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民间话语 被引量:1
1
作者 何言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话语、民间伦理话语、原始人性话语和原始自然意识组成了民间话语的基本结构,对此,我们应该在现代性话语重建的基本关怀下进行相当切实的审理。
关键词 中国小说 民间话语 民间伦理 原始自然意识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口述史:“非遗”传承人获得话语权的媒介与途径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拓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口述史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研究中侧重于对"原生态"资料收集和整理的田野调查方法论相契合。基于口述史学的"人民化"趋势与"非遗"传承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阶层属性,当下"非遗... 口述史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研究中侧重于对"原生态"资料收集和整理的田野调查方法论相契合。基于口述史学的"人民化"趋势与"非遗"传承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阶层属性,当下"非遗"口述史研究之意义不再拘囿于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其已嬗变为一种媒介为处于社会弱势阶层的"非遗"传承人提供表达生存和文化权益诉求的途径。在深层意义上,开展"非遗"口述史研究可起到唤醒传承人对自身创造民间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话语权 媒介 途径
下载PDF
口头交流:民间文学的演说范式 被引量:4
3
作者 万建中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48,共4页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的方式。口头交流即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村落和现代都市都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社会生活...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的方式。口头交流即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村落和现代都市都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社会生活诉诸于口头交流,人们在不断的口头交流中形成了种种民间文学的范式。这一范式具有鲜明的演说特征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口头交流 方言 演说 书写
下载PDF
从《金瓶梅》的民俗与语言看其故事发生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平 《泰山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31-35,共5页
 《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即小说情节展开的人文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作者或写定者身份及生活地域的认定。以往学术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金瓶梅》中民俗与语言两方面的材料...  《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即小说情节展开的人文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作者或写定者身份及生活地域的认定。以往学术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金瓶梅》中民俗与语言两方面的材料作一综合分析,可以认为《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应在运河山东临清一带,其作者或写定者也必然与这一带有着种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民俗 语言 故事发生地 运河文化 民间信仰 饮食文化 方言
下载PDF
弥渡山歌比喻辞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媛媛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95-98,共4页
弥渡山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积累,是弥渡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比喻辞格是弥渡山歌中使用最普遍的辞格,通过对比喻辞格的研究,意在充分挖掘弥渡山歌潜在的修辞艺术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对弥渡山歌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 弥渡山歌 比喻辞格 文化心理 修辞效果
下载PDF
民间戏曲与多重话语的影像构建——以赵冬苓《北方有佳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董艳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5-99,107,共6页
电视剧《北方有佳人》出自“主旋律”大户金牌编剧赵冬苓之手。此剧不仅用镜头艺术将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戏曲艺术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展示出来,而且将主流话语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精英文化所探求的人类灵魂与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连... 电视剧《北方有佳人》出自“主旋律”大户金牌编剧赵冬苓之手。此剧不仅用镜头艺术将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戏曲艺术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展示出来,而且将主流话语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精英文化所探求的人类灵魂与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连同遵循大众话语的快乐叙事原则有机融合,努力实现一种和谐的叙事平衡,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品牌,为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冬苓 《北方有佳人》 民间戏曲 多重话语
下载PDF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俯视世界——于坚诗歌的民间特征
7
作者 田皓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6-81,共6页
于坚的诗以平民立场和视角自觉地审视社会和人生,以其话语的民间性和叙说的民间 感染力勾画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民间特征。他的诗从时代主题中撤退,消解崇高,张扬平凡、存在在诗 歌中的位置;他解构象征,拒绝隐喻,以鲜活通脱的口语... 于坚的诗以平民立场和视角自觉地审视社会和人生,以其话语的民间性和叙说的民间 感染力勾画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民间特征。他的诗从时代主题中撤退,消解崇高,张扬平凡、存在在诗 歌中的位置;他解构象征,拒绝隐喻,以鲜活通脱的口语化语言言说,利用平面化的冷抒情方式在调侃和 诙谐中表现出幽默与反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民间特征 话语 叙说方式
下载PDF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军 《安康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3-86,共4页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陇南白马藏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口头创作和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其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极具浓郁的民族风貌和地域文化特性,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文学形式一样,有着自己...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陇南白马藏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口头创作和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其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极具浓郁的民族风貌和地域文化特性,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文学形式一样,有着自己作为客观存在的民族性、集体性、口头性和变异性等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白马藏族 民间故事 基本特征 白马语
下载PDF
闽南方言民歌“雷州歌”的辞格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伟 《闽台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87-92,共6页
雷州方言是闽南方言在粤西地区的地域分支。雷州民歌是在雷州半岛上广泛流传的,用雷州话演唱的一种方言民歌。多数雷州民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讲究平仄和押韵。从内容上看,雷州民歌大量运用赋比兴,其意境深远,话语通俗,具有丰富的艺术... 雷州方言是闽南方言在粤西地区的地域分支。雷州民歌是在雷州半岛上广泛流传的,用雷州话演唱的一种方言民歌。多数雷州民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讲究平仄和押韵。从内容上看,雷州民歌大量运用赋比兴,其意境深远,话语通俗,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同时,雷州民歌运用了很多修辞格,以复叠、夸张、反语、反讽、双关、比喻等六种辞格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民歌 闽南方言 辞格 复叠
下载PDF
DV——自由书写和影像话语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睿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39-42,共4页
作为一种民间的影视行为,DV使普通人能够将看到的现实即时地记录下来,成为一种完全个人的生活记录和观念表达的方式。DV纪录片往往关注社会里最普通的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处于中心以外的边缘群体,展现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而DV作品... 作为一种民间的影视行为,DV使普通人能够将看到的现实即时地记录下来,成为一种完全个人的生活记录和观念表达的方式。DV纪录片往往关注社会里最普通的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处于中心以外的边缘群体,展现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而DV作品在电视台节目中的出现,也表明主流媒体对DV纪录这一民间话语方式的不愿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V 纪录片 影像 个人话语 主流 民间
下载PDF
武山秧歌《转娘家》探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新学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5-82,64,共9页
《转娘家》是甘肃省武山县秧歌中最具特色的秧歌曲,也是武山秧歌的代表曲目。文章对这首秧歌曲的词、曲以及词与曲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旨在探求其为武山人所喜爱、并能成为武山秧歌的代表曲目的原因。
关键词 武山秧歌 转娘家 民俗民风 语音调值 音乐形态 调式型号
下载PDF
论广西壮族民歌语音的修辞手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惠 卢敏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98-104,共7页
广西壮族民歌除了有着重要的文学、民俗学、传播学或美学价值外,其语言修辞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民歌的语音在增强民歌语言的音律美的同时,更丰富了民歌艺术的修辞手法。可以说,语音的修辞是民歌修辞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民歌在... 广西壮族民歌除了有着重要的文学、民俗学、传播学或美学价值外,其语言修辞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民歌的语音在增强民歌语言的音律美的同时,更丰富了民歌艺术的修辞手法。可以说,语音的修辞是民歌修辞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民歌在语音上常用押韵、平仄、叠音和衬词等4种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表现音韵的和谐,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节奏旋律,以达到便于传唱的修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壮族 民歌 语音 修辞
下载PDF
沿河土家族山歌的辞格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黎星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70-173,共4页
沿河土家族山歌中多处运用了汉语常见的辞格,如比喻、反复、排比、夸张、拟人、对偶、借代、层递、叠字等。这些辞格的运用,使山歌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情感表达也更为丰富。
关键词 土家族 山歌 辞格
下载PDF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变化与方言 被引量:1
14
作者 建国 谷芒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0-72,共3页
普通话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它要推广普及到各方言区的群众中去 ,以发挥它作为全民通用的交际工具的职能。它一旦为人们所掌握而运用于日常言语活动中 ,就转化为言语变体。方言以自己特有的力量和方式影响着共同语的变化。弄清其与方言... 普通话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它要推广普及到各方言区的群众中去 ,以发挥它作为全民通用的交际工具的职能。它一旦为人们所掌握而运用于日常言语活动中 ,就转化为言语变体。方言以自己特有的力量和方式影响着共同语的变化。弄清其与方言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有助于澄清一些基本概念上的混乱 ,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言语变体 变异度 可懂度 乡土文化
下载PDF
浅谈我国流行经典民歌之语用功能
15
作者 朱逢春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8-81,共4页
本文利用语用学知识,以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为例,从会话含义、间接言语行为以及语用先设等角度对传统经典民歌歌词进行语用推理和分析,以期为民歌的鉴赏与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 民歌 会话含义 间接言语行为 语用先设
下载PDF
白族民歌辞格类型及修辞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蒲显艳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6-100,共5页
白族民歌作为一种文艺语体,辞格的运用是其语言艺术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一方面,它在构成白族民歌修辞特点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田野调查收集到的白族民歌为研究对象,着重从修辞学的角度,对白族民歌中比喻、对偶、比拟、回环、反语、双... 白族民歌作为一种文艺语体,辞格的运用是其语言艺术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一方面,它在构成白族民歌修辞特点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田野调查收集到的白族民歌为研究对象,着重从修辞学的角度,对白族民歌中比喻、对偶、比拟、回环、反语、双关,六种辞格类型进行分析,集中探讨白族民歌的修辞特点,总结其语言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民歌 辞格类型 修辞特点
下载PDF
《聊斋俚曲集》中的修辞格和修辞效果初探
17
作者 沈小东 《蒲松龄研究》 2021年第2期107-115,共9页
《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使用淄川清代民间流行的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的下里巴人的代表作,此曲集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格,其中出现次数较多且有代表性的是反复、歇后语和比喻。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一方面使得聊斋俚曲在叙事、讽刺和情感发泄中... 《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使用淄川清代民间流行的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的下里巴人的代表作,此曲集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格,其中出现次数较多且有代表性的是反复、歇后语和比喻。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一方面使得聊斋俚曲在叙事、讽刺和情感发泄中的艺术表现力进一步加强,达到了曲体精炼简洁、通俗易懂、讽刺入骨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蒲松龄对当时社会的痛恨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对这极具代表性的三种修辞格进行具体分析和归纳,可探究《聊斋俚曲集》的修辞格的作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俚曲集 修辞格 反复 歇后语 比喻
下载PDF
略论敦煌俗赋人物形象塑造
18
作者 孙伟鑫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92-97,共6页
敦煌俗赋具备高度的文学性,在敦煌俗赋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目前学界对敦煌俗赋人物形象塑造研究成果有限。通过梳理敦煌俗赋中的人物形象可知,敦煌俗赋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通过言语描写、肖像描写及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立体形象,... 敦煌俗赋具备高度的文学性,在敦煌俗赋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目前学界对敦煌俗赋人物形象塑造研究成果有限。通过梳理敦煌俗赋中的人物形象可知,敦煌俗赋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通过言语描写、肖像描写及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立体形象,其中言语描写具有突出人物性格及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功能,同时人物言语风格质俗;肖像描写运用夸张性描写及写实性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典型动作展现典型人物性格及对比反差塑造人物。这三种技法的交叉使用,在敦煌俗赋中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俗赋 人物形象 言语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下载PDF
民族舞蹈双人舞创作的“言语行为”研究
19
作者 马亮亮 贾志鹏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18,共5页
文章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切入民族舞蹈双人舞作品的创作中,探索不同语境下舞蹈身体的“言语行为”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和内涵,以及“言语行为”在民族舞蹈双人舞作品中的价值体现。舞蹈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言”必要通过“行”来体现... 文章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切入民族舞蹈双人舞作品的创作中,探索不同语境下舞蹈身体的“言语行为”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和内涵,以及“言语行为”在民族舞蹈双人舞作品中的价值体现。舞蹈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言”必要通过“行”来体现。在舞蹈创作中“言语行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舞蹈编导的言语通过舞蹈作品来达到其言外之意;第二个方面则是舞蹈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言语行为”,通过对具体文化背景下“言语行为”的提炼、整理,结合舞蹈编导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形成舞蹈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 民族舞蹈双人舞 舞蹈创作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的“话语”剖释——以第十三届“桃李杯”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展示为例
20
作者 陈南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1,共9页
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课程及其教学的相关研究在体系化建设的推进与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的拓展,而教学话语作为体现与传递学科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基础媒介则尚未被视为一个核心且独立的探究对象予以相应的关注。鉴于此,文章基于“语... 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课程及其教学的相关研究在体系化建设的推进与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的拓展,而教学话语作为体现与传递学科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基础媒介则尚未被视为一个核心且独立的探究对象予以相应的关注。鉴于此,文章基于“语用视角”中的多重角色、言语行为、意向内容、背景资源、语境生成五个层面来考察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话语的现状与问题,并以集中反映当下舞蹈教育观念及其前沿趋势的第十三届“桃李杯”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展示为窗口,审视教学话语的类型、性质与功能,揭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多样性、多义性与综合性。最终,细致剖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话语,希望对深入理解符合适切需求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民间舞 教学话语 多重角色 言语行为 意向内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