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桫椤植物群落区系进化保守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郝云庆 江洪 +2 位作者 余树全 金静 马元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02-4111,共10页
植被进化是生态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对"活化石"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则是其基础。选以乐山五通桥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为研究对象,发现种子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热带... 植被进化是生态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对"活化石"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则是其基础。选以乐山五通桥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为研究对象,发现种子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热带成分与古华夏成分占到近2/3,在科的水平上则更高;种子植物区系中有9个中国特有属,其中8个为残遗或原始类型的古特有属,表现出典型的古特有现象;而在蕨类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和华夏成分所占比重更大。将之与我国不同气候带15代表性地点的植物区系进行DCA排序,发现其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都与更低纬度的一些区系更相近,表现出强烈的热带残遗性和亲缘性。将之与中国晚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中国东北、辽宁抚顺、云南景谷、山东山旺化石植物类群相比,发现桫椤群落中蕨类植物成分与其晚白垩纪化石植物群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而其种子植物组成与其后兴起的第三纪被子化石群不甚相似。由此可见,桫椤群落区系组成与起源年代都十分古老;与桫椤伴生的成分中存在较大比例的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古老遗存物种,也明显表现出其在植被进化中的保守性和种系发生的古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山五通桥 桫椤 化石植物群 进化保守性 孑遗植物
下载PDF
辽西地区义县组植物群古生态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丁秋红 张立东 +5 位作者 郭胜哲 张长捷 彭艳东 贾斌 陈树旺 邢得和 《地质与资源》 CAS 2003年第1期9-18,共10页
对产于辽西北票地区不同地点义县组二段湖相含珍稀化石沉积岩层中的植物化石时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应用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义县组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分类群生态学分析,研究了义县组植物群所反映的古生态特征,并划分出4个... 对产于辽西北票地区不同地点义县组二段湖相含珍稀化石沉积岩层中的植物化石时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应用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义县组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分类群生态学分析,研究了义县组植物群所反映的古生态特征,并划分出4个古植物群落,通过义县组植物群的叶相特征与现代不同气候带植被的对比,推断义县组时期的古植被面貌总体指示了亚热带—暖温带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景观。同时,认为存在季节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义县组 植物群 古生态 沉积岩 植物化石
下载PDF
青岛发现特异埋藏的全新世植物化石群 被引量:2
3
作者 史恭乐 章伯乐 +2 位作者 冷琴 王力 蒋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2-768,共7页
青岛市全新世陆相地层共分4层,从底到顶被前人分别命名为第⑨,⑦,⑤和③层,以粉土、粉质粘土和砂为主要沉积物。近来笔者在该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工地施工期间,从出露的全新世陆相地层的第⑤和③层的粉土及粘土中发现一个特异埋... 青岛市全新世陆相地层共分4层,从底到顶被前人分别命名为第⑨,⑦,⑤和③层,以粉土、粉质粘土和砂为主要沉积物。近来笔者在该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工地施工期间,从出露的全新世陆相地层的第⑤和③层的粉土及粘土中发现一个特异埋藏的大植物化石群。两层中均筛出大量保存三维立体结构的果实和种子标本。第⑤层顶部还产出枝叶、木材化石。产地附近的新钻孔材料同位素测年值显示,第⑦层底部、第⑤层顶部及第③层顶部14C测定年龄分别为6264±80aB.P.,4805±150aB.P.和3550±115aB.P.。对青岛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工地剖面植物群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第⑤层顶部产出的枝叶、木材化石类群较单一,大多数属于壳斗科落叶类群,但从第⑤和③两层筛出的近万枚果实和种子标本却显示了丰富的类群多样性及良好的分层性,目前已鉴定的标本隶属于24科、38属、62种(包括未定种),全部为被子植物。该分层保存的特异埋藏的大植物化石群的发现,为探讨青岛地区全新世植被演替过程、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 全新世 大植物化石群 特异埋藏
下载PDF
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被引量:2
4
作者 廖文波 苏志尧 +1 位作者 金建华 张宏达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5-51,共7页
广东植物区系的发展由来已久,现代的广东植物是晚白垩世或早第三世的孑遗物。地层中存在大量的古植物化石,如本内苏铁、银杏、苏铁等就极为丰富,种子蕨特别是大羽羊齿尤为突出,而且在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的广东(及广西西南)地层中... 广东植物区系的发展由来已久,现代的广东植物是晚白垩世或早第三世的孑遗物。地层中存在大量的古植物化石,如本内苏铁、银杏、苏铁等就极为丰富,种子蕨特别是大羽羊齿尤为突出,而且在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的广东(及广西西南)地层中,存在着丰富的现代植物的化石或化石孢粉组合,如朴树、桦木、鹅耳枥及松、冷杉、雪松等,还有其它阔叶树和针叶树,所有这些都与广东复杂的地质发展史密切相关,它预示着广东植物区系可能起源于亚热带山地,而且广东无疑是华夏植物区系或东亚植物区系的萌芽和发源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史 古植物 植物区系 溯源 广东
下载PDF
辽宁田师傅早中侏罗世植物群 被引量:4
5
作者 郑少林 张武 《国土资源》 1990年第3期212-237,共26页
田师傅植物群系我国北方典型的早中侏罗世植物群之一,产自辽宁本溪田师傅盆地及风城赛马-(?)阳盆地的下侏罗统长梁子组、中侏罗统大堡组及三个岭组。该植物群由34属77种植物组成。本文通过含植物化石地层剖面简介阐明化石的产地和层位,... 田师傅植物群系我国北方典型的早中侏罗世植物群之一,产自辽宁本溪田师傅盆地及风城赛马-(?)阳盆地的下侏罗统长梁子组、中侏罗统大堡组及三个岭组。该植物群由34属77种植物组成。本文通过含植物化石地层剖面简介阐明化石的产地和层位,对以往的化石名单进行修订,对部分重要化石作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师傅 早中侏罗世 植物群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宾夕法尼亚亚纪酒局子组植物化石
6
作者 李斌 杨涛 +4 位作者 杨佳林 杨雅军 陈井胜 李伟 刘淼 《地质与资源》 CAS 2022年第4期465-472,共8页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水泉南山附近采集到酒局子组植物化石,通过系统鉴定,共计12属18种,包括楔叶类、木贼类、瓢叶类、真蕨和种子蕨类及科达类等,其中以Pecopteris(Asterotheca)hemitelioides和Cordaites principalis为代表,均为晚古生代...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水泉南山附近采集到酒局子组植物化石,通过系统鉴定,共计12属18种,包括楔叶类、木贼类、瓢叶类、真蕨和种子蕨类及科达类等,其中以Pecopteris(Asterotheca)hemitelioides和Cordaites principalis为代表,均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常见分子或代表分子,表明赤峰地区在宾夕法尼亚亚纪时应属华夏植物地理大区.酒局子组的时代应当归于宾夕法尼亚亚纪.植物群中发现高大的科达类,并有大量反映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真蕨和种子蕨类,显示该区当时应处于亚热带—暖温带雨量充沛的湿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华夏植物群 酒局子组 宾夕法尼亚亚纪 敖汉旗 内蒙古
下载PDF
江西弋阳港口盆地林山组地层时代讨论
7
作者 李浩昌 曹双林 梁发辉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31-35,共5页
本文讨论了江西弋阳港口盆地林山组中的植物化石群。根据其组份特征,可确定该地林山组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可与鄂西香溪组中下部的植物群对比。
关键词 林山组 地层时代 侏罗纪 植物化石
下载PDF
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早第三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8
作者 刘清泗 《南极研究》 CSCD 1990年第3期39-45,共7页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化石山植物群的发现是研究该地区新生代地质历史的一件大事。通过层位对比、化石特征、植物群组合面貌的研究,认为该植物层的时代为始新世末期至渐新世早、中期,当时为温暖偏干的温带或亚热带疏林环境。
关键词 化石 植物群 渐新世 矩形叶斑克木
下载PDF
班公错-怒江缝合带牛堡组中植物大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廖铸敏 白培荣 《云南地质》 2019年第1期10-14,共5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西藏班公错-怒江板块缝合带中段南缘班戈地区,始新统牛堡组上部泥岩层中首次采集了Ficus stephensoni,Dryophyllum sp.,Juglandites sp.等被子植物叶片大化石,所获的植物大化石不但确定牛堡组时代为始新世。...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西藏班公错-怒江板块缝合带中段南缘班戈地区,始新统牛堡组上部泥岩层中首次采集了Ficus stephensoni,Dryophyllum sp.,Juglandites sp.等被子植物叶片大化石,所获的植物大化石不但确定牛堡组时代为始新世。而且还进一步显示了,该区古近纪时期的植物群古气候条件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始新世 植物化石 古气候条件 西藏班戈地区
下载PDF
广西平南县金秀地区寒武纪微古植物群 被引量:6
10
作者 韦盛孔 《广西地质》 2001年第4期3-5,共3页
文章研究了平南县大鹏—金秀六巷地区寒武纪小内冲组、黄洞口组大瑶山微古植物群 ,计有 10 9种 (其中5 4种未定种 ) ,归纳为 3大类 ,并介绍了各类的组合特点。
关键词 微古植物群 寒武系 广西 小内冲组 黄洞口组
下载PDF
福建泰宁白垩纪红层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梁诗经 文斐成 +4 位作者 陈润生 陈斯盾 林亨才 陈泽霖 冯宗帜 《福建地质》 2006年第1期1-9,共9页
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由朱口、梅口、龙安3个盆地组成,盆地内出露的岩石地层为沙县组和崇安组。近期工作,首次在龙安盆地沙县组采获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梅口盆地崇安组采获孢粉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沙县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 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由朱口、梅口、龙安3个盆地组成,盆地内出露的岩石地层为沙县组和崇安组。近期工作,首次在龙安盆地沙县组采获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梅口盆地崇安组采获孢粉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沙县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相当于赛诺曼期-土仑期(Cenomanian-Turonian);崇安组为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康尼亚克期-马斯特里赫特期(Coniacian-Maastrichtian)。依据泰宁梅口盆地崇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建立晚白垩世晚期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minor组合,以代表福建白垩纪第Ⅵ孢粉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特征 植物 孢粉 白垩纪红层 泰宁 福建
下载PDF
An Outline and New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y of Mongolia
12
作者 Dorj Dorjnamja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7年第11期1579-1589,共11页
This paper concerns deals with the Mongolian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sedimentary, sedimentary-volcanogenic sediments, and metamorphic complex spread over the territory of Mongolia according to the new... This paper concerns deals with the Mongolian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sedimentary, sedimentary-volcanogenic sediments, and metamorphic complex spread over the territory of Mongolia according to the new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1].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y of Precambrian-Cenozoic rocks of the Mongolian territory was studied by Dorjnamjaa et al. [2]. So, this paper provides for the stratigraphy and correlation of key sections through the Archean-Proterozoic-Mesozoic-Cenozoic of various areas of Mongolia.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s indicating the key reference sec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ut into a broad regional context.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geologic mapping of lithological units provided an essential basis for the litho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and chemostratigraphy. Especially key biostratigraphic aspects are the phenomenon of faunal succession. The basic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is the formations and groups which have been successful mapped. At present in Mongolia for Precambrian period (systems and series) 30 formations and groups, for Paleozoic—about 250 formations and groups, for Mesozoic—102 formations and groups, for Cenozoic—27 formations, members, and beds are distinguished. The auxiliary stratigraphic units are members, beds which should be mapped depending on great extent of detailed study. In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ical classification, there are two primary kinds of stratotypes [3]: a) unit stratotypes, which serve as the standard of definition for a stratigraphic unit, and b) boundary stratotypes, which serve as the standard of definition for a stratigraphic boundary. These aspects, in particular gradational boundaryas far as possible were examined for example for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by geochronologic data), Ediacaran-Early Cambrian (by soft-bodied fossils, trace fossils and small shelly fossils), Ordovician-Silurian (by beyrichiidostracodes), Devonian-Carboniferous (by conodonds), Paleocene-Eocene (by mammals), Oligocene-Miocene (by small rodents) systems and s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O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PALEONTOLOGY Classification Correlation Formation Member Bed Reference Section Organic fossil FAUNA flora
下载PDF
Researches on Plants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Xujiachong Formation in the Qujing District, Eastern Yunnan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德明 郝守刚 刘振锋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93-407,共15页
Fossil plants Hedeia sinica Hao et Gensel 1998, Huia gracilis Wang Ct Hao2001 and Guangnania cuneata Wang et Hao are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Xujiachong Formation,the Qujing district, eastern Yunnan, China. T... Fossil plants Hedeia sinica Hao et Gensel 1998, Huia gracilis Wang Ct Hao2001 and Guangnania cuneata Wang et Hao are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Xujiachong Formation,the Qujing district, eastern Yunnan, China. They contribute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flora in thisdistrict.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of common plants (Hedeia, Huia, Guangnania and Zosterophyllumaustralianum) and their horizons, it is prov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mid-lower assemblage ofthe Xujiachong flora is comparable with the Early Devonian ((late) Pragian) Posongchong flora ofsoutheastern Yunnan and the upper Baragwanathia flora of Australia. In view of this fact and thestratigraphic sequence, the mid-lower part of the Xujiachong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of (late)Pragian ag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plant, bivalve and fish assemblages and thelithology, the upper part of the Xujiachong Formation is dated to he of early Emsian age. TheXujiachong flora belonged to the northeastern Gondwana palaeophytogeographic unit during the EarlyDevonian. The early Emsian assemblage of this flora inherited the characters of the Posongchongflora and also exhibited the endemic element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phytogeographic units, theXujiachong and Posongchong floras differ from the coeval flora of the Laurussian palaeocontinent.The Xujiachong flora is comparatively simple in composition, while the Posongchong flora hasabundant and highly diversified endemics.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m has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t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sil plants Xujiachong Formation eastern Yunnan (late) Pragian-earlyEmsian similarity between floras phyto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下载PDF
横断山南段上新世的植被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永江 苏涛 +4 位作者 朱海 贾林波 胡瑾瑾 纪运恒 周浙昆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6-69,共14页
横断山南段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高度丰富的植被多样性。这种植被多样性的演化与形成是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而植物化石是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横断山南段的9个上新世化石植物群,... 横断山南段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高度丰富的植被多样性。这种植被多样性的演化与形成是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而植物化石是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横断山南段的9个上新世化石植物群,根据其植物组成和优势成分,分析其所代表的植被类型,总结了该地区上新世的植被多样性与空间分布,并结合古环境研究资料,探讨该地区植被多样性的兴起,植被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其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横断山南段在上新世时期已经具有了多种植被类型,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地等,体现了丰富的植被多样性;植被类型从南面的偏热性植被向北面的偏温性植被逐渐转变,反映了当时随纬度变化的海拔梯度,植被类型与分布呈现出与现在高度相似的格局。同时,小范围内也具有适应于不同气候的植被类型,反映了当地较大的海拔落差,可能与高大山体的存在有着密切关联。我们推测,横断山南段现在丰富的植被多样性和随纬度变化的植被面貌最晚在上新世就已基本形成,但形成时间是否更早则需要更多、更老化石植物群的发现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 上新世 化石植物群 古植被 古海拔
原文传递
山东五图含煤岩系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晓梅 王明镇 张锡麒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7,共6页
对五图组含煤岩系进行研究 ,所揭示的孢粉植物群中 ,被子植物榆粉 (Dlmipollenites)和栎粉 (Quercoidites)有很高的含量 ,此外有山核桃粉 (Caryapollenites)、朴粉 (Celtipollenites)、枫杨粉 (Pterocaryapollenites)、胡桃粉(Juglanspo... 对五图组含煤岩系进行研究 ,所揭示的孢粉植物群中 ,被子植物榆粉 (Dlmipollenites)和栎粉 (Quercoidites)有很高的含量 ,此外有山核桃粉 (Caryapollenites)、朴粉 (Celtipollenites)、枫杨粉 (Pterocaryapollenites)、胡桃粉(Juglanspollenites)、桦粉 (Betulaepollenites)、苗榆粉 (Ostryoipollenites)、枥粉 (Carpinipites)和小栗粉 (Cupuliferoipollenites)等 ,其中热带、亚热带分子占很大的比重 ,且有很高的分异度 ;裸子植物含量不高 ,主要为松粉(Pinuspollenites)和云杉粉 (Piceaepollenites) ,其次为杉粉 (Taxodiaceaepollenites)和麻黄粉 (Ephedripites) ;蕨类孢子一般含量较少 ,仅在部分样品中三角孢 (Deltoidospora)含量很高。在参考沉积、古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其他门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 ,对孢粉化石群的时代归属及我国东部区域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得出五图组孢粉组合特征与其他古生物资料所得的时代意见一致 ,属早始新世晚期到中始新世早期 ,其古气候特征也与全球海洋气候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化石群 古气候 五图组 始新世 古近纪 山东
原文传递
新疆和硕县红山地区中侏罗世地层研究新进展
16
作者 刘洪福 尹凤娟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2-205,共4页
根据孢粉和植物化石组合面貌 ,结合岩性及岩相特征 ,论述焉耆含油气盆地红山地区长期存有争议的侏罗纪地层的时代归属 ,认为该区仅发育了中侏罗世地层 ,包括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 。
关键词 植物化石 中侏罗世 西山窑组 头屯河组 红山 焉耆盆地 新疆 孢粉化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