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cal region field of a two dimensional Gregorian system coated with isotropic Chiral medium
1
作者 Tariq Rahim Junaid Mughal Mazhar Hussnain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0年第8期488-494,共7页
Focal region field of a two dimensional Gregorian system coated with chiral medium is analyzed at high frequency. Maslov's method is used because the Geometrical Optics approximation fails at focal points. Maslov... Focal region field of a two dimensional Gregorian system coated with chiral medium is analyzed at high frequency. Maslov's method is used because the Geometrical Optics approximation fails at focal points. Maslov’s method combines the simplicity of ray theory and the generality of Fourier transform. Fields patterns are calculated numerically and the results are plotted. The effects of thickness of chiral layer, chirality parameter of the chiral medium and permittivity of the medium are analyzed. The problem of simple dielectric layer is discussed as a special case of this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RAL medium Maslov smethod Gregorian SYSTEM focal region field
下载PDF
Regional stress field in Yunnan revealed by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被引量:28
2
作者 JianHui Tian Yan Luo Li Zhao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We determine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627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M ≥ 3.0 in Yunnan from January 2008 to May 2018 by using broadband waveforms recorded by 287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regional stations. The resu... We determine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627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M ≥ 3.0 in Yunnan from January 2008 to May 2018 by using broadband waveforms recorded by 287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regional stations. The results clearly revealed predominantly strike-slip faulting characteristics for earthquakes in Yunnan, with focal depths concentrated in the top 10 km of the crust. The earthquake mechanisms obtained were combined with the 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 solutions of 80 additional earthquakes from 1976 to 2016 to invert for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of stress field orientation by using a damped regional-scale stress inversion scheme.Results of the stress field inversion confirmed that the Yunnan region is under a strike–slip stress regime, with both maximum and minimum stress axes being nearly horizontal. The maximum compressional axes are primarily oriented in a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and they experience a clockwise rotation from north to south, whereas the maximum extensional axes are oriented largely northeast-southwest. The maximum compressional axes are in line with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inferred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and the southeastward escape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whereas the maximum extensional axes are consistent with anisotropy derived from SKS splitting. Against the strike–slip background, normal faulting stress regimes can be seen in the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as well as in other areas with complex crisscrossing faul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tress field INVERSION PRINCIPLE stresses YUNNAN region
下载PDF
Determinations of directions of the mean stress field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from a number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3
作者 钟继茂 程万正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4期359-369,共11页
Based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nd slip direction of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s, we present the expression of corresponding mechanical axis tensor in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and then put forward a method for ca... Based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nd slip direction of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s, we present the expression of corresponding mechanical axis tensor in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and then put forward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verage mechanical axis tensor and its eigenvalues, which involves solving the corresponding eigenequation. The method for deducing mean stress field from T, B, and P axes parameters of a number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has been verified by inverting data of mean stress fields in Fuyun region and in Tangshan region with fitting method of slip direction, and both results are consistent. To study regional average stress field, we need to choose a population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he massifs whe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tectonic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256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13 seismic zones of Sichuan-Yunnan regi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 of stress tensor in each seismic zone have been given. The algorithm of such method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which makes the method for analyzing tectonic stress field with large amount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data become qua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 axis tensor focal mechanism mean stress field Sichuan-Yunnan region
下载PDF
Variation of stress field in the source region around a strong shock:an example 被引量:4
4
作者 刁桂苓 于利民 李钦祖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4年第1期85-92,共8页
An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6.6 occurred on November 16,1983 in the Kaoiki,Hawii.Th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es were made by stages for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74 earthquakes with M≥3.0 in this area f... An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6.6 occurred on November 16,1983 in the Kaoiki,Hawii.Th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es were made by stages for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74 earthquakes with M≥3.0 in this area from 1977 to 1985,it was found that each type of focal mechanism is roughly with invariable percentage,and that the strike-slip events including the mainshock,which did not appear in other stages,occurred in the stage around M=6.6 mainshock.The dominant types in the other stages were depressed in the period around the mainshock. This is a believable precursor phenomena.orientation of the principal axes of stress field was inversed by fitting slip vector based on the focal mechanism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field around the main shock with M=6.6 was more stable,its maximum and minimum principal axes is nearly horizontal in EW and NS direction respectively,the middle one is nearly vertical.The middle principal axis of stress field in the other periods appeared to be horizontal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ismic rupture horizontally slip with a small dip.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ess field of source region in the period around the strong shock and that in the other periods shows that the seismogeny and occurrence of the strong shock were controlled by the variation of stress field.The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 factors of Kaoiki region and its effect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field in the source region focal mechanism precursor phenomena
下载PDF
盖州青石岭震群断层面参数的确定及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
5
作者 戴盈磊 张文静 +2 位作者 惠杨 底欣欣 杨晓东 《防灾减灾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之前学者的双差定位结果,使用Fit_Fault软件包计算盖州青石岭震群发震断层面走向为114.30°,倾角74.67°。收集2001年至2011年辽宁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全局网格搜索算法,反演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其主压应力轴为NEE向... 根据之前学者的双差定位结果,使用Fit_Fault软件包计算盖州青石岭震群发震断层面走向为114.30°,倾角74.67°。收集2001年至2011年辽宁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全局网格搜索算法,反演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其主压应力轴为NEE向,主张应力轴为NNW向,整体呈现拉张的应力状态。并据此确定出青石岭震群发震断层的滑动角是35.49°,为左旋走滑性质。模拟在辽宁地区构造应力体系下各种产状的断层面上可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分布情况,发现该震群发震断层面上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分别为0.513和0.576。分析认为盖州青石岭震群是一处地质薄弱带,背景构造应力场在其最近一期的活动中未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石岭震群 断层面参数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辽宁地区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分区特征分析
6
作者 陈佳 李见 +1 位作者 辛灿锦 黄雅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16-323,共8页
利用云南地区2008年至2022年4月M_(W)≥3.0共109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断层型为主,走滑断层型地震为702个,占比为64%;其次是正断层型地震为125个,占比为11.4%,说明... 利用云南地区2008年至2022年4月M_(W)≥3.0共109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断层型为主,走滑断层型地震为702个,占比为64%;其次是正断层型地震为125个,占比为11.4%,说明云南地区断裂以走滑断层型和正断层型为主;②云南地区以走滑断层型地震占比最多,滇西北地区的正断层型地震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小滇西地区几乎没有逆冲型大断层;③云南地区断层受到的应力以水平向剪切应力为主,主压应力轴P轴的方位角的优势分布方向以NNE和SSW向为主,断层面多为高倾角,滇西北地区正断层型地震显著多于其他地区,说明滇西北地区是云南地区应力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CAP方法 分区特征 云南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解分析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
7
作者 章阳 万永革 +1 位作者 赵志远 陈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9-1448,共10页
活动断层几何形状的确定为评估一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邢台老震区内构造背景复杂,前人对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丰富成果。通过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得到邢台地震发震断层的走向、倾角及其标准差,综合前人研... 活动断层几何形状的确定为评估一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邢台老震区内构造背景复杂,前人对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丰富成果。通过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得到邢台地震发震断层的走向、倾角及其标准差,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求取发震断层面的平均解;结合区域地壳应力张量,估计该断层的滑动方向及其误差,分析该区域的地震活动危险性。结果表明:邢台地震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2.45°,倾角为79.44°,滑动角-153.96°,标准差为4.55°。该断层为走向NNE、倾向NWW的高倾角走滑型断层,而非正断性质的新河断裂。区域地壳应力场在断层面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83,相对正应力为0.59。该断层不是最大剪应力的断层面形状,但剪应力强度仍较大,表明该断层在地震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中仍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 活动断层 震源机制节面聚类 区域应力场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震精定位及其区域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平光 何骁慧 +3 位作者 徐树峰 郑文俊 刘婷 刘智良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6期667-683,共17页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处印欧大陆碰撞前缘,主要受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川滇等地块和印度板块相互作用,区域构造变形强烈,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地震频发且主要呈条带状展布.为揭示该地区地震活动及发震机制、断裂现今...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处印欧大陆碰撞前缘,主要受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川滇等地块和印度板块相互作用,区域构造变形强烈,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地震频发且主要呈条带状展布.为揭示该地区地震活动及发震机制、断裂现今运动状态和区域应力应变模式,本文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缘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8—2018年间65663个M≥1.0的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应用CAP方法对2009—2021年间163个M≥3.5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在此基础上,收集研究区前人所得震源机制解共1156个,使用区域阻尼应力张量反演获得了中上地壳(0~35 km)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显示,区内地震主要沿断裂展布,其中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高原中部拉张裂谷、川滇地块和滇缅地块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深度主要分布于5~25 km,川滇和滇缅地块内部地震相对于拉萨、羌塘地块的数量和优势深度有明显增大.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东构造结处各种机制类型地震频发;走滑型震源机制主要沿大型边界断裂分布;正断机制地震发生于川滇地块的西边界断裂;逆断地震发育于印欧大陆碰撞前缘.研究区主压应力轴水平方向从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川滇、滇缅地块大致以东构造结为中心近顺时针旋转,且东构造结顶部、川滇地块北西部等地区呈现出强烈的局部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川南威远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9
作者 余梦雪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强正阳 白兰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5-1039,共15页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应力场参数。结果表明: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威远背斜南翼SSE向墨林场断层的两侧,震源深度集中在10 km以内,均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逆冲型为主,断层错动类型较为复杂,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测墨林场断层两侧存在一系列盲冲断层及正断型断层,同时研究区浅层地层中还可能存在其它小的隐伏断层或破裂;区域应力场为逆冲兼走滑型,其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为103°,倾角为1°,最小主应力轴σ3方位为192°,倾角为51°,与震源机制解主要类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威远地区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HASH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23
10
作者 付虹 王绍晋 +1 位作者 李丽 林佳霓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g、Sg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计算理论地震图的Pg、Sg最大振幅比值,将其与观测值拟合,反演得到1999年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g、Sg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计算理论地震图的Pg、Sg最大振幅比值,将其与观测值拟合,反演得到1999年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震源机制解应力主轴与相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轴之间的一致性参数,分析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表明,强震发生前3年至数月,强震震源区附近出现多个震源释放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一致或接近的中小地震,强震就发生在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内或其边缘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下载PDF
山西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丽 宋美琴 +1 位作者 刘素珍 扈桂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0,共8页
利用山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和理论地震图拟合直达波最大振幅比来求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计算了2001年—2012年山西地区281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根据优势分... 利用山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和理论地震图拟合直达波最大振幅比来求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计算了2001年—2012年山西地区281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根据优势分布得到山西地区现今平均构造应力场分布,计算震源机制解应力主轴与相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轴之间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分析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山西5次ML≥5.0地震前均有震源机制趋于一致性现象,震中分布在一致性参数低值附近或高低值过渡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山西地区
下载PDF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被引量:75
12
作者 崔效锋 谢富仁 赵建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EW向和NE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以走滑型为主。华南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NW-S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新疆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SN向,类型也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在青藏高原南部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优势方位为近SN向,类型基本上只有走滑型和正断型2类。而在青藏高原北部及北东边缘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变化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震源机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分区特征 邻区 最大主应力 青藏高原北部 2003年 基础数据库 主应力方位 应力环境 大陆地壳 分布特征 中国境内 优势方位 边缘应力 方位变化 水平 类型 走滑 地震 SN 华北 华南
下载PDF
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应力场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翠英 华爱军 +2 位作者 王梅 张来荣 马玉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5-140,共6页
从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源区及其附近不同小区应力场方向的动态变化入手,分析了主应力轴方位、仰角及其矛盾符号比等参量在5.2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演变特点,简析了可能成因。
关键词 应力场 震源区 地震前兆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CAP方法 线性阻尼法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地震活动性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邹长桥 贺日政 张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9-440,共12页
藏北高原自新生代以来不仅发生了强烈的火山作用,而且现今的地震活动性仍然强烈.本文收集了2011年前藏北高原区发生的地震事件(源自NEIC)及相应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源自GCMT),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初步分析表明藏北高原地壳整体... 藏北高原自新生代以来不仅发生了强烈的火山作用,而且现今的地震活动性仍然强烈.本文收集了2011年前藏北高原区发生的地震事件(源自NEIC)及相应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源自GCMT),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初步分析表明藏北高原地壳整体上处于伸展应力状态.然而,因区域构造应力场及构造环境差异,将藏北高原地震活动区分为两个地震活动区,即西昆仑地震活动区和藏北中部火山岩区.西昆仑区的地壳应力状态呈东西向伸展,而岩石圈地幔部分主要以南北汇聚为主,表明西昆仑区域下的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应力状态是解耦的,而这种解耦机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而在藏北中部火山岩区的地壳的主张应力场为NNE-SSW的走滑和正断层性质的伸展,尽管缺乏该区域下的岩石圈结构特征认识,但是依据幔源性质的钾质和超钾质火山岩成因模式,认为其下的岩石圈地幔也处于伸展状态,该区域下的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同处于伸展应力环境中,表明藏北火山岩区下的结构特征更加复杂,亟待开展相关探测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震活动性 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区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曰风 刁桂苓 +3 位作者 张秀萍 张彦清 朱振兴 马利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所得发震断层为NWW向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的节面一致,也与余震分布一致,证明结果比较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NNW—SSE,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NNW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应力场 震源区应力场 云南永胜
下载PDF
汶川、芦山地震前后四川地区应力场时空演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致伟 阮祥 +2 位作者 王晓山 王宇航 祁玉萍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基于四川地区2000年1月~2014年6月ML≥3.0地震震源机制解,首先分析了四川地区各次级地块和不同断裂带的地震震源机制类型及整体应力场特征,其次以汶川8.0级、芦山7.0级地震为例,研究两次强震发生前后四川各次级地块的主压应力时空演化... 基于四川地区2000年1月~2014年6月ML≥3.0地震震源机制解,首先分析了四川地区各次级地块和不同断裂带的地震震源机制类型及整体应力场特征,其次以汶川8.0级、芦山7.0级地震为例,研究两次强震发生前后四川各次级地块的主压应力时空演化特征。获得的主要认识为:1四川各次级地块的地震震源机制比较紊乱,反映了块体内部构造的复杂性,而断裂带的地震震源机制则相对比较单一,与其运动类型一致;2四川各次级地块及断裂带的整体应力方向比较一致,优势方位呈现NW和NWW向,倾角接近水平;3汶川8.0级、芦山7.0级地震发生前,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及川青地块的主压应力方位均出现过较好的一致性,而在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及川青、川中地块的主压应力优势方位则转变为NE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应力场 次级地块 震源机制解 阻尼反演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下载PDF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致伟 龙锋 +1 位作者 赵小艳 王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87,共18页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_(L)≥4.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_(L)≥4.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反演了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川滇地区的主压应力空间分布,探讨了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总体以走滑型为主,但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机制类型存在局部差异;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自北向南总体呈现顺时针旋转,四川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从西到东经历了EW—NW—EW的转变,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西部地区呈NNE向,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NNW向,空间上形成倒“V”形;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应力场在龙门山断裂带变化较大,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变化次之,其他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应力场经历了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的一次完整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阻尼反演
下载PDF
邢台地区近年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宏志 刁桂苓 +4 位作者 赵英萍 王成亮 张骁 李光 马利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5,共5页
利用首都圈和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2年以来的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波形的方法,得到邢台地区96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1)地震主要分布在1966年邢台地震区内,呈共轭交汇条带,因此可以作为邢台地震序列的延续;2)... 利用首都圈和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2年以来的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波形的方法,得到邢台地区96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1)地震主要分布在1966年邢台地震区内,呈共轭交汇条带,因此可以作为邢台地震序列的延续;2)震源机制解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序列早期与华北其它强震的相同,说明该地构造应力场与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3)机制解节面占优的走向以NNE-NE和NWW-NW为最多,和序列早期的破裂方向一致,证实近年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4)震源机制类型多样,表明当地的应力水平有别于序列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区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地震序列 继承性活动
下载PDF
P波极性数据所揭示的台湾地区三维应力结构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38
20
作者 万永革 吴逸民 +2 位作者 盛书中 沈正康 万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09-2818,共10页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利用503393个P波极性数据反演了台湾地区的三维应力结构.对于给定点,根据该点及邻近区域地震的所有P波极性数据采用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进行估算,P波极性数据的权重由高斯距离函数给定.该方法可以采用大量P波极性数据...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利用503393个P波极性数据反演了台湾地区的三维应力结构.对于给定点,根据该点及邻近区域地震的所有P波极性数据采用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进行估算,P波极性数据的权重由高斯距离函数给定.该方法可以采用大量P波极性数据,包括不能确定单个地震震源机制的P波极性数据.与传统的震源机制确定应力场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震源机制的平均结果并覆盖更为广泛的地区.本文求得了台湾及邻区0.25°×0.25°×2.5 km的综合震源机制.初步结果表明,P轴和T轴方向在Moho间断面附近变化明显.P轴和T轴方向在15~45 km深度范围内与P波速度异常相关,描绘出菲律宾板块在台湾西北部的北西向俯冲消减.该三维应力场结果可为台湾地区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极性 综合震源机制 地壳应力场 台湾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