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粮于技”战略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取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琳 钟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9,共10页
“藏粮于技”是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总体服务于粮食安全,经历了以粮食增产、增产提质、增产增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三个阶段。“藏粮于技”战略是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中... “藏粮于技”是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总体服务于粮食安全,经历了以粮食增产、增产提质、增产增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三个阶段。“藏粮于技”战略是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中国化实践,是内嵌于不同时代制度框架下的技术创新,丰富了粮食安全实践形式。“藏粮于技”面临技术体系转型、权责框架优化、人才结构更新等新的发展议题。未来要厚筑粮食根基,革新技术体系;统筹顶层设计,压实党政责任;挖掘人才活水,激发内生动力,以实现“藏粮于技”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粮于技 粮食安全 政策演进 技术转型
下载PDF
“藏粮于地”战略的演进、逻辑与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王越 朱方林 钟钰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4,共12页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藏粮于地”战略是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耕地保护利用总体上经历了数量保障为主、数量—质量双提升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三个阶段。从“藏粮于地”战略的内在逻辑看,其蕴含着马...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藏粮于地”战略是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耕地保护利用总体上经历了数量保障为主、数量—质量双提升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三个阶段。从“藏粮于地”战略的内在逻辑看,其蕴含着马克思的土地思想和西方经济学要素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成为实现粮食生产帕累托最优的有效途径。当前,耕地资源总量不足、后备资源趋紧、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非粮化”现象频发、粮地资源匹配度差等现实挑战依旧严峻。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应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大力提升耕地质量,优化粮地资源匹配,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战略 政策演进 内在逻辑
下载PDF
东北平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81
3
作者 金之庆 葛道阔 +1 位作者 石春林 高亮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31,共8页
采用 GISS Transient B模型和黑河、哈尔滨、长春、沈阳、延吉等 5个样点近 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在计算机上生成了我国东北平原未来 10年、 30年和 5 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 ;将 CERES系列模型 (包括大豆、玉米、水稻 3种作物 )在上述各... 采用 GISS Transient B模型和黑河、哈尔滨、长春、沈阳、延吉等 5个样点近 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在计算机上生成了我国东北平原未来 10年、 30年和 5 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 ;将 CERES系列模型 (包括大豆、玉米、水稻 3种作物 )在上述各样点不同年份的气候渐变情景下运行 ,并将模拟结果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模拟值相比较 ,评价了气候变化及大气 CO2 浓度增长对研究区域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的阶段性影响 ;还利用若干农业气候指标 ,结合各样点的气候渐变情景 ,分析了我国冬小麦安全种植北界在研究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位移。在此基础上 ,就东北平原未来的作物与品种布局 ,以及能否安全种植冬小麦等提出具体意见 ,供有关部门在制定农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东北平原 粮食生产 适应性对策 作物模拟模型 作物布局 品种布局
下载PDF
华北平原粮饲复合种植模式 被引量:8
4
作者 石鹏飞 杨东玉 +3 位作者 郑媛媛 梁鸣媛 党静 王贵彦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07-2113,共7页
构建生产饲料为主、满足养殖业需求的高效种植制度,可以加速种养生产高效耦合,从而解决华北平原种养一体规模化农业园区中优质粗饲料不足和农田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构建不同粮饲复合种植模式,并... 构建生产饲料为主、满足养殖业需求的高效种植制度,可以加速种养生产高效耦合,从而解决华北平原种养一体规模化农业园区中优质粗饲料不足和农田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构建不同粮饲复合种植模式,并比较其生产效果、光能利用效率、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CP)、粗纤维(CF)营养产量及总能量(GE)产量和净能(NE)产量。结果表明,春玉米(Zea mays)-夏玉米与传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夏玉米(CK)相比,全年干物质产量增加了5.95%,光能生产效率、温度生产效率和年总辐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2.00%、49.55%和56.25%。高丹草(Sorghum vulgare×S.sudanense)-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春玉米-黑麦草和春玉米‖苜蓿(Medicago sativa)具有较高干物质产量、营养产量及能量产量,而且光能利用效率也较高。高丹草-黑麦草的CP产量比春玉米-黑麦草、春玉米‖苜蓿和春玉米-夏玉米分别高65.92%、80.65%和132.03%;高丹草-黑麦草的NE产量比CK高21.63%,比春玉米-夏玉米和春玉米-黑麦草分别高21.50%和24.08%。综合分析得出,春玉米-夏玉米、高丹草-黑麦草、春玉米-黑麦草和春玉米‖苜蓿模式可作为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的重要补充,是适合华北平原种养一体规模化农业发展的高效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粮饲复合种植 生产效果 光能利用效率 营养和能量产量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4
5
作者 金鑫 李维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6,共11页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藏粮于地”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为更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对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指数展开分析与趋势预测。文章借鉴贸易引力模...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藏粮于地”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为更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对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指数展开分析与趋势预测。文章借鉴贸易引力模型思想构建耕地外部压力指数模型,将耕地内外部压力指数模型结合,弥补传统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不足,运用耕地综合压力指数分析黑龙江省2005~2018年耕地压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相比其他省份粮食外部获取能力较弱,耕地外部压力较大,期间耕地外部压力指数上升82.08%;随人口减少和耕地单产增加,耕地内部压力减小;受耕地内外部压力双重影响,耕地综合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采用灰色GM(1,1)模型和残差序列修正后模型预测黑龙江省2019~2023年耕地压力。未来5年内黑龙江省耕地内部压力持续减弱、外部压力加大、综合压力仍呈下降趋势。建议利用综合压力减轻的缓冲期,合理安排休耕轮作,提升地力,实现“藏粮于地”并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耕地压力 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
下载PDF
福建省粮食生产潜力与粮食安全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惠 蔡文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6年第3期175-178,182,共5页
采用经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福建省29个代表站水稻、小麦、甘薯三种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详细分析了福建各农业区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的构成特点;利用历史数据对影响福建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人口进... 采用经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福建省29个代表站水稻、小麦、甘薯三种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详细分析了福建各农业区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的构成特点;利用历史数据对影响福建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人口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2050年),以分析未来福建省的粮食安全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粮食占有严重不足,不足低消费水平(400kg a-1人-1)的态势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闽东南、闽南一带尤为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保证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潜力 粮食安全对策 福建省
下载PDF
从粮食安全看“藏粮于地”的必然逻辑与内在要求 被引量:4
7
作者 钟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78-85,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是基于粮食战略价值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全面系统准确把握我国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中国的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经历了从保障耕地数量为主,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是基于粮食战略价值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全面系统准确把握我国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中国的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经历了从保障耕地数量为主,到“数量—质量”并重,再到“数量—质量—生态”三重保护的三个阶段,现已形成了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在内的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体系。“藏粮于地”战略是中国遵循理论和立足实践主动选择的重大战略决策,内蕴着深厚的逻辑根源。当前和今后,中国的耕地保护面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投入不够、人地失衡等问题,需要构建“一个方针、双向发力、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 发展逻辑 内在要求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农田地力提升机理与定向培育对策研究立项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佳宝 刘建立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第14期181-181,共1页
该研究以创建高强度种植与地力提升共济的理论为主攻目标,以我国粮食主产区分布最广泛的东北黑土、黄淮海潮土、南方水稻土和红壤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通过揭示限制地力提高的关键过程和因素,寻找有效调控途径;通过中低产田土壤障碍因子... 该研究以创建高强度种植与地力提升共济的理论为主攻目标,以我国粮食主产区分布最广泛的东北黑土、黄淮海潮土、南方水稻土和红壤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通过揭示限制地力提高的关键过程和因素,寻找有效调控途径;通过中低产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和次生化过程阻控,恢复中低产田地力;通过有机物转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的调控,增加农田土壤的有机质积累;通过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改善,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养分源汇容量和缓冲能力;通过关键生物过程和生态功能的促进,挖掘农田地力提升的生物学潜力。最终阐明农田集约化生产与地力培育共济的原理和途径;建立高强度种植农田地力提升的理论体系;提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田地力定向培育的对策和建议。为国家1 000亿斤增粮计划的实现和未来粮食的持续生产做出重要贡献。提升我国在农田持续生产力研究方面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领国际农田持续生产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田地力 定向培育 调控途径 技术对策
下载PDF
我省农区“三元结构”生产体系的初步设想 被引量:1
9
作者 夏先玖 《四川草原》 1998年第1期3-6,共4页
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生产体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四川省人口多,耕地少,养殖业中猪的比重达80%以上,饲料粮紧缺限制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我省农区“三元结构”生产体系,... 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生产体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四川省人口多,耕地少,养殖业中猪的比重达80%以上,饲料粮紧缺限制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我省农区“三元结构”生产体系,扩大饲料资源,以缓解饲料短缺的矛盾。四川水热条件较好,有大量可推广的饲用作物,可根据我省四种不同区域类型,采用填闲、轮作、间作、套作、人工草地等主要示范模式建立农区“三元结构”生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结构 生产体系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
下载PDF
“藏粮于地”视角下西北地区耕地适宜性及开发潜力评价 被引量:33
10
作者 毕玮 党小虎 +4 位作者 马慧 邓铭江 李鹏 曹小曙 时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5-243,共9页
中国耕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西北“水三线”地区是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关键区域,识别潜在耕地资源中适宜开发的土地数量及空间分布,对确保极端情况下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推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格局具有重大现... 中国耕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西北“水三线”地区是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关键区域,识别潜在耕地资源中适宜开发的土地数量及空间分布,对确保极端情况下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推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格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基于多源栅格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与极限条件法评价潜在耕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潜力;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结构风险、土壤侵蚀风险、土地荒漠化风险限制,构建潜在耕地开发的生态风险模型;将自然适宜性潜力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叠置分级,评估潜在耕地资源的综合开发潜力。结果表明:旱地农业情景下,西北“水三线”地区具备耕地开发潜力的土地面积约0.2万km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灌溉农业情景下,西北“水三线”地区具备耕地开发潜力的土地面积约9.5×10^(4) km^(2),这些土地需要通过引水灌溉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才能实现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麓、塔里木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和内蒙古东部等内陆干旱区,未来如果具备灌溉水源条件,实施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有较大可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适宜性评价 生态风险 西北 “水三线” 潜在耕地资源 藏粮于地
下载PDF
甘肃省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对虚拟水消耗的影响
11
作者 琚润涛 唐增 高晶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3期695-702,共8页
本研究对甘肃省2000-2014年居民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量从2000-2014年呈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在总的食物消费结构中比重增加。2014年甘肃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量是481.83 ... 本研究对甘肃省2000-2014年居民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量从2000-2014年呈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在总的食物消费结构中比重增加。2014年甘肃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量是481.83 m3,低于同期的全国人均水平。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动物产品消费增加,导致虚拟水消耗增加。若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的膳食平衡标准,未来甘肃省居民年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量将增加133.42~423.85 m3,这给原本水资源短缺的甘肃地区带来了重大挑战。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通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倡导健康消费和运用虚拟水战略等方式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结构 虚拟水消耗 虚拟水战略 甘肃省 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下载PDF
燕麦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12
作者 周青平 胡晓炜 +1 位作者 汪辉 陈有军 《草业学报》 2024年第10期171-182,共12页
研究了燕麦作为粮饲兼用作物在全方位牢固粮食安全根基中的主要作用,着重分析了燕麦在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和大市场观视域下,如何实现“藏粮于草”战略,以保障我国食物结构转型、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生态与粮食安全兼顾发展... 研究了燕麦作为粮饲兼用作物在全方位牢固粮食安全根基中的主要作用,着重分析了燕麦在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和大市场观视域下,如何实现“藏粮于草”战略,以保障我国食物结构转型、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生态与粮食安全兼顾发展。燕麦作为我国主推的重要粮饲兼用作物,其籽粒可作为主粮和功能性食品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功能;燕麦草是反刍动物的优质饲草,可提升畜产品品质,缓解饲料粮压力,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的重要方式。同时,燕麦由于喜冷凉和耐贫瘠的特性,在低中产田、农闲田以及天然资源环境相对匮乏的草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待充分挖掘。基于“藏粮于草”战略,将粮食安全与燕麦产业紧密结合,可全方位牢固我国粮食安全根基、增加对全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藏粮于草 燕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