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forest cover typ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il respiration dynamics in a coastal sand dune of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Wei Gao Zhiqun Huang +2 位作者 Gongfu Ye Xinjian Yue Zhiyong Che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645-1655,共11页
Trees on sand dun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because sandy soils have extremely low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of soil respiration(Rs) for seconda... Trees on sand dun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because sandy soils have extremely low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of soil respiration(Rs) for secondary natural Litsea forest and plantations of casuarina,pine, acacia and eucalyptus. 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diurnal variations of Rsoccurred in autumn for the eucalyptus species and in summer for the pine species, with higher mean soil respiration at night. However,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of Rswere found in all five forest stands. Rschanged exponentially with soil temperatures at the 10-cm depth; the models explain 43.3–77.0% of Rs variations.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asonal Rsand soil moisture varied with stands. The correlations were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and the eucalyptus and pine plantations.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parameter(Q10 value) of Rsranged from 1.64 in casuarina plantation to 2.32 the in secondary forest; annual Rswas highest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and lowest in the pine plant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il temperatures and moisture are the primary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f soil respiration and mainly act through a direct influence on roots and microbial activity. Differences in root biomass, quality of litter,and soil properties(pH, total N, available P, and exchangeable Mg) were also significant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sand dunes soil respiration Secondary forest PINE CASUARINA ACACIA Eucalyptus plantations environmental factor Q_(10)
下载PDF
Spatial Prediction of Soil Salinity in a Semiarid Oasis: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Variable Selection and Model Comparison 被引量:1
2
作者 LI Zhen LI Yong +4 位作者 XING An ZHUO Zhiqing ZHANG Shiwen ZHANG Yuanpei HUANG Yuanf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784-797,共14页
Timely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soil salinity are crucial for saline soi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re commonly used to build soil salinity prediction model. However,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Timely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soil salinity are crucial for saline soi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re commonly used to build soil salinity prediction model. However,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summarize the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variables for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 estimation systematically. Additio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and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 model, the representative of current main methods for soil EC prediction, has not been explored. Taking the north of Yinchuan plain irrigation oasis as the study area, the 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 of 64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extracted from the Landsat 8 remote sensed images in dry season and wet season,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other data, were assessed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LR, GWR, and RFR model on soil salinity estimation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10 of 15 imagery texture and spectral band reflectivity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extracted from Landsat 8 image in dry seaso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EC, while only 3 of these indices extracted from Landsat 8 image in wet season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oil EC. Channel network base level, one of the terrain attributes, had the largest absolut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47 and all spatial location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oil EC. 2) Prediction accuracy of RFR model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WR model, while MLR model produced the largest error. 3) In general, the soil salinization level in the study area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south to north. In conclusion, the remote sensed imagery scanned in dry season was more suitable for soil EC estimation,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spatial location also play a key role. This study can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on model construction and variables selection for soil salinity estim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ALINITY environmentAL variable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GEOGRAPHIC weighted regression Yinchuan Plain IRRIGATION OASIS
下载PDF
不同模式防护林内PM_(2.5)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3
作者 李立文 周润洋 +1 位作者 万欣 邢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89-2700,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模式防护林内直径≤2.5μm的是浮颗粒物(PM_(2.5))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为优化防护林植物配置,建设宜居城市环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6种植物配置模式(榉树+桃树混交林、落羽杉纯林、落羽杉+石楠混交林、女贞... 【目的】探究不同模式防护林内直径≤2.5μm的是浮颗粒物(PM_(2.5))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为优化防护林植物配置,建设宜居城市环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6种植物配置模式(榉树+桃树混交林、落羽杉纯林、落羽杉+石楠混交林、女贞+落羽杉混交林、女贞纯林和榉树+樱花混交林)且林龄均在10年左右的防护林为研究对象,空旷地作为对照(CK),测定防护林和CK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压、风向、PM_(2.5)浓度、光照强度6种环境因子及9种土壤理化因子,并分析不同防护林模式下气候和土壤因子之间相关性;通过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重要性得分。【结果】落羽杉纯林、落羽杉+石楠混交林、女贞+落羽杉混交林模式下PM_(2.5)浓度低于榉树+桃树混交林、女贞纯林和榉树+樱花混交林3种防护林模式和CK。7个监测点的土壤pH均呈弱碱性,女贞+落羽杉混交林和女贞纯林模式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防护林模式和CK(P<0.05),落羽杉纯林模式下有效磷含量为最高值,为14.53 mg/k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M_(2.5)浓度与空气湿度、土壤微生物碳和土壤微生物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空气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铵态氮与PM_(2.5)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压、风向、光照强度、土壤微生物碳、土壤微生物氮和含水量对PM_(2.5)浓度影响的重要性得分较高。【结论】不同防护林模式下的风向和PM_(2.5)浓度有差异,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微生物碳和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是影响大气PM_(2.5)浓度变化的重要因子,防护林配置落羽杉能有效降低大气PM_(2.5)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 环境因子 PM_(2.5) 土壤微生物碳 土壤微生物氮
下载PDF
西藏热振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沿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倩 朱时应 +3 位作者 李天顺 李明燕 索南措 普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9-508,共10页
土壤原生动物是土壤中一类微型单细胞真核生物,是土壤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了解不同海拔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于2021年7月根据西藏热振国家森林公... 土壤原生动物是土壤中一类微型单细胞真核生物,是土壤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了解不同海拔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于2021年7月根据西藏热振国家森林公园地理特征设置了3种不同海拔(低,LA;中,MA;高,HA)共9个样地,采用“非淹没培养法”、“活体观察法”和“Wilbert蛋白银法”对土壤原生动物进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研究区3种不同海拔共鉴定出土壤原生动物76种,隶属2门12纲23目32科46属,优势纲为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占总物种数的22.37%。其中,低海拔以动鞭纲为主,中高海拔以肾形纲(Colpodea)占据优势,这与肾形纲的生长方式为R-对策有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3种海拔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pH、含水量在低海拔和高海拔间存在差异。共发生网络分析显示,3个不同海拔土壤原生动物物种的共现网络节点间的关系主要为正相关。Mantel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总磷是影响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西藏热振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变化,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振国家森林公园 土壤原生动物 群落多样性 共现网络 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与SHAP算法的渝东北烟区土壤交换酸含量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5
作者 李昕容 杨超 +2 位作者 张鑫 周亚男 刘洪斌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背景和目的】土壤交换酸含量在农业生产中对于指导施肥和调节土壤pH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环境因子(气候、地形、成土母岩)和种植年限对土壤交换酸(Exchangeable Acidity, EA)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重庆市东北烟区为研究区,对该区中483... 【背景和目的】土壤交换酸含量在农业生产中对于指导施肥和调节土壤pH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环境因子(气候、地形、成土母岩)和种植年限对土壤交换酸(Exchangeable Acidity, EA)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重庆市东北烟区为研究区,对该区中483个采样点的土壤交换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并结合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算法,探讨影响土壤交换酸含量的主控因素。【结果】(1)研究区土壤交换酸含量在1.56~27.50 cmol/kg之间,与降水、日照时数、坡向、种植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性。二叠系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交换酸含量显著高于三叠系石灰岩发育的土壤。(2)RF模型可解释土壤交换酸含量空间变异的64%,影响因子对土壤交换酸含量的重要性为气候>成土母岩>种植年限>地形。(3)SHAP算法揭示了土壤交换酸含量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当年均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均温分别超过1250 mm、1290 h和12℃时,会导致土壤交换酸含量的减少,反之则会促使其增加。【结论】气候是影响土壤交换酸含量变异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其中降水和日照时数是最重要的气候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烟田土壤酸化管理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交换酸 环境因子 随机森林 SHAP算法 阈值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温辉辉 张慧玲 +3 位作者 彭艳 彭清清 邱丹妮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54-4262,共9页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加,亚热带森林频繁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但当前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于2022年7月调查了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加,亚热带森林频繁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但当前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于2022年7月调查了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659只,丰度为26540只/m~2,隶属1门6纲13目59科,其中蚁科和球角虫兆科为优势类群。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天然林向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转换后,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类群均明显降低,其中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的响应更为敏感,在2种林型中分别显著降低了33.58%和36.53%。尽管林型转换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其中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群落组成极不相似(J<0.25),等节虫兆科为杉木人工林优势类群,占比达到59.84%。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湿度、凋落物现存量和凋落物磷含量是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解释率为69.30%。可见,林型转换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质量,调控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ELM-ESTARFM遥感反演模型构建与应用
7
作者 王欢 李瑞平 +3 位作者 王福强 赵建伟 苗存立 籍晓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4,共9页
土壤水分的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评估对干旱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我国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最优模型,基于Landsat和MODIS数据进行改进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 土壤水分的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评估对干旱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我国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最优模型,基于Landsat和MODIS数据进行改进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ESTARFM),结合下垫面因子、地形因子、气象因子、植被因子等多要素环境因子,通过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两种方法构建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并与Landsat(未进行融合)构建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进行对比,最终筛选得到最优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并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率分布特征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土壤含水率环境因子相关分析中最重要的预测因子(0~10、10~20、20~30 cm土壤深度处R^(2)=0.85、0.82、0.79),其次为降水量(R^(2)=0.73、0.68、0.71)、高程(R^(2)=0.71、0.70、0.71)、水体指数(R^(2)=0.69、0.69、0.68)、归一化盐分指数(R^(2)=0.68、0.67、0.65)。与未进行时空融合所构建的模型相比,利用ESTARFM时空融合所构建的模型精度均有所提升,考虑ESTARFM时空融合时,ELM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89、6.58%、3.93%,RF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8、7.25%、4.95%;未考虑ESTARFM时空融合时,ELM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5、7.37%、5.24%,RF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1、7.48%、5.30%。表明ELM模型比RF模型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效果更好,且ELM-ESTARFM为土壤含水率反演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ELM-ESTARFM遥感反演模型监测了乌审旗全域土壤含水率,发现研究区北部和西北部的土壤含水率较高,南部地区的土壤含水率较低;对于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含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沙地,耕地区域0~10、10~20、20~30 cm土层含水率分别为18.92%、19.34%、21.84%,林地为11.80%、11.87%、12.40%,草地为10.97%、11.02%、12.22%,沙地为5.07%、5.35%、5.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环境因子 极限学习机 随机森林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变量辅助的不同地形单元土壤类型数字制图研究
8
作者 叶回春 聂超甲 +3 位作者 张越 周艳兵 王红叶 黄元仿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1-378,共8页
土壤类型图反映了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为土壤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基于土壤-环境关系的数字土壤制图方法是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土壤空间分布信息的重要手段,但针对不同地形单元的适用性及制度精度仍... 土壤类型图反映了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为土壤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基于土壤-环境关系的数字土壤制图方法是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土壤空间分布信息的重要手段,但针对不同地形单元的适用性及制度精度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山地丘陵区和平原区2个地形单元,基于土壤调查点和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土壤-环境变量关系模型,进行不同地形单元的土壤类型数字制图。结果表明,山地丘陵区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数字制图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分别为100%、93.1%、89.7%和75.9%;而平原区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数字制图OA分别为73.7%、55.3%、52.6%和23.7%。这表明在山地丘陵区,环境变量辅助的土壤类型数字制图具有较好的精度,而在平原区,这种精度会显著降低。随着土壤类型分类单元从土类到土种的精细化,环境变量辅助的土壤类型制图精度也逐渐下降。建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山地丘陵区,可以充分利用易获取的环境变量数据来提升土壤类型制图精度;而对于平原区,则需适当增加土壤类型剖面数量以提高制图精度。研究结果为其他地区土壤类型数字化制图提供了实践案例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制图 环境变量 土壤类型 随机森林 地形
下载PDF
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细菌组成和多样性对雪盖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崔福星 杨立宾 +3 位作者 潘虹 江云兵 魏丹 周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目的】探明雪盖下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演变特征,探讨其影响因子和雪生态的响应机制。【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冗余分析的方法解析去除降雪(NS)、自然降雪(CK)、增倍降雪(DS)、极端降雪(ES)... 【目的】探明雪盖下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演变特征,探讨其影响因子和雪生态的响应机制。【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冗余分析的方法解析去除降雪(NS)、自然降雪(CK)、增倍降雪(DS)、极端降雪(ES)处理下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厚度雪盖改变了落叶松林的土壤小环境,土壤温度(Tem)随着雪盖厚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有机碳(OC)则显著降低,Tem、pH值、OC、全氮(TN)、速效磷(AP)在各雪盖土壤中呈现显著性差异。细菌群落比较分析表明:物种组成方面,4组雪盖环境中共检出30个细菌门,其中NS与其他3组降雪处理土壤优势菌门分别为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均为Candidatus Udaeobacter,此外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Oxalobacteraceae_Norank及Arenimonas等菌群在各雪盖处理中呈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群落多样性方面,尽管不同厚度雪盖影响了土壤细菌的结构及种群分布,但未显著改变组内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然而在考虑不同分组间物种差异和丰度情况下,雪盖显著改变了操作分类单元(OTU)水平上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环境因子关联分析表明,pH值、OC、TN为雪盖环境中多重共线性较小且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其中,pH值在属水平上与细菌群落呈现显著相关,OTU水平上呈现极显著相关;OC在OTU水平上呈现显著相关。群落功能预测及组间差异分析表明,雪盖土壤细菌主要执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固氮、甲烷和芳香族化合物降解、纤维素水解以及光化能等生态功能,且在尿素分解、铁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上存在组间显著差异。【结论】雪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这种影响对微生物参与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 落叶松林 细菌群落 土壤环境因子
下载PDF
西藏年楚河流域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壮壮 朱时应 +1 位作者 贺凯 普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目的】为了解西藏年楚河流域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5月、8月和10月,根据沙棘林的地理分布特征共设置5个样地25个采样点,采用手捡法对75个土壤样品的表面和样品内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 【目的】为了解西藏年楚河流域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5月、8月和10月,根据沙棘林的地理分布特征共设置5个样地25个采样点,采用手捡法对75个土壤样品的表面和样品内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得相应的环境因子。【结果】经3次采样,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798头,隶属于3门5纲17目28科39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狼蛛科(Lycosidae)和石蜈蚣科(Lithobiidae),占总捕获量的62.90%;常见类群10类,占28.32%;稀有类群共26类,占8.7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C)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3个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Jaccard相似性结果显示,5个样地的土壤动物分布具有一定差异,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土壤动物在季节间相似程度具有差异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pH、总氮和有效磷与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排序轴1和2最能反映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组成变化的影响因子梯度,有效磷(AP)是显著解释变量。【结论】大型土壤动物各项生物指标3个季节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群落特征时空分布具有一定差异性,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pH、总氮和有效磷是影响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楚河流域 沙棘林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施秉喀斯特遗产地常绿阔叶林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园园 陈浒 +2 位作者 魏强 殷秀梅 刘文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1-522,共12页
为查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常绿阔叶林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于2021年9月对遗产地常绿阔叶林3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螨类进行标本采集和鉴定,采用属数、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各参数、捕食性革螨生态指数以及甲螨生态指数对土壤螨类群落... 为查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常绿阔叶林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于2021年9月对遗产地常绿阔叶林3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螨类进行标本采集和鉴定,采用属数、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各参数、捕食性革螨生态指数以及甲螨生态指数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探究了土壤螨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捕获土壤螨类1563头,隶属于3目55科91属,以全菌甲螨属(Perscheloribates)为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土壤螨类基本组分,稀有属是螨类属数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空间分析表明,对于螨类属数和个体数量,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黑壳楠+山胡椒群落(EBF1)>乌冈栎+大明松群落(EBF2)>香叶树+女贞群落(EBF3)的变化情形,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腐殖质层>土壤上层>土壤下层的变化趋势,群落分布具有明显的表层聚集性特征。用螨类属数定量分析群落相似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螨类群落相似性达到中度相似或极相似水平,这与稀有类群存在有着直接关系。土壤螨类生态类群分析表明,甲螨生态类群总体上以O选择型有翅孔背甲螨群(P群)为主,捕食性革螨生态类群总体上以r选择型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均匀度指数外,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均与土壤螨类群落各参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除稀有类群外,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螨类群落组成差异性较大,土壤有机质是显著影响土壤螨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P<0.05)。研究结果可为中亚热带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螨类 群落结构 常绿阔叶林 世界自然遗产地 施秉喀斯特 土壤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基于多源地理数据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土壤类型模拟预测研究——以宁洱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加华 《地矿测绘》 2023年第4期8-12,22,共6页
以宁洱县为研究区域,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二普)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三普)的土壤调查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等多源地理数据,运用GIS工具提取一系列的土壤成土环境因素,在R语言中,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土... 以宁洱县为研究区域,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二普)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三普)的土壤调查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等多源地理数据,运用GIS工具提取一系列的土壤成土环境因素,在R语言中,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土壤类型与多源地理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预测未知地区的土壤类型。根据预测结果对土壤类型图进行制图与更新,继承和发展二普成果,形成土壤三普各级土壤类型图。结果显示,基于多源地理数据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土壤类型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较为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类与类型 多源地理数据 R语言 GIS 成土环境因素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持水能力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郭泺 夏北成 倪国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327-330,共4页
以森林类型梯度镶嵌分布格局的研究为基础,以泰山龙潭积水区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土壤进行调查测试分析,结合水文、DEM数据分析了区内不同林型地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该区森林土壤连续涵蓄降水的... 以森林类型梯度镶嵌分布格局的研究为基础,以泰山龙潭积水区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土壤进行调查测试分析,结合水文、DEM数据分析了区内不同林型地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该区森林土壤连续涵蓄降水的能力较强,但不同森林类型条件下土壤蓄水能力差异明显,以刺槐林地最好、山顶灌丛最差。区内以成熟林为主,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土壤水分特性较佳,能有效减少区域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量,改善集水区内的水分分配,提高水分的可利用性,对下游环境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蓄水能力 环境效应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重庆缙云山林地土壤呼吸动态特征的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冰清 王云琦 +2 位作者 王彬 王玉杰 张会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9,共7页
以重庆缙云山区毛竹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呼吸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用LI-8100对重庆缙云山区毛竹林和阔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2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较为平缓。毛竹林... 以重庆缙云山区毛竹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呼吸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用LI-8100对重庆缙云山区毛竹林和阔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2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较为平缓。毛竹林和阔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6:00—18:00和10:00—20:00,最小值分别出现在06:00和04:00-10:00。2种林分的土壤呼吸月变化均表现为生长季明显高于非生长季。毛竹林的土壤呼吸季节变化明显,从3月开始土壤呼吸速率不断升高,7或8月达到最大值,为5.00~6.18g/(m2·d),随后开始下降;阔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相对平缓,2种林分均为单峰曲线。阔叶林的土壤呼吸年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毛竹林。2)单因子分析表明,毛竹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阔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呈显著负相关。阔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气象因子比毛竹林保持更高的-致性。3)通径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是影响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阔叶林 土壤呼吸 环境因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5
作者 丘清燕 梁国华 +1 位作者 黄德卫 陈小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86-96,共11页
通过综述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来源、测定方法、迁移过程,介绍了温度、土壤湿度、土壤pH、降水变化及氮沉降等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凋落物数量、质量)变化对森林土壤DOC的影响,探讨了森林土壤DOC的研究动态,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 通过综述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来源、测定方法、迁移过程,介绍了温度、土壤湿度、土壤pH、降水变化及氮沉降等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凋落物数量、质量)变化对森林土壤DOC的影响,探讨了森林土壤DOC的研究动态,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可溶性有机碳 迁移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东北北部温带森林和干草地土壤养分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芳 宋明华 +1 位作者 黄玫 张甲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80-1285,共6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的重要场所,其养分变化与全球陆地碳循环密切相关。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保证,而土壤各养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理解土壤养分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本研究以东...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的重要场所,其养分变化与全球陆地碳循环密切相关。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保证,而土壤各养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理解土壤养分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本研究以东北北部自东向西沿降水量梯度变化纬度带上的温带森林与干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数据和野外土壤实测数据,分析了纬度带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全氮、碳氮比、速效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年降水量、年均温、土壤pH值)的关系。研究纬度带上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植被类型从温带森林过渡到干草原,与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对应,植被生物量也自东向西呈现从高到低的分布梯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个研究带上来说,降水量与土壤pH值是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沿纬度带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壤pH值逐渐增加,而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速效磷含量逐渐减少。但如果将森林和草地分别讨论则发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环境控制因素有较大差别。对于草地生态系统而言,降水量和土壤pH值仍然是其土壤养分含量的控制因子,但森林生态系统由于所处区域降水量充足,降水量不再是其土壤养分的控制因子,降水量只与森林土壤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还发现森林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与温度呈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说明温度对东北北部温带森林的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北部 土壤养分 干草地 温带森林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变异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靳正忠 雷加强 +5 位作者 徐新文 李生宇 赵思峰 邱永志 许波 谷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358-1364,共7页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定植年限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土壤物理和化学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土壤肥力状况明显改善;在土...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定植年限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土壤物理和化学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土壤肥力状况明显改善;在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中,细菌为优势种,占微生物总数的80%以上,放线菌次之,而真菌最少,不到微生物总数的0.1%;土壤微生物数量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防护林建设后土壤颗粒逐渐细化。说明防护林的定植促进了咸水灌溉条件下风沙土的发育,土壤质量提高,利于植物的生长,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沙漠公路 防护林地 土壤微生物 土壤环境因子
下载PDF
顺德森林改造区不同林分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骆土寿 刘伟钦 +3 位作者 尹光天 罗瑞强 李意德 陈德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1-546,共6页
By comparison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of 6 forest rehabilitation sites i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 By comparison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of 6 forest rehabilitation sites i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bulk density was heavy in all the 6 sites. The soil structure and holding water-fertility capability was the best in Jun’an followed by Longjiang and Daliang was the worst.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base cation concentration and pH value showed a tendency to reduce with the different ways of silviculture from no rehabilitation to rehabilitate completely. The soil nutrient elements were losed slowly in forest rehabilitation prophase. In all sites, the soil cadmium(Cd) and plumbum(Pb) contents overstepped third scope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 (GB 15618-1995) and nature background value respectively, reached heavier pollution and lightly pollution. The environment loading capacity of soil for heavy metals did not show the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he silviculture methods.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forest rehabilitation, the soil environment qualities were not diverged from that of before rehabilitation. Planting native broadleaf tree species had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forest soil from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raise environment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改造 土壤性质 重金属污染 环境质量 顺德
下载PDF
经济林种植区土壤环境因子空间分布分析——以天水市麦积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芦倩 闫秀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6期7219-7219,7223,共2页
该研究利用当前先进的3S技术对天水市麦积区经济林种植区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直观体现出不同的土壤环境对经济林种植的适宜性影响。得到如下结论:海拔、土壤温度和紧实度适宜苹果、花椒、核桃、葡萄的生长。土壤水分由于受到... 该研究利用当前先进的3S技术对天水市麦积区经济林种植区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直观体现出不同的土壤环境对经济林种植的适宜性影响。得到如下结论:海拔、土壤温度和紧实度适宜苹果、花椒、核桃、葡萄的生长。土壤水分由于受到当地降雨量、坡度、坡向的影响,在经济林种植中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地区偏小。综合来看,麦积区经济林种植区土壤环境空间分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种植 土壤环境因子 空间分布 麦积区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林隙地面温度微环境变异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岩 段文标 +1 位作者 陈立新 刘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81-85,共5页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地面温度的微环境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月份林隙平均地面温度呈单峰变化趋势,6月份林隙平均地面温度和最高温度较高,树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地面平均日温差较大,而...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地面温度的微环境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月份林隙平均地面温度呈单峰变化趋势,6月份林隙平均地面温度和最高温度较高,树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地面平均日温差较大,而树木生长旺季却相对较小;5月份林隙地面温度变异程度强,属于中等变异,其他月份均属于弱性变异。2)各月份林隙地面温度空间变异程度不同,且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总空间异质性中占主要部分,并表现出较强变异趋势。3)各月份林隙地面温度空间分布复杂程度及斑块等级不同;地面温度高值区出现在林隙东侧和西北侧,呈不对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地面温度 微环境变异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