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鉴江流域防洪薄弱环节分析及防洪体系优化建议
1
作者 姚启文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11期54-60,共7页
鉴江是广东省典型的独流入海河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洪水防御薄弱环节越发凸显。基于对“22·7”和“23·10”等洪水的分析,从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评估鉴江流域防洪能力,揭示现有防洪体系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 鉴江是广东省典型的独流入海河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洪水防御薄弱环节越发凸显。基于对“22·7”和“23·10”等洪水的分析,从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评估鉴江流域防洪能力,揭示现有防洪体系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时的不足之处,提出“上游增蓄、中游强挡、下游扩泄”的防洪工程布局优化建议和相关防御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江流域 独流入海 薄弱环节 防洪体系 灾害防御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地涵枢纽河道水流数值计算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时强 吴修锋 周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共6页
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对淮河入海水道淮安地涵枢纽下游河道连接段水流进行了计算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设计方案存在下游河道流态复杂及高流速区范围较大等问题 ,为此比较了三个修改方案 ,在综合比较水流流态及工程投资的基础上 ,... 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对淮河入海水道淮安地涵枢纽下游河道连接段水流进行了计算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设计方案存在下游河道流态复杂及高流速区范围较大等问题 ,为此比较了三个修改方案 ,在综合比较水流流态及工程投资的基础上 ,确定了地涵下游河道连接段推荐方案 .推荐方案对于改善下游河道流态有较好的效果 ,但对下游河道出口处至清安河之间的高流速区仍无法有效地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入海水道 地涵 河道水流 数值模型
下载PDF
淮干正淮段大型防洪模型设计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10
3
作者 虞邦义 葛国兴 +1 位作者 梁斌 吴其保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19,共3页
淮干正淮段长78.7km,有5个行洪区,河势及水流条件复杂,河道行洪能力达不到防洪规划要求.通过河工模型试验,应研究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整治方案.文中论述了该段防洪模型的设计原理、加糙方法、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用恒定... 淮干正淮段长78.7km,有5个行洪区,河势及水流条件复杂,河道行洪能力达不到防洪规划要求.通过河工模型试验,应研究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整治方案.文中论述了该段防洪模型的设计原理、加糙方法、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用恒定流与非恒定流相结合的验证方法,模型中重现了1991年洪水过程,为方案试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防洪模型 自动检测 控制系统 非恒定流 设计 试验
下载PDF
2003年与2005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娇 王东勇 +2 位作者 田红 朱红芳 陈晓红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2-408,共7页
利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3年与2005年夏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与2005年强降水过程无论是降水分布还是环流形势都十分相似:(1)强降水中心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2003年与2... 利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3年与2005年夏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与2005年强降水过程无论是降水分布还是环流形势都十分相似:(1)强降水中心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2003年与2005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均偏晚;(3)110~125°E之间的西南风气流前沿均位于32.5°N附近(4)在500hPa高度场上,两个年份强降水过程中,副高脊线、588线北界和584线北界位置基本一致,并且在库页岛附近有阻高存在,日本岛附近均有一较强的低槽维持;(5)120°E副高脊线与105°E附近越赤道气流均存在着30dE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越赤道气流的变化要超前于副高脊线的变化。(6)冷空气活动对副高脊线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7)高低空耦合情况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强降 水南海夏季风 副高 冷空气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构建生态用水调度体系 推进淮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15
5
作者 程绪水 万一 《中国水利》 2013年第13期42-44,51,共4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较为严重地区,流域内水生态问题突出。为做好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淮河流域生态用水调度专项研究,以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为目标,构建了生态用水调度体系,提...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较为严重地区,流域内水生态问题突出。为做好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淮河流域生态用水调度专项研究,以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为目标,构建了生态用水调度体系,提出了生态用水调度方案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生态流量 生态调度 洪水资源化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淮安东船闸布置方案 被引量:5
6
作者 江涛 罗业辉 +1 位作者 董霞 夏峰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147,共6页
针对淮安东船闸受周边已建和拟建建筑物制约、平面布置条件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闸位方案、双线船闸错位布置和并列布置方案、上游引航道涉管理区是否全部征用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南侧闸位,并选择双线船闸错位布置、上游引航道全部征用... 针对淮安东船闸受周边已建和拟建建筑物制约、平面布置条件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闸位方案、双线船闸错位布置和并列布置方案、上游引航道涉管理区是否全部征用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南侧闸位,并选择双线船闸错位布置、上游引航道全部征用为最优方案。提出船闸平面布置应结合周边制约条件、通航条件、通航安全、防洪、船闸运营管理、征地拆迁和投资等进行比选,并指出下阶段需要研究的方向,对周边环境复杂的船闸布置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闸 淮河入海水道 错位布置 引航道 通航安全 防洪
下载PDF
基于QuikSCAT资料的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季风变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连帆 巩远发 +1 位作者 刘佩佩 万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7-1145,共9页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 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 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7月南海季风表现出明显的由南海中南部向北部推进的过程,而2003年同时期的季风则徘徊于南海中南部地区;(2)2001、2003年的夏季(5—9月)海表面的低频纬向风场同时都存在3对低频振荡中心,且在季风爆发后均有明显的向北传播特征,南海中部和北部表现出近乎相反的低频位相,但2001年低频振荡的强度及低频波列维持的时间均大于2003年的;(3)根据纬向风低频振荡强中心区域的位置,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分别定义了南海低频夏季风指数IM-SCS和IN-SCS,发现这两个指数与我国6—7月江淮流域的降水及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滞后负相关关系,而与云南中部、西部及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则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 SCAT 南海季风 江淮流域旱涝 低频振荡
下载PDF
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分区运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赵一晗 陈长奇 宋轩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5-17,28,共4页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运用方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现有研究中,只是将其当成单一的一次性全部滞洪来理解,一旦形成滞洪,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的规划实施,淮河下游泄洪能力进一步扩大,为洪...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运用方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现有研究中,只是将其当成单一的一次性全部滞洪来理解,一旦形成滞洪,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的规划实施,淮河下游泄洪能力进一步扩大,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运用方式调整创造了条件。根据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地形、人口分布特点,提出了分区滞洪的方案,并分别测算了现状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两种工况下的运用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未来滞洪区的面积调整及滞洪区安全工程建设的建议,拟为优化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度运用方式以及国家172项重大工程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运用方式 滞洪区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洪泽湖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在2003年大洪水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利亚 闻余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6-97,102,共3页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成后于2003年汛期首次启用,历时33 d,共分泄淮河洪水44亿m3。文中回顾了入海水道分洪的背景及过程,客观地分析了入海水道工程的启用对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减轻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防洪压力发挥的作用,...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成后于2003年汛期首次启用,历时33 d,共分泄淮河洪水44亿m3。文中回顾了入海水道分洪的背景及过程,客观地分析了入海水道工程的启用对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减轻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防洪压力发挥的作用,可为今后入海水道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水道 洪水 作用 淮河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小流量分洪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和平 韩爱华 +2 位作者 孙洪滨 江敏 李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6,20,共4页
从洪泽湖冬春季分洪需求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剖析了开发淮河入海水道南泓过流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计算、试验和实况运行,论证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现状条件下具有100 m3/s左右的分流能力;分析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分流对滩地种植和渠北排... 从洪泽湖冬春季分洪需求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剖析了开发淮河入海水道南泓过流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计算、试验和实况运行,论证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现状条件下具有100 m3/s左右的分流能力;分析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分流对滩地种植和渠北排涝的影响性,提出了调度运行方案;为增强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分洪能力,结合行洪需求,提出了将淮安枢纽下游南北泓间土坝改建为水闸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洪 水资源综合利用 优化调度 淮河入海水道南泓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对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许朋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5-323,共9页
以里下河地区射阳河感潮河网区为试点,利用河网非恒定流数值模拟技术,模拟了海平面上升后区域水位场及排水量的变化,并据此分析里下河地区在海平面上升情况下,遭遇1991年型洪水时灾害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 里下河地区 海平面上升 洪涝 灾害
下载PDF
基于MIKE 21的引江济淮工程支流洪水通航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震 李婷 《人民珠江》 2018年第4期35-40,共6页
基于MIKE 21软件建立引江济淮工程山丘区支流苦驴河、高桥河、尹河、界河、柯坦河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选用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模型进行洪水演进模拟,重点研究支流发生100年一遇超标准洪水或5年一遇洪水,分别遭遇干流最高或最低通航水... 基于MIKE 21软件建立引江济淮工程山丘区支流苦驴河、高桥河、尹河、界河、柯坦河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选用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模型进行洪水演进模拟,重点研究支流发生100年一遇超标准洪水或5年一遇洪水,分别遭遇干流最高或最低通航水位时,干流航道内最大横向流速情况,为引江济淮工程航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济淮 支流洪水 横向流速 二维水动力学
下载PDF
黄河口西河口附近修建橡胶坝初探
13
作者 陈雄波 于守兵 王开荣 《中国水利》 2018年第6期37-39,共3页
介绍了黄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3种主要行河方式: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及已有推荐成果;分析了橡胶坝修建的必要性,研究了橡胶坝建设规模,包括直接工程和间接工程的种类和数量;初步研究了修建橡胶坝对防洪、流路运用、生... 介绍了黄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3种主要行河方式: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及已有推荐成果;分析了橡胶坝修建的必要性,研究了橡胶坝建设规模,包括直接工程和间接工程的种类和数量;初步研究了修建橡胶坝对防洪、流路运用、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等的影响,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入海流路 行河方案 橡胶坝 分洪闸 规模及效益
下载PDF
架空送电线路工程防洪影响评价
14
作者 潘晓春 喻君杰 《电力勘测设计》 2004年第3期32-38,共7页
建设工程防洪影响评价应主要从两方面考虑。结合工程实例,在水文分析基础上,采用模型试验和经验公式,对送电线路工程与行洪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评价。2003年淮河洪水实测资料验证了早期完成的防洪影响评价有关结论的合理性。
关键词 水文分析 流场变化 河床冲刷 淮河洪水
下载PDF
长江上游秋汛期降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程玥 舒卫民 +4 位作者 曹光荣 李鹏 龚昭荟 严佩文 朱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4,共4页
鉴于长江上游秋汛对三峡等水库的蓄水调度有重要影响,以长江上游秋汛期降水为例,基于长江上游流域内1961~2016年降水资料,分析流域秋汛期降水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经M-K检验发现,流域降水的变化约在1983年前后存在趋势突变,因此取1983... 鉴于长江上游秋汛对三峡等水库的蓄水调度有重要影响,以长江上游秋汛期降水为例,基于长江上游流域内1961~2016年降水资料,分析流域秋汛期降水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经M-K检验发现,流域降水的变化约在1983年前后存在趋势突变,因此取1983~2016年降水资料进行时空异常分析。基于EOF方法,长江上游流域降水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呈南北反相型,其方差贡献达到31%,通过North检验,与之对应的时间序列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进一步利用NCEP/NCAR的大气环流资料和NOAA_ERSST海温资料与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西风急流偏南、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SIOD)为正位相或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距平时,长江上游秋汛期降水南多北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秋汛期降水 急流 海温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夏季旱涝前兆信号及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符芳兵 薛联青 任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13-20,共8页
淮河流域旱涝频繁,寻找旱涝前兆信号并建立预报机制意义重大。依据淮河流域1968-2017年的降水、太平洋海温和欧亚大陆范围内的500 h Pa高度场资料,利用改进的Z指数法评定了淮河流域近50年来夏季旱涝的等级,寻找了影响流域降水的海温和... 淮河流域旱涝频繁,寻找旱涝前兆信号并建立预报机制意义重大。依据淮河流域1968-2017年的降水、太平洋海温和欧亚大陆范围内的500 h Pa高度场资料,利用改进的Z指数法评定了淮河流域近50年来夏季旱涝的等级,寻找了影响流域降水的海温和大气压高度前兆信号,以其为预测因子,建立了流域夏季旱涝指标值预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旱涝灾情严重,呈现出南涝北旱的特征,旱灾有微弱的下降趋势,涝灾相反;海温前兆信号关键区位于千岛群岛、菲律宾海域到中太平洋地区以及Nino4区,500 h Pa高度场前兆信号关键区域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山地、东欧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及西亚地区;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的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实用性,能够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旱涝指数进行预测,可为流域旱涝监控和预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 500hPa高度 夏季旱涝前兆信号 预测模型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泄洪移民区域分汊河道泄流相互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毓莹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139-145,共7页
基于政府的组织行为、政府的协调行为和政府的监督行为与行洪移民区域后期扶持的具体工作的研究,治淮工程移民安置方案产生31.2亿元的投资。移民区域的大小与安全行洪区范围直接相关,分汊河道行洪的最佳分流比决定了行洪的安全与否。为... 基于政府的组织行为、政府的协调行为和政府的监督行为与行洪移民区域后期扶持的具体工作的研究,治淮工程移民安置方案产生31.2亿元的投资。移民区域的大小与安全行洪区范围直接相关,分汊河道行洪的最佳分流比决定了行洪的安全与否。为了探讨复杂并联泄洪河道中不同的闸门控制对泄流的影响,论文结合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段模型试验,对复杂分汊并联河道的分流比及其流态对河道的稳定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所采集的水位流量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按照不同的闸门开度组合,结合水面流态,系统分析入江水道中下段分汊并联河道在不同的流量下最优闸门开度组合及支汊分流比。单闸控制,主汊河道闸门开度一定时,分流比随着总泄流量增加而减小,两支汊河道分流比基本相同,且随总泄流量增加而增加。双闸控制,主汊河道和支汊河道闸门组合调节时,主汊分流比同单闸控制,支汊分流比变化量来自主汊,不影响其他支汊河道分流比。最优闸门开度为主汊单闸控制2/3开度,最优分流比为76%、12%、12%,在此分流比下行洪,将保持移民后期区域不扩大或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比 闸控 模型试验 分汊河道 淮河入江水道 移民后期扶持 泄洪移民区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 Atmospheric-HydrologicHydraulic Flood Forecasting Model Driven by TIGGE Ensemble Forecasts 被引量:11
18
作者 包红军 赵琳娜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2年第1期93-102,共10页
A coupled atmospheric-hydrologic-hydraulic ensemble flood forecasting model, driven by The Observing System Research and Predictability Experiment (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 (TIGGE) data, has been... A coupled atmospheric-hydrologic-hydraulic ensemble flood forecasting model, driven by The Observing System Research and Predictability Experiment (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 (TIGGE) data, has been developed for flood forecasting over the Huaihe River. The incorporation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NWP) information into flood forecasting systems may increase forecast lead time from a few hours to a few days. A single NWP model forecast from a single forecast center, however, is insufficient as it involves considerable non-predictable uncertainties and leads to a high number of false alarms. The availability of global ensemble NWP systems through TIGGE offers a new opportunity for flood forecast. The Xinanjiang model used for hydrological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and the one-dimensional unsteady flow model applied to channel flood routing are coupled with ensemble weather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TIGGE data from the Canadian Meteorological Centre (CMC),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the UK Met Office (UKMO), and the US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The developed ensemble flood forecasting model is applied to flood forecasting of the 2007 flood season as a test case. The test case is chosen ove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above Lutaizi station with flood diversion and retarding areas. The input flood discharge hydrograph from the main channel to the flood diversion area is estimated with the fixed split ratio of the main channel discharge. The flood flow inside the flood retarding area is calculated as a reservoir with the water balance method. The Muskingum method is used for flood routing in the flood diversion area. A probabilistic discharge and flood inundation forecast is provided as the end product to study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using the TIGGE ensemble forecas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satisfactory flood forecasting with clear signals of probability of floods up to a few days in advance, and show that TIGGE ensemble forecast data are a promising tool for forecasting of flood inundation, comparable with that driven by raingauge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emble flood forecast TIGGE ensemble predictions Xinanjiang model one-dimensionalunsteady flow model flood diversion and retarding huaihe river
原文传递
基于Tennant法改进的生态水位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玲玲 闫中月 阮晓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51,共5页
为了解决流量资料缺乏河流无法采用Tennant法推荐流量计算生态需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ennant法改进的生态水位计算方法。该方法将Tennant法中不同栖息状态下推荐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与水位保证率进行关联,以不同栖息状态对应的... 为了解决流量资料缺乏河流无法采用Tennant法推荐流量计算生态需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ennant法改进的生态水位计算方法。该方法将Tennant法中不同栖息状态下推荐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与水位保证率进行关联,以不同栖息状态对应的保证率水位作为生态水位。以淮河流域入海水道生态水位计算为例,选取淮河流域主要干支流上具有长序列流量资料的19个水文站作为参考站点,利用P-Ⅲ曲线推求Tennant法推荐流量阈值的水文保证率,综合分析各站结果,确定了淮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流量满足各等级所对应的水文保证率,并将其应用于流量资料缺乏的淮河入海水道生态水位计算。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河流系统栖息状态为差与最佳时的水文保证率分别为90.2%,27.0%~41.6%。淮河入海水道淮阜控制调度闸和东沙港闸生态水位应分别保持在1.26~1.83 m、1.08~1.72 m之间。基于Tennant法改进的方法为流量资料缺乏河道生态需水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资料缺乏型河流 TENNANT法 生态水位 淮河入海水道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隋晓霞 武冰路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4期54-61,共8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三者在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三者在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响,对其位置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925 h Pa上各支越赤道气流强度与西北太平洋ITCZω强度的相关性都要好于850 h Pa;ITCZω强度与澳大利亚高压强度的相关只在对流层低层可以通过95%的信度检验。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期间,90°E及以东的越赤道气流偏弱;澳大利亚高压强度也偏弱;对应ITCZω偏弱、偏南;2003、2007年90°E、105°E、150°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都要偏弱,2007年125°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也较弱;2007年ITCZω偏弱的程度要大于2003年;2007年南半球冷空气偏弱持续的时间虽然长于2003年,但偏弱的程度却小于200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 越赤道气流 澳大利亚高压 淮河流域强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