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itudinal residual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Yangtze Estuary:Combined influences from runoff,tide and bathymetry 被引量:1
1
作者 Lifen ZHANG Zuosheng YANG +3 位作者 Fan ZHANG Zhanhai LI Yaping WANG Shu G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2期2129-2143,共15页
Classical estuary circulation theory states that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an estuary there exists a single circulation with landward,near-bottom,and seaward,near-surface flows;however,the situation becomes com... Classical estuary circulation theory states that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an estuary there exists a single circulation with landward,near-bottom,and seaward,near-surface flows;however,the situation becomes complic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a river mouth bar.Here we conducted tidal-cycle observations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during both the wet and dry seasons of 2018(July and December,respectively).The simultaneous current velocity,temperature,and salinity profil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nchored boats and base tripods at three stations along the channel in the mouth bar area.The results reveal two distinct longitudinal residual circulation patterns:a classic circulation which is formed on the seaward slope of the mouth bar during the wet season,and a double circulation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circulation cells over the landward and seaward slopes of the mouth bar during the dry season.The Simpson number(Si),mixing parameter(M),and salinity data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mixing intensity,which shows that horizontal baroclinic pressure gradien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residual circulation.Furthermore,the double circulation pattern during the dry season is related to the mouth bar bathymetry,which affects saltwater intrusion.The double circulation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stagnation point in the estuarine channel,which in turn modifi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maximum turbidity zone.Evidently,the changes in the mouth bar sandbar bathymetry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river basin hydrographic conditions indirectly affect the occurrence and scale of the double circ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itudinal residual circulation Tidal straining river mouth bar Double circulations estuary turbidity maximum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长江口一次持续性强浓雾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
2
作者 韩苗苗 高雅文 +2 位作者 钟剑 杜树浩 周彤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使用船载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葵花八号云图资料,对2022年3月11—14日发生于长江口的持续性浓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预报的实用性方法。结果表明:本次浓雾过程包含辐射雾和锋面平流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雾区在锋面... 使用船载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葵花八号云图资料,对2022年3月11—14日发生于长江口的持续性浓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预报的实用性方法。结果表明:本次浓雾过程包含辐射雾和锋面平流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雾区在锋面的前后部都相继出现,且锋面移动往往影响着雾的移动。在雾的生消和维持过程中,气温和相对湿度通常呈负相关,温度露点差和能见度呈正相关,当温度露点差大于3℃时,长江口也会有雾生成,但能见度不低于3 km。雾生时段通常盛行偏南风和偏北风,偏西风和西北风则会导致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不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可见光云图上雾的特征明显,颜色纹理均匀,边界清晰整齐,外围无丝状或纤维状云系扩散,而红外云图上对应处是一片灰暗区,只有边界隐约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长江口雾 生消过程 水汽输送 预报
下载PDF
黄东海平原海岸潮汐河口地貌剖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傅光翮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3-432,共10页
 对比分析了灌河、射阳河、长江和钱塘江河口的地貌差异,指出长江为喇叭状三角洲,钱塘江为强潮河口湾,灌河与射阳河属于过渡型河口,并通过对影响河口地貌发育的背景因素的比较,指出径流和潮流的强弱对比、陆域和外海的泥沙量以及河口...  对比分析了灌河、射阳河、长江和钱塘江河口的地貌差异,指出长江为喇叭状三角洲,钱塘江为强潮河口湾,灌河与射阳河属于过渡型河口,并通过对影响河口地貌发育的背景因素的比较,指出径流和潮流的强弱对比、陆域和外海的泥沙量以及河口的边界条件是形成这些地貌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平原 潮汐河口 河口地貌 长江口 钱塘江口 地貌差异 径流 潮流 泥沙量 边界条件
下载PDF
长江口北部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4
作者 杨亚新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8-34,共7页
为了掌握长江口北部沿海地区雾的生消规律以及为其开展雾的生消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利用1981—2010年南通、启东、海门三个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口北部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 为了掌握长江口北部沿海地区雾的生消规律以及为其开展雾的生消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利用1981—2010年南通、启东、海门三个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口北部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北部沿海地区的雾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平均每年有16—17天,出现浓雾(能见度≤0.5 km)的概率达60%以上;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最多、春季和秋季其次、夏季最少;主要发生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以后雾逐渐消散。有利于长江口北部沿海地区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相对湿度90%以上,风向为E-ESE-SE-SSE,风速4 m/s以下,海平面气压在1 01.5~1 03.0 kPa之间,气温在2℃~20℃的区间内。风速越小,相对湿度越大,形成的雾越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部沿海地区 气候特征 气象要素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冲淤演变及其机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3
5
作者 简宏康 汤立群 +1 位作者 郭传胜 周建康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80,共7页
长江口是长江入海和远洋航运的口门,然而长江口拦门沙的存在,对河口的泄洪、排沙以及通航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充分认识长江口拦门沙的冲淤演变,才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通过分析总结前人对长江口冲淤演变研究的成果,发现北支河段全面... 长江口是长江入海和远洋航运的口门,然而长江口拦门沙的存在,对河口的泄洪、排沙以及通航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充分认识长江口拦门沙的冲淤演变,才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通过分析总结前人对长江口冲淤演变研究的成果,发现北支河段全面淤浅,在口内形成巨型沙坎。北港上游冲刷的泥沙在其下游的拦门沙河段淤积,且拦门沙滩顶呈下移趋势,如今长江口来沙量锐减,这种下移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强。北槽在深水航道工程建设后打通了航道拦门沙,使拦门沙滩顶的水深大幅度加深,但在中部淤积较为严重。南槽拦门沙形态由"双峰"转变为"单峰",拦门沙浅段缩短,滩顶水深变化不大。影响长江口拦门沙冲淤演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而人类活动影响已成为长江口拦门沙冲淤演变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门沙 冲淤演变 影响因素 长江口 综述
下载PDF
近40年来长江口沉积物粒度变化及其对底床冲淤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雅望 盛辉 +4 位作者 许庆华 曲玉冰 邢飞 李占海 汪亚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8,共11页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长江口的沉积物来源、输运和河床冲淤正在经历持续性调整。为了探索近40年长江口沉积物输运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趋势,基于1980—2020年长江口海底沉积物粒度和水下地形数据,采用沉积物粒径趋势模型和...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长江口的沉积物来源、输运和河床冲淤正在经历持续性调整。为了探索近40年长江口沉积物输运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趋势,基于1980—2020年长江口海底沉积物粒度和水下地形数据,采用沉积物粒径趋势模型和多种空间分辨率网格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沉积物总体向河道中下部汇聚,南支则在南、北港分流处靠近崇明岛区域形成沉积中心,该结果与基于2012—2020年地形计算的冲淤变化基本相符,沉积中心具有较大的淤积幅度。多年统计结果表明:1980—2003年为高强度输沙时期,整个河口区处于淤积状态,沉积物粒径变细但整体变幅较小;2003—2012年河流输沙量快速降低背景下,2009年前河口区整体依然处于淤积状态,粒径变化不显著;2009—2012年是由淤积转为冲刷的过渡期,口外区域首先出现了小范围侵蚀和沉积物粗化现象;2012—2020年,河口区整体出现大面积侵蚀和粒径粗化现象,粒径与侵蚀变化间呈显著相关。研究发现,高分辨统计网格可以更有效地捕捉到小范围地貌由淤转冲的信号。总体而言,近40年来,长江口已经由显著淤积转为局部侵蚀,未来可能面临持续性的海岸侵蚀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粒度 海底冲淤 拦门沙 水下三角洲 粒径趋势分析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河段航道回淤的波浪动力环境Ⅰ:敏感性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猛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69,共7页
对引起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浪作用在洪枯季期间发生显著变化的敏感性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波周期与波向是两个敏感性因素,其变化对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泥沙运动的影响极为显著;2)在长江口拦门沙河段,短周期波浪对河床的... 对引起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浪作用在洪枯季期间发生显著变化的敏感性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波周期与波向是两个敏感性因素,其变化对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泥沙运动的影响极为显著;2)在长江口拦门沙河段,短周期波浪对河床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浅水区域,长周期波浪对浅水区和深水区的河床泥沙运动均有显著影响;3)通常情况下,相同级别的正向向岸风与正向离岸风所引起的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总波能消耗相差至少1个数量级;4)枯季以吹离岸风为主,拦门沙河段波浪的周期较短且波形多是尖陡、散碎的,能量低;洪季吹向岸风的频率显著增加,在向岸风的条件下,波周期增长,波形多是圆滑、整齐的,波能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拦门沙 航道 波浪 敏感性因素 周期 波向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河段航道回淤的波浪动力环境Ⅲ:对航道回淤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猛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4-60,共7页
开展了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浪对北槽深水航道回淤的影响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北槽深水航道内的浮泥量变化与拦门沙河段的波浪密切相关,航道内浮泥量的显著增加均出现在波能显著增大之后,波能增加越大且持续时间越长,浮泥量也越大且持... 开展了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浪对北槽深水航道回淤的影响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北槽深水航道内的浮泥量变化与拦门沙河段的波浪密切相关,航道内浮泥量的显著增加均出现在波能显著增大之后,波能增加越大且持续时间越长,浮泥量也越大且持续存在时间也越长;2)较强波浪荷载作用会引起大量细颗粒泥沙从河床内部渗出,这些细颗粒泥沙就是形成航道内大量浮泥的主要物质基础;3)北槽深水航道的回淤量变化与长江口拦门沙河段的波浪变化在宏观上和微观过程上均吻合良好;4)在台风等因素引起的短期强烈波浪作用结束之后,其对床面的影响并不是随之而结束的,往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拦门沙 北槽深水航道 波浪 浮泥 回淤量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河段航道回淤的波浪动力环境Ⅱ:洪枯季作用差异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猛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开展了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浪对河床作用的洪枯季差异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能随周期的分布曲线在洪季表现为“窄峰”特征,波能主要集中在4.0~7.0 s,而洪季表现为“宽峰”或“双峰”特征,波能主要集中在4.0~12.0 s;... 开展了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浪对河床作用的洪枯季差异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能随周期的分布曲线在洪季表现为“窄峰”特征,波能主要集中在4.0~7.0 s,而洪季表现为“宽峰”或“双峰”特征,波能主要集中在4.0~12.0 s;2)与枯季相比,洪季长周期的高能波发生频率及其波能所占年总波能的比例显著提高,其中波能增加数十倍;3)长江口拦门沙区域的波浪按周期可分为3种类型,即低能波、高能波以及过渡波,其中低能波对拦门沙区域的深水河床基本无作用,高能波对拦门沙区域的深水河床作用非常显著,但过渡波对拦门沙区域的深水河床作用不确定,视波向变化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拦门沙 航道 洪枯季差异 最大循环动水压差 高能波 低能波 过渡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