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体渗碳数学模型及物理参数的计算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顺兴 刘勇 魏世忠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9,共4页
建立了平面、圆柱面和球面工件气体渗碳数学模型 :cτ=D 2 cx2 +shape(x -R0 )cx ,碳的扩散系数取为温度和含碳量的函数 :D =D0 4exp[-Q RT -B(0 4-c) ];碳的传递系数取为温度的函数 :β =β0 exp(-E RT) ;内边界条件为... 建立了平面、圆柱面和球面工件气体渗碳数学模型 :cτ=D 2 cx2 +shape(x -R0 )cx ,碳的扩散系数取为温度和含碳量的函数 :D =D0 4exp[-Q RT -B(0 4-c) ];碳的传递系数取为温度的函数 :β =β0 exp(-E RT) ;内边界条件为固定碳量 ;碳势和温度取为时间的线性函数。给出了基于渗碳结果计算物理参数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 ,将碳的扩散系数取为温度和碳的质量分数的函数 ,传递系数取为温度的函数以及通过测试渗碳后的碳浓度值计算扩散系数和传递系数中的 5个常数 ,对提高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碳渗 数学模型 扩散系数 传递系数
下载PDF
平面、圆柱面和球面的气体渗碳数学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勇 刘素芹 +1 位作者 彭晓彬 王顺兴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26-29,共4页
建立了包括平面、圆柱面和球面在内的统一的气体渗碳数学模型 :Cτ=D(2 Cx2 +shape(x -R0 )Cx) ,并将碳的扩散系数作为温度和含碳量的函数表示为D =D0 .4 exp(-Q/RT -BC(0 .4 -C) ) ;将碳的传递系数作为温度的函数表示为 ... 建立了包括平面、圆柱面和球面在内的统一的气体渗碳数学模型 :Cτ=D(2 Cx2 +shape(x -R0 )Cx) ,并将碳的扩散系数作为温度和含碳量的函数表示为D =D0 .4 exp(-Q/RT -BC(0 .4 -C) ) ;将碳的传递系数作为温度的函数表示为 β =β0 exp(-E/RT) ;内边界条件为含碳量是固定值 ;碳势和温度视为时间的线性函数。结合按此模型的模拟计算 ,讨论了表面形状、扩散系数和传递系数中有关参数对碳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 圆柱面 球面 气体渗碳 数学模型 扩散系数 扩散方程 传递系数 边界条件
下载PDF
流态化渗碳碳传递系数试验研究及数学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波 钱宇白 黄国靖 《金属热处理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3期1-6,共6页
以丁烷加空气为流态化渗碳气源,系统试验研究了流态化渗碳温度、气氛碳势、刚玉粒径及表观流态化速度等对碳传递系数的影响。利用单纯形方法回归建立了不同条件下流态化渗碳碳传递系数数学模型和综合影响因素数学模型,试验验证表明,... 以丁烷加空气为流态化渗碳气源,系统试验研究了流态化渗碳温度、气氛碳势、刚玉粒径及表观流态化速度等对碳传递系数的影响。利用单纯形方法回归建立了不同条件下流态化渗碳碳传递系数数学模型和综合影响因素数学模型,试验验证表明,该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化渗碳 数学模型 碳传递系数 渗碳
下载PDF
循环冷却水CO_2传质系数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
4
作者 叶春松 周为 +3 位作者 张弦 张会琴 杨帆 阳红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20,共5页
为实现对循环水运行工况的在线连续监控,实时预测循环冷却水pH值动态变化,以循环冷却水为研究对象,对循环冷却水准动态系统pH值进行数学建模,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循环冷却水系统中CO2气体在空气相与水相中的传质系数KG,并通过循环水动态... 为实现对循环水运行工况的在线连续监控,实时预测循环冷却水pH值动态变化,以循环冷却水为研究对象,对循环冷却水准动态系统pH值进行数学建模,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循环冷却水系统中CO2气体在空气相与水相中的传质系数KG,并通过循环水动态模拟装置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循环冷却水与空气中CO2充分接触后,可达气液两相碳酸盐平衡,其pH值测定值与理论值的最大误差仅为0.04;循环水准动态pH值变化与数学模型能较好吻合,根据模型计算出的CO2在一定的温度与喷淋流量下,A.KG为定值。当温度固定为40℃时,105.A.KG=0.023 6Q-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系数 数学模型 PH值 碳酸盐平衡体系 循环冷却水
下载PDF
振动流化床与浸没水平管平均传热特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5
作者 朱学军 邓俊 《化学工程师》 CAS 2012年第8期17-21,共5页
在二维流化床(240mm×80mm)中,以平均粒径dp为1.83mm的玻璃珠为物料,研究了振动流化床与浸没水平管间传热规律;考察了流化数、振动频率、床高、水平管管径等因素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采用自制探头对浸没加热管束和振动流化床层间... 在二维流化床(240mm×80mm)中,以平均粒径dp为1.83mm的玻璃珠为物料,研究了振动流化床与浸没水平管间传热规律;考察了流化数、振动频率、床高、水平管管径等因素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采用自制探头对浸没加热管束和振动流化床层间平均传热系数进行实验测定,利用颗粒团模型,建立了振动流化床层与浸没水平管间平均传热模型,并对平均传热系数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误差在±15%范围内。在较高流化数、低振动频率时,实验值处于理论值上方;随着振动频率、管径增大,平均传热系数实验值逐渐趋于理论预测值甚至低于理论预测值。结果可为带浸没水平管的振动流化床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流化床 平均传热系数 浸没水平管 传热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