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宏波 张雷 +2 位作者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根据野外露头及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在源-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的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Sr/Cu的值多大于10,V/Cr值多小于2.0,地层厚度差小于30 m,未... 根据野外露头及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在源-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的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Sr/Cu的值多大于10,V/Cr值多小于2.0,地层厚度差小于30 m,未出现明显的突变,古沉积坡度为0.5°~1.0°,古地貌开阔平缓且无明显坡折带,沉积水体较浅,是在古气候干旱、古地形平缓的背景下,受阶段性洪水作用主导的事件沉积。(2)盒8段沉积期,盆地不存在大面积汇水区,沉积体系中河流并未进入湖泊水体,而是向东南流出盆地或是消失在内陆干旱地区,全盆地以洪泛平原沉积为主,表现为河道与泛滥平原交互分布的沉积格局,形成了河流扇沉积模式。(3)湖水进退往复,洪水期与枯水期间歇发育,洪水期多期次决口河道接力搬运使得粗粒级砂岩向湖盆长距离延伸,枯水期发育厚层泥质沉积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扇 干旱气候 事件沉积 洪泛平原 洪水期 枯水期 源-汇系统 盒8段 二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小凌河下游晚全新世地层与环境 被引量:4
2
作者 裴艳东 王宏 +4 位作者 李建芬 Manfred FRECHEN 张玉发 范昌福 田立柱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7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作为从出山口至入海河口直线距离仅约20 km的短途河流,小凌河下游地区及相邻潮间带表层发育了砾石质冲洪积扇、曲流河道滞留相-点状砂坝-泛滥平原与洼地、贝壳砾石海滩、盐沼、开放潮坪下部与中上部等一系列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学、... 作为从出山口至入海河口直线距离仅约20 km的短途河流,小凌河下游地区及相邻潮间带表层发育了砾石质冲洪积扇、曲流河道滞留相-点状砂坝-泛滥平原与洼地、贝壳砾石海滩、盐沼、开放潮坪下部与中上部等一系列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新构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1)将中、晚全新世地层划分为7个年代地层单元,2)发现了夏-西周、元末-明初两道年龄分别约为2 050~650 BC和1 350 AD的古海岸线,3)确立了春秋、中唐-北宋初、"小冰期"结束以来3次小凌河沉积期,最有可能发育的时间进一步限定在约650~400 BC(第1期)、约700~1 000 A(D第2期)和1 850 AD以来(第3期),4)提出了NW向与NE向构造加剧小凌河下游曲流发育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凌河 冲积扇 砂坝 泛滥平原 古海岸线 沉积分期 新构造活动
下载PDF
大、小凌河下游地区晚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
3
作者 郭维 商志文 +2 位作者 王宏 李建芬 姜兴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年第4期334-340,共7页
采用沉积学、年代学和地貌学方法,对大、小凌河下游地区晚全新世冲洪积扇及泛滥扇的沉积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晚全新世以来存在2期上下叠置、中间被贝壳质古海岸线沉积层分隔的冲洪积扇和2期明显河流泛滥扇发育期。其中,冲洪... 采用沉积学、年代学和地貌学方法,对大、小凌河下游地区晚全新世冲洪积扇及泛滥扇的沉积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晚全新世以来存在2期上下叠置、中间被贝壳质古海岸线沉积层分隔的冲洪积扇和2期明显河流泛滥扇发育期。其中,冲洪积扇位于研究区西部边缘,第1期发育于全新世早期(?)~3.65 ka BP;第2期发育于约2ka BP以来。河流泛滥扇分布于研究区中东部,第1期发育于约1 ka BP以来,形成了Ⅱ级泛滥扇;第2期发育于"小冰期"结束以后,形成了Ⅰ级泛滥扇。冲洪积扇、海相层与河流泛滥扇垂向上相互叠置以及横向上(东西向)同时发育的相变关系,反映了大、小凌河下游地区晚全新世以来岸进、海退的成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凌河 小凌河 晚全新世 冲洪积扇 泛滥扇 沉积环境演化
下载PDF
后李文化遗址的地貌学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辉 兰玉富 +2 位作者 刘延常 佟佩华 王守功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84,共8页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考古资料的相关线索,对后李文化诸遗址的地层和地貌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特征。后李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鲁北地区的泰沂山前地带,后李、月庄、西河等遗址旁边均为深切的河谷...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考古资料的相关线索,对后李文化诸遗址的地层和地貌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特征。后李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鲁北地区的泰沂山前地带,后李、月庄、西河等遗址旁边均为深切的河谷。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与今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在后李文化之前,河流处于泛滥加积的过程中。这种过程一直延续到后李文化前期。随着地层由黄色粉砂转变为红褐色调的古土壤层,河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下切,河道开始固定下来。但此时河流下切的幅度是有限的。总之,当时后李文化遗址的地貌特征是山前地带的河漫滩或者低阶地的位置。在后李文化之后,出现了两种情形:一是继续发育气下环境的古土壤;二是再次被冲积层所埋没。本文最后根据地貌重建的结果,对后李文化时期聚落的地貌位置和特点、后期地貌过程对后李文化遗址的影响以及地貌与聚落和生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李文化 地貌学 遗址 冲积扇 河漫滩 聚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