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the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Ming-xia PAN Li-n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0年第12期1116-1122,共7页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ixture of sentiments andscenery, the conception beyond image and the refinement out of rhy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es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ixture of sentiments andscenery, the conception beyond image and the refinement out of rhy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esthetic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thatretaining “indeterminacy” and satisfying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when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alpoetry.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enough aesthetic space,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ranslator’s aesthetic creativitywhen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 as to reprodu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athay based on Pound's Translation Theory of Recreation
2
作者 Jianmin Kuang Zixun 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年第7期19-25,共7页
This article expounds on Ezra Pound's translation anthology,Cathay by elaborating how he recreated classic Chinese poetry in modem English with his own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theory.As both translation practic... This article expounds on Ezra Pound's translation anthology,Cathay by elaborating how he recreated classic Chinese poetry in modem English with his own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theory.As both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recreation,Cathay exerts profound impact on global literatures and translations,conveying enlightenment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Based on Pound's translation theory,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nfold the aesthetics in Cathay including the beauty of exotic oriental culture,emotions that travels across time and space,and concise imagery through his recreation of connotations,themes,and text forms.Distinguishing from the precedents,Pound has made breakthrough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form,and criteria,valuing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Nowadays,as overseas Chinese learners are increasingly keen in the Chinese culture,Pound's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can serve as rich references to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ra Pound CATHA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Recreation in translation theory Classic chinese poetry
下载PDF
2023美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学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友峰 刘泽昊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3期4-17,I0001,共15页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界聚焦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美学流派等方面,以“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系统整合勾勒中国美学的整体图景。中西美学的交流互鉴,推动了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打破了西方美学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彰显出中国美学的世界意义。在学科交叉与视域融合中,当代美学从理论对话、实践指向与现实旨归三重维度呈现出发展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美学 中国式现代化 美学理论 中西文明互鉴 数字时代
下载PDF
中国诗、诗学的民族原创及其对于美国现代诗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叶维廉 冯国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1-14,共14页
中国诗、诗学的原创性贡献应从语言系统开始,从发生生态、作品文本、创作思维、接受批评系统地进行总结。中国诗、诗学给了美国现代诗以重要影响,尤其是道家美学的物自性、无言独化、去语障、解心囚,恢复到活泼泼的整体的生命世界,给了... 中国诗、诗学的原创性贡献应从语言系统开始,从发生生态、作品文本、创作思维、接受批评系统地进行总结。中国诗、诗学给了美国现代诗以重要影响,尤其是道家美学的物自性、无言独化、去语障、解心囚,恢复到活泼泼的整体的生命世界,给了西方现代思潮走出困境以重要启迪。道家美学与中国诗的开放式的语言更直接导致了庞德领衔的美国意象派现代诗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 原创性 道家美学 美国现代诗
下载PDF
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 被引量:12
5
作者 熊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34,共5页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译诗 中国新诗 形式观念
下载PDF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 被引量:7
6
作者 吕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92-98,共7页
诗体重建的课题已经摆在中国新诗面前,它关涉到新诗兴衰甚至存亡。从文体考察,新诗分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而以前者为主。新诗的诗体重建,在无限多样的诗体创造中,有两个美学使命:规范自由诗和倡导格律诗。“自由诗”的冠名是不确... 诗体重建的课题已经摆在中国新诗面前,它关涉到新诗兴衰甚至存亡。从文体考察,新诗分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而以前者为主。新诗的诗体重建,在无限多样的诗体创造中,有两个美学使命:规范自由诗和倡导格律诗。“自由诗”的冠名是不确切的,因为“自由诗”的“自由”是极其有限的自由。现代格律诗建设的中心问题是艺术实验。当下的新诗已经和初期白话诗不可同日而语,但从文体角度看,还处在草创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文体 诗体重建 诗美规范 现代格律诗
下载PDF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桃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2,共6页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新诗观 诗的内容 散文的文字 新诗本质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学美学民族性、现代性”笔谈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建疆 刘阳 +4 位作者 张兴成 刘琴 章文颖 张震 刘阳军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0,共4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正在深刻改变并将持续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伟大历史实践,不仅关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之延续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缔造,也关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从而催生和形塑出具有中国和世界双重意义的文化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正在深刻改变并将持续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伟大历史实践,不仅关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之延续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缔造,也关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从而催生和形塑出具有中国和世界双重意义的文化使命。在如此这般情势下,不仅中国文艺和美学现象不断获得开拓和更新,而且文艺学美学也被重构和重塑,甚至相较传统文艺学美学而言毋宁说是一场革命——民族性革命和现代性革命。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学美学民族性、现代性”作为时代主题和时代任务,就被历史地揭示并凸显出来——譬如,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文艺学美学奠定了什么样的历史根基,赋予了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中国文艺学美学又是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语境中施行现代转换和现代建构的,如此等等。探索这一主题,关乎中国文艺学美学之现代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建构和完善,也关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文艺学美学事业以及中国文艺学美学走向、参与和融入世界美学体系之事业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学美学民族性、现代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旨在突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文艺学美学以民族性和现代性之双重使命,以及带给它的深层挑战和革新等。王建疆教授围绕其所原创的建基于中国现代语境之上的别现代主义审美学展开论述,既总括了别现代主义审美学的来龙去脉,也深刻揭示了其与中国现代状况之基础性历史关联。刘阳教授以述学文体和论笔体为个案,论述了文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之异质性和创造性转化关联,并提出“民族文论的现代化”乃是一个始终不断获得异质和起点的命题。张兴成教授基于文明互鉴和融合视域而探讨现代性语境中中国文学思维和文化主体性价值问题,突出中国文学之文明意义以及文学之道与文明的内在一体性和主体性精神,进而力倡有中国特色之文学现代化道路。章文颖副教授立足话剧艺术与中国现代语境之互动状况,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域下不仅论述了话剧艺术现代化演进状况,同时折射出中国文艺现代化演进状况。刘琴副编审由美学术语/概念翻译出发,以“审美观照”为例,透视了中国现代美学话语之交流互鉴与创造转化生成路径或机理。张震副教授则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审美现代性问题,指出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理论话语建构乃当代中国美学之基本使命。刘阳军副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切入点,宏阔地指出中国美学现代性、世界性课题乃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并就其语境、议题、路径和意义等进行了初步勾勒。前述凡七篇笔谈,其理论视域和方法或偏重实践哲学,或偏重概念论/知识论,或偏重文化论/文明论等,围绕前述主题展开探究,提出了诸种富有学理性和启迪性意义的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艺学 美学 民族性 现代性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发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陶水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47,共13页
本文所论述的"中国艺术精神"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和文艺研究的一种绵延百年的重要美学思潮和文论传统,近年来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鉴于目前的研究往往限于不同侧面,本文力图对这一美学思潮的学术谱系、历史语境、哲学基础... 本文所论述的"中国艺术精神"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和文艺研究的一种绵延百年的重要美学思潮和文论传统,近年来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鉴于目前的研究往往限于不同侧面,本文力图对这一美学思潮的学术谱系、历史语境、哲学基础、理论内涵、理论特质、理论价值及其当代发展等问题进行整体式理论图绘,以期推动中国艺术和美学精神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中国艺术精神"论是一种以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研究面貌呈现的中国现代人生美学和文艺美学理论建构形态。它不是在纯美学意义上理解艺术,而是把艺术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性呈现。它以现代新儒学生命本体论为理论基础,融会中西古今之学,在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精神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理论面向,其理论不足也激发了今人的理论创新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精神”论 美学现代性 历史生成 当代发展
下载PDF
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登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新诗理论 诗学品格 述评
下载PDF
南社诗人与中国诗歌近代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龚喜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9-36,共8页
南社诗人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其创作贯穿于“新学诗” 、“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等诗歌近代化阶段,尤以“歌体诗”的探索 成绩突出。柳亚子、高旭、马君武、苏曼殊、于右任等人的诗体变革和译诗实践,从... 南社诗人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其创作贯穿于“新学诗” 、“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等诗歌近代化阶段,尤以“歌体诗”的探索 成绩突出。柳亚子、高旭、马君武、苏曼殊、于右任等人的诗体变革和译诗实践,从主题意蕴、艺术趣味、语言韵律、体式章法诸方面大胆创新,为中国诗歌从古典形 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近代化过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诗人群 中国诗歌近代化 语言嬗变 形式革新
下载PDF
综论中西文论融合之初现与儒家思想变迁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影君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中国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论以求善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但随着儒家思想自宋明理学起的变迁,中国出现个体意识觉醒的倾向,随之带来文学审美价值以个体人性意识为中心向求真的转变,与西方文化形成的西方现代文论以求真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 中国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论以求善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但随着儒家思想自宋明理学起的变迁,中国出现个体意识觉醒的倾向,随之带来文学审美价值以个体人性意识为中心向求真的转变,与西方文化形成的西方现代文论以求真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趋同。于是,伴随着20世纪初的西论中输,中国文论自身在求真的价值基础上与西方文论快速融合,出现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性初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现代文论 文学审美 审美价值判断 儒家思想 个体意识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不应遗忘的文艺思想史:普列汉诺夫与现代中国 被引量:3
13
作者 代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普列汉诺夫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是现在被我们遗忘了 ,这是苏联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动和我们盲目追随的结果。回顾历史 ,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学的思想体系 ,包括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从认识论走向阶级论的理论思路 ... 普列汉诺夫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是现在被我们遗忘了 ,这是苏联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动和我们盲目追随的结果。回顾历史 ,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学的思想体系 ,包括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从认识论走向阶级论的理论思路 ,对现代西方艺术全盘否定的简单化态度等 ,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美学和文艺理论 ,并构成了 2 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文艺的主流叙述。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体系本身的矛盾与张力 ,依然是我们继续发展的理论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艺术社会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下载PDF
艺术身体观三大范式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鸣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6-134,共9页
身体既是艺术发生、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基础,又是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在艺术领域,存在重视身体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与编码属性的三种理论范式。它们分别以我国古代艺术身体观、西方现代艺术身体观和当代数码艺术身体观为代表。... 身体既是艺术发生、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基础,又是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在艺术领域,存在重视身体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与编码属性的三种理论范式。它们分别以我国古代艺术身体观、西方现代艺术身体观和当代数码艺术身体观为代表。对它们的考察有助于全面理解艺术与身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艺术理论 美学 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 当代数码艺术
下载PDF
新诗形式理论中“顿”概念的渊源及演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本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99-103,共5页
新诗诗律论中的“顿”概念来源于古代表示顿歇意思的“句读”概念和“顿”概念。在现代,“顿”概念通过“节”和“音尺”两个概念而扩大成为既包含顿歇又包含音组(节奏单位)两方面意思的概念。至当代,它却变得往往偏指音组这一方面... 新诗诗律论中的“顿”概念来源于古代表示顿歇意思的“句读”概念和“顿”概念。在现代,“顿”概念通过“节”和“音尺”两个概念而扩大成为既包含顿歇又包含音组(节奏单位)两方面意思的概念。至当代,它却变得往往偏指音组这一方面的意思了。在上述演变中,英语诗律论中的“音步”概念曾被借鉴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形式理论 句读 音尺 节奏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岚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4-29,共6页
当代中华美学精神是个复杂系统,至少包含五个层面:有文化上承前启后的精英层面,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流层面,市场主导大众追捧的时尚层面,具有超稳定结构体现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的民间层面,有强大整合、辐射、传播效应的多元文化层面等等... 当代中华美学精神是个复杂系统,至少包含五个层面:有文化上承前启后的精英层面,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流层面,市场主导大众追捧的时尚层面,具有超稳定结构体现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的民间层面,有强大整合、辐射、传播效应的多元文化层面等等。其中精英层面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导向功能,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精英层面 理论建构 中国现代化 文化战略
下载PDF
“美的本质”的早期讨论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奠基 被引量:1
17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9,共9页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q...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美"的知识社会学讨论,以及戴岳、陈望道对"美感"问题的现象学、分析美学讨论,蔡仪对"美"与"美感"的科学主义讨论等,分别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体系话语言说的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本质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 美感 知识建构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乡土想像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韧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25,共12页
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风云的变幻,在中西方文化、文学与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诗歌生成了乡土想像的丰富景观及其审美效应。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乡土想像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园想像、国家民族想像具有同构性,同时,现代性的启蒙色彩、革命话... 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风云的变幻,在中西方文化、文学与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诗歌生成了乡土想像的丰富景观及其审美效应。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乡土想像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园想像、国家民族想像具有同构性,同时,现代性的启蒙色彩、革命话语与田园想像等因素交织,表现出诗人复杂的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现代诗人需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处理好乡土想像、乡土现实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将审美性、历史性和现代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中国现代诗歌审美风格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乡土想像 乡土文学 审美风格
下载PDF
曾国藩的诗文理论观念及其近代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左鹏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5,共10页
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转换、社会时局动荡不安背景下的曾国藩的诗文理论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强调文学与世变相因、提倡"经济"之学,继承发展古文阳刚与阴柔学说并将其与文章风格类型、变化发展观念相结合,关注古文文... 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转换、社会时局动荡不安背景下的曾国藩的诗文理论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强调文学与世变相因、提倡"经济"之学,继承发展古文阳刚与阴柔学说并将其与文章风格类型、变化发展观念相结合,关注古文文体功能特征、主张骈散相济、奇偶结合,关注公文及其他应用文体的形态功能,主张在积理极富的基础上追求修辞立诚、强调创新自立,强调诗文声调和谐之美、以诵读传达情韵等方面。这种思想观念一方面表现出传承与维护正统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表现出适当变革和求真务实以挽救文风、适应时代需求的近代意识,反映了曾国藩及其同道者在继承传统诗文理论基础上进行适度变革转换的稳健姿态,也透露出中国近代文学理论发生内在变革和寻求理论出路的时代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诗文理论 文学观念 承传新变 中国近代
下载PDF
《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绍楠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9-75,共7页
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已经成为美学界的共识,但具体如何转化,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经典著作,他富有远见地将美学的发展置入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语境--"跨文化历史语境"... 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已经成为美学界的共识,但具体如何转化,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经典著作,他富有远见地将美学的发展置入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语境--"跨文化历史语境"中。但他在重新建构民族美学时,误解了美学的学科性质,错误地将具有时代地域阶级局限性的、以康德叔本华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原理当成普遍真理,把中国传统美学当成材料。《人间词话》启示着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路径--既不能脱离西方美学的影响,又不能以西方美学原理为普遍真理而把中国美学当成材料;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应该自觉地置入"跨文化历史语境"中,恢复对民族美学的自信心,在充分注重民族美学的传统与特性的前提下,与西方美学进行对话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跨文化历史语境 西方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现代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