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rming Ritual and Festival Folk Custom of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1
作者 蒋星梅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3期92-94,共3页
In order to pray for harvest and express gratitude, Dong ethnic arranged sacrifices of farming in accordance with periodicity of rice production and its requirements to festivals and calendar. Meanwhile, New Year, Pra... In order to pray for harvest and express gratitude, Dong ethnic arranged sacrifices of farming in accordance with periodicity of rice production and its requirements to festivals and calendar. Meanwhile, New Year, Pray in Spring and Return in Autumn not only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ut also evolve to farming holidays which are enriched with more social connotations. Centered on husbandry and production, some folklore that is rich in local color has been formed in Dong society. The writer introduced some farming ritual of Dong ethnic group, such as, sowing, Kai Yang Men, Rain-praying, Chang Xin, reaping and Lunar New Year, summarized their belief in the land worship, festival ritual, ancestor ritual and ceres ritual. It is concluded that sacrifice is a production-related folklore, which is formed by repeated operation and constant practice. Some taboos were also prohibited in agricultural sacrifice because people were not able to change the unfavorable reality of farming with their insufficient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however, they resorted to witchcraft for the purpose of harves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ctivity of sacrifice will also be kept in the life of Dong ethnic group due to their dependency on agriculture and the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Farming ritual FESTIVAL folk custom
下载PDF
Cultural Duplicity:The Social Poetic Nature of Folk Songs and Their Discourse
2
作者 LU Fangfa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3年第3期118-122,共5页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lk songs and the earth bound society in China,bearing functions of load transfer,expression,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and beauty aspiration,etc.Folk songs are mainly pres...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lk songs and the earth bound society in China,bearing functions of load transfer,expression,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and beauty aspiration,etc.Folk songs are mainly presented through voice and thus possess powerful cultural duplicity,which rightly represents the social poetic quality that both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the nation-state need to take advantage of.A flexible space of co-existence is thus provided with for both of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k songs duplicity ethnic minority NATION-STATE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Dongxiang Folk Story Resources in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Gansu Province
3
作者 Ashid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0年第11期59-65,74,共8页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in 2017 and 2018,we found and obtained rich effective Dongxiang folk story resources.These first-hand story resources remain in relatively rem...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in 2017 and 2018,we found and obtained rich effective Dongxiang folk story resources.These first-hand story resources remain in relatively remote areas of the county,with elderly women in the Dongxiang Language Reservation Area in the central and east of the county as the main oral inheritance group.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tories:few people preserve most stories,while most people could not narrate complete stories,and few traditional story resources are widespread.At present,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 oral environment and inheritance status of folk stories in Dongxiang County is not optimistic,the survey is difficult,and the story resources are scattered,and there is a tendency to gradually disappear.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protect the existing Dongxiang folk artists and folk story resources,and to conduct digital sorting of these resources i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 survey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folk story Residu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4
作者 于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下载PDF
东北边境城市民俗展演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促进研究
5
作者 范中峰 曹萌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3-68,148,共7页
东北边境城市作为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文化交流节点,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本文通过对东北边境城市的民俗展演及其特点的阐述和挖掘,探讨了民俗展演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目前东北边境城市民... 东北边境城市作为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文化交流节点,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本文通过对东北边境城市的民俗展演及其特点的阐述和挖掘,探讨了民俗展演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目前东北边境城市民俗展演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基于此,提出了包括政府支持、社区参与、教育推广等方面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东北边境城市的民俗展演,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边境城市 民俗展演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发展 策略
下载PDF
北疆文化语境中的呼伦贝尔民歌
6
作者 周晓岩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5,共12页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属于中国北部边境地区,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为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以及汉族等40多个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共同缔造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各族民歌为代表的呼伦贝尔音乐文化,作...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属于中国北部边境地区,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为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以及汉族等40多个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共同缔造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各族民歌为代表的呼伦贝尔音乐文化,作为北疆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呼伦贝尔 民族音乐 民歌
下载PDF
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的多维传播模式——基于鄂西南土家族民俗的田野考察
7
作者 罗翔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民俗文化本质上是人类传播实践的产物,少数民族民俗既是先民在历史时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也是今人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中主动建构的。随着人类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也被嵌入“媒介化生存”的当代语境之中,因此,... 民俗文化本质上是人类传播实践的产物,少数民族民俗既是先民在历史时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也是今人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中主动建构的。随着人类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也被嵌入“媒介化生存”的当代语境之中,因此,民俗与媒介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理应构成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的重要论域。鄂西南的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实践显示,在大众媒介、社交媒介、空间媒介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媒介生态中,土家族民俗文化形成了由“殿堂模式”“广场模式”和“村寨模式”所建构的多维传播格局,从而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条媒介生态互嵌、社会场域互动、文化功能互补的现代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社会 少数民族民俗 传播模式 媒介生态
下载PDF
民族文化的生态智慧助力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例
8
作者 祁永超 成敏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民族文化以民族社会为根基。黎族民歌作为黎族群众社会生活的缩影,承载着其在物质实践中所孕育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面对特定情境中求得更好生活、生存状态的智谋和策略,并以此引导其成员形成天人和谐价值追... 民族文化以民族社会为根基。黎族民歌作为黎族群众社会生活的缩影,承载着其在物质实践中所孕育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面对特定情境中求得更好生活、生存状态的智谋和策略,并以此引导其成员形成天人和谐价值追求、防范生态破坏行为规范及践履社会生态责任等意识,这与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相通之处。积极汲取黎族民歌的生态智慧,传承其绿色发展意识,构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依托自然建立环保制度,可为实现黎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民歌 生态智慧 海南 民族地方经济
下载PDF
壮族歌咏文化传承的情感德育价值及其实现
9
作者 罗远玲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壮族歌咏文化传承是情感德育在地方社会日常生活的实践。壮族歌咏文化传承具有鲜明的情感德育价值,其传承内容、形态与情感德育的内涵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壮族歌咏文化传承的情感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进行探究,可为岭南优秀民俗文化的长久传... 壮族歌咏文化传承是情感德育在地方社会日常生活的实践。壮族歌咏文化传承具有鲜明的情感德育价值,其传承内容、形态与情感德育的内涵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壮族歌咏文化传承的情感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进行探究,可为岭南优秀民俗文化的长久传承和情感德育的地方实践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歌咏文化 文化传承 情感德育价值
下载PDF
摭议黔东南侗族民歌的传承困境与转型策略
10
作者 钱伟 吴媛姣 胡菡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4-68,共5页
侗族民歌植根于侗族传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承载着丰富文化与深厚情感。它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侗族人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象征,更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小觑... 侗族民歌植根于侗族传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承载着丰富文化与深厚情感。它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侗族人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象征,更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小觑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然而,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网络信息产业的兴起,侗乡封闭的生活环境渐被打破,侗歌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弱化,传承危机和转型挑战不容忽视。当前,在乡村文化振兴和重视非遗传承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侗歌亟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侗歌只有与现代技术和现代生活相结合,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侗歌 困境 转型
下载PDF
《敬业堂诗集》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事象
11
作者 曹诣珍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汉唐以来,边地文人多活跃于玉门关外的西北,而少踏入西南。及至清代,广阔的西南大地依然是一个特异的地理文化空间,有无数新奇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生态等待人们去发现、去书写。康熙十八年(1679)夏,“三藩之乱”尚未平息,浙西诗人查慎行于... 汉唐以来,边地文人多活跃于玉门关外的西北,而少踏入西南。及至清代,广阔的西南大地依然是一个特异的地理文化空间,有无数新奇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生态等待人们去发现、去书写。康熙十八年(1679)夏,“三藩之乱”尚未平息,浙西诗人查慎行于而立之年,入贵州巡抚杨雍建戎幕,至二十一年(1682)五月方才辞幕归乡。其间,他以鲜明自觉的“问俗”意识为指引,以仁民爱物之心为基点,结合特定的时代和时势,对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居住与生产、服饰与饮食、节日与婚庆等民俗事象作了全面细致的观照。以此为基础书写的篇章,不仅在诗歌领域开疆拓土、标新立异,同时也为世人呈现了一幅幅广阔的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画卷,具有无法漠视的文学意义及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慎行 《敬业堂诗集》 西南少数民族 民俗事象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以广西三江侗族鼓楼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本建 张亦弛 《住宅科技》 2023年第3期57-60,共4页
文章以三江侗族鼓楼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化技术,探索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新模式,为民族古建筑传承和保护提供思路。利用数字化采集技术,采集三江侗族鼓楼数字信息,建立三江侗族鼓楼数据库;并运用虚拟三维技术和交互媒体技术,对三江侗族鼓... 文章以三江侗族鼓楼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化技术,探索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新模式,为民族古建筑传承和保护提供思路。利用数字化采集技术,采集三江侗族鼓楼数字信息,建立三江侗族鼓楼数据库;并运用虚拟三维技术和交互媒体技术,对三江侗族鼓楼进行数字化传播。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游戏和动画传播,更具深度和广度,使古建筑变得容易接近,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保护 侗族 鼓楼 民族建筑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西部地区民俗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均学 徐玮蔚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1-86,共6页
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增加认同之情、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在西部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后继乏人、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要振兴民俗文化就必须增强村民主... 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增加认同之情、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在西部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后继乏人、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要振兴民俗文化就必须增强村民主体意识,培育文化自信;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民俗文化影响力;提高人才队伍待遇,吸引青年传承民俗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文化发展空间;创新民俗文化形式,提高产业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俗文化 文化振兴
下载PDF
音乐符号视域下粤北过山瑶民歌的艺术特征
14
作者 赵旭超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粤北过山瑶瑶民热爱唱歌,他们善于以歌唱的形式表情达意。粤北过山瑶民歌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运用“转音”、运用自由或返唱型结构、即兴发挥大腔音列或窄腔音列等特征。民歌中的音乐符号蕴含着青山意象以及自由和谐的文化内涵,表达了粤北... 粤北过山瑶瑶民热爱唱歌,他们善于以歌唱的形式表情达意。粤北过山瑶民歌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运用“转音”、运用自由或返唱型结构、即兴发挥大腔音列或窄腔音列等特征。民歌中的音乐符号蕴含着青山意象以及自由和谐的文化内涵,表达了粤北过山瑶瑶民内心的情绪与特定的意境。粤北过山瑶音乐符号特征和过山瑶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其背后传达着粤北过山瑶独特的精神文化、审美价值与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过山瑶 民歌 音乐符号 艺术特征
下载PDF
从《诗经》到壮族民歌——通向生活世界的审美与情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丽萍 覃月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4-172,共9页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壮族民歌可以看作是《诗经》在时间与空间线上的传续。民歌的深刻文化源头,即是生活世界中的民众将日常生活付诸诗性思维的审美意境和情感自由表达的真实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壮族民歌 生活世界 诗性思维 情感人类学
下载PDF
赣闽台客家民歌旋律形态研究——以《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为例
16
作者 肖艳平 胡丹 张灵灵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4-51,共8页
客家是一个跨越地理区域的族群,民歌是客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是分属于赣闽台地区的民歌,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三首民歌节奏节拍、调式落音、句式、句幅与细部旋律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 客家是一个跨越地理区域的族群,民歌是客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是分属于赣闽台地区的民歌,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三首民歌节奏节拍、调式落音、句式、句幅与细部旋律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个案分析显示,赣南、闽西与中国台湾的桃竹苗地区是客家族群在线性迁徙中的三个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形态学 客家民歌 客家族群
下载PDF
城市音乐视角下德保壮族山歌的音乐变迁与族群认同 被引量:1
17
作者 凌晨 梁琪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4期89-99,共11页
德保壮族山歌是主要流传于广西德靖土语区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是当地族群集体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认同的代表性符号象征。近年来,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乡村涌向城市的大量人口流动,壮族山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随着现代电... 德保壮族山歌是主要流传于广西德靖土语区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是当地族群集体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认同的代表性符号象征。近年来,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乡村涌向城市的大量人口流动,壮族山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随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运用的大众化,德保壮族山歌开始跨越时空场域进行网络传播和网络对歌,不断打破现实空间场域的山歌表演呈现,形成与传统实体歌圩并行的网络虚拟空间对歌平台。在城市多重声景交织和多元文化杂糅的复合性场域空间中,德保壮族山歌不断调适着自身的表演呈现,以特定的音乐形态和歌唱内容在不同的表演空间中不断重构着壮族族群集体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心性,唤醒自我对于壮族族群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保壮族山歌 城市音乐 表演语境 音乐变迁 族群认同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视角下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民族文化呈现研究
18
作者 李小婷 刘君红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8-33,共6页
从民族志诗学视角,基于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遵循对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原则,分析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民族文化呈现。对《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这一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本微观分析发现:“许译本”的民族... 从民族志诗学视角,基于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遵循对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原则,分析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民族文化呈现。对《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这一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本微观分析发现:“许译本”的民族文化呈现主要体现在词牌名和民谣的翻译层面,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特征,传递鲜明的民族语言音响效果和表演特征,凸显语言和情感张力,对于地域知识和全球概念、民族文化和他族文化等概念对子之间的界限具有一定的消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毛泽东诗词英译本 民族文化 词牌名翻译 民谣翻译
下载PDF
新时代瑶族信歌的传承与创新——基于讲好少数民族故事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盘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3-138,共6页
讲好少数民族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受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瑶族信歌的传承遭遇民族文化教育场域失位、政府激励力度不够、传承主体与方式单一等困境,应加... 讲好少数民族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受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瑶族信歌的传承遭遇民族文化教育场域失位、政府激励力度不够、传承主体与方式单一等困境,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科学研究,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进一步推动瑶族信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好少数民族故事” 信歌 文化基因 瑶族 代际传承
下载PDF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20
作者 刘焕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13,共4页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情趣、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我国少数民间文学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传播主体断层、传播渠道单一,认知方式固化等...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情趣、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我国少数民间文学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传播主体断层、传播渠道单一,认知方式固化等问题,新时代亟待加强文本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播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大出版力度,对现有口传资料进行“口传”到“文传”的转换,推动屏幕传播文本内容再创作,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本资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间文学 保护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