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imuron-Ethyl in Soils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Wei WANG Jin-jun +1 位作者 ZHANG Zhong-ming QIN Zhe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359-1368,共10页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imuron-ethyl in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to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in field and the risk to water resource.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experime...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imuron-ethyl in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to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in field and the risk to water resource.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the batch equilibration and HPLC techniques; furthermor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5 mathematic models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translocation of the herbicide in so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chlorimuron-ethyl fitted for the Freundlich model well, and the physical reaction presents the main contribution during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The adsorption values (Kads-f) of chlorimuron-ethyl in 8 types of soil ranged from 0.798 to 6.891. The isotherms of 2# (Jiangxi clay) and 3# (Jiangxi sand loam) soils belong to the S-type curve, while the isotherms of another 6 type soils belong to the L-type isotherm. The results of desorption indicated that the hysteresis phenomena appeared during the desorption process, and the hysteresis coefficients (H) of the herbicides in 8 soils varied from 0.259-0.980. Furthermore, Kads-f and desorption values (Kads-f) increased with the OM (%) and the clay content increasing, while the values decreased with the soils pH increasing. The H values decreased with the OM and the clay content increasing, and increased with the soils pH increasing.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low adsorption abilities of chlorimuron-ethyl in test soils and un-reversible adsorption existed in the process, which will induce the great translocation of the herbicide after application in field. It can be transported to ground or groundwater causing risk to environment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including the OM, the clay content, and the pH of soil were the dominating factors during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IMURON-ETHYL adsorption-desorption Freundlich model HYSTERESI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下载PDF
Fate of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After Applic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DONG Feng-shou YANG Shuang +4 位作者 LIU Xin-gang SUN Jian-peng ZHENG Yong-quan LI Chong-jiu YAO Jian-re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3-199,共7页
To discover the fate of fluazinam after its application in pepper field, an efficient residual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was developed. Th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y acetone, clean... To discover the fate of fluazinam after its application in pepper field, an efficient residual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was developed. Th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y acetone, cleaned up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florisil cartridge, and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nic capture detector (ECD). The recoveries ranged from 80 to 94.6%, with repeatability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9.3% at spiking levels of 0.1-1 mg kg^-1. The residue dynamics of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were studied in a field plot. The experiment data showed that the halflives of fluazinam in peppers and soils were 2.5-3.7 days and 1.2-4.2 days, respectively. When the pepper was treated by fluazinam 50% suspension concentrate (SC) at 495 g ha^-1 4 times at 7-day intervals, the fluazinam in pepper on the 7th day after the last application was all below 0.06 mg kg^-1, which was below the 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 fixed in Korea (0.3 mg kg^-1). It is implied that fluazinam in pepper is nonpersisten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luazinam 50% SC should be used in a pepper field at most for 4 times, and the pre-harvest interval should be 7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azinam RESIDUE PEPPER soil
下载PDF
2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李世嘉 全昌云 +3 位作者 韦金清 黄钰淇 曾思雨 邵元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442,共8页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50%氟啶胺处理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14.8%和18.8%,而50%戊唑醇处理后,有机质含量则显著增加,增幅高达76.8%;50%戊唑醇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全氮最高增幅为77.8%;有效磷最高增加了1.3倍;速效钾最高增幅达2.1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50%氟啶胺处理后,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92.8%;50%戊唑醇处理后,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较喷施前减少41.9%;杀菌剂处理后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比较2种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多样性发现,CK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最低,2种杀菌剂处理后,AWCD均降低,且戊唑醇对AWCD的抑制作用最显著。总体上,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cIntosh均匀度指数(U)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氨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2类碳源的利用率相似,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相似。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杀菌剂处理后茉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 氟啶胺 戊唑醇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根际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多样性
下载PDF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测定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动态残留 被引量:19
4
作者 董丰收 杨爽 +3 位作者 刘新刚 孙建鹏 郑永权 姚建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84-1690,共7页
【目的】建立辣椒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探明氟啶胺在辣椒田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为安全施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氟啶胺在辣椒中半衰期为2.5~3.7d,土壤中为1.2~... 【目的】建立辣椒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探明氟啶胺在辣椒田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为安全施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氟啶胺在辣椒中半衰期为2.5~3.7d,土壤中为1.2~4.2d。使用氟啶胺50%悬浮剂,制剂用量为495g·ha-1(。有效成分247.5g·ha-1),施药4次,距末次施药后7d收获的辣椒中氟啶胺残留量小于0.06mg·kg-1,低于韩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3mg·kg-1)。【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都符合农药残留标准要求,适用于辣椒和土壤中的氟啶胺残留测定;建议氟啶胺50%悬浮剂在辣椒上防治病害,最多使用4次,用量为247.5~495g·ha-1(有效成分123.75~247.5g·ha-1),安全间隔期为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氟啶胺 残留 土壤
下载PDF
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与淋溶特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许秀莹 宋稳成 王鸣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9-673,共5页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氟啶胺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25℃下,氟啶胺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常数分别为南京黄棕壤119.34,江西红壤202.23,东北黑土311...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氟啶胺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25℃下,氟啶胺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常数分别为南京黄棕壤119.34,江西红壤202.23,东北黑土311.88,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代换量和粘粒含量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3,0.9690,0.8586.土壤对氟啶胺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属于物理吸附.氟啶胺在3种土壤中均难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土壤吸附-解吸 淋溶 农药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武 李二虎 +4 位作者 张强 谢蕴琳 张东飞 李桂红 赵瑞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2年第8期35-39,共5页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快速测定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固相萃取净化,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和确证,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氟啶胺的最低检出限为8μg/kg。在8.150~521.6μg/L线性范...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快速测定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固相萃取净化,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和确证,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氟啶胺的最低检出限为8μg/kg。在8.150~521.6μg/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为0.999 9,回收率在81.96~116.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0%(n=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马铃薯 土壤 残留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包衣种子对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9
7
作者 管磊 郭贝贝 +3 位作者 王晓坤 张大侠 王凯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76-2186,共11页
【目的】中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严重影响花生生产。研究旨在比较并评价苯醚甲环唑与氟啶胺的微囊悬浮剂(microcapsule suspension,CS)和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3种致病菌的毒... 【目的】中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严重影响花生生产。研究旨在比较并评价苯醚甲环唑与氟啶胺的微囊悬浮剂(microcapsule suspension,CS)和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3种致病菌的毒力、包衣种子对花生的安全性以及对这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以明确不同剂型制剂的安全性、持效期和施药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CS和FS对花生冠腐病菌、根腐病菌和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种子包衣法评价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6%苯醚甲环唑FS、15%苯醚甲环唑CS、50%氟啶胺FS和12%氟啶胺CS对花生冠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差异较大,其EC50分别为0.0503、0.4959、5.6141和46.5433 mg·L-1;对花生根腐病菌的EC50分别为0.5386、2.8604、0.3780和28.1665 mg·L-1;对花生白绢病菌的EC50分别为1.1435、3.2615、0.0951和3.8920 mg·L-1,表明微囊化后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均显著减慢。20和25℃恒温下,与对照相比,苯醚甲环唑FS和CS 50、100、200 g a.i./100 kg种子、氟啶胺FS和CS 40、80和16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率、出苗时间、根长及鲜重、株高和茎叶鲜重均无明显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所有处理的花生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均无差异,6%苯醚甲环唑FS和15%苯醚甲环唑CS 100、20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防效均达68.03%以上,12%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种子对3种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田间防效达74.97%以上,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50%氟啶胺FS的防效。所有药剂处理均显著增加荚果产量,其中15%苯醚甲环唑CS 200 g a.i./100 kg种子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7.22%—11.47%。【结论】6%苯醚甲环唑FS和15%苯醚甲环唑CS均在100、200 g a.i./100 kg种子,12%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种子剂量下处理种子对花生安全,一次处理可以同时降低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氟啶胺 包衣种子 花生土传真菌病害 安全性 毒力 防效
下载PDF
氟啶胺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骆爱兰 余向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2-906,共5页
使用农药控制作物害虫和疾病可提高农业生产力,然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巨大且日益严重的问题。重复、广泛使用的农药进入土壤影响土壤生物、生物代谢及其生物活性,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重要的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氟啶... 使用农药控制作物害虫和疾病可提高农业生产力,然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巨大且日益严重的问题。重复、广泛使用的农药进入土壤影响土壤生物、生物代谢及其生物活性,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重要的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氟啶胺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等潜在环境危险,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氟啶胺农药残留动态,以及氟啶胺对土壤呼吸强度、蔗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100 mg.kg-1)氟啶胺在土壤的降解速率常数最大,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范围为0.38~0.59 d。高剂量(50 mg.kg-1、100 mg.kg-1和1 000 mg.kg-1)氟啶胺对土壤蔗糖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低剂量(1 mg.kg-1、5 mg.kg-1)处理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作用,且波动范围较大;10 mg.kg-1氟啶胺对土壤蔗糖酶前期表现为抑制、后期表现为激活作用,波动范围较大。不同浓度氟啶胺胁迫下蔗糖酶促反应的Michaelis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发生改变,但变化不大。土壤中氟啶胺浓度为1 mg.kg-1时蔗糖酶所需的活化能(Ea)比CK高,其他浓度都低于CK;5 mg.kg-1、10 mg.kg-1、50 mg.kg-1、100 mg.kg-1和1 000 mg.kg-1所需的活化焓变(ΔH)随氟啶胺的浓度降低而变小;在相同温度下蔗糖酶的活化熵变(ΔS)表现为:1 mg.kg-1<CK;活化自由能(ΔG)变化差异较小;320~330 K(开氏温度)时最大速度常数(Q10)最大,而290~300 K时Q10较小。低剂量氟啶胺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呈现抑制-激活趋势,高低剂量表现为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因氟啶胺的加入而产生波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受农药污染土壤的质量和酶活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残留动态 蔗糖酶 动力学 热力学 土壤微生物 呼吸作用
下载PDF
氟啶胺的水解与土壤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许秀莹 刘晓凤 王鸣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2-256,共5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氟啶胺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水解动态规律,以及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中于好气、渍水、灭菌土壤环境下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氟啶胺的水解与土壤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氟啶胺在酸性溶液中稳定,...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氟啶胺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水解动态规律,以及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中于好气、渍水、灭菌土壤环境下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氟啶胺的水解与土壤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氟啶胺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则水解较快,且25℃下在pH值为5、7、9、11的缓冲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41.46 d、43.87 d、5.63 d、4.50 d;水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pH值为7的条件下,15℃、25℃、35℃时水解半衰期分别为73.74 d、43.87 d、29.25 d,平均温度效应系数为1.59,平均活化能为31.10 kJ/mol。氟啶胺平均降解速率从大到小的不同土壤为东北黑土、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降解速率受pH值与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影响;降解速率从大到小的不同处理为渍水、好气、灭菌,厌氧微生物为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氟啶胺水解 PH值 温度条件 土壤降解
下载PDF
氟啶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安全使用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如美 王英华 +3 位作者 李瑞娟 刘同金 梁慧 于建垒 《现代农药》 CAS 2022年第1期57-60,共4页
为了评价50%氟啶胺水分散粒剂在马铃薯上的安全使用,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及高效液相分析方法在山东、安徽省开展了50%氟啶胺水分散粒剂在马铃薯和土壤中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胺水分散粒剂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 为了评价50%氟啶胺水分散粒剂在马铃薯上的安全使用,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及高效液相分析方法在山东、安徽省开展了50%氟啶胺水分散粒剂在马铃薯和土壤中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胺水分散粒剂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为3.4~5.8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11.6 d。50%氟啶胺水分散粒剂在马铃薯块茎中最终残留量均未检出(<0.05 mg/kg);土壤中氟啶胺残留量为0.124~0.431 mg/kg。因此推荐50%氟啶胺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以最高用药量为250 g a.i./hm^(2)用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喷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水分散粒剂 马铃薯 土壤 残留 安全使用评价
下载PDF
HPLC-MS/MS法快速测定氟啶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残留 被引量:6
11
作者 冯义志 金杰 +3 位作者 潘金菊 齐晓雪 梁林 刘伟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12期25-30,34,共7页
建立了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氟啶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规律。进行2年2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剂量1 125g/ha;最终残留试验剂量1 125和750g/ha,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7d,距末次施药后间隔7、10... 建立了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氟啶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规律。进行2年2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剂量1 125g/ha;最终残留试验剂量1 125和750g/ha,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7d,距末次施药后间隔7、10、14、21d采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氟啶胺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氟啶胺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3.0~7.4d、6.7~10.0d。马铃薯最终样品中氟啶胺残留量在<0.005~0.026 5mg/kg之间,土壤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在0.030 1~1.02mg/kg。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马铃薯最终样品中氟啶胺残留低于欧盟(0.05mg/kg)和日本(0.1mg/kg)残留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马铃薯 土壤 残留
下载PDF
500g/L氟啶胺SC在人参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亚娟 侯志广 +4 位作者 梁爽 方楠 赵晓峰 王鑫宏 逯忠斌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参植株及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人参植株和土壤中的氟啶胺用乙腈提取,柱层析法净化,气相色谱仪检测。[结果]对样品中的氟啶胺进行不同水平的添加回收试验,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5.4%~96.3%,相...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参植株及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人参植株和土壤中的氟啶胺用乙腈提取,柱层析法净化,气相色谱仪检测。[结果]对样品中的氟啶胺进行不同水平的添加回收试验,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5.4%~96.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9%~7.6%,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2 mg/L。[结论]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适合大批量的人参样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气相色谱 人参 植株 土壤 残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