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brid low salinity water and surfactant process for enhancing heavy oil recovery
1
作者 ROLDÁN-CARRILLO Teresa CASTORENA-CORTES Gladys +3 位作者 SALAZAR CASTILLO Rodrigo Orlando HERNÁNDEZ-ESCOBEDO Luis OLGUÍN-LORA Patricia GACHUZ-MURO Heró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6期1466-1477,共12页
Combining low salinity water (LSW) with surfactants has an enormous potential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processes. However, there is no consensus about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addition to the fact that several st... Combining low salinity water (LSW) with surfactants has an enormous potential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processes. However, there is no consensus about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addition to the fact that sever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model systems, while experiments with rocks and reservoir fluids are scarce. This study presents a core-flooding experiment of LSW injection, with and without surfactant, using the core and heavy oil samples obtained from a sandstone reservoir in southeastern Mexico. The effluents and the crude oil obtained at each stage were analyzed. The study was complemented by tomographic analysi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LSW injection and hybrid process with surfactants obtained an increase of 11.4 percentage points in recovery factor. Various phenomena were caused by LSW flooding, such as changes in wettability and pH, ion exchange, mineral dissolution, detachment of fines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profile. In the surfactant flooding, the reduction of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alteration of wettability were the main mechanisms involved. The findings of this work also showed that the conditions believed to be necessary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with LSW, such as the presence of kaolinite or high acid number oil, are not relev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salinity water flooding surfactant flooding hybrid processes enhanced oil recovery TOMOGRAPHY
下载PDF
Hydroxyl Group Modifies Aggregation Behavior of a Non-ionic Hydro-fluorocarbon Hybrid Surfactant by Disrupting Interfacial Water
2
作者 Ying-ying Peng Yi-fan Liao +2 位作者 Wei Gan Qing-xiao Tong Qun-hui Yua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623-627,I0057-I0062,I0079,共12页
Two non-ionic hydro-fluorocarbon hybrid surfactants with and without hydroxyl groups were synthesized and compared.They exhibite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superior surface activity.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hydroxyl ... Two non-ionic hydro-fluorocarbon hybrid surfactants with and without hydroxyl groups were synthesized and compared.They exhibite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superior surface activity.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hydroxyl group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modifying the surface tension of their solutions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formed micelles.This effect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rearranging of the alkane group from above the air/aqueous surface to below it and the disrupting of the interfacial water structure induced by the hydroxyl groups.This work provides a strategy to weaken the immiscibility between hydrocarbon and fluorocarbon chains by modifying their orientational structure at the interface,thus it is helpful for the design of surfactants with varie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fluorocarbon hybrid surfactant Surface activity IMMISCIBILITY Micelle Water
下载PDF
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效应研究
3
作者 郭皓昱 李煜 +3 位作者 吴倩 马守才 王军卫 刘东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育率和饱和授粉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5~30 g·hm^(-2)剂量下,CH1可诱导3个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5%以上,说明CH1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作用;随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饱和授粉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30 g·hm^(-2)处理的饱和授粉结实率明显偏低,推测雌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2)观察花药和雌蕊发育情况,发现未喷施CH1的植株花药大且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大,而CH1处理的不育株花药瘦小,呈剑状,不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小;(3)随着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株高逐渐降低和抽穗期延迟的现象,CH1对旗叶的药害反应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4)CH1剂量为10 g·hm^(-2)时,与其他表面活化剂相比,NE1820对普冰151的旗叶伤害较轻,对株高无明显抑制作用,可提高饱和授粉结实率;(5) CH1剂量为15 g·hm^(-2)时,添加2种浓度乙烯利后,3个品种的株高比未添加乙烯利降低,抽穗期延迟,其中添加5 mL·L^(-1)乙烯利后3个品种均能达到100%雄性不育,并且饱和授粉结实率相比未添加乙烯利平均高7%左右。因此,CH1采用15 g·hm^(-2)剂量,配伍1%NE1820和5 mL·L^(-1)乙烯利可诱导小麦产生完全的雄性不育,且获得较高的授粉结实率,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杀雄剂CH1 基因型 雄性不育 表面活化剂
下载PDF
微乳液脉动热管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散热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婷婷 蒋振 +3 位作者 吴晓毅 郝婷婷 马学虎 温荣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7-1177,共11页
利用11弯管的脉动热管作为汽车锂离子电池的散热系统进行传热实验。在脉动热管中引入不同比例的混合工质[H_(2)O、全氟丁基甲基醚(HFE-7100)],在模拟单体锂离子电池不同发热功率下展开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微乳液工质可以有效避免高... 利用11弯管的脉动热管作为汽车锂离子电池的散热系统进行传热实验。在脉动热管中引入不同比例的混合工质[H_(2)O、全氟丁基甲基醚(HFE-7100)],在模拟单体锂离子电池不同发热功率下展开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微乳液工质可以有效避免高发热功率下脉动热管出现局部烧干的现象,防止电池表面温度过高发生热失控。使用水包油(O/W)型微乳液工质(0.048%SDBS∶HFE-7100=1∶1)时传热性能最理想,并且可以保证锂离子单体电池正常工作(20~30W)时,温度不超过40℃,表面温差低于1.8℃,在单体电池高发热功率(40~50W)时,电池局部温度不超过56℃,电池表面的平均温度不超过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表面活性剂 混合工质 乳液 传热性能
下载PDF
低矿化度水与表面活性剂混注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
5
作者 ROLDÁN-CARRILLO Teresa GLADYS-CASTORENA Cortés +3 位作者 SALAZARCASTILLO Rodrigo Orlando HERNÁNDEZ-ESCOBEDO Luis OLGUÍNLORA Patricia GACHUZ-MURO Herón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8-1288,共11页
针对低矿化度水与表面活性剂混注工艺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不清的问题,采用墨西哥东南部砂岩油藏储集层岩心和稠油样品,开展了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未加入表面活性剂条件下的低矿化度水岩心驱替实验,并结合层析分析方法,研究驱替过程中岩心内... 针对低矿化度水与表面活性剂混注工艺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不清的问题,采用墨西哥东南部砂岩油藏储集层岩心和稠油样品,开展了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未加入表面活性剂条件下的低矿化度水岩心驱替实验,并结合层析分析方法,研究驱替过程中岩心内部的变化。结果显示,低矿化度水和表面活性剂混注工艺能够提高采收率,实验中低矿化度水驱与混注工艺提高岩心采收率11.4个百分点。低矿化度水驱使得岩心中产生多种现象,例如润湿性改变、pH值变化、离子交换、矿物溶解、微粒运移和原油组分变化等。在表面活性剂驱替过程中,界面张力降低和润湿性改变是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以往研究认为低矿化度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需要储集层中存在高岭石或原油为高酸值原油,但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点并非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驱 表面活性剂驱 混注工艺 提高采收率 层析分析
下载PDF
功能化碳纳米管/炭黑复合橡胶性能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宋君萍 李锡腾 +2 位作者 田开艳 王一雯 王泽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6-1212,共7页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碳纳米管进行非共价键改性包覆,研究功能化碳纳米管与炭黑复合材料性能。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碳纳米管的石墨表面形成π-π堆叠,可有效阻止碳纳米管间的团聚。功能化碳纳米管/炭黑复合材料硫化时...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碳纳米管进行非共价键改性包覆,研究功能化碳纳米管与炭黑复合材料性能。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碳纳米管的石墨表面形成π-π堆叠,可有效阻止碳纳米管间的团聚。功能化碳纳米管/炭黑复合材料硫化时间缩短,加工性能得到改善,断裂伸长率提高66.1%,导热率提高8.4%。Payne效应和TEM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包覆碳纳米管可有效改善碳纳米管在橡胶基体中分散,也改善了炭黑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混合填料在橡胶基体均匀分散,加强了填料与基体的界面作用,建立良好的三维空间网络结构,使复合材料性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碳纳米管 表面活性剂 混合填料 橡胶复合材料
下载PDF
复合式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 被引量:5
7
作者 郭冀峰 王荣昌 夏四清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21,共5页
将动态膜技术与悬浮填料工艺相结合而构建了复合式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采用该反应器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当悬浮填料的填充比为40%时,对浊度、COD、LAS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8%、95%、97%和94%以上。两边侧向曝气不仅能够加大膜面... 将动态膜技术与悬浮填料工艺相结合而构建了复合式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采用该反应器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当悬浮填料的填充比为40%时,对浊度、COD、LAS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8%、95%、97%和94%以上。两边侧向曝气不仅能够加大膜面的错流流速,而且还使错向流分布得更加均匀,同时由于悬浮填料的摩擦作用,使得自生动态膜的增长较慢,保证了出水通量的稳定,延长了清洗周期。可见,该工艺适合于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表面活性剂废水 生物膜 填料 填充比 膜通量
下载PDF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红 张龙 胡道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58,共6页
在(微)乳液聚合中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代替传统的表面活性剂,使提高胶乳的稳定性、得到透明高分子材料等成为可能。着重阐述了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聚合反应中的作用,介绍了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通过(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微孔高分子材... 在(微)乳液聚合中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代替传统的表面活性剂,使提高胶乳的稳定性、得到透明高分子材料等成为可能。着重阐述了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聚合反应中的作用,介绍了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通过(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微孔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功能化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展望了其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 (微)乳液聚合 微孔高分子材料 薄膜材料 功能化材料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下载PDF
刷形两亲聚合物体系的表面张力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旭 蔡晓新 +3 位作者 郝阿辉 吴世易 陈振远 刘秋霞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19-23,37,共6页
考察一类含有密集疏水侧链具有刷形分子骨架结构的阴离子两亲聚合物AMPS-AMC12S溶液体系表面张力受聚合物浓度及盐的影响,研究了阴离子、阳离子以及两性离子型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体系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含量较高的聚... 考察一类含有密集疏水侧链具有刷形分子骨架结构的阴离子两亲聚合物AMPS-AMC12S溶液体系表面张力受聚合物浓度及盐的影响,研究了阴离子、阳离子以及两性离子型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体系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含量较高的聚合物溶液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盐的存在可使聚合物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升高程度随聚合物疏水含量升高而减小;由于电荷屏蔽作用,聚合物与相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较弱,与相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较强;聚合物与相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体系的表面张力高于表面活性剂单一体系,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甚至使体系出现絮凝和沉淀的现象;聚合物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使体系表面张力升高,而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不会导致体系出现絮凝或沉淀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形聚合物 两亲聚合物 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 混合体系
下载PDF
反相气相色谱法表征表面活性剂与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水滑石的表面性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晓微 倪哲明 +3 位作者 王巧巧 刘晓明 林文权 郑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4期707-711,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摩尔比为2∶1的镁铝水滑石(Mg/Al-HT),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MTMS(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二者复合改性镁铝水滑石,得到SDS-HT、MTMS-HT及SDS-MTMS-HT 3种杂化材料。通过反相气相色谱法,采用非极...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摩尔比为2∶1的镁铝水滑石(Mg/Al-HT),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MTMS(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二者复合改性镁铝水滑石,得到SDS-HT、MTMS-HT及SDS-MTMS-HT 3种杂化材料。通过反相气相色谱法,采用非极性和极性探针来研究Mg/Al-HT、SDS-HT、MTMS-HT及SDS-MTMS-HT的表面性质。由探针分子的保留时间,计算了表面吸附自由能(ΔG0)、表面能色散组分(γsd)、酸碱作用自由能(ΔGsp)及相互作用参数(χ12)。结果表明,杂化材料γsd明显低于水滑石γsd,经过改性的水滑石表面碱性减弱,且改性后的水滑石与有机物的亲和性均得到明显改善,SDS-MTMS-HT与有机物间相容性最好。利用XRD、FT-IR、TG及DTA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表明SDS插入水滑石层间,而MTMS在水滑石表面缩合,SDS-MT-MS-HT热稳定性、疏水性最好,即与有机物亲和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气相色谱法 水滑石 杂化材料 表面活性剂 硅烷偶联剂
下载PDF
两性表面活性剂插层GO-LDH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洁翔 刘昌霞 +1 位作者 陈璐佳 张晓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4-854,共11页
以层状氧化石墨烯-锌铝类水滑石(GO-LDH)为主体,两性表面活性剂(ZS)(十二烷基羧基甜菜碱(DCB)、十二烷基磺基甜菜碱(DSB)和N-十二烷基-β-氨基丙酸钠(DAP))为客体,制备ZS/GO-LDH杂化物。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 以层状氧化石墨烯-锌铝类水滑石(GO-LDH)为主体,两性表面活性剂(ZS)(十二烷基羧基甜菜碱(DCB)、十二烷基磺基甜菜碱(DSB)和N-十二烷基-β-氨基丙酸钠(DAP))为客体,制备ZS/GO-LDH杂化物。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分析(TGA/DT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考察制备方法、表面活性剂用量、溶剂和反应时间等对杂化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离子交换法成功将DCB和DSB插层GO-LDH。以水为溶剂合成的DCB/GO-LDH和DSB/GO-LDH层间距分别为2.87~3.29、3.48 nm,比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制备的杂化物(1.25和1.31 nm)更大。另外,DCB/GO-LDH和DSB/GO-LDH的热分解行为与对应的DCB/GO和DSB/GO类似,但前者中DSB的燃烧温度比后者高45℃,这可能与其和层板相互作用强度有关。此外,研究了CPF-DCB/GO-LDH在pH=5.0和6.8的缓冲液中毒死蜱(CPF)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CPF-DCB/GO-LDH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释放行为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和抛物线扩散模型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铝类水滑石 氧化石墨烯 两性表面活性剂 杂化材料
下载PDF
细乳液聚合制备和表征聚(BA-St)/SiO_2杂化微球 被引量:4
12
作者 舒兴旺 唐琴琼 +1 位作者 张玉红 邹其超 《胶体与聚合物》 2008年第2期29-31,共3页
在纳米二氧化硅水分散介质中,使用阴离子乳化剂(SDS),通过细乳液聚合成功制备了一系列聚(BA-St)/SiO_2杂化微球。杂化微球的平均粒径在98nm~130nm。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用量和单体组成等影响因素对杂化粒子粒径和形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 在纳米二氧化硅水分散介质中,使用阴离子乳化剂(SDS),通过细乳液聚合成功制备了一系列聚(BA-St)/SiO_2杂化微球。杂化微球的平均粒径在98nm~130nm。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用量和单体组成等影响因素对杂化粒子粒径和形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微球 阴离子乳化剂 细乳液聚合 水性硅溶胶
下载PDF
无机杂化纳米晶最新研究进展
13
作者 孙景 韩学 +1 位作者 田飞 王洪礼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6-9,共4页
无机杂化纳米晶是2种或多种无机材料纳米晶通过界面外延而获得的纳米系统。综述了无机杂化纳米晶研究的国内外最新发展,重点讨论了现有各制备方法的关键控制因素以及组元间的作用机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杂化纳米晶 组元 非均匀形核 功能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以L-2-甲基丁醇为结构助剂制备螺旋介孔亚乙烯基氧化硅
14
作者 陈木子 国永敏 +2 位作者 毕丽峰 李艺 李宝宗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79-82,共4页
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模板剂,L-2-甲基丁醇(MB)为结构助剂,经溶胶-凝胶过程,制备介孔1,2-亚乙烯基氧化硅纳米结构.使用透射电镜和冷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了多种反应条件下样品的形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MB/CTAB的摩尔量比为1∶1... 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模板剂,L-2-甲基丁醇(MB)为结构助剂,经溶胶-凝胶过程,制备介孔1,2-亚乙烯基氧化硅纳米结构.使用透射电镜和冷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了多种反应条件下样品的形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MB/CTAB的摩尔量比为1∶1,可以得到螺旋介孔1,2-亚乙烯基氧化硅纳米纤维,其长度为数百纳米,孔径为2.6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 有机一无机杂化氧化硅 表面活性剂 螺旋
下载PDF
AF-复合式A/O工艺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邵尤炼 赵明星 +2 位作者 缪恒锋 任洪艳 阮文权 《上海环境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125-128,136,共5页
利用厌氧生物滤池(AF)-复合式A/O工艺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处理能力达到72 m3/d,COD去除率91.4%以上,出水COD保持在1 80 mg/L以内,NH3-N去除率96.2%以上,出水k NH3-N保持在2.9 mg/L以内;硫酸亚铁投加量控制在n... 利用厌氧生物滤池(AF)-复合式A/O工艺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处理能力达到72 m3/d,COD去除率91.4%以上,出水COD保持在1 80 mg/L以内,NH3-N去除率96.2%以上,出水k NH3-N保持在2.9 mg/L以内;硫酸亚铁投加量控制在n(Fe)/n(TP)=1 0~1.4时,可使出水TP降至5 6 mg/L以内,各项指标均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反应器 复合式A O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BAU-9403添加表面活性剂MON 8161使用剂量研究
16
作者 刘正斌 高庆荣 +4 位作者 张爱民 王道全 陈万义 乔晓琳 王瑞霞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5-158,共4页
采用2个时期,3个BAU-9403使用剂量添加表面活性剂MON 8161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研究了它们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和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 所有处理均能诱导小麦产生100%的雄性不育率; (2) 0.50kg/hm2+MON 8161处理... 采用2个时期,3个BAU-9403使用剂量添加表面活性剂MON 8161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研究了它们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和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 所有处理均能诱导小麦产生100%的雄性不育率; (2) 0.50kg/hm2+MON 8161处理的自然(人工) 授粉结实率最高,分别为65.3%和37.6%,但与其它剂量间差异并不显著;(3) 0.50kg/hm2+MON 8161处理对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小穗数、千粒重和发芽率等的影响明显小于0.75kg/hm2+MON 8161和1.00kg/hm2+MON 8161两个剂量。因此,0.50kg/hm2+MON 8161的使用剂量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杂交剂 表面活性剂 雄性不育
下载PDF
新型化学杀雄剂与表面活化剂组合筛选及其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建朝 赵杨 +6 位作者 牛娜 宋瑜龙 马守才 高翔 张改生 王军卫 董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1-536,共6页
【目的】筛选出生产成本较低且杀雄彻底、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化学杀雄剂,为杂交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纯820、周麦27、周麦28、徐州10030、泛麦8号、中麦895和项麦9908等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选用6种成本在100元/h... 【目的】筛选出生产成本较低且杀雄彻底、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化学杀雄剂,为杂交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纯820、周麦27、周麦28、徐州10030、泛麦8号、中麦895和项麦9908等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选用6种成本在100元/ha以下的化学杀雄剂(CH1、CH2、CH3、CH4、CH5和CH6)及10种表面活化剂(Silwet-40、二甲基硅油、Silwet-77、道康宁1520、瓦克SRE-CN、中油美D108、聚二甲基硅氧烷、Tween-20、Triton-100和月桂醇醚硫酸钠),通过化学杀雄剂筛选试验、基因型验证试验及表面活化剂筛选试验,筛选出新型化学杀雄剂与表面活化剂的最佳组合。【结果】300.0 g/ha的化学杀雄剂CH1可诱导小麦品系西纯820产生完全雄性不育,旗叶表现正常,但抽穗推迟。当小麦生长期处于Feekes标准8.5时,叶面喷施300.0 g/ha化学杀雄剂CH1(含0.1%表面活化剂OP-10)能使周麦27、周麦28、徐麦10030、泛麦8号、中麦895和项麦9908等小麦品种(系)的相对自交结实率明显下降,其中以周麦27、泛麦8号、中麦895和项麦9908的杀雄效果较优,对应的相对自交结实率分别降至15.8%、0.4%、2.3%和1.2%,表现出较好的杀雄广谱性。在10种表面活化剂中,二甲基硅油对小麦植株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与化学杀雄剂CH1配伍使用能获得较高的杀雄效果,小麦相对自交结实率仅为1.2%。【结论】300.0 g/ha化学杀雄剂CH1配伍0.1%二甲基硅油可诱导小麦产生接近完全的雄性不育效果,且无明显药害反应,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杀雄剂 表面活化剂 基因型 雄性不育
下载PDF
碳氢/碳氟混杂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美 郝京诚 李洪光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38-643,共6页
阐述了分子中同时含有一条碳氢链和一条碳氟链的碳氢/碳氟混杂型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介绍了该类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典型分子的合成方法,归纳了其流变特性、聚集行为及其在乳化、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出应从分子... 阐述了分子中同时含有一条碳氢链和一条碳氟链的碳氢/碳氟混杂型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介绍了该类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典型分子的合成方法,归纳了其流变特性、聚集行为及其在乳化、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出应从分子结构设计入手,有针对性地研发新一代碳氢/碳氟混杂型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氢/碳氟混杂型表面活性剂 流变特性 聚集行为 应用
下载PDF
新型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硅源制备中孔SiO_2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衍林 周传健 赵士贵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43,共6页
以二苯基二氯硅烷为原料,通过交替进行烯丙基化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以二苯基为核的端烯丙基G0-G2代碳硅烷树枝状化合物,并对其外围进行了乙氧基功能化修饰;尝试以这种功能化的碳硅烷型树枝状化合物和TEOS混合物为硅源,以CTAB和... 以二苯基二氯硅烷为原料,通过交替进行烯丙基化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以二苯基为核的端烯丙基G0-G2代碳硅烷树枝状化合物,并对其外围进行了乙氧基功能化修饰;尝试以这种功能化的碳硅烷型树枝状化合物和TEOS混合物为硅源,以CTAB和EO20-PO70-EO20为模板,对采用共水解法制备新型有机-无机杂化中孔二氧化硅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硅烷树枝状化合物 有机杂化 中孔二氧化硅 模板合成
下载PDF
萘基桥联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小燕 韩书华 +3 位作者 孙元元 王莎莎 邱晓勇 高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9-645,共7页
以短链阳离子三聚表面活性剂[C10H21N+(CH3)2(CH2)2N+(CH3)(C10H21)(CH2)2N+(CH3)2C10H21]·3Br-为结构导向剂,通过2,7-二(3-三乙氧硅基氨丙酯基)萘(NIS)和四乙氧基硅烷(TEOS)共缩聚,制备了有序的萘基桥联的杂化周期性介孔有机硅(PM... 以短链阳离子三聚表面活性剂[C10H21N+(CH3)2(CH2)2N+(CH3)(C10H21)(CH2)2N+(CH3)2C10H21]·3Br-为结构导向剂,通过2,7-二(3-三乙氧硅基氨丙酯基)萘(NIS)和四乙氧基硅烷(TEOS)共缩聚,制备了有序的萘基桥联的杂化周期性介孔有机硅(PMOs).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氮气吸附-脱附、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DSC/TGA)表征.结果表明,当NIS占NIS和TEOS总量40%(摩尔分数)时,可以形成具有结晶态孔壁的有序介孔杂化材料.当NIS含量低于或高于40%时,分别形成无定形孔壁的有序介孔杂化材料和无孔杂化材料.随着孔壁中萘基基团的增加,由于有机基团之间π-π堆积作用增强,杂化介孔材料显示良好的热稳定性.由于在二氧化硅骨架中嵌入荧光萘基基团,杂化有机-无机有序介孔材料显示了激基缔合物的光学行为.随萘基基团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的紫外吸收峰发生蓝移,形成H聚集体;由于聚集引起的荧光淬灭,杂化材料的荧光量子产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2 7-二(3-三乙氧硅基氨丙酯基)萘 三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荧光 桥联有机硅烷前驱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