. A regression model that calculates channel depths using the correct intensity of three colour bands (RGB) was implemented. LiDAR and water depth points were merged and interpolated into DTMs which features an average error, for the wet areas, of ±14 cm. The different number of calibration points obtained for 2010 and 2011 showed that the bathymetric error is also sensitive to the number of acquired calibration points.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alculated through a difference of DTMs shows a prevalence of deposition and erosion areas into the we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 LIDAR Data DGPS Survey COLOUR BATHYMETRY floods Gravel bed Braided RIVER Tagliamento RIVER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游河漫滩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明 周成成 +1 位作者 夏楷 章广越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长江中游历来是防洪重点,河漫滩的演变速率虽然相对缓慢,但新水沙条件下河漫滩的长期累积性变化值得关注。以三峡水库175 m运行期长江中游多处典型河漫滩淹没特征流量的统计分析作为基础,量化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径流过程在河漫滩淹... 长江中游历来是防洪重点,河漫滩的演变速率虽然相对缓慢,但新水沙条件下河漫滩的长期累积性变化值得关注。以三峡水库175 m运行期长江中游多处典型河漫滩淹没特征流量的统计分析作为基础,量化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径流过程在河漫滩淹没特性方面的变化,结合滩面植物对季节性水文波动淹没耐受能力的分析,指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径流过程变化造成的季节性淹没不足以阻断滩面植物的生长发育。由于一系列涉水工程的控制作用,长江中游河漫滩的横向变形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但在滩面植被缓流滞沙效应下,长江中游河漫滩总体仍呈现缓慢淤高的长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河漫滩 湿生植物 耐淹能力
下载PDF
床沙级配调整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
6
作者 张晓雷 徐志恒 +1 位作者 杨晨 毕峥峥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水库清水下泄影响,黄河下游床沙粒径出现了明显的粗化。为了探讨床沙级配粗化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花...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水库清水下泄影响,黄河下游床沙粒径出现了明显的粗化。为了探讨床沙级配粗化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花园口至孙口河段2020年4—10月的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根据河段床沙粗化特点,并以花园口床沙粗化过程为代表,设计了4组床沙级配作为模拟计算的初始床沙条件;最后采用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床沙级配调整对洪水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床沙级配调整对黄河下游的流量、水位、含沙量、洪水演进时间以及河段冲淤量均有影响,但是对流量影响较小,而水位、含沙量、洪水演进时间与河段冲淤量对床沙级配的改变响应较为敏感。床沙中值粒径d_(50)由0.076 mm(级配1)增至0.242mm(级配4)时,夹河滩断面水位增高0.89 m,花园口至孙口河段冲淤量由冲刷0.679亿m^(3)转变为淤积0.059亿m^(3),冲刷量减幅为109%。研究结果可为新水沙情势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沙耦合模型 床沙粗化 洪水演进 冲淤变化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高含沙洪水造床规律及河相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江恩惠 张红武 +2 位作者 赵连军 张林忠 张志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14,共3页
利用黄河实测资料,并结合黄河花园口至东坝头河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造床规律、河相关系及高含沙洪水期窄深河槽演变过程,明确指出:高含沙洪水期形成的窄深河槽难以长久维持下去,而且高含沙洪水形成的窄深河槽... 利用黄河实测资料,并结合黄河花园口至东坝头河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造床规律、河相关系及高含沙洪水期窄深河槽演变过程,明确指出:高含沙洪水期形成的窄深河槽难以长久维持下去,而且高含沙洪水形成的窄深河槽是以前期河床的严重淤积为代价的,对河道的破坏作用惨重。如果小浪底水库采用高含沙洪水加大排沙入海的运用方式可能会对下游河道的演变和下游防洪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对此应持慎重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洪水 造床规律 河相关系 河床演变
下载PDF
复杂地层中自然电位测井的高效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潘克家 谭永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1-376,共6页
自然电位测井是石油勘探中探测地层物理参数的重要手段。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侵入带电阻率渐变和水淹层等复杂地层模型,本文建立了基于连续侵入的自然电位测井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捕捉交界面电位跳跃的有限差分方法。该方法非常简单,易... 自然电位测井是石油勘探中探测地层物理参数的重要手段。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侵入带电阻率渐变和水淹层等复杂地层模型,本文建立了基于连续侵入的自然电位测井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捕捉交界面电位跳跃的有限差分方法。该方法非常简单,易于计算机编程实现。利用该方法定量分析了目的层电阻率、地层厚度、井径、侵入带和水淹层等因素对自然电位测井响应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复杂地层自然电位测井数值模拟的实现为测井解释提供了依据,对实际测井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电位测井 水淹层 有限差分法 侵入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非恒定流驱动下床面形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乐 Alan J S Cuthbertson +1 位作者 张尚弘 王永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1-758,共8页
为深入认识非恒定流驱动下床面形态的演变规律及尺度变化趋势,采用水泵控制系统生成了一系列历时与洪峰流量不同的洪水过程来冲刷由粗沙组成的实验动床(中值粒径d 50=1.95 mm),研究中运用非恒定流的形态、非恒定性及水流做功参数来量化... 为深入认识非恒定流驱动下床面形态的演变规律及尺度变化趋势,采用水泵控制系统生成了一系列历时与洪峰流量不同的洪水过程来冲刷由粗沙组成的实验动床(中值粒径d 50=1.95 mm),研究中运用非恒定流的形态、非恒定性及水流做功参数来量化洪水过程;统计分析河床高程数据得到床面形态的波长、波高及陡度。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尺度的非恒定流洪水作用下,实验动床表面分别形成了沙垄、交错边滩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床面形态;洪水的非恒定性对床面形态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流做功参数,而非恒定流的形态影响较为微弱;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于描述非恒定流驱动条件与床面形态尺度响应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恒定流 洪水 床面形态
下载PDF
穿河管道河床冲刷的改进计算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白路遥 李亮亮 +2 位作者 马云宾 张修和 李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7,61,共4页
合理确定管道埋深是保证管道穿越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以马惠宁输油管道穿越黄河段为例,在现有河床冲刷深度计算经验公式的基础上,考虑黄河上游洪水来沙因素,分别建立两种新的冲刷深度计算模型,并与常用冲刷公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新... 合理确定管道埋深是保证管道穿越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以马惠宁输油管道穿越黄河段为例,在现有河床冲刷深度计算经验公式的基础上,考虑黄河上游洪水来沙因素,分别建立两种新的冲刷深度计算模型,并与常用冲刷公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新建冲刷模型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偏大,但对管线的设计安全相对有利,在没有规范公式的前提下,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作为参考。2改进冲刷模型考虑了时间因素以及洪水冲刷过程中冲刷率随流量、沙量变化因素,根据该公式确定管道埋深的安全裕量适中,对于管道穿越黄河段河床冲刷深度计算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河管道 洪水 河床冲刷 经验公式
下载PDF
钱塘江河口洪水特性及动床数值预报模型 被引量:22
11
作者 史英标 林炳尧 徐有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3,共7页
在分析钱塘江河口水文、地形及洪水位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了钱塘江河口段潮汐、径流、河床三者的非线性关系对河口段的洪水位有显著影响的规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洪水预报的一维动床数值预报模型。模型复演了钱塘江河口一次典型的洪水... 在分析钱塘江河口水文、地形及洪水位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了钱塘江河口段潮汐、径流、河床三者的非线性关系对河口段的洪水位有显著影响的规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洪水预报的一维动床数值预报模型。模型复演了钱塘江河口一次典型的洪水位过程,并利用动床模型和定床模型的两种计算模式对各站洪水位进行了比较,两种模式计算得到的沿程洪水位可差03~20m,但动床模拟与实测过程十分吻合,表明在象钱塘江河口这样大冲大淤的洪水位预报中考虑动床冲淤过程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河口 洪水特性 动床模型
下载PDF
1998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期河口区床面泥沙运动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程和琴 李茂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2,共7页
在 1998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后期用旁侧声纳、热敏式双频测深仪、D .GPS、声学悬沙浓度剖面仪和流速仪等对长江口主航槽南支至南港河段床面泥沙运动进行了走航和定点测量。观测期间为大潮讯 ,水深 13~2 1.3m ,底质粒径 0 0 8~ 0 12 5... 在 1998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后期用旁侧声纳、热敏式双频测深仪、D .GPS、声学悬沙浓度剖面仪和流速仪等对长江口主航槽南支至南港河段床面泥沙运动进行了走航和定点测量。观测期间为大潮讯 ,水深 13~2 1.3m ,底质粒径 0 0 8~ 0 12 5mm ,平均粒径 0 10mm ;水面以下 1m处流速最大值 2 17cm s、量小值 0 75cm s、平均值 12 9cm s;调查船航速 2 5~ 3.5m s。走航测量获得的大尺度三维底形沙波波长在 2 0~ 30 0m之间 ,波高0 5~ 3.6m之间 ,波长大于 10 0m以上者仅占 7% ,陡坡朝向下游。定点测量获得的连续 14小时沙波平均运移速率为 0 0 9m s。这种罕见的极细砂质大尺度底形沙波由大洪水期强涨落潮流和底沙再悬浮作用所致。伴随着沙波运移实时同步再悬浮的泥沙浓度底部平均值为 0 9kg m3 、最高可达 1 33kg m3 、最低为 0 44kg m3 。它们是长江口下游河槽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特大洪水 河口 床面 泥沙运动 底形沙波 底沙再悬浮
下载PDF
高含沙洪水输水输沙特性及对河道的破坏作用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林忠 江恩惠 +1 位作者 赵连军 王景玲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43,共5页
本文通过原型、模型实测资料分析,论述了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河床演变规律及高含沙洪水在窄深河槽形成前后输水输沙特性的变化、现行河床条件下高含沙洪水造成洪水传播特性异常的原因和高含沙洪水对河道的破坏作用,意在指出小浪底水库... 本文通过原型、模型实测资料分析,论述了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河床演变规律及高含沙洪水在窄深河槽形成前后输水输沙特性的变化、现行河床条件下高含沙洪水造成洪水传播特性异常的原因和高含沙洪水对河道的破坏作用,意在指出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期内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高含沙洪水或少出现高含沙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洪水 造床规律 河道 破坏作用 输水输沙
下载PDF
潮汐河口动床洪水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赛花 孙志林 祝丽丽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50,共5页
潮汐河口洪水水位受流域来水和海域潮汐双重作用,动力机制复杂,在特大洪水作用下,河口床面边界还将发生显著变形,造成水面相应明显升降,以致用定床模型预报洪水位误差很大。本文以钱塘江河口为例,采用Delft3D数学模型对潮汐河口洪水水... 潮汐河口洪水水位受流域来水和海域潮汐双重作用,动力机制复杂,在特大洪水作用下,河口床面边界还将发生显著变形,造成水面相应明显升降,以致用定床模型预报洪水位误差很大。本文以钱塘江河口为例,采用Delft3D数学模型对潮汐河口洪水水位进行二维数值模拟试验。在定床和动床模型均取得良好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报洪水过程,发现定床模型可产生近1m的计算误差;而动床模型则能比较精确地计算整个洪水过程的水位,最大误差不超过0.08m。因而预测冲淤幅度较大的潮汐河口的洪水水位最好采用动床数学模型。论文还就洪水位的空间分布探讨弯道水面横比降随洪水流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潮汐河口 洪水水位 二维动床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长江口颗粒态金属污染物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启贞 李九发 +2 位作者 戴志军 赵建春 冯凌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1-256,共6页
长江口金属污染物的输移转化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制约,其时空分布比较复杂。2006年洪、枯季长江口南槽和北槽调查研究表明:(1)悬沙中各种金属含量在长江口的沿程分布略有差异,除Cu、Cd沿程出现降低趋势外,其它金属均有"低-高-低&qu... 长江口金属污染物的输移转化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制约,其时空分布比较复杂。2006年洪、枯季长江口南槽和北槽调查研究表明:(1)悬沙中各种金属含量在长江口的沿程分布略有差异,除Cu、Cd沿程出现降低趋势外,其它金属均有"低-高-低"分布趋势,即在南槽、北槽最大浑浊带出现高值;而沉积物中颗粒态金属含量沿程分布较为复杂,沿程呈降低趋势,部分金属在南槽、北槽出现高值区;(2)颗粒态金属含量垂向分布十分明显,由表层悬沙至底泥逐渐减少;(3)悬沙中枯季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洪季,在一个潮周期内急流时颗粒态金属含量小于憩流时金属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颗粒态金属 悬移质 底质 洪季 枯季
下载PDF
水淹层解释单元自动划分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文慧俭 李雪英 +2 位作者 孟青云 王盛强 宋长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6-1521,共6页
本文针对目前水淹层定性解释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提出了沉积单元是控制河道砂体水淹级别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不同沉积单元之间的水淹规律彼此独立,同一沉积单元内部水淹规律高度相关,而正确划分沉积单元是水淹层定性解释的关键.将地质上... 本文针对目前水淹层定性解释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提出了沉积单元是控制河道砂体水淹级别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不同沉积单元之间的水淹规律彼此独立,同一沉积单元内部水淹规律高度相关,而正确划分沉积单元是水淹层定性解释的关键.将地质上的沉积单元映射到测井曲线上,提出了解释单元的基本概念,利用稳定的泥岩隔层作为不同解释单元的分界标志,给出了利用电阻率曲线自动划分解释单元的方法与步骤.2口密闭取心井处理结果表明:该套方法可以有效地划分解释单元,与人工解释结果对比,符合率达到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单元 解释单元划分 水淹级别 泥岩隔层 电阻率曲线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与河床冲淤关系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余明辉 段文忠 +1 位作者 刘智 余飞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21,共4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部分水文断面如螺山、城陵矶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问题,统计了大量水位、流量、水流含沙量以及河床地形等实测资料,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 针对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部分水文断面如螺山、城陵矶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问题,统计了大量水位、流量、水流含沙量以及河床地形等实测资料,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密切相关,江湖淤积及河道形态变化是造成洪水位抬高及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位 河床冲淤 江湖淤积 长江
下载PDF
点坝内部构型与井网匹配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卫 丁亚军 +1 位作者 宋智聪 罗水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基于港东油田构型地质模型,开展了曲流河点坝侧积层与注采井网的匹配性研究,分别研究了直井、水平井及侧钻水平井的井网模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采用排状注采井网的情况下,注采井数比低、井排垂直侧积层的注采井网开发效果好... 基于港东油田构型地质模型,开展了曲流河点坝侧积层与注采井网的匹配性研究,分别研究了直井、水平井及侧钻水平井的井网模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采用排状注采井网的情况下,注采井数比低、井排垂直侧积层的注采井网开发效果好。水平井开发时,水平段与侧积层正交时将会取得最佳的开发效果。采用侧钻水平井挖潜时,水平井段与注水井间应保持一定距离,本次研究中,注水井和水平井之间相隔3个侧积层且水平井段与侧积层成45度角斜交时剩余油挖潜效果最好。根据研究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注采井网完善、水平井及侧钻水平挖潜3个方面将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 点坝 侧积层 注采井网 匹配性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床冲淤与洪水位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余明辉 段文忠 余蔚卿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8,共6页
依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的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及其分布关系,发现部分水文断面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现象,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以及沿江湖泊的淤积密切相关,并阐述了二者的理论关... 依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的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及其分布关系,发现部分水文断面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现象,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以及沿江湖泊的淤积密切相关,并阐述了二者的理论关系,为长江中下游洪水抬升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位 河床冲淤及其分布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 被引量:4
20
作者 余明辉 梁杏 +1 位作者 段文忠 朱矩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1-35,共5页
依据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的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变化,发现部分水文断面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现象,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密切相关,为长江中下游洪水抬升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洪水位 河床冲淤 河道展宽 长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