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neo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in Zhuanglang river active fault zone of Lanzhou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道阳 刘百篪 +3 位作者 张培震 刘小凤 才树华 刘小龙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4期462-466,共5页
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Lanzhou 730000,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
关键词 Zhuanglang river active fault zone neotectonic deformation fault-propagation fold earthquake activity
下载PDF
Quaternary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and Analysis of Its Genesis
2
作者 Chai Chizhang, Zhang Weiqi, and Jiao DechengSeismological Bureau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8年第4期58-65,共8页
Through detailed field mapping,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Quaternary thrust (oblique) fault-fold belts, n... Through detailed field mapping,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Quaternary thrust (oblique) fault-fold belts, namely: the Miaoshan and Hongjianshan fault-fold belts,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south wall’s strike-slip movement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The Hejiakouzi Quaternary anticline, which is a part of the Miaoshan fault-fold belt, is mainly discus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old began to grow in the middle part near Hejiakouzi in the mid-late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 epoch and then gradually developed towards the ends in late Quaternary. Based on the Cenozoic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genesis of the Miaoshan and Hongjianshan fault-fold belts and the kinematic relation they bear with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are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old-reverse fault belt Ningxia Tianjingshan TECTONIC zone.
下载PDF
成都市龙泉山褶断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范敏 王波 +3 位作者 刘兆鑫 雷传扬 钟华介 仇开莉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1期176-182,192,共8页
成都市龙泉山地质结构极为复杂,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绿心,如何充分利用成都市龙泉山各类地质数据,通过数据耦合的方式建立地质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是支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地下地质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这对于... 成都市龙泉山地质结构极为复杂,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绿心,如何充分利用成都市龙泉山各类地质数据,通过数据耦合的方式建立地质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是支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地下地质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这对于优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布局、提升公园品质、提高公园管理效率,有效服务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龙泉山复杂地质体特征,从三维建模的角度借助三维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可视化技术,研究了一套可用于复杂地质体三维地质建模的流程和技术方法,并构建三维实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山 褶断带 复杂地质体 三维地质建模 技术方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沙帐断褶带下侏罗统沉积体系研究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湘飞 吴声明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沙帐断褶带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其下侏罗统已发现较大规模的层间氧化带及其控制的铀矿体。文章依据近几年最新铀矿勘查成果及前人煤田资料,重点对沙帐断褶带下侏罗统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深入探讨了沉积体系与铀成矿的关系,预测了... 沙帐断褶带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其下侏罗统已发现较大规模的层间氧化带及其控制的铀矿体。文章依据近几年最新铀矿勘查成果及前人煤田资料,重点对沙帐断褶带下侏罗统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深入探讨了沉积体系与铀成矿的关系,预测了成矿最有利地段及其规模、矿化与前景,为今后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与前缘相过渡部位为铀成矿有利相带,砂体较为发育,固结疏松,透水性好;八道湾组扇三角洲平原相与前缘相过渡部位为铀成矿较为有利相带;铀成矿有利相带与层间氧化带及其铀矿化关系密切。三工河组层间氧化带规模最大,矿化最好,具有良好的砂岩型铀矿找矿条件,是今后该区域主要找矿目的层;帐蓬沟以西发育多个产状较平缓的褶皱,氧化前锋线多位于背斜的南端及向斜的翼部,多处赋存工业矿化、异常,是今后主要找矿地段,可能具有“中-大型”砂岩型铀矿成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沙帐断褶带 下侏罗统 沉积体系 层间氧化带
下载PDF
南秦岭北部裂陷带铅锌矿床控矿机理
5
作者 常宗东 刘玉林 +1 位作者 董君鹏 张佳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以典型铅锌矿床为例,从岩浆侵入和铅锌矿形成的时空耦合性,控矿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矿石Rb-Sr,S,Pb同位素测试等方面分析研究南秦岭北部裂陷带铅锌矿床控矿机理。铅锌矿床受纵向褶断带与横向隆起带交汇部位形成的“成矿结”下部预测中-晚... 以典型铅锌矿床为例,从岩浆侵入和铅锌矿形成的时空耦合性,控矿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矿石Rb-Sr,S,Pb同位素测试等方面分析研究南秦岭北部裂陷带铅锌矿床控矿机理。铅锌矿床受纵向褶断带与横向隆起带交汇部位形成的“成矿结”下部预测中-晚三叠世隐伏岩体斜向上涌形成的“被动”隆断带控制,岩体沿深大断裂上涌刺穿并连通上部纵向线状背斜倒转翼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硅钙面”附近形成的层间滑脱、负压、扩容构造带,铅锌成矿热液虹吸入负压构造空间内聚集成矿;成矿后期岩浆及构造的进一步活动,导致控矿褶断裂进一步发展和演化变形,铅锌之赋矿构造也得到再次疏通和拓展,铅锌矿体随之发生重熔、迁移、再聚集成矿。分析论证隐伏岩体涌入与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的形成、发展、演化和矿体重熔、迁移、再聚集成矿的控矿机理,提出南秦岭北部裂陷带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北部裂陷带 控矿机理 褶断带 隐伏岩体 负压扩容构造
下载PDF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37
6
作者 邓起东 冯先岳 +4 位作者 张培震 杨晓平 徐锡伟 彭斯震 李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91-201,共11页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 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 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 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 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 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 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斯、玛纳斯和吐谷鲁逆断裂背斜,形成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受上、下2 个滑脱面和断坡的控制,形成上、下2 个背斜。再向北的独山子逆断裂背斜带由独山子、哈拉安德和安集海逆断裂背斜组成,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之间,主逆断裂向下在8 ~9 km 深处的侏罗系中变为近水平滑脱面。此外,在独山子和吐谷鲁背斜的西北和东北还分别发育有正在形成之中的西湖和呼图壁隆起。研究了这些逆断裂 背斜带的地表和深部的构造特征、二维和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后指出,它们是在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过程中发育于近水平滑脱面和不同断坡上的断展褶皱,独山子和安集海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2 900 ,1 350 m ,缩短速率分别为397 ,187 m m/ a。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5 900 ,6 500 ,6 000 m ,相应的缩短速率分别为202,223 ,206 m m/a,准噶尔南缘断裂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第四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裂 褶皱带 断展褶皱 山前坳陷 天山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被引量:40
7
作者 杨晓平 邓起东 +3 位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于贵华 冯先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3-200,共8页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地震的研究表明,北天山山前隐伏活动深断坡具备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大致以金钩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相应地构成两个大地震潜在震源(M8)。山前第2条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第3条独山子逆断裂-褶皱带中的各个活动背斜,以及西湖隆起等可能是8个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M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逆断层 褶皱带 隐伏断坡 震源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东部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何娟 王毅 +1 位作者 刘士林 何登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6-332,共7页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位于塔西南坳陷东部的玛扎塔格、玉北1及和田南构造带进行了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玛扎塔格断裂带主要发育深浅2套断裂系统,深部断裂系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浅层为冲断构造;玉北1构造带构造变形主要...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位于塔西南坳陷东部的玛扎塔格、玉北1及和田南构造带进行了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玛扎塔格断裂带主要发育深浅2套断裂系统,深部断裂系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浅层为冲断构造;玉北1构造带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发育复合叠加型断层传播褶皱;位于西昆仑山前的和田南断裂带为逆冲前缘带,由多个滑脱层共同作用形成构造楔。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是影响该地区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时期。该地区油气成藏受断裂控制影响明显,喜马拉雅期该地区的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改造,使得麦盖提斜坡枢纽部位与巴楚隆起南缘构造带成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关褶皱 断裂带 构造特征 油气成藏 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低渗砂岩的裂缝发育模式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雄伟 侯贵廷 +5 位作者 于璇 魏红兴 莫涛 周露 谢亚妮 罗海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8-815,共8页
致密砂岩是重要的非常规储层,其裂缝的发育程度影响了储集性和渗透性。本文以库车坳陷北部野外裂缝测量和统计分析为例,研究前陆冲断带致密砂岩区裂缝发育的规律。提出前陆冲断带的构造裂缝可以分为三期:前褶皱期、同褶皱期和后褶皱期... 致密砂岩是重要的非常规储层,其裂缝的发育程度影响了储集性和渗透性。本文以库车坳陷北部野外裂缝测量和统计分析为例,研究前陆冲断带致密砂岩区裂缝发育的规律。提出前陆冲断带的构造裂缝可以分为三期:前褶皱期、同褶皱期和后褶皱期。根据每个实测剖面各测量点裂缝密度的测量统计分析,并与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的构造要素,如距断层或褶皱轴面的距离,开展回归分析,分别半定量地建立了逆断层及相关褶皱控制裂缝发育的模型,提出两种成因的构造裂缝,即"局部构造控制的裂缝带"和"区域构造裂缝"。前陆冲断带内局部构造控制的裂缝发育带具有上盘裂缝比下盘发育,背斜顶部和陡翼的裂缝比缓翼和远离断层区域更发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构造裂缝 致密砂岩 断裂 褶皱 裂缝发育带
下载PDF
柯坪塔格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与扩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宋方敏 闵伟 +1 位作者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天山晚古生代褶皱和断裂构造重新复活隆起,并向南北两侧推挤,在前陆盆地中渐进式地形成多排褶皱-逆断裂带。文中讨论了皮羌近SN向断裂带以西推覆体的新生...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天山晚古生代褶皱和断裂构造重新复活隆起,并向南北两侧推挤,在前陆盆地中渐进式地形成多排褶皱-逆断裂带。文中讨论了皮羌近SN向断裂带以西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为波浪式差异性隆起。从天山南侧到塔里木盆地方向,构成推覆体的各排褶皱-逆断裂带的形成顺序有先后之分,早期形成的靠近天山,晚期形成的靠近塔里木盆地,反映推覆体在形成过程中由北向南的扩展,其扩展距离最大约76km。除此之外,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都由多条断裂组成,它们与褶皱伴生,具有不同的形成和新活动时代。早期形成的断裂靠近山地一侧,晚期形成的断裂靠近盆地一侧,反映褶皱-逆断裂带单排前缘断裂也具有由北向南扩展的性质,其扩展距离为100—500m。最后,对推覆体扩展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塔格 推覆体 褶皱-逆断裂带 变形与扩展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northern margin of Tianshan mountains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1906 Manas earthquake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椿镛 楼海 +1 位作者 魏修成 吴庆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0-470,共11页
长86 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与双程时间分别为2.5~3.0s和5.5~6.0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 长86 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与双程时间分别为2.5~3.0s和5.5~6.0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构造,将地壳深部构造与地表逆断裂-褶皱构造联系在一起.玛纳斯断裂以铲形方式向下延伸,在2.5s左右深度归并于第一滑脱面,向南与清水河断裂汇合.在5.5~6.0s深度上为与玛纳斯下背斜相连的主滑脱面.它们最终汇集到准噶尔南缘断裂.石河子以北的坳陷沉积深度达12~14km.沿剖面的莫霍界面深度在准噶尔盆地为45km左右,往南加深至50km.对该区域内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的分析结果,与深反射剖面的地壳结构图象具有一致性.深地震反射剖面通过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宏观震中区,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用于推断玛纳斯7.7级地震与北天山山前地壳构造之间的关系:玛纳斯地震属于一类“褶皱地震”,其发震构造是由准噶尔南缘断裂、清水河逆冲断裂、滑脱面和玛纳斯浅部断坡组成的断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逆断层-褶皱带 玛纳斯地震区 地震构造
下载PDF
贵州东南部的地质构造与金矿床的关系 被引量:56
12
作者 卢焕章 王中刚 +5 位作者 吴学益 陈文益 朱笑青 郭迪江 胡瑞忠 MOUSSA Keita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5,i006,共9页
本文研究了贵州东南部的天柱、锦屏和黎平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该区金矿床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认为区内北部和南部相距数十公里的两条近东西向的基底剪切断裂带构成了本区地堑式的构造格局。由于这两条东西向剪切断裂的剪切作用 ... 本文研究了贵州东南部的天柱、锦屏和黎平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该区金矿床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认为区内北部和南部相距数十公里的两条近东西向的基底剪切断裂带构成了本区地堑式的构造格局。由于这两条东西向剪切断裂的剪切作用 ,形成了本区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和剪切带。北东向褶皱和剪切带构造是在加里东期形成的 ,同时也发生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在背斜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剪切作用开始发生 ,剪切作用继承着北东向 ,形成了若干条与褶皱轴平行或相交的剪切带。成矿流体沿着剪切带上升 ,一方面在剪切带中沉淀出穿层产出的不整合破碎带型金矿体 ,即透镜状含金石英脉 ;同时大部分充填到由背斜和剪切作用形成的层间裂隙或层间破碎带中 ,从而形成赋存于浊积岩的顺层产出的层状含金石英脉金矿床。这种类型的含金石英脉 ,无论在品位(多数可见明金 )、储量和产量方面均很有前景 ,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因为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含金石英脉 剪切带 褶皱 背斜 剪切作用 形成 地质构造 破碎带 地堑
下载PDF
论北秦岭加里东期造山作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周鼎武 张成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45-250,共6页
提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由华北地块南缘,以未变质—浅变质沉积岩系为主体的前陆褶断带和北秦岭以中—深变质岩系及强烈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山根带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认为它自成体系,相应的变质、变形、岩浆作用发育。该造山带是早古生代... 提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由华北地块南缘,以未变质—浅变质沉积岩系为主体的前陆褶断带和北秦岭以中—深变质岩系及强烈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山根带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认为它自成体系,相应的变质、变形、岩浆作用发育。该造山带是早古生代未秦岭古洋盆沿商丹—桐柏一线俯冲、消减,促使秦岭古岛弧系碰撞华北地块,造成弧后边缘海闭合所致,是显生宙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进程中的重大构造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加里东运动 造山作用
下载PDF
兰州庄浪河断裂带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17
14
作者 袁道阳 刘百篪 +3 位作者 张培震 刘小凤 才树华 刘小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1-444,共4页
关键词 庄浪河断裂带 构造变形 断裂扩展褶皱 地震活动 兰州市 新生代
下载PDF
东营凹陷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宋国奇 李继岩 +1 位作者 贾光华 王东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4,共8页
针对东营凹陷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运用断层玫瑰花图、平衡剖面法、断层封闭性分析法等技术手段,解析了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了其... 针对东营凹陷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运用断层玫瑰花图、平衡剖面法、断层封闭性分析法等技术手段,解析了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层主要形成于孔店组沉积时期,由于形成机制的分异性,不同走向断层活动期次具有较大差异。断层平面表现为梳状、平行式、雁列式组合型式,剖面发育阶梯状、"Y"字型、"屋脊"式组合类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和基底走滑断层形成的褶皱带经历"形成期—加剧期—定型期"3个阶段,被早期或同期断层切割,呈现多个断鼻"串珠状"分布的特点。该构造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运聚最有利指向区,轴部储层物性好于两翼,断层封闭与输导性能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键因素,断层长度、褶皱带宽度以及储层物性决定了油气平面分布范围,断层构造样式和褶皱带幅度共同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褶皱带 控藏作用 构造特征 王家岗构造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带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24
16
作者 伍英 陈均亮 张莹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5,共5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成盆期和改造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和配置关系.为研究不同类型构造带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剖面构造组合规律,以及构造发育的位置、时间、延伸方向、断裂与褶皱的...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成盆期和改造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和配置关系.为研究不同类型构造带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剖面构造组合规律,以及构造发育的位置、时间、延伸方向、断裂与褶皱的关系、展布形态及成因,在盆地内共识别出3种与油气密切相关的构造带——变换构造带、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带和滑脱构造带;分析3种类型构造带形成的应力背景和构造特征,发现构造带上不但发育多种类型圈闭,而且紧邻烃源岩,其上所发育的断层还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构造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构造带 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带 滑脱构造带 油气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下载PDF
滇黔桂湘地区中生代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方维萱 胡瑞忠 +1 位作者 苏文超 王国芝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0-480,共11页
通过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印支期SW→NE挤压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本区沉积盆地内可能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在燕山早期,环太平洋板块自SE→NW挤压构造应力场驱动下,本区可能形成自SE→NW向的盆... 通过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印支期SW→NE挤压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本区沉积盆地内可能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在燕山早期,环太平洋板块自SE→NW挤压构造应力场驱动下,本区可能形成自SE→NW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桂东南→黔西北→滇东北),且可能被限定在康滇断块隆升区西边界的以东地区。在燕山晚期,伴随大陆构造进入伸展-走滑体制和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幔源热物质侵位形成盆地流体的垂向热(流)应力驱动源,这种张剪性构造为流体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古潜山、褶皱-断裂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和脆韧性剪切带可能是本区主要流体圈闭构造和矿床定位构造,成矿系列可划分为改造型拉分盆地中古潜山控制的F-Fe-S-Sb-Au成矿系列、褶皱-断裂带热水再造成因的Sb-As-Hg-Au成矿系列、改造型盆地边部逆冲断裂-褶皱带中热流体成因的Ge-Ag-Pb-Zn成矿系列和脆韧性剪切带中W-Sb-Au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 盆地流体 成矿系列 褶皱-断裂带 古潜山 扬子地块南缘
下载PDF
阜康断裂带西段几何学分析及构造建模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和山 贾希玉 +2 位作者 汪新 宋永 卞保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7-689,共3页
阜康断裂带西段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复杂的断裂系统,使断裂的识别和构造建模较为困难。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基础,分3步建立其三维构造模型: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山前褶皱带中地震剖面空白带进行地层及地层倾角标定;对标定的... 阜康断裂带西段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复杂的断裂系统,使断裂的识别和构造建模较为困难。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基础,分3步建立其三维构造模型: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山前褶皱带中地震剖面空白带进行地层及地层倾角标定;对标定的地震剖面进行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对全区骨架剖面进行几何学分析,以确定构造模式;进行二维、三维联合地震解释,将解释数据利用EarthVision软件建立全区的三维立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面上发育东西向或近东西向展布的断裂系统,纵向上有2套构造层,其中阜康断裂与甘河子断裂之间的掩伏构造和岩性圈闭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康断裂带 断层相关褶皱 几何学 地层倾角 轴面分析 构造建模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55
19
作者 胡建中 谭应佳 +1 位作者 张平 张艳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是西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形成的冲断带,主要由断层相关褶皱、双重构造、叠瓦状构造、三角带等构造组成。通过地表构造剖面、地震与非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研究,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该冲断带进行了几何学...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是西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形成的冲断带,主要由断层相关褶皱、双重构造、叠瓦状构造、三角带等构造组成。通过地表构造剖面、地震与非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研究,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该冲断带进行了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对冲断带断层的扩展方式以及冲断时代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塔西南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以及垂向结构变异"的特点。自南向北分为逆冲推覆的根带、中带、锋带和反冲断裂带,由西向东可以划分为帕米尔弧形构造段、齐姆根弧形构造段、甫沙-克里阳三角带构造段与和田南逆冲推覆体构造段。冲断带在垂向结构上由三套区域性滑脱层划分为浅构造层次的外来系统断坡背斜、中构造层次的准原地系统双重构造、三角带构造以及深构造层次的原地系统弱变形带三层结构。冲断席内断层的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而不同冲断席间则为后展式模式。冲断带自中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中新世末发生位移推覆,上新世—早更新世定型,中更新世—全新世隆升均衡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断坡背斜 双重构造 三角带 冲断带 山前带 塔西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构造样式与圈闭作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磊 吕双兵 朱映康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27,31,共5页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样式与圈闭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前人的研究,重新对准南前陆冲断褶皱带的构造样式进行划分.分析断裂的剖面组合特征及平面分布形态和不同构造样式形成的圈闭要素.结果表明,基底卷...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样式与圈闭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前人的研究,重新对准南前陆冲断褶皱带的构造样式进行划分.分析断裂的剖面组合特征及平面分布形态和不同构造样式形成的圈闭要素.结果表明,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在未受断裂改造和破坏的情况下形成的圈闭有效;厚薄叠加型构造样式形成的圈闭,其上下不叠置,较为发育;薄薄叠加型构造样式形成的圈闭,含油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南前陆盆地 前陆冲断带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构造样式 圈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