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气源分析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智 李双建 +2 位作者 王濡岳 张磊 崔一鑫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7,325,共10页
文中以地震、钻井、岩心、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川西地区不同构造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气藏特征,划分了天然气来源,明确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根据天然气组分特征差异,可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划分为烷烃体积分数略低... 文中以地震、钻井、岩心、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川西地区不同构造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气藏特征,划分了天然气来源,明确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根据天然气组分特征差异,可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划分为烷烃体积分数略低、H2S和CO_(2)等非烃体积分数略高的山前隐伏构造带,以及烷烃体积分数略高、H2S和CO_(2)等非烃体积分数略低的山前坳陷带;根据天然气烷烃同位素特征差异,山前隐伏构造带可划分为δ13C2偏轻、同位素倒序分布的石羊镇、鸭子河构造和δ13C2偏重、同位素正序分布的金马构造;山前坳陷带可划分为δ13C2偏轻、碳同位素值正序分布的新场构造和δ13C2偏重、碳同位素值正序分布的永兴、马井构造。基于天然气运移条件和成藏模式分析认为:石羊镇、鸭子河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龙潭组和雷口坡组烃源岩;金马、马井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龙潭组、雷口坡组和马鞍塘组烃源岩;新场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雷口坡组烃源岩,顶部部分层段由马一段石灰岩供烃;永兴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马二段页岩。油气成藏模式和断层发育规模是控制川西地区不同构造雷口坡组气藏特征及天然气来源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特征 运移条件 成藏模式 雷口坡组 川西地区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次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智 林会喜 +3 位作者 李双建 王濡岳 袁玉松 李英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1-791,共11页
以地震、钻井、岩心和包裹体薄片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均一温度及盐度测定、埋藏—热演化史模拟和气藏演化过程分析等,明确雷口坡组油气充注时... 以地震、钻井、岩心和包裹体薄片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均一温度及盐度测定、埋藏—热演化史模拟和气藏演化过程分析等,明确雷口坡组油气充注时间和期次,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川西探区雷口坡组包裹体成群/成带发育于孔洞矿物充填期后,丰度较低(GOI为1%±),均为灰色—深灰色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在90℃~200℃,温度峰值在120℃~150℃;盐度分布在0~24%,具体可细分为0~4%、6%~18%和20%~24%共3个区间。川西探区雷口坡组天然气主成藏期有3期,分别为晚三叠世末期、早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早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油气成藏过程为晚三叠世,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生成原油沿印支运动形成的断裂进入雷四段储层形成古油藏;早-中侏罗世,两套烃源岩进入生气高峰,叠加古油藏裂解生气形成气藏,斜坡区马鞍塘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雷四段储层形成古油藏;新近纪以来,油气藏最终调整定型形成现今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特征 均一温度 盐度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雷口坡组 川西探区
下载PDF
川西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大小评价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3
作者 黄滔 刘岩 +5 位作者 何建华 叶泰然 邓虎成 李瑞雪 李可赛 张家维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4,共16页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且构造复杂、断缝系统多期叠加,使得地应力频繁变化,制约了该区井位轨迹设计与压裂改造的有效实施,故需对该区地应力大小进行精细评价,为工程开发...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且构造复杂、断缝系统多期叠加,使得地应力频繁变化,制约了该区井位轨迹设计与压裂改造的有效实施,故需对该区地应力大小进行精细评价,为工程开发提供建议从而提高产能。[研究方法]基于岩石力学、声发射实验及差应变分析等实验测试方法,并结合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及水力压裂等资料分析,优选了适应于深层块状均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地应力大小实验测试方法,并在单点地应力大小准确评价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研究区分构造变形单元分层的单井地应力大小连续测井解释模型,查明了纵向上地应力大小变化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差应变分析法计算的地应力大小精确度最高,为更能够准确表征深层均质块状致密砂岩地应力大小的实验方法。测试结果显示须二段属于Ⅲ类地应力类型,处于走滑应力状态,存在部分逆冲挤压应力状态;在井点测试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井壁影像反演的地应力大小评价技术;地应力大小结构变化在纵向上分为5种类型,其中南北向(SN)三级以上断层和南北向(SN)褶皱或北东东向(NEE)褶皱变形的高部位以低低高(LLH)型和低应力(LC)型为主,在小规模断层或平缓构造区以高低高(HLH)型或高低低(HLL)型为主。[结论]建议选择低低高(LLH)型地应力剖面进行工程开发,其纵向上可穿透更多含气层,同时避开底层底水,预防生产早期快速见水,故应选择二—三级南北向断层和南北或北东向纵弯褶皱区须二2中上段进行水力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大小 应力结构 致密气藏 声发射 诱导缝 须二段 油气勘查工程 川西凹陷 四川
下载PDF
基于连续薄片统计的须二段岩石相组合及沉积旋回分析
4
作者 王贵华 林小兵 +4 位作者 刘莉萍 田景春 郑宇超 柳远松 余文杰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前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已开展了沉积微相层面研究,但不同微相背景下岩石相特征与沉积旋回存在差异。为了更加精细刻画岩石相特征并揭示其对有利储层的指示意义,基于连续岩屑及岩心薄片鉴定的岩石学特征分析,通过地... 目前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已开展了沉积微相层面研究,但不同微相背景下岩石相特征与沉积旋回存在差异。为了更加精细刻画岩石相特征并揭示其对有利储层的指示意义,基于连续岩屑及岩心薄片鉴定的岩石学特征分析,通过地质学手段及聚类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数据等资料,建立须二段更精细的物质组成、岩石相类型及沉积微相演化序列。须二段砂体划分为六个岩石相,并识别出16个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旋回。统计显示水下分流河道下部的A1类岩石相、A4类岩石相物性较好,因此水下分流河道的下部物性通常高于上部,且普遍优于河口坝。须二段中亚段物性最好,上亚段次之,下亚段较差。水下分流河道物性普遍比河口坝好;物性变化与旋回、岩石相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中下部的A1、A4类岩石相更易形成有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物质组成 岩石相组合 沉积旋回 须家河组二段 川西地区
下载PDF
应用INPEFA技术在源内层系中划分层序和识别高能砂——以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五段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唐欢欢 谢锐杰 刘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49-53,共5页
在缺乏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单纯利用测井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层序划分和砂体连井对比,可能出现穿层现象。利用最大熵时频谱预测误差滤波(INPEFA)分析技术,可突出测井曲线包含的地质信息,反映砂体在沉积过程中的韵律变化特征。针对川西坳陷... 在缺乏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单纯利用测井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层序划分和砂体连井对比,可能出现穿层现象。利用最大熵时频谱预测误差滤波(INPEFA)分析技术,可突出测井曲线包含的地质信息,反映砂体在沉积过程中的韵律变化特征。针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五段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根据INPEFA曲线的特征,将须五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四级层序和9个五级层序;同时结合粒度中值的测井计算方法,在须五段中识别了5套粒级为中砂的相对高能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五段 层序地层 高能砂 inPEFA曲线
下载PDF
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钱一雄 武恒志 +5 位作者 周凌方 董少峰 王琼仙 宋晓波 邓美洲 李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74,共20页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位素、碳酸盐岩△47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方解石U-Pb定年以及FIB-CT等技术方法,探讨了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流体与孔隙演化的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开放、封闭和半开放等3种早期成岩体系,分别对应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潮间带-潮下浅水带的藻(灰)云岩中的强大气淡水作用(带),干旱条件下的潮上-潮间带膏盐岩-含藻纹层泥晶云岩的弱大气淡水作用以及早期表生-浅埋藏下的细菌微生物-灰泥相互作用。大规模白云岩化作用,以及埋藏-构造期的去云化作用分别发生于晚三叠世的卡尼阶(226.50 Ma±9.68 Ma)与诺利阶(211.50 Ma±1.50 Ma),地层温度分别为43~54℃和50℃。在白云石(δ^(18)O_(水)=-0.83‰~9.70‰)与方解石(δ^(18)O_(水)=-1.16‰~12.94‰)的胶结过程中,随着胶结物晶体增大,δ^(18)O_(水)总体逐渐降低,指示了温度升高与盐度升降变化。统计结果表明,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格架孔(占比32.38%)、扩溶缝洞(占比43.69%)和微孔隙。微孔隙连通性好,富有机酸的孔隙流体抑止了规模性的胶结作用,导致部分孔隙得以保存。向上变浅的浅水潮下带-潮间带“米氏(级)微生物岩沉积旋回”,以及开放-半开放早期成岩体系是孔隙发育的基础。埋藏成岩流体迭加改造作用导致了储层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流体 微生物碳酸盐岩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地质特征与开发技术政策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岩 王琼仙 +9 位作者 邓美洲 高恒逸 丁蔚楠 敬永红 刘凤 刘沙 胡腾 罗丹序 苏娜 刘叶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4期14-21,共8页
为了确保四川盆地川西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开发效果,以该气田为研究对象,综合薄片、压汞、测试等资料,分析了储层特征、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核心地质因素,确定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气田处于龙门山前逆冲推覆... 为了确保四川盆地川西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开发效果,以该气田为研究对象,综合薄片、压汞、测试等资料,分析了储层特征、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核心地质因素,确定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气田处于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长轴状断背斜,呈北高南低的格局,金马构造及鸭子河构造翼部层间小断层和彭县断层伴生小断层较发育;②沉积相为潮坪相,沉积亚相主要为潮间—潮下带亚相,有利沉积微相为云坪、藻云坪,横向展布相对稳定;③储层为白云岩薄互层,具有“千层饼”特征,纵向分为上下两段,具有上薄、下厚的特征,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储集空间可分为溶蚀孔隙、溶蚀孔洞和微裂缝3种类型;④气藏由北向南不同构造的气水界面逐步降低,呈北高南低分布。结论认为:①按照效益优先、少井高产、有效接替、持续稳产的原则,以构造高部位为优先建产主体目标区,采用一套开发层系,以下储层为主,兼顾上储层,局部细分层系;②该气田处于人口稠密区,采用丛式井组,集中部署大位移、长靶间距大斜度井,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量动用程度;③优化不同类型气井合理产量,确保边水整体均衡推进;④在主体区进入稳产末期,外围有序接替,实现气藏长期稳产,进一步提高了气藏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气田 雷口坡组 潮坪相 边水气藏 大斜度井 差异化配产 动态监测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冯宇翔 宋金民 +5 位作者 刘树根 杨迪 李智武 金鑫 范建平 王佳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72,共12页
中三叠世扬子地台西缘风暴频发,风暴岩较发育。根据剖面实测和薄片观察,对川西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川西地区发育底冲刷面、砾屑段、粒序段和丘状交错层理等构造,可划分出7种风暴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面... 中三叠世扬子地台西缘风暴频发,风暴岩较发育。根据剖面实测和薄片观察,对川西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川西地区发育底冲刷面、砾屑段、粒序段和丘状交错层理等构造,可划分出7种风暴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Ⅱ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风暴浊积段(E1)构成,主要受风暴回流控制,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上,近风暴浪基面;序列Ⅲ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构成,主要受风暴回流控制,形成于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Ⅳ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形成于暴浪基面与正常浪基面间的较浅水区;序列Ⅴ主要由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处于正常浪基面之上;序列Ⅵ主要由砾屑段(A)构成,主要受风暴潮流控制,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上;序列Ⅶ主要由粒序段(B)和泥晶灰岩段(E2)构成,主要受风暴浊流控制,形成于风暴浪基面附近。风暴岩的发育,一是表明上扬子地区雷口坡时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证明川西地处台缘—斜坡地带,约束了当时的古纬度及古地理格局;二是证实了龙门山古隆起与川西斜坡形成的古海湾的存在;三是约束了古海岸线的方位,进而指示微生物岩的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雷口坡组 风暴沉积 古海岸线 古海湾
下载PDF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地层水成因研究——水化学和锶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
9
作者 山俊杰 毕有益 +3 位作者 邓美洲 严焕榕 周小荣 郑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5-744,共10页
地层水是影响气田产能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气井遇水会降低储层气相渗透率,从而导致气产量迅速下降,严重制约单井产能的提高。目前已有的研究对须二气藏地层水的物质来源认识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主微量元素、水岩相互作用以及锶同... 地层水是影响气田产能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气井遇水会降低储层气相渗透率,从而导致气产量迅速下降,严重制约单井产能的提高。目前已有的研究对须二气藏地层水的物质来源认识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主微量元素、水岩相互作用以及锶同位素组成特征方面对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二气藏11口生产井的地层水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须二气藏地层水具有低矿化度(55 166.00~122 547.41 mg/L)、高Br-和Sr^(2+)含量(分别为642.00~1 711.00 mg/L和670.00~1 780.00 mg/L)及^(86)Sr/^(87)Sr值(0.715 27~0.721 77)的特征,表明研究区地层水Sr同位素来源区别于海相碳酸盐岩,更符合砂岩风化特征。地层水中Ca的富集主要与砂岩储层成岩自生矿物的溶解有关,在深部水岩相互作用下,Sr以类质同象的方式代替Ca并且获得了有机质中的Br,同时使得Br更加富集。以上研究结果为今后该气藏赋水层位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二气藏地层水 水化学 锶同位素
下载PDF
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康 宫晗凝 +4 位作者 蒋小琼 潘文蕾 汪远征 杜崇娇 李龙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62,共15页
为明确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结合实验分析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岩性以微粉晶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最为有利。平均孔隙度3.7%,平... 为明确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结合实验分析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岩性以微粉晶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最为有利。平均孔隙度3.7%,平均渗透率9.31×10^(-3)μm^(2),下储层段物性明显好于上储层段。主要储集空间为成岩组构溶蚀孔洞。白云化及组构选择性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于沉积-成岩早期。(藻)云坪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沉积基础。准同生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优质储层多发育在向上变浅高频旋回中上部藻纹层中。储层发育有利区平面上在川西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因机理 雷口坡组 川西坳陷 三叠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测井在川西气田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丹序 王红振 +3 位作者 陈丽花 张岩 段永明 邓美洲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585-591,共7页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储层形成于潮坪相沉积环境,目前已处在开发建产阶段,且井型多为大斜度气井,常规测井测量的项目不全导致该区域储层评价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为充分了解储层各项参数和流体性质,对该区域大部分已完钻气井补充开展了核磁共...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储层形成于潮坪相沉积环境,目前已处在开发建产阶段,且井型多为大斜度气井,常规测井测量的项目不全导致该区域储层评价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为充分了解储层各项参数和流体性质,对该区域大部分已完钻气井补充开展了核磁共振测井工作。在核磁共振测井原理基础上,对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储层开展一维核磁共振物性参数计算,并尝试使用核磁共振T2谱构建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而开展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和裂缝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一维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储层物性参数的应用效果较好,计算结果和岩心分析数据、常规测井解释成果及测试结论一致;利用核磁共振T2谱构建的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分布特征与岩心实测压汞曲线的分布特征规律一致,因此,当实测压汞曲线资料缺少时,可以利用核磁共振T2谱构建全井段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而分析孔隙结构特征;由于裂缝型和孔隙型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不同,可以借助构建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来评价储层裂缝分布情况。综上,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储层的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评价 川西气田 雷口坡组 核磁共振测井 孔隙度 渗透率 毛细管压力曲线
下载PDF
蜀南-渝西地区中二叠统茅一段灰质源岩气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DB1井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兴 徐政语 +4 位作者 栗维民 马立桥 计玉冰 罗瑀峰 丁邦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4-725,共12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天然气的重要产层,近期浙江油田分公司在渝西大安探区DB1井茅一段“眼皮眼球”灰岩的灰质源岩气储层中,直井试气获得42000 m3/d、水平井(DB1H井)试气初产55.6×104 m3/d以上的工业气流,实现了蜀南—渝西泥...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天然气的重要产层,近期浙江油田分公司在渝西大安探区DB1井茅一段“眼皮眼球”灰岩的灰质源岩气储层中,直井试气获得42000 m3/d、水平井(DB1H井)试气初产55.6×104 m3/d以上的工业气流,实现了蜀南—渝西泥质灰岩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突破,展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茅一段眼皮眼球灰岩具有自生自储特征,连续稳定展布,且热演化成熟度高,中缓坡相带纯灰岩不具有水敏和酸敏特性,以碳酸盐脆性矿物为主,易于酸化压力开发,因此开展富有机质灰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意义重大。以DB1井为例,研究茅一段岩石学、沉积学及储层特征,发现沉积于水体较震荡、生物发育的中缓坡相带、主体为深灰—灰黑色富有机质的泥晶灰岩储层物性较好,总体上茅一c亚段好于茅一a亚段,眼皮灰岩大孔发育程度高于眼球灰岩,微孔发育程度差别不大。茅一段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有溶蚀孔、裂缝、黏土矿物孔缝和有机质孔,黏土矿物(主要是滑石)和有机质内的孔隙主要分布于眼皮灰岩中;沉积过程与成岩作用是控制茅一段眼皮、眼球灰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中缓坡沉积相带控制了富有机质纯泥晶生屑灰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和区域展布,成岩作用和断裂、断溶作用影响灰岩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并成为富集高产的主因。渝西DB1井区“黑茅口”富有机质的茅一段直井、水平井突破商业气流获得稳定高产,表明茅一段灰质源岩气成藏赋存条件好,具有自生自储为主+局部构造带短距离聚集的2种成藏模式以及气藏连续型展布、资源规模大的特征,茅一段灰质源岩气“连续型气藏”勘探潜力大,将成为四川盆地重要的潜在勘探新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质源岩气 储层特征 茅口组一段 中二叠统 蜀南—渝西地区
下载PDF
川西孝泉-丰谷构造带须三段致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13
作者 彭宏昶 谢锐杰 +1 位作者 田杨 陈甄明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20期225-231,共7页
川西坳陷须三段烃源岩层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具有源内找气的巨大勘探潜力。基于油气分布规律、目标区域的成藏地质背景,以及对关键井、优质烃源岩的解剖,并结合前人的成果,通过对孝泉-丰谷构造带的烃源岩特征、沉积相分... 川西坳陷须三段烃源岩层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具有源内找气的巨大勘探潜力。基于油气分布规律、目标区域的成藏地质背景,以及对关键井、优质烃源岩的解剖,并结合前人的成果,通过对孝泉-丰谷构造带的烃源岩特征、沉积相分布、油气演化过程和压力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该地区为纵向叠置-平面交织-近距离叠覆运聚模式,源内成藏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气藏成藏类型。总结出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有利相带的发育、异常压力的形成和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三段 致密油藏 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段和四段砂岩沉积模式 被引量:89
14
作者 侯方浩 蒋裕强 +2 位作者 方少仙 郭贵安 杨金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37,共8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四段砂岩是盆地内主要天然气储层之一,近年来勘探形势喜人。香二和香四段砂岩分布面积约为10×104km2,厚度稳定,矿物和结构成熟度高,较厚砂岩层大多呈逆粒序构造,常发育冲洗层理和互成180°交角的楔...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四段砂岩是盆地内主要天然气储层之一,近年来勘探形势喜人。香二和香四段砂岩分布面积约为10×104km2,厚度稳定,矿物和结构成熟度高,较厚砂岩层大多呈逆粒序构造,常发育冲洗层理和互成180°交角的楔形或板状斜层理,风暴岩频繁发育,伽马曲线成箱形,夹5%~10%的炭质泥岩或含薄煤层炭质泥岩。结合全川的资料,对川中4×104km2内数十条地面和岩心剖面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香二和香四时周边各山系为构造活动期,经冲积扇、河流搬运入湖的碎屑物质经波浪和湖流反复簸洗、改造和再分配,形成了沿岸和近岸的滩坝相砂体,滩坝相砂体后发育为滨岸含煤沼泽。随湖盆脉动式的升降、岸线的迁移,滩坝砂体也将垂直或沿岸线迁移,最终形成遍布盆地内的砂岩体。提出了香二、香四段滩坝砂体及所夹炭质泥岩的发育、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香二段 香四段 香溪组 滩坝相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川西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被引量:48
15
作者 吴世祥 李宏涛 +3 位作者 龙胜祥 柳智利 王春连 张军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2-550,559,共10页
川西雷口坡组储层较发育,(藻)砂屑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为主,总体显示出低孔低渗的特征。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在川西坳陷的西缘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总体上以海... 川西雷口坡组储层较发育,(藻)砂屑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为主,总体显示出低孔低渗的特征。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在川西坳陷的西缘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总体上以海底、埋藏成岩环境为主,北段受到大气水成岩环境的影响,向南逐渐减弱。受成岩环境的控制,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等,其中,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晚期破裂作用。溶蚀作用中的准同生期暴露溶蚀、表生溶蚀,主要分布于川西坳陷北部中坝构造带附近;而埋藏溶蚀作用对于川西坳陷中、南段储层的发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鲕粒、砂屑白云岩主要与早期回流渗透、埋藏白云岩化有关。综合沉积、成岩特征,雷口坡组在川西坳陷北段南部砂屑滩体发育,且经历了准同生期大气水溶蚀、表生期溶蚀和埋藏溶蚀作用,是最有利的勘探区;而在中段的金河剖面的鲕粒、砂屑白云岩粒间(溶)孔中,发现有大量的沥青,表明发生过油气的运移或聚集,也是值得重视的有利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环境 成岩类型 雷口坡组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33
16
作者 钟怡江 陈洪德 +4 位作者 林良彪 侯明才 李秀华 徐胜林 王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72-2280,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和埋藏岩溶三种类型的古岩溶作用,认为它们是控制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同生岩溶作用控制了早期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平面展布具有局限性,受到高能滩相带展布的控制。表生岩溶作用是该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与其有关的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局限于不整合面以下90m的深度范围内。根据风化壳岩溶的垂向与横向发育特征,认为其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分布于地表岩溶带呈碎屑支持的角砾灰岩和云岩、垂直渗流带半充填的高角度溶缝以及中小型溶蚀孔洞和水平岩溶带半充填的中小型溶蚀孔洞、溶缝、洞顶破裂缝和河成角砾中,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岩溶斜坡区,又以岩溶残丘为最有利微地貌单元。埋藏岩溶与热液及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是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岩溶 表生岩溶 埋藏岩溶 储层分布 雷口坡组四段 川东北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古表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勇 邓美洲 +3 位作者 李国蓉 高恒逸 王琼仙 何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3,共8页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储层经历了3期溶蚀作用,即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和埋藏期,分别形成粒内溶孔及铸膜孔、膏溶孔洞以及沿裂缝或缝合线分布的溶蚀孔洞。深入研究古表生期岩溶作用和膏溶作用发现,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的识别标志有不规则网络状风化裂缝、岩溶及膏溶膏变角砾岩、保持石膏板状形态或直角边形态的去膏化方解石、广泛发育的膏模孔及膏溶孔洞,同时具有低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宽值域的锶同位素值、低含量的Sr-Mn-Fe-K-Na微量元素、低温单相水溶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下含膏白云岩内膏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表生溶蚀 白云岩储层 雷口坡组四段 龙门山前带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0
18
作者 王琼仙 宋晓波 +1 位作者 王东 隆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1-497,共7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物性统计及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储层成因进行研究,认为"白云岩化+准同生期溶蚀+埋藏溶蚀"叠加形成了该套优质储层,其中,区域分布的潮坪相白云岩为储层的稳定广泛分布奠定了重要岩性基础;准同生期溶蚀控制了优质储层多层叠置分布;埋藏溶蚀叠加改造有利于孔隙的保持及储层渗透率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白云岩 潮坪相 雷口坡组四段 中三叠统 龙门山前 川西
下载PDF
川西坳陷雷四3亚段储层控制因素及孔隙演化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蓉 许国明 +2 位作者 宋晓波 隆轲 王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74,共12页
根据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物性和地化分析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西部坳陷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白云岩储层控制因素及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白云岩分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三种类型,储集空间分为晶间孔和... 根据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物性和地化分析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西部坳陷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白云岩储层控制因素及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白云岩分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三种类型,储集空间分为晶间孔和晶间溶孔、藻间溶孔、窗格孔和溶洞四种类型;白云岩结构对储层物性影响不大;沉积环境决定储层呈薄层叠置形态;浅埋藏期白云岩化作用形成大量晶间孔,为储层发育奠定基础;准同生期和表生期溶蚀形成的孔隙后期易被胶结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破坏;埋藏期溶蚀作用能有效改善前期被破坏的孔隙,提高储层物性,是储层形成的关键。该研究成果为川西坳陷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雷四3亚段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马治鸾 陈洪德 +4 位作者 钟怡江 林良彪 李洁 王琦 龙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溶蚀破裂相、基岩溶蚀相和基岩溶蚀交代相6种岩溶相类型。根据不同岩溶带的水动力作用特征,由上而下将其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岩溶带。以上部地层印模法为主并结合雷口坡组的残余地层分布、风化壳厚度发育情况恢复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刻画元坝地区的微地貌情况,认为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地貌单元,其中以中上斜坡更优,岩溶残丘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微地貌单元。古岩溶对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储层的平面和纵向发育、分布受古岩溶作用特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雷口坡组四段 古岩溶 油气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