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erosion and soil properties in reclaimed forestland of loess hilly region 被引量:3
1
作者 ZHAXiaochun TANGKe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3期373-378,共6页
Based on data observed from 1989 to 1998 in the Ziwuling survey station, changes of soil erosion and soil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after forestland reclamation. When the man-induced fac... Based on data observed from 1989 to 1998 in the Ziwuling survey station, changes of soil erosion and soil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after forestland reclamation. When the man-induced factors changed the eco-environment by reclaiming forestlands, the intensity of man-made soil erosion in reclaimed lands was 1,000 times more than that of natural erosion in forestlands. From the analysis of soi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clay content and physical clay content decreased 2.74% and 3.01% respectively, and the >0.25 mm water 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decreased 58.7%, the soil unit weight increased and the soil shear strength decreased, all of which were easier to cause soil erosion. The 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0.25 mm water 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was the greatest influencing factor on soil erosion, the partial correlated coefficient was 0.9728, and then were soil coarse grain and soil shear strength, the partial correlated coefficients being 0.8879 and 0.6020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0.25 mm water 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the soil sheer strength and the soil erosion intensity were analyzed, which showed that the first and seventh years were the turning years of the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fter the forestland reclamation. The degenerative eroded soil and eco-environment formed the peculiar erosion environment, which aggravated the soil erosion rapid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reclaimed forestland soil erosion soil properties SHAANXI
下载PDF
云南亚热带地区主要林地类型土壤碳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巧巧 赵筱青 +6 位作者 黄佩 普军伟 周世杰 冯严 顾泽贤 石小倩 储博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2,共10页
[目的]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探究不同林地类型森林土壤碳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澜沧县桉树人工林、思茅松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 [目的]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探究不同林地类型森林土壤碳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澜沧县桉树人工林、思茅松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Duncan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3种林地类型在0~20 cm、20~40 cm及40~60 cm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碳氮比(C/N)水平及垂直分布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0~60 cm土层,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其变化范围为14.89~22.05 g·kg^(-1),高于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水平,以常绿阔叶林最高(22.05g·kg^(-1));有机碳密度处于3.42~4.12kg·m^(−2)之间,以常绿阔叶林最高(4.12kg·m^(−2));土壤C/N在12.99~13.82之间,以桉树人工林最高(13.82);(2)随着土层加深,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C/N均呈下降趋势,以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3)3种林地类型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受土壤密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全磷影响,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土壤C/N主要影响因子为有机质、p H和坡向,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较小。[结论]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土壤在碳汇方面具有优势,而思茅松纯林碳汇功能较弱。土壤碳含量变化受土壤理化指标影响较大,而受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桉树引种区 林地类型 土壤碳 影响因素 冗余分析
下载PDF
生物炭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肥料氮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张伟婷 郭宇轩 +2 位作者 魏圆慧 贾广昊 毛艳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5-353,共9页
【目的】林地土壤抗侵蚀能力、渗透性及保水性与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紧密相关,氮素的固持与分布直接影响林下植被生长与林地土壤团聚体形成。研究生物炭添加对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与残留氮素分配的影响,可为增强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目的】林地土壤抗侵蚀能力、渗透性及保水性与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紧密相关,氮素的固持与分布直接影响林下植被生长与林地土壤团聚体形成。研究生物炭添加对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与残留氮素分配的影响,可为增强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氮素固持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福建省林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1年),设置4个处理:对照(CK)、化肥(F)、木炭+化肥(MC)、秸秆炭+化肥(JC),除CK外,化肥及生物炭处理均每盆施用尿素1 g、过磷酸钙2.19 g、氯化钾0.44 g,追肥^(15)N-尿素,共追施5 g,生物炭施用量为每盆140 g。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团聚体氮素含量与分布,结合^(15)N示踪技术分析肥料氮在土壤团聚体内的残留特点,揭示生物炭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氮素分配的影响。【结果】(1)与F处理相比,MC与JC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其中>2 mm土壤团聚体增幅最大,分别增长了108.92%与119.11%;(2)施用生物炭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MC与JC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及>0.25 mm大团聚体含量(R>0.25 mm)较F处理均显著提升,分形维数值(D)显著下降,JC处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MC处理;(3)施用生物炭提高了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全氮含量,MC处理土壤全氮总量高于JC处理,二者的>2 mm团聚体氮素贡献率较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38.09%与69.10%;(4)施用生物炭使>0.25~2 mm粒级团聚体δ^(15)N富集,MC与JC处理土壤肥料氮残留量以>0.25 mm粒级最多,较F处理显著增加了2.25倍与3.89倍,土壤大团聚体中氮肥残留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生物炭有利于增强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减少土壤氮素与肥料淋失,肥料氮在大团聚体中的固持高于微团聚体,秸秆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效果更显著,木炭施用更有利于土壤氮素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团聚体稳定性 氮肥利用 15N标记 林地土壤结构
下载PDF
泸定地震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静怡 石昕岚 +3 位作者 崔秋洪 朱家旺 宋豪杰 李勋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149-153,共5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周边区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状况急剧恶化。本文以此次泸定地震影响产生山体滑坡的林地作为研究对象,以附近未受地震影响且林分结构相近的林地作为对照,分析地震对林地土壤物...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周边区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状况急剧恶化。本文以此次泸定地震影响产生山体滑坡的林地作为研究对象,以附近未受地震影响且林分结构相近的林地作为对照,分析地震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5 cm和>5~10 cm土层均表现为滑坡后土壤容重高于未滑坡土壤,碳储量均低于未滑坡土壤。0~5 cm表层土壤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均表现为滑坡后大于未滑坡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则相反。综上所述,地震产生的滑坡会对土壤的物理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减少土壤的有机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林地 土壤物理性质 碳储量
下载PDF
紫穗槐接种AM真菌对红壤林下侵蚀劣地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王洪雨 陆朝阳 +2 位作者 薛婷婷 陈晓光 于寒青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02-2210,共9页
为探究植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南方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引种灌木不接菌(S)和引种灌木接菌(S+AMF)两种处理,研究土壤AM真菌群落、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对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 为探究植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南方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引种灌木不接菌(S)和引种灌木接菌(S+AMF)两种处理,研究土壤AM真菌群落、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对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接种AM真菌的响应。结果表明,接菌一年后,S+AMF处理菌根侵染率(MIR)极显著大于S处理(P<0.001),而接菌三年后MIR在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接菌三年后,与S处理相比,S+AMF处理AM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差异,但其在种水平上的网络复杂性有所提高,其中Rhizophagus manihotis、Glomus cf.clarum Att894-7、fungal sp.Kamogawa和Rhizophagus neocaledonicus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变化不显著;植物叶片中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以及地上生物量(AGB)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而地下生物量(UGB)显著降低(P<0.05);植物根系构型中,根系总根长(TRL)、总体积(TRV)、比根长(SRL)、比表面积(SSA)和根冠比(R-S R)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而根组织密度(RTD)则极显著提高(P<0.001)。线性回归分析表明,SOC、土壤TN、TG、SMBC、SMBN、AGB与MIR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TRL、TRV、R-S R、UGB和MIR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紫穗槐接种AM真菌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同时改变植物地上地下部的生长情况。本研究结果为林下劣地土壤质量提升和植被恢复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侵蚀劣地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理化性质 根系构型 土壤AM真菌群落
下载PDF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3 位作者 孙君 吴志丹 江福英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3年第5期27-35,共9页
【目的】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养分含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可为优化茶园土壤管理和有机茶生态效应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闽东茶区2... 【目的】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养分含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可为优化茶园土壤管理和有机茶生态效应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闽东茶区2个茶叶种植基地的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 mm的大团聚体是林地和茶园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所占比例为27.84~78.16%。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32.73~56.51%,0.5~1 mm和0.25~5 mm大小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林地和有机茶园土壤各粒径之间差异不显著;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整体上表现为林地>有机茶园>常规茶园,分形维数(D)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其中常规茶园MWD和GMD显著低于林地,林地和有机茶园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pH和土壤容重均显著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pH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常规种植模式导致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MWD和GWD也显著下降;而有机管理模式则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实现茶园土壤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土壤 有机种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3 位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邱陈华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目的】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微生物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群之一,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评估有机茶的土壤生态效应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分析了3种... 【目的】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微生物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群之一,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评估有机茶的土壤生态效应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分析了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W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土壤phoD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结果】与WD土壤相比,茶园土壤pH显著下降0.47~0.61个单位,长期施用化肥茶园导致土壤速效养分显著增加,尤其是CT土壤中速效磷含量达到了484.3 mg·kg^(-1)。与WD土壤相比,CT和OT土壤phoD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Simpson指数除外),CT和OT土壤phoD细菌Alpha多样性指标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从3种类型样地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phoD细菌15个门、27个纲、50个目、67个科、99个属,195个种。主要细菌优势门为未知分类菌门(unclassified)、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_d__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以unclassified、unclassified_d__Bacteri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主。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31个差异物种对种植模式非常敏感,不同种植模式富集了不同的phoD细菌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显著改变了土壤phoD细菌群落结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和pH是驱动phoD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林地转变为茶园后,不同种植模式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从而驱动了土壤phoD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土壤 有机种植 phoD功能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次降雨土壤及碳氮养分流失对恢复措施的响应:基于^(7)Be示踪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陆朝阳 王洪雨 +3 位作者 薛婷婷 刘文祥 陈晓光 于寒青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33-1842,共10页
为评价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以江西宁都典型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鱼鳞坑+乔草(FG)、鱼鳞坑+乔灌(FS)、鱼鳞坑+乔灌草(FGS)、小水平沟+乔草(FGP)、小水平沟+乔灌(FSP)、小水平沟+乔灌草(FGS... 为评价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以江西宁都典型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鱼鳞坑+乔草(FG)、鱼鳞坑+乔灌(FS)、鱼鳞坑+乔灌草(FGS)、小水平沟+乔草(FGP)、小水平沟+乔灌(FSP)、小水平沟+乔灌草(FGSP),利用^(7)Be示踪技术评价了林下劣地次降雨事件土壤侵蚀及碳氮养分流失对不同恢复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试验4年后,各恢复措施土壤^(7)Be面积活度显著高于CT,面积活度残留率为-6.84%~-33.13%,土壤侵蚀速率(RBe)为4.43~24.04 t·hm^(-2)·event^(-1),各恢复措施减蚀效率为21.19%~85.49%,其中FGSP和FGS减蚀量最大(分别为85.49%和83.81%);与CT相比,各恢复措施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含量的增幅为25.10%~65.71%、9.79%~46.85%、-30.68%~1.29%;鱼鳞坑和小水平沟区组下,乔灌草复合植被措施(FGSP和FGS)可显著减少土壤碳氮养分流失,但两种工程措施无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7)Be面积活度与SOC、TN、A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Be和植被盖度(VC)解释了SOC流失94.7%的变异,RBe、TN和VC共同解释了TN流失98.3%的变异,而RBe解释了AN流失85.6%的变异,说明SOC、TN、AN组分与^(7)Be同一物理运移,土壤碳氮养分流失受植被-土壤-水土过程耦合互作影响。综上,7 Be可有效评价不同恢复措施下林下侵蚀劣地短期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状况,实施恢复措施4年后,草灌乔复合植被措施相对于工程措施对降低土壤侵蚀及碳氮养分流失作用更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和生态效益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林下侵蚀劣地 ^(7)Be 土壤碳氮养分流失 恢复措施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60
9
作者 李军 陈兵 +6 位作者 李小芳 赵玉娟 次仁央金 蒋斌 胡伟 程积民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29-1445,共17页
人工林地土壤干燥化正在日益严重的威胁着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在黄土高原3个植被类型区广泛观测苹果、刺槐、油松、辽东栎、狼牙刺、沙棘和柠条等23种不同立地和树龄林地深层土壤湿度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各类林地土壤含水量、土... 人工林地土壤干燥化正在日益严重的威胁着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在黄土高原3个植被类型区广泛观测苹果、刺槐、油松、辽东栎、狼牙刺、沙棘和柠条等23种不同立地和树龄林地深层土壤湿度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各类林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和土壤干燥化强度,定量评价了各类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3种林地0~1000 cm土层土壤湿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依次为10.84%、1409.8 mm和446.6 mm,明显低于荒草地土壤湿度和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各类林地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超过500 mm,每年多消耗土壤水分36.8 mm。林地土壤水分过耗量和耗水速度以中部半干旱森林草原区最高,南部半湿润森林区相对较低。林地土壤干燥化速度为:柠条和狼牙刺林地〉油松林地〉刺槐和沙棘林地〉苹果园地和辽东栎林地;(2)除林龄较短的苹果、沙棘和柠条林地外,各类林地在300 cm以下深层土壤湿度明显低于荒草地土壤湿度和土壤稳定湿度值,林地深层土壤湿度表现为阳坡低于阴坡、坡地低于平地,最大耗水深度接近或超过1000 cm。随林龄增长,林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3)23种林地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为51.6%,达到中度(偏重)干燥化强度,林地土壤干层厚度达到或超过800 cm,随着降水量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偏旱区趋势性减少,林地土壤干燥化强度趋于强化,土壤干层厚度趋于增加。土壤干燥化强度和土壤干层厚度表现为:油松、辽东栎、狼牙刺和柠条林地〉刺槐林地〉苹果和沙棘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林地 土壤湿度 土壤干燥化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 被引量:70
10
作者 张城 王绍强 +5 位作者 于贵瑞 何洪林 张文娟 王伯伦 陈庆美 吴志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3,共7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国东部地区7个典型森林的土壤样区碳储量进行了野外调查与对比研究,分析了6种土壤类型和28种植被类型的SOC储量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国东部地区7个典型森林的土壤样区碳储量进行了野外调查与对比研究,分析了6种土壤类型和28种植被类型的SOC储量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SOC储量的分布范围在4.01kg^30.12kg/m3之间,在各土壤类型中,长白山棕黑毡土的有机碳储量最高,SOC储量为24.41kg/m3,千烟洲红壤的有机碳储量最低,SOC储量为6.47kg±1.01kg/m3;在各植被类型中,鸡公山的黄山松林SOC储量最高,SOC储量为30.12kg±22.76kg/m3。千烟洲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有机碳储量最低,SOC储量为4.01kg±3.56kg/m3,部分地区SOC储量还有一定的增长潜力。年均温与SOC储量呈负相关,但7个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储量的分布,在由北向南的方向上没有明显的特征。初步分析认为,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本研究所调查地区SOC储量分布的主要因子。7个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储量随土层深度的下降而降低,其中自然林土壤碳储量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人工林土壤剖面上层SOC储量相对较低,导致了人工林土壤整体有机碳储量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典型森林 土壤有机碳 储量
下载PDF
北京密云山区典型林地土壤入渗特性 被引量:26
11
作者 席彩云 余新晓 +5 位作者 徐娟 张振明 朱建刚 王琛 庞卓 王纳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47,共6页
利用双环法对北京密云山区4种典型林地(刺槐林、侧柏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地)进行原位测试,研究其土壤入渗规律。结果表明:利用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初渗速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稳... 利用双环法对北京密云山区4种典型林地(刺槐林、侧柏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地)进行原位测试,研究其土壤入渗规律。结果表明:利用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初渗速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稳渗速率关系并不显著;土壤稳渗速率与土壤密度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呈正相关;4种典型林地土壤稳渗率的顺序为灌木林地(4.93mm/min)>刺槐林地(4.23mm/min)>针阔混交林地(4.18mm/min)>侧柏林地(3.09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土壤 土壤入渗 入渗模型
下载PDF
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研究述评 被引量:40
12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王全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介绍国内外林地土壤水分入渗模型、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方程、森林流域壤中流模型及其验证和应用 ,并对这些模型做对比分析 ,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阐述深入研究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意义。同时 ,说明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结合退耕还林工... 介绍国内外林地土壤水分入渗模型、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方程、森林流域壤中流模型及其验证和应用 ,并对这些模型做对比分析 ,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阐述深入研究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意义。同时 ,说明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实际科学问题 ,针对森林土壤水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探索变雨强、变容重和大面积流域的林地土壤水分动力学规律 ,从而使森林土壤水分的研究走向成熟和系统化的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动 林地土壤水分 述评 退耕还林工程 森林土壤 动力学规律 流域水资源 入渗模型 运动方程 森林流域 对比分析 科学问题 薄弱环节 科学依据 水分循环 合理利用 国内外 壤中流 变雨强 系统化 容重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周莉 代力民 +1 位作者 谷会岩 于大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71-1775,共5页
采用对比实验 ,对不同采伐年限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采伐年限的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 .林地土壤 pH值随着伐后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表层土壤在伐... 采用对比实验 ,对不同采伐年限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采伐年限的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 .林地土壤 pH值随着伐后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表层土壤在伐后 5年的酸性最强 ,10~ 2 0cm层土壤在伐后 10年酸性最强 ;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在采伐初期 2~ 5年增加 ,随后又迅速减少 ,尤其是表层土壤变化更为明显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及交换性Ca、Mg也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因此 ,森林采伐后应及时人工造林、更新进行植被恢复 ,可将养分固定而减少和防止土壤养分的流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迹地 土壤养分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郭建英 李锦荣 +3 位作者 刘铁军 孙保平 梁占岐 赵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耕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66.51%,林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212.61%;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明显,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9 779t/(km2·a)减少为退耕还林后的5 285t/(km2·a),减少了45.96%,退耕还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1 704万t;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未利用地的侵蚀最严重,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 513t/(km2·a),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856t/(km2·a)的22.79倍;研究结果将对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及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袁红叶 朱波 +2 位作者 王小国 于亚军 孙凡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7-39,46,共4页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6400—09)对紫色土丘陵区3种典型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3种供试林地(柏树林、青冈林、桤木林)土壤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并随地下5cm处土温呈相同趋势的多峰波动。青冈(Quercus glau...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6400—09)对紫色土丘陵区3种典型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3种供试林地(柏树林、青冈林、桤木林)土壤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并随地下5cm处土温呈相同趋势的多峰波动。青冈(Quercus glauca)、柏树(Cypresses funebris)、桤木(Alder cremastogyne)林地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35.5、150.8、189.5mg·m-2·h-1,土壤呼吸速率呈桤木>柏树>青冈的趋势。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随当日气温先升后降而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温度是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子,3种林地(有枯枝落叶覆盖)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下5cm处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R2分别为:R2柏树=0.6838;R2青冈=0.6645;R2桤=0.5982。柏树和桤木林地枯枝落叶的存在促进了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增长,而青冈林地枯枝落叶对土壤呼吸有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屏蔽作用,这种作用随着观测天数的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林地 土壤呼吸 影响因子 枯枝落叶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发珠 韩新辉 +3 位作者 杨改河 佟小刚 康乐 杜约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7,52,共6页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侧柏及刺槐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及全氮密度随退耕年限及在土层分布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相比,退耕栽植柠条、侧柏、刺槐10~40a后0—2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比20—60cm增加4.2...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侧柏及刺槐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及全氮密度随退耕年限及在土层分布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相比,退耕栽植柠条、侧柏、刺槐10~40a后0—2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比20—60cm增加4.20,6.87,4.46Mg/hm2;0—20cm土层的全氮密度比20—60cm平均增加0.08,0.02,0.07Mg/hm2。与坡耕地比较,0—20cm土层在退耕30a中固碳速率为侧柏[0.33Mg/(hm2·a)]>刺槐[0.28Mg/(hm2·a)]>柠条[0.17Mg/(hm2·a)],固氮速率则为刺槐[0.03Mg/(hm2·a)]>侧柏[0.02Mg/(hm2·a)]>柠条[0.01Mg/(hm2·a)],且碳氮固定速率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10~30a不同退耕还林地增加的有机碳、氮平均分别有57%和51%来自0—20cm的土层。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综上,退耕还林土壤表现出显著的提升土壤碳氮的效应,且以侧柏林地固碳能力较佳,刺槐林地固氮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典型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唐夫凯 周金星 +2 位作者 崔明 刘玉国 雷荣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50,共7页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0.01);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36.84%~46.01%和35.63%~44.50%,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研究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土壤C/N介于9.79~13.59之间,C/N水平总体偏低,并且表现为除坡耕地外,4种退耕还林地C/N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与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pH值呈负相关(P〉0.05)。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坡耕地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密度均增加,表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土壤碳库和氮库积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高原峡谷 退耕还林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凡 袁红叶 +2 位作者 朱波 王小国 于亚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16-21,共6页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6400-09)对紫色土丘陵区三种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都随温度呈指数增长。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土壤湿度对土壤...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6400-09)对紫色土丘陵区三种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都随温度呈指数增长。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温度较高的夏季土壤湿度与林地(桤树,柏树)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性抛物线相关(p<0.05);三种林地中,针叶林柏树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最好,当土壤含水量<25%时,随着湿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大,之后随着湿度的增大,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减小。各季节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不一致,冬春两季各林地土壤呼吸都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现为先升后减的趋势;夏秋两季,因为较高的土壤温度和表层土壤相对湿度的剧烈波动,各林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不规则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温室气体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下载PDF
黄土丘陵林地土壤侵蚀与土壤性质变化 被引量:27
19
作者 查小春 唐克丽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64-469,共6页
以黄土丘陵子午岭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观测站1989~1998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林地开垦10年内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相互效应关系.分析指出:林地开垦人为改变侵蚀环境,引起的人为加速侵蚀速率为自然侵蚀速率的1000倍以上;以... 以黄土丘陵子午岭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观测站1989~1998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林地开垦10年内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相互效应关系.分析指出:林地开垦人为改变侵蚀环境,引起的人为加速侵蚀速率为自然侵蚀速率的1000倍以上;以单位降雨侵蚀力引起的侵蚀量作为衡量指标,指出林地开垦地土壤侵蚀强度随侵蚀年限增长呈递增加剧趋势;通过分析土壤物理力学性质表明,林地开垦侵蚀10年土壤粘粒和物理性粘粒比林地分别减少2.74%和3.01%,土壤向粗骨化趋势发展,>0.2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减少58.7%,土壤容重增大,抗剪强度下降,抵抗径流冲刷能力减弱,造成土壤侵蚀更易发生;应用相关分析表明,>0.2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的改变对土壤侵蚀强度影响最大,其偏相关系数为0.9728,其次是土壤的粗粉粒和抗剪强度,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9和0.6020;分析>0.2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和抗剪强度与土壤侵蚀强度关系表明,林地开垦后侵蚀1年和侵蚀7年为土壤侵蚀加剧的转折年限,说明退化的侵蚀土壤和退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退化 土壤物理力学性质 林地开垦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枣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马建鹏 董建国 +1 位作者 汪有科 白盛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1-859,共9页
为探索枣树种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在陕西省米脂县,以5 a和15 a枣林地及14 a更新枣林地(与15 a枣林同年栽植,14 a时截枝截干更新)为研究对象,对枣林地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分别研究了不同树龄枣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 为探索枣树种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在陕西省米脂县,以5 a和15 a枣林地及14 a更新枣林地(与15 a枣林同年栽植,14 a时截枝截干更新)为研究对象,对枣林地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分别研究了不同树龄枣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土壤水分与土壤质地关系、枣树耗水深度以及土壤干燥化问题。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枣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随树龄增加,枣树年耗水量增大,枣树耗水深度增加。2)枣林地枣树根系吸水影响范围内的土壤水分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不同树龄枣林地的耗水深度分别为5 a枣林地440 cm、14 a更新枣林地800 cm、15 a枣林地840 cm。4)5 a枣林地在根系吸水影响范围内出现了100 cm深的重度干燥化土层(土层深度为400-500 cm),14 a更新枣林地在根系吸水影响范围内出现了300 cm深的重度干燥化土层(土层深度为300-600 cm),15 a枣林地在根系吸水影响范围内分别出现了100 cm深的重度干燥化土层(土层深度为200-300 cm)和300 cm深的极度干燥化土层(土层深度为300-600 cm)。枣林地土壤水分状况与树龄、土壤质地相关,截干更新具有减少耗水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半干旱山地枣林可持续经营及防治林地土壤干层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林地 土壤水分 土壤质地 垂直分布 土壤相对干燥度 耗水深度 干燥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