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讨——以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熊国平 潘嘉虹 汪成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6,共7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初探 被引量:15
2
作者 卢兵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47,共4页
本文运用民俗学和体育学的基本观点 ,揭示了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和形成的人文及历史背景 ,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指出藏传佛教寺院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宗教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得到传承的 ,而发展则需要寺院在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上引进一些体... 本文运用民俗学和体育学的基本观点 ,揭示了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和形成的人文及历史背景 ,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指出藏传佛教寺院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宗教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得到传承的 ,而发展则需要寺院在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上引进一些体育娱乐活动 ,并结合卫生措施 ,才能收到更好的增进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藏族寺院 民俗体育文化 民俗学 体育学
下载PDF
试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 被引量:35
3
作者 陈莉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7,共3页
中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实现代体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和不可取代的现实作用进行梳理、剖析,说明发展中华民间民俗体育运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民众增强体质或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一种可以充... 中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实现代体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和不可取代的现实作用进行梳理、剖析,说明发展中华民间民俗体育运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民众增强体质或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一种可以充分满足历史要求的新兴伦理精神,为中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民俗体育 文化特征 现实作用
下载PDF
闽台民俗体育刍议 被引量:5
4
作者 邱少茹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25-127,共3页
民俗体育是一个民族所慢慢共同形成与传承延续的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具有鲜明的文化和地域特征。闽台民俗体育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民俗体育传承自福建,而后扎根、发展、壮大。闽台两地相似的文化背景又... 民俗体育是一个民族所慢慢共同形成与传承延续的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具有鲜明的文化和地域特征。闽台民俗体育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民俗体育传承自福建,而后扎根、发展、壮大。闽台两地相似的文化背景又为两地民俗体育的互相交流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台湾地区 民俗体育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第一任务 被引量:1
5
作者 龙大华 莫志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25期263-265,共3页
终身体育这一新的体育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体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着重研讨高校体育应怎样改革才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之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相接轨。
关键词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 体育锻炼习惯
下载PDF
春节回家与“乡下人进城”群体的身心安顿 被引量:1
6
作者 褚金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17,共6页
"春节回家"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习俗,关乎离家远游之人的身心安顿问题。这种身心安顿的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乡下人进城"群体尤为重要。城市化进程中的金钱和机器给乡下人带来工作机遇和生活便利,也使得他们失落... "春节回家"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习俗,关乎离家远游之人的身心安顿问题。这种身心安顿的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乡下人进城"群体尤为重要。城市化进程中的金钱和机器给乡下人带来工作机遇和生活便利,也使得他们失落在既坚硬又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找不到心灵安顿之所。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春节回家"是"乡下人进城"群体对日常生活的自我救赎,是对整年劳累的一种补偿,具有整理再出发的意义。从空间维度来看,"乡下人进城"群体的城市认同无法达成,回到家乡才能安顿身心,因为"家"不仅意味着家庭,更象征着安身立命、寄托灵魂的神圣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安顿 春节回家 文化习俗 乡下人进城
下载PDF
盛唐边塞诗文化性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路云亭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0-88,共9页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边塞诗 肉体本位 西域风俗 尚武精神 盛唐文化核心
下载PDF
文脉赓续与民族复兴: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传递与文化自觉——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论的分析 被引量:46
8
作者 王智慧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意识 仪式性身体活动 民俗场域 活态传承 文化隐喻 族群记忆
下载PDF
基于“集体记忆”理论下的乡愁保护研究——以黄山市五城村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惠民 《福建建筑》 2017年第8期8-12,共5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化建设,使得乡村的文化以及物质空间发生了改变,甚至有时是一种破坏,使得集体的记忆被损坏,乡愁无处寻。文章从留住乡愁出发,提倡保护乡愁,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据,以黄山市休宁县具有一千多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化建设,使得乡村的文化以及物质空间发生了改变,甚至有时是一种破坏,使得集体的记忆被损坏,乡愁无处寻。文章从留住乡愁出发,提倡保护乡愁,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据,以黄山市休宁县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五城村为例,从空间场所的特征和人际交往以及文化习俗几方面探讨了对集体记忆构建的影响,继而延伸到保护乡愁的措施。研究认为,构建"集体记忆",得从保护物质空间以及活动着手,恢复完善原有的记忆空间,控制延续乡村的风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及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集体记忆 乡村 空间 文化习俗
下载PDF
论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伯原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15,93,共6页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三种不同情况:(1)武术作为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战斗手段空前发展,造成众多拳械门派迅速传播,并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义和团运动后,社会上团结武林同道,研习传授武术为主的活动开始上升为...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三种不同情况:(1)武术作为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战斗手段空前发展,造成众多拳械门派迅速传播,并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义和团运动后,社会上团结武林同道,研习传授武术为主的活动开始上升为主要活动。(2)宫廷娱乐体育活动明显衰落,以至消亡。民间一些娱乐体育活动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3)多数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长期流传的文化形态,因民族文化强大的因袭力,其发展未呈现明显的衰落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拳械门派 亮拳 城市武术 宫廷娱乐体育活动 岁时民俗 因袭力
下载PDF
偃师商城出土人骨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明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7,共9页
偃师商城遗址出土人骨显示,两性死亡率差异不大,平均死亡年龄为30.1岁,中壮年个体死亡率最高。形态学分析显示,偃师商城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主体属于“古中原类型”,他们应该是中原先秦两汉时期的原住民,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古代居民的主... 偃师商城遗址出土人骨显示,两性死亡率差异不大,平均死亡年龄为30.1岁,中壮年个体死亡率最高。形态学分析显示,偃师商城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主体属于“古中原类型”,他们应该是中原先秦两汉时期的原住民,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古代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同时,也不排除商代早期有少量来自其他古代居民的迁入或基因混杂。身高统计显示,偃师商城男性平均身高是166.63厘米,女性平均身高是159.76厘米。骨骼上反映的健康状况显示,偃师商城古代人群口腔疾病呈高发状态,特异性感染、非特异性感染、免疫系统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具有一定出现率。偃师商城古代人群普遍存在跪坐现象,并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枕部人工变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商城 体质特征 健康状况 文化习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