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Nihewan Beds 被引量:2
1
作者 Yue Jun Wen Qizhong 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Academia Sinic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77-86,共10页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alaeoclimate and oxidation-reduction conditions as well asacidity-alkalinity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by means of the step-regression, cluster, optimal partitioning ...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alaeoclimate and oxidation-reduction conditions as well asacidity-alkalinity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by means of the step-regression, cluster, optimal partitioning andcorrelation analyses of CaCO_3, C / P_2O_5, Fe^(2+) / Fe^(3+), pH and Eh values, taking the Xiaodukou section in theNihewan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CaCO_3, C / P_2O_5 and pH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using the optimalpartitioning method. Thus five cold zones and six warm zones as well as five reduction and six oxidation zoneswere distinguished. Then the inductive method was used to produce four numerical groups: 8.10, 8.3-8.4,8.6-8.7 and 8.9-8,97.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are respectively based on CaCO_3 content, C/P_2O_5 andpH values. From Fig. 3, Tables 1 and 2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Nihewan Beds were formed mainly under a re-duction and slightly alkaline environment of cold climate, with pH values of 8.3-8.4. Fig. 3 shows that bed 35is approximately nea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Brunhes and Matuyama polarity epochs, 0.73 Ma in age; bed26 is roughly near the Jaramillo event (base), 0.97 Ma in age; bed 18 coincides roughly with themagnetostratigraphic boundary of 2.00 Ma (?). Bed 13 may be the Pleistocene-Pliocene boundary, 2.48 Ma inage. Thus geochemical zones Ⅰ, Ⅱ, Ⅲ and Ⅳ include respectively cold zones 1; 2 and 3; 4; and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nihewan beds
下载PDF
山西天镇辛窑子早更新世马科化石新材料 被引量:1
2
作者 董为 白炜鹏 +1 位作者 刘文晖 张立民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44,共33页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的研究系统记述了马科化石的5个种,加上此前曾记述过的1个种,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的研究系统记述了马科化石的5个种,加上此前曾记述过的1个种,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马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古马型马有4种: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德氏马(E.teilhardi)、黄河马(E.huanghoensis)和古马(E.stenonis);两种三趾马: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和山西近三趾马(H.(Plesiohiparrion)shanxiense)。研究表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新出现的古马型马的多样性是显著的,仅在辛窑子动物群中就有4种。而延续到早更新世的三趾马这些新近纪残留类群在辛窑子动物群中仍然有两个种。三门马和中国长鼻三趾马是早更新世期间真马与三趾马共存的最典型代表。它们在中国的产出地点很多,分布也较广,并有较大幅度的重叠。辛窑子动物群中马科化石种类的多样性表明它们所依赖摄食的植被也应存在较大的多样性。高冠的颊齿和发育的白垩质及完全臼齿化的前臼齿指示这些马科种类食物粗糙,很可能是单子叶草类。它们的栖息地应为草原草甸环境,且其范围较大,以便满足6个马科种类在那里摄食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天镇辛窑子沟 泥河湾盆地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马科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叠层石的时代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韩志勇 杨淳 +1 位作者 王永 闵隆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2,共7页
阳原县虎头梁的泥河湾层夹有两层第四纪的叠层石,即上、下叠层石。文章分析了从3个地点采集的叠 层石样品,分别用热电离质谱铀系法和α能谱铀系法测量了它们的年龄。同一样品致密部分和非致密部分的年龄 及铀含量明显不一致,同时致... 阳原县虎头梁的泥河湾层夹有两层第四纪的叠层石,即上、下叠层石。文章分析了从3个地点采集的叠 层石样品,分别用热电离质谱铀系法和α能谱铀系法测量了它们的年龄。同一样品致密部分和非致密部分的年龄 及铀含量明显不一致,同时致密部分的铀系年龄出现倒序,此结果表明虎头梁的叠层石不适合用铀系法测年。根 据沉积物光谱光度测量,文章发现亮度值随剖面深度的变化曲线与北太平洋的风尘通量曲线形态相似,通过对比, 可以尝试将后者的时间标尺转移到前者上来,从而可建立虎头梁的泥河湾层的亮度时间标尺。它指示阳原县虎头 梁杏沟剖面上、下叠层石的年龄分别为73kaB.P.和274kaB.P.,分别是间冰期晚期和冰期的产物,前人所报道的孢 粉组合所代表的古气候环境支持这个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层 铀系法 叠层石 亮度时间标尺
下载PDF
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谢飞 李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4-234,共11页
岑家湾地点的再次发掘,采用水平发掘方法,获得较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有关对地点性质,人类行为、埋藏类型和环境进行判定的信息。发掘所揭露出的石制品和动物遗骨可分为密集分布区与零星分布区,其中,密集分布区域可能是当时人类进行生产与... 岑家湾地点的再次发掘,采用水平发掘方法,获得较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有关对地点性质,人类行为、埋藏类型和环境进行判定的信息。发掘所揭露出的石制品和动物遗骨可分为密集分布区与零星分布区,其中,密集分布区域可能是当时人类进行生产与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岑家湾地点可能是泥河湾层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属于原地埋藏类型的唯一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早期 岑家湾 文化遗物
下载PDF
河北省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河湖相层岩石地层的划分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宗祜 闵隆瑞 朱关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9-383,共5页
台儿沟剖面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化销营郝家台南侧,主要出露晚新生代泥河湾河湖相层———阳原群,总厚129.25m。根据沉积物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和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将剖面地层划分为122层。在此基础上,将其中第四纪河湖相层自下而上划... 台儿沟剖面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化销营郝家台南侧,主要出露晚新生代泥河湾河湖相层———阳原群,总厚129.25m。根据沉积物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和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将剖面地层划分为122层。在此基础上,将其中第四纪河湖相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组,即泥河湾组、钱家沙洼组和郝家台组。剖面下部河流相含砾中粗砂层至中部河流相砂砾层之间的湖相灰绿、灰黄色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层称泥河湾组;剖面中部厚层河流相砂砾、粉细砂夹粘土质粉砂层称钱家沙洼组;剖面中部河流相地层之上的滨浅湖相灰黑、浅灰绿、灰黄、浅红色粘土质粉砂层称郝家台组。第四纪时期古湖经历了河流相→滨浅湖相→河流相→滨浅湖相至湖泊消失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河湖相层 台儿沟剖面 岩石地层 河北阳原
下载PDF
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被引量:25
6
作者 卫奇 孟浩 成胜泉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3期223-232,291,共11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谷坨旧石器地点 泥河湾层 早更新世
下载PDF
泥河湾层的氨基酸年龄测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吴佩珠 龙天才 王淑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用氨基酸外消旋法对泥河湾层下部骨化石和蚌化石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2.72.9、2.78Ma等年龄数据,结合古地磁探讨了泥河湾层底界及南沟冷期时代以及第四纪下限等问题。
关键词 泥河湾层 氨基酸测年 地质年龄 第四纪
下载PDF
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 被引量:48
8
作者 卫奇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4期289-300,401-402,共14页
东谷坨的旧石器,小型而加工精细,如果单从石制品来看,简直使人不敢相信它是直立人的作品。但是,遗物确实发现在时代为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里,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化很早就已经有了高度发展。
关键词 旧石器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东谷坨
下载PDF
河北阳原岑家湾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27
9
作者 谢飞 成胜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65-272,共8页
岑家湾地点的石制品埋藏在下泥河湾层棕红色粘土中,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文化层可能低于小长梁和东谷坨,是泥河湾层内发现的又一处较重要的旧石器地点。岑家湾的石器仅刮削器一类,加工简单,显得粗糙、古朴。岑家湾的石制品均较细小,当属... 岑家湾地点的石制品埋藏在下泥河湾层棕红色粘土中,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文化层可能低于小长梁和东谷坨,是泥河湾层内发现的又一处较重要的旧石器地点。岑家湾的石器仅刮削器一类,加工简单,显得粗糙、古朴。岑家湾的石制品均较细小,当属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下泥河湾层 早更新世
下载PDF
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兔形类化石 被引量:14
10
作者 蔡保全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70-181,238,共12页
本文记述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群中的兔形类化石共3属5种: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sp.nov.,Hypolagus sohreuderi,Ochotona cf.lagrelii,Ochotona minor和Ochotona erythrotis.。对首次发现于亚洲的Pliopentalagus... 本文记述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群中的兔形类化石共3属5种: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sp.nov.,Hypolagus sohreuderi,Ochotona cf.lagrelii,Ochotona minor和Ochotona erythrotis.。对首次发现于亚洲的Pliopentalagus进行了起源和演化方面的探讨;并就华北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常见的Hypolagus作了一些评述。本文指出:Hypolagus—Plio-pentalagus组合已延至早维拉方期;Ochotona lagrelii—Ochotona minor则为已知的最晚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上新世 兔形类化石 泥河湾
下载PDF
河北泥河湾地层化石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年及氨基酸法测年
11
作者 王兆荣 胡秀章 +1 位作者 周德昌 葛宁洁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用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得泥河湾地层上部丽蚌-1、丽蚌-2化石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36、1.22Ma根据氨基酸外消法对测得泥河湾地层下部骨化石和丽蚌化石的年龄为2.7、2.9、2.78Ma等由此可确定河北省泥河湾地层的第四... 用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得泥河湾地层上部丽蚌-1、丽蚌-2化石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36、1.22Ma根据氨基酸外消法对测得泥河湾地层下部骨化石和丽蚌化石的年龄为2.7、2.9、2.78Ma等由此可确定河北省泥河湾地层的第四纪时期标准地层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自旋共振 测年 地层 化石 氨基酸
下载PDF
山西天镇辛窑子早更新世犀科化石新材料
12
作者 董为 白炜鹏 张立民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3-294,共22页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犀科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犀类化石至少有两个种,...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犀科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犀类化石至少有两个种,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和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可能还存在过第三个种。由于标本保存状况不理想,暂时鉴定为梅氏犀相似种(Stephanorhinus cf.S.kirchbergensis)。虽然后者的形态大小与梅氏犀最接近,但和泥河湾披毛犀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可能是这两个种之一的种内变异类型。同样,产于下沙沟地点被德日进和皮维托鉴定为有疑问的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也可能是梅氏犀或泥河湾披毛犀的种内变异类型。迄今为止在广义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早更新世犀类有两个确定的种和两个不确定的种。出土裴氏板齿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山神庙咀、大黑沟及辛窑子沟;出土泥河湾披毛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大南沟、东谷坨、山神庙咀及辛窑子沟。有疑问的中国犀仅出现在下沙沟,梅氏犀相似种仅出现在辛窑子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窑子沟 天镇 泥河湾盆地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犀科
下载PDF
河北泥河湾早更新世骨制品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尚尊 郭志慧 张丽黛 《人类学学报》 1988年第4期302-305,395-397,共7页
本文记述了我馆收藏的原北疆博物院遗留下的38件骨制品。经查阅文献资料和初步观察可知;这批标本确属人工制品,它与泥河湾层出土的动物化石共存在于同一地点(主要是下沙沟),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这批材料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 本文记述了我馆收藏的原北疆博物院遗留下的38件骨制品。经查阅文献资料和初步观察可知;这批标本确属人工制品,它与泥河湾层出土的动物化石共存在于同一地点(主要是下沙沟),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这批材料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进一步证实了在泥河湾一带存在早更新世的原始人类,还证实了骨器也是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制品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下沙沟
下载PDF
Soluble salt deposit in the Nihewan bed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容全 乔建国 +2 位作者 邱维理 翟秋敏 李永良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0年第5期464-479,共16页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oluble salt deposit along four profiles across the strata deposited in Nihewan paleolake basin enabled us to recognize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stages of the Nihewan paleolake...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oluble salt deposit along four profiles across the strata deposited in Nihewan paleolake basin enabled us to recognize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stages of the Nihewan paleolak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stratigraphical divisi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The Nihewan paleolake was at least a weak-saline to semi-saline lake and represents an intracontinental lake in the semi-arid region. The lower member of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paleolake contains gypsum layer and gypsum lamellae. Soluble salt is mainly composed of SO42- and Ca2+ ions, representing a trend of the paleolake evolvinginto a stage of sulfate lake.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strata has predominantly Cl-, K+, and Na+ ions in soluble salt, indicating a starting development of the paleolake to chlorite lake, but no salt rock was deposited, indicating a drying trend of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ewan bedS SOLUBLE salt DEPOSIT PALEO-ENVIRONMENT semi-saline lake.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几个地层古生物学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凯清 李勃垚 +5 位作者 岳峰 焦洋 孙爱萍 苏德辰 袁宝印 卫奇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1-420,共10页
泥河湾自20世纪20年代起从一个小山村的名字升华为一个科学名词。本文对泥河湾的概念、“泥河湾层”的界定与研究历史,以及泥河湾盆地许家窑组的建立进行了讨论。泥河湾的概念是华北早更新世的河湖相堆积泥河湾组及其所蕴藏的各种地质... 泥河湾自20世纪20年代起从一个小山村的名字升华为一个科学名词。本文对泥河湾的概念、“泥河湾层”的界定与研究历史,以及泥河湾盆地许家窑组的建立进行了讨论。泥河湾的概念是华北早更新世的河湖相堆积泥河湾组及其所蕴藏的各种地质事件。泥河湾盆地发育晚新生代地层,其中蕴藏大量古人类旧石器遗存与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泥河湾盆地充填着巨厚的河湖相沉积层,包括新近系的上新统和第四系的更新统和全新统。泥河湾盆地曾经被“大同湖”占据,大约3万年前,“大同湖”开始消亡,桑干河在盆地出现。泥河湾盆地堪称东亚的奥杜威峡谷,它们具有极其相似的地质演变过程。泥河湾盆地的科学研究,地层学是基础。泥河湾在探究华北第四纪地层和地貌发育、古人类演化与技术发展序列的构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概念 “泥河湾层” 许家窑组 地层古生物学 泥河湾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