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23
1
作者 胡忠军 王淯 +2 位作者 薛文杰 姜海瑞 徐宏发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4,共5页
2003、2004年11~12月对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的冬季栖息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麝冬季多栖息在郁闭度中等(25%~75%)、灌木盖度偏低(0~25%)的中高山(1700~2500m)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这类环境中更喜欢... 2003、2004年11~12月对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的冬季栖息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麝冬季多栖息在郁闭度中等(25%~75%)、灌木盖度偏低(0~25%)的中高山(1700~2500m)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这类环境中更喜欢在坡度大于40°、坡向为半阴半阳的山脊和坡面的中上部活动,活动基底多为偏石质或土质,并且距离人为干扰源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栖息地选择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秦岭山系林麝生境预测 被引量:61
2
作者 罗翀 徐卫华 +2 位作者 周志翔 欧阳志云 张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1-1229,共9页
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利用林麝痕迹点、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空间数据,分别用两种生态位模型MAXENT和ENFA,预测了秦岭山系林麝的生境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了阈值依赖和非阈值依赖比较。探讨了林麝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 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利用林麝痕迹点、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空间数据,分别用两种生态位模型MAXENT和ENFA,预测了秦岭山系林麝的生境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了阈值依赖和非阈值依赖比较。探讨了林麝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效果都较好,但MAXNET模型预测效果更为优秀。秦岭山系林麝生境主要集中在主峰太白山及周边地区中高海拔的森林中,共有生境面积10764.4km2,现有的保护区保护了3500.9km2的林麝生境,还有67.5%的林麝生境处于保护空缺状态。交通干道、农田和居民点是影响林麝生境选择的主要人类干扰因子。为更有效地保护该地区的林麝及其生境,有必要对现有保护区进行规划调整,使林麝生境集中分布区都得到有效保护,并恢复隔离的林麝生境之间的迁徙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MAXENT ENFA 生境适宜性 保护对策
下载PDF
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典型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程建国 纪昌海 +1 位作者 罗燕 周鑫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为了解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典型植被(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地表植被组成的影响。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与菌株分离,16SrRNA PCR鉴定分离菌,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 为了解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典型植被(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地表植被组成的影响。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与菌株分离,16SrRNA PCR鉴定分离菌,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栖息地各植被类型下共由11种细菌菌属组成;以芽孢菌占主要部分,韦氏芽胞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为优势菌群。各植被类型土壤均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土壤微生物总数排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各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微生物的分布趋势是0~20cm>20~40cm>40~60c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性(R=0.676,P<0.05),总微生物与细菌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1,P<0.01),总微生物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性(R=1,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 林麝栖息地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凤县林麝栖息地干扰状况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苏丽娜 吴晓民 张洪峰 《陕西林业科技》 2010年第5期25-29,33,共6页
陕西凤县的林麝资源曾经十分丰富。然而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采伐、农田开垦、道路铺设、矿藏开采等人类生产活动的开展,林麝的栖息生境出现破碎化趋势、面积不断缩减。目前凤县林麝分布区主要位于相对偏远、人为干扰较少的... 陕西凤县的林麝资源曾经十分丰富。然而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采伐、农田开垦、道路铺设、矿藏开采等人类生产活动的开展,林麝的栖息生境出现破碎化趋势、面积不断缩减。目前凤县林麝分布区主要位于相对偏远、人为干扰较少的、植被相对保存完好的乡与乡的交界和县的边缘地区。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各种人类活动对凤县林麝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栖息地 干扰 分析
下载PDF
重引入林麝的家域利用与个体迁移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嘉辉 王艳 +7 位作者 边坤 唐婕 王伟峰 郭林文 王波 方谷 赵兰 齐晓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典型的林栖偶蹄目动物,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引起的家域丧失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了解其家域面积,生境偏好等基本信息,是更好保护这一重要珍稀濒危动物的前提。但是,由于林麝生性机警...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典型的林栖偶蹄目动物,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引起的家域丧失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了解其家域面积,生境偏好等基本信息,是更好保护这一重要珍稀濒危动物的前提。但是,由于林麝生性机警,在野外环境中难以人为追踪,这些数据相对缺乏。2017年6月,我们为8只野化训练后的圈养林麝佩戴GPS项圈,并放归到陕西省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一年的监测,共获取6只林麝的野外活动点位,利用固定核空间法计算出家域面积,并分析了其家域特征和迁徙行为。结果显示:林麝在非繁殖期间各自占据独立的家域,表现出独居的特征;它们倾向于选择植被丰富、接近水源、半阴半阳、坡度陡峭并多悬崖峭壁的区域作为栖息地;一雄一雌两个个体全年家域面积分别为168.85hm^2、64.87hm^2,全年核心家域面积分别为40.08 hm^2、15.36 hm^2;在交配期间,雄性林麝会主动向雌性靠近,从而发生家域重叠。基于以上数据,本研究提出,林麝的实际家域面积,可能高于此前粗估,并建议在后续保护工作中,需要注重保障其基本生存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蹄类 林麝 GPS颈圈 迁移行为 家域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凉山山系林麝夏季利用生境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萃 马光 +1 位作者 孟秀祥 徐宏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3,共6页
采用样线法对位于四川凉山山系的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夏季利用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对利用生境样地(n=44)和非利用样地(n=209)的生境变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风顶保护区的林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3... 采用样线法对位于四川凉山山系的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夏季利用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对利用生境样地(n=44)和非利用样地(n=209)的生境变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风顶保护区的林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32.4%±1.9%)、灌木盖度(27.1%±2.4%)及竹子盖度(40.8%±3.0%)均显著小于对照样地(郁闭度,50.5%±1.0%;灌木盖度,39.7%±1.2%;竹子盖度,59.1%±1.0%)(P<0.01),其海拔(2762.16m±12.63m)也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2777.80m±11.21m,P<0.05),而对照样地的基底岩石面积(1.5%±0.4%)显著少于利用样地(18.3%±1.6%),此外,凉山林麝夏季喜好利用位于中坡位(72.7%)的45°以上的坡地(36.4%),对平坡有回避趋向。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凉山林麝生境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第1主成分为植被因子(由竹子高度、植被类型和灌木盖度构成),林麝夏季选择针阔混交林(11.4%)和针叶林(88.6%)中的具有一定灌木盖度(27.1%±2.4%)和竹子高度(1.76m±0.08m)的生境;第2主成分为地形因子(由海拔和坡度构成),林麝夏季选择一定海拔的坡地生境;第3主成分为水热因子(由水源和坡向构成),选择选择距离水源较近的东南坡生境为栖息地;第4主成分为生境基底(由倒木树桩密度和竹子盖度构成),选择具有一定倒木树桩和竹子盖度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生境特征 夏季 凉山山系
原文传递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排便点偏好 被引量:5
7
作者 查穆哈 谌利民 +4 位作者 杨双 徐尚华 郭小兵 张宝峰 胡德夫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4-492,共9页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碎化等导致其种群急剧下降。恢复林麝种群的根本方法是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林麝的排便点分布在其整个活动区内,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研...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碎化等导致其种群急剧下降。恢复林麝种群的根本方法是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林麝的排便点分布在其整个活动区内,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林麝排便点位置,了解林麝栖息地选择偏好。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布置17个1 km × 1 km的样方,每个样方内至少1条样线,样线每隔400 m设置搜索样线,以发现排便点为中心设置1个10 m × 10 m 利用样方,若未发现排便点,在搜索样线中部设置1个10 m × 10 m 对照样方,并记录样方内的生境因子。采用Ivlev的选择性指数、广义线性模型及多重对应法分析林麝对生境因子的偏好。结果发现,林麝最为偏好的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E=0.528),而规避常绿阔叶林(E=﹣1)、次生落叶阔叶林(E=﹣0.816)和常绿落叶阔叶林(E=﹣0.585)。此外,海拔、灌丛盖度和坡度也显著影响林麝栖息地偏好,其排便点集中分布在海拔2 000~2 600 m区间,并且偏好有一定灌丛盖度且坡度陡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排便点 栖息地偏好 多重对应分析 广义线性回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