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及品质分析
1
作者 罗金龙 陈盛相 +4 位作者 郑文佳 杨肖委 张小琴 刘晓霞 沈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5,共10页
【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 【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福鼎大白茶’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在相同加工条件下制成绿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通过感官审评分析、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对比评价‘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结果】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花青素、总叶绿素、EGCG、GCG、ECG、CG含量和儿茶素组分总量相较于鲜叶降幅分别为10.89%、4.88%、4.55%、28.25%、8.07%、10.58%、22.35%、6.49%、10.49%和6.77%,水浸出物、氨基酸、EGC、C和EC含量相较于鲜叶增幅分别为5.76%、6.57%、4.81%、18.03%和5.01%。‘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相较于对照香气明显较优,且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简单儿茶素、总氨基酸组分和呈鲜爽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高31.62%、5.19%、6.67%、13.37%、7.87%、39.17%和44.51%,花青素含量比对照高4.74 mg/g;紫色芽叶绿茶香气组分42种,总含量19.57μg/g,对照33种,总含量16.42μg/g,‘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香气化合物总量比对照高19.18%。【结论】‘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其内含品质成分含量向利于绿茶品质的方向转化,‘巴山早’紫色芽叶所制绿茶品质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早 紫色芽叶 绿茶 品质
下载PDF
紫(白)苏叶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8
2
作者 王静 刘大川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36,共4页
以从紫 (白 )苏叶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为材料 ,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了体外实验。通过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过氧化氢清除实验、与BHA还原力比较实验以及油脂自动氧化等实验 ,证明了紫 (白 )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清除超氧阴离子O2 &... 以从紫 (白 )苏叶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为材料 ,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了体外实验。通过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过氧化氢清除实验、与BHA还原力比较实验以及油脂自动氧化等实验 ,证明了紫 (白 )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清除超氧阴离子O2 · - 和过氧化氢的能力 ,且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 ,几乎可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A媲美。在油脂自动氧化中 ,紫 (白 )苏叶黄酮也显示出较好的抑制猪油氧化的能力 ,但略逊于BHT。以上几种抗氧化性能测试中 ,白苏叶黄酮类物质均略好于紫苏叶黄酮 ,其中机制仍需进一步从其结构、组成上深入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黄酮类化合物 抗氧化性能 油脂 自动氧化 过氧化氢 超氧阴离子 清除实验
下载PDF
超声波纤维素酶法提取紫苏叶活性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邢颖 雷宏杰 +3 位作者 岳珍珍 高瑞雄 王景华 徐怀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115,共5页
对比了超声波法、纤维素酶法、先超声波后纤维素酶法、先纤维素酶后超声波法以及超声波纤维素酶同步法5种提取方式对紫苏叶黄酮、多酚、迷迭香酸提取效果的影响并评价了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超声波纤维素酶同步法提取紫苏叶... 对比了超声波法、纤维素酶法、先超声波后纤维素酶法、先纤维素酶后超声波法以及超声波纤维素酶同步法5种提取方式对紫苏叶黄酮、多酚、迷迭香酸提取效果的影响并评价了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超声波纤维素酶同步法提取紫苏叶可获得最大含量的黄酮、多酚及迷迭香酸,分别为32.74、20.91、2.42 mg/g,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还原能力最强,分别为614.24、3 277.72 μmol Trolox/L。其抗氧化能力与多酚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多酚含量与铁还原能力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0.804,均为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纤维素酶 紫苏叶 同步提取 酚类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大川 王静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8,共5页
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从紫苏叶、白苏叶中用溶剂法提取类胡萝卜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紫 (白 )苏叶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所得类胡萝卜素进行HPLC分析 ,并用β -环糊精将其包埋成微... 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从紫苏叶、白苏叶中用溶剂法提取类胡萝卜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紫 (白 )苏叶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所得类胡萝卜素进行HPLC分析 ,并用β -环糊精将其包埋成微胶囊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类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 超临界二氧化碳 提取 白苏叶 溶剂法 药用
下载PDF
紫苏叶注射液的制备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在品 高俊波 +5 位作者 王清宇 王定坤 罗鹏 赵伟 彭尧 邓小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511-15513,15536,共4页
[目的]提取紫苏叶中有效成分迷迭香酸,研究紫苏叶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为血液流变学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紫苏叶粗粉(40μm)为原料,热水浸提,酸化处理,制备成紫苏叶水提物;以乙酸乙酯为溶剂萃取水提物中... [目的]提取紫苏叶中有效成分迷迭香酸,研究紫苏叶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为血液流变学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紫苏叶粗粉(40μm)为原料,热水浸提,酸化处理,制备成紫苏叶水提物;以乙酸乙酯为溶剂萃取水提物中迷迭香酸,旋转蒸干乙酸乙酯制成粗品;调节pH值,分离纯化后制备成紫苏叶注射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注射液中迷迭香酸的含量,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检测注射液的鞣质、树脂、草酸盐含量是否超标,测定该注射液的稳定性、刺激性、溶血性、凝集性、LD50和热源性等。[结果]注射液中迷迭香酸含量为2.81 mg/ml,LD50为406.82 mg/kg,其他检查指标均符合药典规定。[结论]试验所制备的紫苏叶注射液质量稳定,符合注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迷迭香酸 注射液 HPLC 质量控制 制备
下载PDF
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在油脂自动氧化及光敏氧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静 刘大川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4-67,共4页
以从紫(白)苏叶中提取出的类胡萝卜素为材料,对其在油脂自动氧化及光敏氧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在光敏氧化中起抗氧化剂的作用;在油脂自动氧化中单独添加时起氧化作用,而与VC一起则可协同抗氧化。研究还... 以从紫(白)苏叶中提取出的类胡萝卜素为材料,对其在油脂自动氧化及光敏氧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在光敏氧化中起抗氧化剂的作用;在油脂自动氧化中单独添加时起氧化作用,而与VC一起则可协同抗氧化。研究还对过氧化值法(POV)和共轭双键氢过氧化物法(CDHP)测定油脂氧化进行了比较,发现同样对油脂的光敏氧化用POV法与CDHP法有较强的相关性,证明了CDHP法测定油脂氧化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白苏叶 类胡萝卜素 自动氧化 光敏氧化 油脂 抗氧化剂 POV法 CDHP法
下载PDF
14份紫叶紫苏叶片营养综合评价及精油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于二汝 袁婷婷 +3 位作者 杨航 向依 李慧琳 奉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11-319,共9页
为筛选优质药食兼用型紫叶紫苏资源,本研究对源于贵州、湖南、山西和黑龙江的14个紫叶紫苏品系(编号C01~C14)叶片的基本营养品质、主要活性成份和微量矿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对紫苏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同时... 为筛选优质药食兼用型紫叶紫苏资源,本研究对源于贵州、湖南、山西和黑龙江的14个紫叶紫苏品系(编号C01~C14)叶片的基本营养品质、主要活性成份和微量矿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对紫苏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了各紫苏叶片的精油型。结果显示,不同紫苏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可溶性蛋白、总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依次为12.87~19.52、2.07~4.19、6.59~9.84 g/100 g、0.99~2.49、0.17~1.57、28.90~61.54 g/kg,黄酮、总酚和维生素C等活性物质含量分别为13.28~24.35 g/kg、59.26~99.18 mg/kg、1.16~8.17 mg/100 g。Fe、Zn、Mn和Cu四种矿物质含量依次为13.96~27.86、5.60~8.94、4.63~19.74和0.52~2.61 mg/kg。因子分析显示,紫叶紫苏叶片营养成分可以提取出“糖和矿质元素”、“活性物质”、“蛋白质”和“脂肪”4个公因子,综合品质表现最优的为C05,其次为C12、C11、C06和C10。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将14份紫苏划分为“高糖高矿物质组”、“高脂高蛋白高活性成分组”和“高纤维低营养组”,分别包含8、3和3份紫苏。精油含量检测和成份分析显示,14份紫苏精油含量为0.25%~1.09%,精油型分为富含L-紫苏醛的PA型、富含肉豆蔻醚的PP-m型、主含香薷酮的非典型EK+型以及富含1-(2-呋喃基)-1,4-戊二酮的MP型等4种类型,分别包含7、1、2和4份紫苏。综合评价后得出C05品质最佳,且为精油含量丰富的PA型紫苏,可作为药食兼用型紫苏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紫叶 品质评价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