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南彝族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和特点及影响
1
作者 龙倮贵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民间信仰文化是滇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保存比较完整、系统的民俗信仰活动的文化体系,是彝族历代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一种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也是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灵魂... 民间信仰文化是滇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保存比较完整、系统的民俗信仰活动的文化体系,是彝族历代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一种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也是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奉行“灵魂信仰”且“多神信仰”,以祖先信仰为核心,以鬼神信仰为辅,并对其传统农业经济行为、自然生态保护和人生礼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彝族 民间信仰 形态和特点 影响和作用
下载PDF
民间造型艺术在形态构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探索——以云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
2
作者 段雪敬 李昂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以云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形态构成课为例,探索民间造型艺术在艺术设计类基础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在形态构成的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从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出发,强调文化传承与民族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将民间造型艺术中的点、... 以云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形态构成课为例,探索民间造型艺术在艺术设计类基础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在形态构成的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从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出发,强调文化传承与民族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将民间造型艺术中的点、线、面、体等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和审美法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通过对形态构成多维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抽象元素的理解与认知,开拓学生基于民族认同的视觉创新意识,为形态构成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构成 民间造型 民族审美 教学实践
下载PDF
闽地非遗民间叙事形态与动画教学的融合研究
3
作者 黄晓瑜 程若婷 巫思超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6期122-124,共3页
在闽文化传承的语境下,通过在教学中将福建非遗文化中的口头叙事、民俗图像符号、身体言语等民间叙事形态与动画的基本特征相融合,挖掘以闽文化为精神内核的动画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 闽地非遗 民间叙事形态 动画教学
下载PDF
西藏拉孜堆谐传统音乐形态及其文化诠释研究
4
作者 晏庆 《西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37-47,共11页
堆谐是西藏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集“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独具卫藏地区特色的民族歌舞艺术,歌词口语化,内容广泛新颖,音韵和谐,以扎年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深受西藏人民的喜爱与演绎。文章以西藏堆谐故乡——拉孜堆谐作... 堆谐是西藏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集“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独具卫藏地区特色的民族歌舞艺术,歌词口语化,内容广泛新颖,音韵和谐,以扎年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深受西藏人民的喜爱与演绎。文章以西藏堆谐故乡——拉孜堆谐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田野观察记录、访谈、资料的比对,以及与音乐相关之民间作品的腔词关系、曲式结构、旋律乐句、节奏节拍等音乐特征的探讨与分析,力图呈现出西藏拉孜堆谐传统音乐之完整、真实的风貌与形态。而后,再由音乐面相出发,更进一步导入其文化意涵的诠释,期望经由层层深入的研究步骤,能勾勒出西藏堆谐音乐的传统文化样貌,并为其传习与传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年 拉孜堆谐 藏族歌舞 音乐形态 民间音乐 堆谐文化
下载PDF
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的源起及流变
5
作者 周艳菊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融合了结缘、纪念等多重内涵,又有民众趋吉的心理沉淀其中。清乾隆以后,七夕分蚕豆结缘习俗便在福州一带流行开来,甚至只兴结缘而不闻乞巧。民国年间,结缘与乞巧在福州七夕中融合起来。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分豆结缘之风渐趋式微。进入21世纪,分豆结缘旧俗焕发新生。出于对和谐的追求,福州“邻里节”应运而生,它直接脱胎于传统的“结缘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民俗 七夕 分豆结缘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网络小说兴起研究
6
作者 杨兴春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6-60,共5页
依据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网络小说的产生、发展、繁荣与我国独特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小说经过多次量变到质变,转换成了网络时代的“新民间文学”。人们或以作者或以读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网络小说的... 依据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网络小说的产生、发展、繁荣与我国独特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小说经过多次量变到质变,转换成了网络时代的“新民间文学”。人们或以作者或以读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网络小说的生产中来,充分展现了写作以及阅读的民间性、大众性。网络小说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其类型多样化的兴起缘于对我国文学传统和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化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网络小说 兴起 新民间文学
下载PDF
白字戏乐语中的锣鼓乐形态与做乐
7
作者 张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在海陆丰地区的白字戏打击乐乐人口中,有一套包括行话、术语、口诀、谚语在内的民间乐语。围绕这些乐语不断展开追问便会发现,乐人早已用这些乐语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地方音乐的深层文化特征。中国许多地区的戏曲锣鼓及民间乐种中都存在类... 在海陆丰地区的白字戏打击乐乐人口中,有一套包括行话、术语、口诀、谚语在内的民间乐语。围绕这些乐语不断展开追问便会发现,乐人早已用这些乐语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地方音乐的深层文化特征。中国许多地区的戏曲锣鼓及民间乐种中都存在类似乐语,这些乐语可集合成庞大的“近义民间乐语群”,这表明各地民间锣鼓乐之间具有一些较为共通的形态特征、创作规律和乐人思维方式。学习、理解、分析和研究这些乐语,既是认知传统音乐的重要途径,又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展开对话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丰富中国音乐话语体系的互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乐语 锣鼓乐 白字戏 音乐形态 做乐
下载PDF
冀东民间舞蹈中的人文内涵透视
8
作者 韦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19,共4页
任何艺术形态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与生活环境的反映,表现出传统民间自娱文化与民俗习惯特征,映射出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冀东民间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地秧歌的社会性、拉花蹦蹦的艺术性、冀东皮影的戏剧性,呈现出冀东地区特有... 任何艺术形态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与生活环境的反映,表现出传统民间自娱文化与民俗习惯特征,映射出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冀东民间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地秧歌的社会性、拉花蹦蹦的艺术性、冀东皮影的戏剧性,呈现出冀东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与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 民间舞蹈 地秧歌 拉花蹦蹦 冀东皮影
下载PDF
锡伯族民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9
作者 李优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1-113,共3页
锡伯族民歌反映了锡伯族热爱国家和勇于为国献身的精神,歌颂了锡伯族勤劳勇敢的品格和奋发图强的斗志,展现了锡伯族民族生活风貌,讴歌了新时代、新变化。锡伯族民歌的艺术类型丰富多样,伴奏各有不同,音阶调式多变,节拍节奏灵活,体现了... 锡伯族民歌反映了锡伯族热爱国家和勇于为国献身的精神,歌颂了锡伯族勤劳勇敢的品格和奋发图强的斗志,展现了锡伯族民族生活风貌,讴歌了新时代、新变化。锡伯族民歌的艺术类型丰富多样,伴奏各有不同,音阶调式多变,节拍节奏灵活,体现了多民族音乐艺术形式的融合。锡伯族民歌丰富了锡伯族民族文化,记忆了民族发展的历史,生动反映了锡伯族的生活状况,展现了锡伯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伯族民歌 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
下载PDF
历史风貌街区自建民宅的形式及功能价值研究——以潮州古城为例
10
作者 杨之懿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4期103-107,共5页
潮州古城中自建民宅与传统民居共同构建了历史风貌区街巷的历史肌理与空间尺度,营造日常化的本地生活。在古城腹地自发更新背景下,自建民宅在改建内容和风貌形式上均展现出自身价值:为旅游业态发展和本地消费提供双重支持;为传统民居典... 潮州古城中自建民宅与传统民居共同构建了历史风貌区街巷的历史肌理与空间尺度,营造日常化的本地生活。在古城腹地自发更新背景下,自建民宅在改建内容和风貌形式上均展现出自身价值:为旅游业态发展和本地消费提供双重支持;为传统民居典型形式补充辨识性延伸拓展。风貌区的保护和发展,不仅需要重视历史建筑的价值和作用,还有自建民宅提供的弹性和多元化,尤其是在地域性特征生长方面的表现,同样值得讨论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风貌街区 自建民宅 民居 商业转型 传统形式
下载PDF
论通江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11
作者 甘绍成 《音乐探索》 2023年第4期44-49,共6页
通江民间歌曲是四川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一带。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文化馆收集、记录的《通江民间文学·民歌卷》一书为蓝本,对通江民间歌曲的表现题材、歌词特点、曲调来源、音乐形态等方面进行... 通江民间歌曲是四川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一带。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文化馆收集、记录的《通江民间文学·民歌卷》一书为蓝本,对通江民间歌曲的表现题材、歌词特点、曲调来源、音乐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江民间歌曲 表现题材 歌词特点 曲调来源 音乐形态
下载PDF
社会史视域中的延安“全民性”文艺建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明君 顾梓莹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6-91,F0003,共7页
社会学的阶层论是阐释延安民间文艺结构的线索。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与变异性是民间文艺与延安文艺的“共性”特征,由此为会党民间文化注入先进性。在民歌实践上,集体性引导了延安新民歌的大众化方向,口头性回归了民歌的音乐本质,以... 社会学的阶层论是阐释延安民间文艺结构的线索。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与变异性是民间文艺与延安文艺的“共性”特征,由此为会党民间文化注入先进性。在民歌实践上,集体性引导了延安新民歌的大众化方向,口头性回归了民歌的音乐本质,以“活文学”之“源”实现民歌的创造性转化,而对“秦风”的传承与变异则是延安新民歌发生的历史维度之“流”。理论上,民俗艺术的“全民性”形成了“民族形式”的社会基础,实现了新生活艺术与“旧传统”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民俗形式” “全民性”艺术
下载PDF
文化的表达与文法:“非遗”语境下华锐民歌的传承与传播
13
作者 唐仲娟 林焮婷 马念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8-52,共5页
华锐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华锐地区藏族人民的民俗生活中汲取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在将其作为文化表达的外在讯息的同时,也将丰富的精神内涵融注于华锐民歌文化传承的内在文法中。基于此,华锐民歌形成了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 华锐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华锐地区藏族人民的民俗生活中汲取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在将其作为文化表达的外在讯息的同时,也将丰富的精神内涵融注于华锐民歌文化传承的内在文法中。基于此,华锐民歌形成了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氛围的音乐样式。本研究聚焦于“非遗”语境下华锐民歌的表达与文法,从多重维度深入探究华锐民歌文化结构中的内容交互、艺术表达以及活态传承,以期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推动华锐民歌文化形态和文化心态的统一,从而促进华锐民歌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锐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交互 艺术表达 呈现形态
下载PDF
从双堂屋到四角楼:粤赣山区林寨古村屋式的转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丽丹 冯江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2期98-113,共16页
将以四角楼著称的广东和平县林寨古村置于粤赣山区的视域之中,从区域开发史、家族史和建造史相结合的角度,梳理林寨古村的屋式,分析清代中叶林寨陈氏家族在空间策略上从经营围村转为兴建围楼的社会原因和技术原因,阐释了林寨屋式从双堂... 将以四角楼著称的广东和平县林寨古村置于粤赣山区的视域之中,从区域开发史、家族史和建造史相结合的角度,梳理林寨古村的屋式,分析清代中叶林寨陈氏家族在空间策略上从经营围村转为兴建围楼的社会原因和技术原因,阐释了林寨屋式从双堂屋到堂横屋再到四角楼的变化过程,认为林寨四角楼始于陈宗杰所建永贞楼,晚清时进入兴盛期,在空间组织和建造体系上逐渐与堂横屋融合。林寨屋式的多次转变,既受到粤赣山区农业开发、治盗和贩盐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陈氏家族的内部分化,以及在防御性与生活性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寨古村 客家民居 屋式 双堂屋 堂横屋 四角楼
下载PDF
土家族传统民居功能演变与形式转向——以鄂西利川市兰田村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文彦 李晓峰 李振宇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当下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形态和功能正急剧演变,并呈现出失序演替等问题,亟需理论指导和实践关切。基于调查现状归纳兰田村的传统民居演变类型,基于此利用扎根理论探讨传统民居功能演变及形式转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以期为传... 当下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形态和功能正急剧演变,并呈现出失序演替等问题,亟需理论指导和实践关切。基于调查现状归纳兰田村的传统民居演变类型,基于此利用扎根理论探讨传统民居功能演变及形式转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传统民居 功能演变 形式转向 动力机制 利川市兰田村
下载PDF
从“危机女性”叙事看抗战文化性别建构
16
作者 程亚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抗战时期文艺媒介中存在大量的性别化的“女英雄”符号的复制与再生产,从抗战时期各种报刊史料中可以探寻抗战文化性别建构的逻辑与叙述策略,进而发现文艺家们想象、构造战时“危机女性”的制作过程与匠心。那些不无夸饰色彩的奋勇杀敌... 抗战时期文艺媒介中存在大量的性别化的“女英雄”符号的复制与再生产,从抗战时期各种报刊史料中可以探寻抗战文化性别建构的逻辑与叙述策略,进而发现文艺家们想象、构造战时“危机女性”的制作过程与匠心。那些不无夸饰色彩的奋勇杀敌报国的抗日女英雄,送子参军、甘于奉献的伟大母亲及当兵男人身后的无私妇女,皆是作为抗战文化大力弘扬的性别符号,这既是出自文人回应社会期待、大众心理的文化自觉,又尤其符合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女性 民间形态 性别建构
下载PDF
莆仙戏清代手抄剧本方言俗字俗词例释
17
作者 宋佳丽 《中国文字研究》 2023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传世的清代古戏文抄本中保留了珍贵的语言线索,戏文中方言用字极具地方特色,与其他闽方言的戏文用字大不相同,是观察莆仙方言口语演变的历史窗口。通过对十七... 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传世的清代古戏文抄本中保留了珍贵的语言线索,戏文中方言用字极具地方特色,与其他闽方言的戏文用字大不相同,是观察莆仙方言口语演变的历史窗口。通过对十七个剧目清代古抄本的校对、梳理,选取“[亻那]、[口店]、■、迈、不但”五个常用字词详加考释,以补方言史、戏剧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莆仙戏 古抄本 方言 俗字俗词
下载PDF
“劳弗特藏”中国早期录音中的民间歌曲分析与归类
18
作者 董铭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79-90,M0004,共13页
对伯特霍尔德·劳弗1901-1902年在中国考察期间录制的部分蜡筒录音歌曲进行分析,发现多数歌曲使用[孟姜女调][五更调][剪靛花调][客家小调]等曲牌进行填词歌唱,其中《妓女告状》为铁片大鼓曲牌,未知曲目名称为《和尚采花》。这一时... 对伯特霍尔德·劳弗1901-1902年在中国考察期间录制的部分蜡筒录音歌曲进行分析,发现多数歌曲使用[孟姜女调][五更调][剪靛花调][客家小调]等曲牌进行填词歌唱,其中《妓女告状》为铁片大鼓曲牌,未知曲目名称为《和尚采花》。这一时期民间歌曲与曲艺音乐的形态,都是在一个曲牌基础上添加多段歌词演唱并讲述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弗特藏” 民间歌曲 形态 曲艺 互通
下载PDF
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民族形式理论
19
作者 张文诺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4-42,共9页
毛泽东的民族形式理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抗日民主根据地文艺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的民族形式理论论述了民族形式的内涵,认为民族形式是一种发展中的形式,回答了工农兵文艺的形式建构问题... 毛泽东的民族形式理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抗日民主根据地文艺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的民族形式理论论述了民族形式的内涵,认为民族形式是一种发展中的形式,回答了工农兵文艺的形式建构问题。毛泽东的民族形式理论解决了工农兵文艺的形式问题,并为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形式 旧形式 民族形式 工农兵民众
下载PDF
庄河市灯笼杆源流考证及发展策略研究
20
作者 刘军 么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7期98-103,共6页
灯笼杆作为庄河地区现存的一种特有年俗现象,虽在2017年央视媒体曾做过相关报道,但关于灯笼杆的源起、传承及所承载的功能与意义,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该文通过对庄河灯笼杆源流发展的因由、形制变化产生的背景、名... 灯笼杆作为庄河地区现存的一种特有年俗现象,虽在2017年央视媒体曾做过相关报道,但关于灯笼杆的源起、传承及所承载的功能与意义,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该文通过对庄河灯笼杆源流发展的因由、形制变化产生的背景、名称演变传承及其功用象征的完善等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得出符合其产生、传承、变化的发展脉络,进而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和文化自信的趋势下,从灯笼杆现阶段发展存在的因“客观限制”带来传承性瓶颈和因“自由创新”带来规范性瓶颈两大因素着眼,对灯笼杆未来发展中的衍生价值、抢救推广等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笼杆 图腾崇拜 祈福迎祥 形制失范 民俗融合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