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5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革命背景下的都市新民俗:中产人群的健身消费 被引量:1
1
作者 徐赣丽 杜倩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社会的来临,当代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生活革命。迅速崛起的都市新中产人群成为新生活方式的代表,由他们所引领的生活革命不仅表现在日常基本需求的变革上,更体现在对新型都市生活的形塑上。各大城市遍地开花...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社会的来临,当代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生活革命。迅速崛起的都市新中产人群成为新生活方式的代表,由他们所引领的生活革命不仅表现在日常基本需求的变革上,更体现在对新型都市生活的形塑上。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的健身房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功能性场所,更成为中产人群彰显身份认同、构建生活方式、获取情感支持的重要空间,并因其被赋予的意义而形成了都市新民俗。基于此,从“生活革命”的视角重新审视商业性健身房这一以中产人群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空间,分析健身消费作为都市新民俗的特点及意义,对于进一步挖掘生活革命的广阔内涵、理解我国新时代的都市生活具有重要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革命 新民俗 中产 健身房 消费
下载PDF
锦屏县隆里花脸龙研究
2
作者 龙明莲 程纪香 刘光灿 《武术研究》 2024年第5期103-106,共4页
隆里花脸龙是舞龙的一种,由军傩戏演变而来,是花脸龙脸谱与舞龙的综合体现,是一项集娱乐、健身、竞技与表演于一体的民俗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脸谱制作、人物选定、表演寓意等民俗文化特点由原来的“严谨性”变为“随意性”。研究... 隆里花脸龙是舞龙的一种,由军傩戏演变而来,是花脸龙脸谱与舞龙的综合体现,是一项集娱乐、健身、竞技与表演于一体的民俗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脸谱制作、人物选定、表演寓意等民俗文化特点由原来的“严谨性”变为“随意性”。研究隆里花脸龙民俗文化有利于隆里花脸龙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里花脸龙 民俗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真且美”的边疆民族形象建构——基于庄学本西北边疆考察的民俗视角
3
作者 林继富 裴世豪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2,共9页
20世纪30—40年代,庄学本在西北边疆各民族进行民俗调查,这些考察以消除民族歧视作为考察的主旨思想,综合运用影像记录与民族志形式,对边疆多民族的各类民俗事象进行客观、完整地记录,塑造充满人文尊严、“真且美”的边疆各民族形象。... 20世纪30—40年代,庄学本在西北边疆各民族进行民俗调查,这些考察以消除民族歧视作为考察的主旨思想,综合运用影像记录与民族志形式,对边疆多民族的各类民俗事象进行客观、完整地记录,塑造充满人文尊严、“真且美”的边疆各民族形象。庄学本以影像呈现的调查成果成为内地社会认识西北边疆民族的重要渠道,也是当时“开发西北”历史任务的回应。庄学本在长期西北各民族调查中的民俗影像记录方法,对中国记录民俗学实践与理论建设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学本 影像民俗 西北边疆
下载PDF
马仙信俗文化的伦理精神与新时代道德实践
4
作者 任俊华 李朝辉 叶鸿 《云梦学刊》 2024年第2期52-63,共12页
起源于浙江景宁的马仙信俗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孝悌恭谨、勤俭爱家、友爱互助、和谐乡里、爱国护民、畲汉一家等伦理精神。在新时代对马仙信俗文化的伦理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新时代道德实践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 起源于浙江景宁的马仙信俗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孝悌恭谨、勤俭爱家、友爱互助、和谐乡里、爱国护民、畲汉一家等伦理精神。在新时代对马仙信俗文化的伦理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新时代道德实践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人心净化和淳朴仁厚的乡土和谐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发展,有助于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仙 信俗文化 伦理精神 新时代 道德实践
下载PDF
民间传说在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的视觉转化与艺术表现
5
作者 陈志莹 周敏 《湖南包装》 2024年第3期21-25,共5页
在当今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急需利用现代视觉语言为民间传说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找寻可行出路。文章阐述了沉浸式互动装置的概念以及民间传说传承传播现状,通过分析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探讨出多元媒介、沉浸式体验、多媒介互动空... 在当今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急需利用现代视觉语言为民间传说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找寻可行出路。文章阐述了沉浸式互动装置的概念以及民间传说传承传播现状,通过分析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探讨出多元媒介、沉浸式体验、多媒介互动空间构建的3种融合策略,对视觉时代背景下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与民间传说融合的潜在价值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为民间传说视觉转化与传承的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实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 互动装置 民间传说 视觉转化
下载PDF
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与影响(1918—1937)——以北上广三地报刊为中心
6
作者 黄永林 任正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学术报刊作为知识生产、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及学科的早期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报刊间是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共生共存关系。在学术报刊的中心表达与边缘互动的作用... 学术报刊作为知识生产、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及学科的早期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报刊间是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共生共存关系。在学术报刊的中心表达与边缘互动的作用机制下,学术共同体得以初步建构起来。中心表达主要包括:学术思潮的引领、学术研究的示范、学术交流的推动、学术人才的聚合等;边缘互动涉及报刊互动、学人互动、学科互动与地域互动。而早期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具有的扩散效应与集聚效应对民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下民俗学的学科危机应对与“三大体系”建设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学术共同体 中心—边缘 知识生产与传播 元点学术
下载PDF
《云中记》中的民俗事象探究
7
作者 崔翠红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9-63,共5页
《云中记》一方面展现了颇具地域性、民族性的藏地老百姓古老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以及传统民俗最终没落的悲哀与无奈。文章通过对《云中记》中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整理,阐释了深藏其中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云中记 民俗事象 坚守 消失
下载PDF
民族民间文学和舞蹈的交融及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例
8
作者 安奇贤 魏琳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民间文学和舞蹈是民族艺术文化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两个部分,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发展历史,且都用自己的方式确认着本民族的思想特质和精神信仰,所以它们彼此间有着天然的同一共融性。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双方都还存在着... 民间文学和舞蹈是民族艺术文化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两个部分,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发展历史,且都用自己的方式确认着本民族的思想特质和精神信仰,所以它们彼此间有着天然的同一共融性。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双方都还存在着一些缺口或者缝隙,需要彼此对照或者补充,才能向前健康发展。在对陇南白马藏族进行广泛调研后发现,它们在内容表达上可以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在意涵阐释上,无论是整体寄寓,还是细节、意象的局部象征,都能互融互解。总之,双方形成了一种密切的交融关系,并对旅游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既有能促动旅游发展、提高产业效率的积极方面,也有导致旅游肤浅化、过度商业化的消极方面,更有未来数字化技术广泛运用后可能产生的多面影响,都需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舞蹈 交融 旅游产业 白马藏族
下载PDF
孝道传承与危机分担:南岭走廊瑶族丧葬仪式中的民俗教育
9
作者 冯智明 庞雅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9,共8页
丧葬仪式体现了民众最传统的社会法则与文化逻辑,具有重要的民俗教育功能。南岭走廊瑶族丧葬仪式通过文本演述、“送灵安魂”、上祭守孝、集体互助、空间净化等环节,创造出一个民俗教育的濡化空间,对个体进行浸润与教育。一方面重视传... 丧葬仪式体现了民众最传统的社会法则与文化逻辑,具有重要的民俗教育功能。南岭走廊瑶族丧葬仪式通过文本演述、“送灵安魂”、上祭守孝、集体互助、空间净化等环节,创造出一个民俗教育的濡化空间,对个体进行浸润与教育。一方面重视传承孝道观念,进行悲伤纾解与情感疗愈;另一方面重建社会秩序,包括强化三界空间认知与象征秩序,以及经由集体分担死亡危机恢复社区公共秩序。对丧葬中多维民俗教育方式的研究,有利于深入探究中华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如何在民众生活中融合共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民众乐观豁达面对死亡的生命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的生命教育具有深刻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走廊 瑶族丧葬仪式 孝道传承 民俗教育 文化逻辑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汉文成果的学术价值
10
作者 金良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属于多民族国家民俗研究范畴,在各民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民俗研究体系。以不同语言文字、从不同视角研究的成果陆续被发表,展示了民俗研究的丰富与多...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属于多民族国家民俗研究范畴,在各民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民俗研究体系。以不同语言文字、从不同视角研究的成果陆续被发表,展示了民俗研究的丰富与多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学者的汉文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研究内容、开阔了研究视野、完善了研究方法、提升了研究质量,对新时期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汉文研究成果 学术价值
下载PDF
“内美”与“国画民学”——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与民族文化建构及其当下意义
11
作者 王宗英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2期22-35,共14页
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所诠释的“内美”,和他所建构的“内美”与“国画民学”学术系统,是一位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知识分子面对20世纪上半叶国家动荡、民族危亡贡献出的文化救国、救亡良策。形而上的“内美”,既具体... 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所诠释的“内美”,和他所建构的“内美”与“国画民学”学术系统,是一位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知识分子面对20世纪上半叶国家动荡、民族危亡贡献出的文化救国、救亡良策。形而上的“内美”,既具体表现为个人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国家民族所呈现出的民族修养,亦是“国画民学”萃取的中国绘画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是对中国古典画论中“传神”“技进乎道”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黄宾虹以“内美”为核心范畴,使传统画论中零散的、渗透在审美各方面的重“内美”观念或倾向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以金石入画”的实践证明了“内美”与“国画民学”在当代实行的可能。对“内美”的价值追求不仅内部推动中国画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亦使得民族文化精神得以永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美” “国画民学” 文化救亡 传统文化复兴
下载PDF
商丘火神台庙会文化研究
12
作者 王化喆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古代庙会是祭祀和祈福的主要活动场所,承载着当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记忆。地方性庙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担负着商品交流、民众娱乐的突出功能,而且还承担着地域性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诸如地方戏曲、杂技、宗教祭祀、文化特产等内容... 古代庙会是祭祀和祈福的主要活动场所,承载着当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记忆。地方性庙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担负着商品交流、民众娱乐的突出功能,而且还承担着地域性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诸如地方戏曲、杂技、宗教祭祀、文化特产等内容的延续,以此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记忆。商丘火神台庙会依托纪念先祖的物质遗存,延绵多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神台庙会文化,在豫东地区的众多庙会中,其祭祖功能尤其突出,在后续的流变中兼容了不同时期的地方文化产品,且在民俗文化的呈现方面,具备突出的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丘火神台庙会 传统民俗 民俗文化传承保护
下载PDF
足迹·探索·回顾:中国蒙古民俗研究概述
13
作者 敖其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以1918年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的问世为起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迎接黎明阶段(1918-1949)、历经艰辛阶段(1950-1978)、开拓进取阶段(1979-1999)、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中国蒙古民俗研...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以1918年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的问世为起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迎接黎明阶段(1918-1949)、历经艰辛阶段(1950-1978)、开拓进取阶段(1979-1999)、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从无到有,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中国各民族民俗研究一同历经产生、演变、传承、发展,在与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去芜存菁、与时俱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足迹 探寻 回顾
下载PDF
实践民俗学视野下艺术乡建中的民俗传统
14
作者 霍雯 《纺织报告》 2024年第6期130-132,共3页
“回归生活实践”是中国民俗学界的重要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艺术学学科的社会转向,大批艺术乡建项目落户乡村,民俗传统成为其艺术乡建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因此,以实践民俗学的视角进行艺术乡建研究,强调“行动”在“实践”中... “回归生活实践”是中国民俗学界的重要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艺术学学科的社会转向,大批艺术乡建项目落户乡村,民俗传统成为其艺术乡建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因此,以实践民俗学的视角进行艺术乡建研究,强调“行动”在“实践”中的作用势在必行。文章基于民俗传统在不同艺术乡建村落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实践民俗学视野下艺术乡建过程中民俗传统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民俗传统 实践民俗学
下载PDF
论《菜菜子,恋爱吧》中的风景、动物与民俗叙事
15
作者 张益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7-43,共7页
黑孩的长篇小说《菜菜子,恋爱吧》聚焦日本华人的现实生存,讲述华人女性菜菜子的求学、爱情和婚姻故事,观照新一代华人在地化生存的融入程度,着力凸显华人女性情感经验和伦理的生成过程,并从内在视角呈现华人女性如何完成情感的异域锻... 黑孩的长篇小说《菜菜子,恋爱吧》聚焦日本华人的现实生存,讲述华人女性菜菜子的求学、爱情和婚姻故事,观照新一代华人在地化生存的融入程度,着力凸显华人女性情感经验和伦理的生成过程,并从内在视角呈现华人女性如何完成情感的异域锻造。小说构建了“比萨斜塔”式情感隐喻结构和美学框架,并从动物叙事、人物的艺术旨趣、民俗信仰三个层面呈现华人女性对所在国文化的适应。小说注重提取不同文化结构中的相通性和相似性元素,着意于情感共同体的打造,提供了一个理解海外华人如何融入世界的有意义的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菜子 恋爱吧》 “比萨斜塔”式风景 动物叙事 日常欢宴 民俗叙事
下载PDF
社日叙事——宋代《柳荫群盲图轴》画题新探
16
作者 冯文华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宋代人物风俗画《柳荫群盲图轴》的画题存在群盲打架和政治讽喻等多种解读。基于画面中活动场景、人物及其所配器具等细节分析与考证,结合宋代社日诗歌和史料,图文互勘,笔者认为《柳荫群盲图轴》是一幅描绘社日活动的叙事性绘画,不仅体... 宋代人物风俗画《柳荫群盲图轴》的画题存在群盲打架和政治讽喻等多种解读。基于画面中活动场景、人物及其所配器具等细节分析与考证,结合宋代社日诗歌和史料,图文互勘,笔者认为《柳荫群盲图轴》是一幅描绘社日活动的叙事性绘画,不仅体现了宋代乡村形式多样的社日民俗,而且表达了画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隐忧,兼具教化与劝谏的政治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柳荫群盲图轴》 社日习俗 社会隐忧 教化与劝诫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青岛民俗文化外宣现状及对策研究
17
作者 曹慧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85-89,共5页
民俗文化是当地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有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俗文化外宣在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该文采用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分析... 民俗文化是当地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有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俗文化外宣在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该文采用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分析了青岛民俗文化的概况、外宣价值及其外宣现状,探索了青岛民俗文化外宣的策略创新。研究发现,当前青岛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着外宣意识不够强、传播方式不够多、翻译资料不够足、翻译质量需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协同增强外宣意识、借助网络平台拓展传播手段、多举措培养翻译人才等方面加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民俗文化 青岛 外宣意识 传播手段 翻译人才
下载PDF
论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之特征
18
作者 扎格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自1918年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在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并通过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学科体系。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呈现出源远流长、内容... 自1918年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在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并通过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学科体系。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呈现出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构建多民族国家的民俗研究体系;形成各民族学者团结奋进的研究队伍;研究视野开阔、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成果增多;构建教学科研人才三结合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传承与创新 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研究体系
下载PDF
我国民俗体育的“民俗性”概念特征模型——基于徐闻藤牌功班舞的扎根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青松 冉令华 向云平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民俗性”是甄别和厘定民俗体育真伪的价值尺度和重要标志,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民俗体育的赓续传承和高质量发展。运用扎根理论,追踪了30名徐闻藤牌功班舞传承人与表演者,获得了丰富鲜活的深度访谈素材,构建了我国民俗体育的“民俗... “民俗性”是甄别和厘定民俗体育真伪的价值尺度和重要标志,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民俗体育的赓续传承和高质量发展。运用扎根理论,追踪了30名徐闻藤牌功班舞传承人与表演者,获得了丰富鲜活的深度访谈素材,构建了我国民俗体育的“民俗性”概念特征模型,即象征符号是人神对话的媒介枢纽,多元传承是实践场域文脉赓续的主要方式,活态流变是具象载体形态重构的核心特征,融合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习俗规约是规训族群的制度保障。建议:构建“记忆之场”,复苏民俗体育象征仪式的集体记忆;维稳共享场域,探索民俗体育多元化的传承机制;掌握流变规律,实现民俗体育的体系化“再生产”;调整共生模式,谋求民俗体育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赓续“礼俗互动”,彰显民俗体育的基层治理价值。模型提炼了民俗体育的“民俗性”基因,对于构建我国民俗体育自主话语体系,拓宽民俗体育研究的理论边界、完善其理论体系提供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体育 民俗性 扎根理论 概念特征 藤牌功班舞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20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