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1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magination Landscape of Guangdong in the Late Ch’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Education Museum
1
作者 LIU Yanho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6期299-318,共20页
After the“restoration”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1912,the government has been working hard to construct 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city image of Guangdong Province.In October of the same year,the Guangdong Education Mu... After the“restoration”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1912,the government has been working hard to construct 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city image of Guangdong Province.In October of the same year,the Guangdong Education Museum,which is loc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opened in a hurry,trying to inspire a new chapter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educational model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hibition mode,exhibition logic,social activities,human cognition,and urban space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museum.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its form paradigm has gone through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tex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en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Museum,the exhibition of educational products in 1904,the Nanyang Business Association in 1910,the Guangdong Education Conference,etc.,and various related museum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behaviors have been highlighted,forming a standardized exhibition of Educational Museum;on the other hand,Zhong Rongguang and others have created an exhibition of Educational Museum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model province”,Guangdong Education Museum,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index of Guangzhou,the capital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landscape of the metropolis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us shaping and influenc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pace tone of Guangzhou after the 192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dong education museum exhibition metropolitan city social landscape
下载PDF
Study o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October 12^(th),2019 MS5.2 Beiliu Earthquake,Guangxi,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BI Lisi LU Banghua +1 位作者 YANG Xuan WU B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20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On October 12th,2019,a MS5.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Beiliu Ci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with a focal depth of 10 km.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Guangxi and Guangdong where the moderate-... On October 12th,2019,a MS5.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Beiliu Ci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with a focal depth of 10 km.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Guangxi and Guangdong where the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are relatively active. The highest intensity of this earthquake is estimated up to Ⅵ besides the isoseismic line showed an ellipse shape with a long axis trend in the NW direction.The aftershocks a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re: strike 346°,dip 85°,rake 19° for the nodal planeⅠ,and strike 254°,dip 71°,rake 175° for the nodal planeⅡ. The type of the coseismic fault is strikeslip. After analyzing these results above and the active faults near the epicenter,we get that the nodal planeⅠ is interpreted as the coseismic rupture plane and the BamaBobai Fault is a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MS5.2 Beiliu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5.2 Beiliu earthquake Seismogenic structure Border area between guangdong and guangxi Bama-Bobai Fault
下载PDF
People of the Year-Innovation 2008 Hu Yongkang,Secretary of Party Committee of Shanxi Town of Zhongsh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
3
《China Textile》 2009年第1期42-44,共3页
Hu Yongkang,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Shaxi Town of Zhongshan, Guangdong, is honored
关键词 inNOVATION People of the Year-innovation 2008 Hu Yongkang Secretary of Party Committee of Shanxi Town of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下载PDF
海洋城市战略与空间规划前瞻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世福 王兴平 +9 位作者 马向明 陈天 王建军 文超祥 郑斌 赵渺希 程遥 邓昭华 郭海 刘铮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23年10月13日,王世福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23年10月13日,王世福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与制度创新”为主题组织第十二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并邀请来自规划、海洋、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海洋城市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以及空间规划创新需要。在凝练与会嘉宾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笔谈形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海洋城市战略与空间规划”进行论述,期望为未来海洋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王世福认为对于我国海洋城市建设而言,立足港城关系的规划和注重海陆统筹的战略,有助于在全局视角上认识和响应从港口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战略跃升。王兴平等提出建设海洋城市组群是内陆城市经略海洋的重要方式,港口城市与腹地陆域中心城市可通过交通设施网络、多种“流要素”、区域涉海功能与跨界协同治理四个维度的一体化措施构建联系密切且分工合理的海洋功能圈。马向明认为海洋城市战略不应仅局限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从促进海陆文明交流融合的视角出发,积极应对海洋生态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交流和综合创新功能。海洋城市空间规划应强调陆海功能协调性,从而保证海洋城市健康发展。陈天结合海洋城市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海岸生态系统保护的统筹与修复、沿海城市防灾韧性体系构建和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沿海城市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沿海高密度城市防灾韧性建设与空间品质提升实施路径。王建军系统论述目前海洋城市战略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并从四个层次梳理当前海洋城市战略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即开展陆海资源全要素综合调查与评价、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城市发展格局、做好向海而强的资源要素保障以及在更广阔的深远海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文超祥等以海洋中心城市作为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提出科学谋划境内外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并结合我国沿海各省市开展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实践总结出:处理好陆域与海域关系、协调好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谋划好陆海发展的战略空间。郑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新港城对推动大湾区海洋城市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并提出在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推动港口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方面推进大湾区新港城建设,实现海洋城市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赵渺希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区域化趋势日渐发展,应把握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近岸化趋势,拓展新发展格局下沿海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规划原理,并进一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厘清大湾区的全球网络链接机制、解析大湾区区域网络协同机制、大湾区双循环网络发展的规划响应。程遥认为陆海统筹规划是一个全域全要素统筹的系统问题,且最终将落实到陆域的功能与设施规划建设上。陆海统筹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在陆海域、邻域、海岸带三个层面对应的规划层次、内容、深度应该是差异化的,并且海域应建立相较陆域更系统的跨界规划管控体系和更严格的传导体系。邓昭华提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建设,可施行“以陆促港”策略,从“港产联动”以固港、“两丝枢纽”以稳港、集聚资源以强港三方面拓展港口腹地纵深,助力港口实现其陆域的现代化,并通过技术输出助力当地工业化与扩大港群布局稳固其腹地根基。郭海认为我国应提出符合自身国情的海洋理论,以海洋作为中国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重要手段,以海港作为中国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抓手,并提出需处理好贸易与军事、国家利益与系统利益、外交功能与经贸功能之间的三对矛盾。刘铮认为海洋城市相关规划具有明显的创新型规划特征,提出应进一步开展海洋城市规划创新并实现对创新目标的制度安排,且需从连通性、支撑性、撬动性三方面思考规划创新的突破点,激活海洋城市战略支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城市 发展战略 空间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湾区实践——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世福 郑艳萍 刘铮 《城市观察》 2024年第3期4-15,158,共13页
粤港澳大湾区是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则是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抓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当前海洋城市建设与评价最具影响力的目标对象,需要分别在全球与湾区视角下考察粤港澳大湾区的优... 粤港澳大湾区是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则是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抓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当前海洋城市建设与评价最具影响力的目标对象,需要分别在全球与湾区视角下考察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与挑战。本研究通过解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剖析了典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显著特征,以及与国际一流湾区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数量和航运物流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海事技术、竞争力与吸引力等方面面临巨大的竞争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着重要加快提升国际航运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强化海洋战略规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球领先海事之都 粤港澳大湾区 海洋治理 海洋强国
下载PDF
广西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来源及控制因素
6
作者 赵一 邹胜章 +3 位作者 申豪勇 蓝芙宁 谢浩 李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1-1713,共13页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_(3)。湿地水体Ca^(2+)、Mg^(2+)与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蚀;NO_(3)^(−)主要来源为农业化肥和土壤有机氮的硝化;K^(+)、Na^(+)和Cl^(−)主要来源为化肥、粪肥和污水等;SO_(4)^(2−)主要来源为酸雨和硫铁矿的氧化。湿地地下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_(2)和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据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约46%来自于土壤CO_(2),约54%来源于矿物本身的贡献。会仙岩溶湿地不完全是CO_(2)参与下碳酸盐岩风化的结果,含硫矿物、酸雨和人类活动来源的H_(2)SO_(4)作为侵蚀介质也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此外,农业输入还原态氮肥的硝化作用不容忽视。湿地地表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湿地地表水中δ^(13)CDIC值受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_(2)脱气的影响,组成较地下水相对富集偏正。【结论】水化学和δ^(13)CDIC可以帮助理解岩溶湿地的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还应结合湿地水文地质和人为活动等条件才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水化学 溶解无机碳同位素 来源 控制因素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桂林市 广西
下载PDF
天下清官第二:明代刘继文仕宦生涯研究
7
作者 刘正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75-85,共11页
刘继文系明代凤阳府灵璧县人,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旋任江西万安知县而步入官场。后历经由地方到朝廷的宦海生涯,累迁至两广总督,最后以兵部右侍郎罢官归家。他在地方为官清正廉明、造福百姓,赢得“天下清官第二”美誉;在朝廷任职敢于谏... 刘继文系明代凤阳府灵璧县人,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旋任江西万安知县而步入官场。后历经由地方到朝廷的宦海生涯,累迁至两广总督,最后以兵部右侍郎罢官归家。他在地方为官清正廉明、造福百姓,赢得“天下清官第二”美誉;在朝廷任职敢于谏言、正直无私,被誉为“謇谔有直臣节”。尤其在两广担任督抚期间,以强硬手段平定山寇海盗,维护海疆稳定,却因此在万历十九年被言官以“妄杀邀功”弹劾而罢官,其历史功绩也因此被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继文 清官 直臣 两广总督
下载PDF
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成长演进机制研究
8
作者 文晓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6-33,共8页
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人才资源之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广东省清远市1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带头人典型案例为样本,通过三步编码法对案例资料进行提炼,构建了农民工返... 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人才资源之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广东省清远市1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带头人典型案例为样本,通过三步编码法对案例资料进行提炼,构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成长演进的“特征—欲望—意向—行为”模型。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案例在创业特征、创业欲望、创业意向、创业领导、创业行为等方面存在共同的特征。地方政府应通过提升创业能力、加大激励力度、优化改善创业环境、强化领导力培训、加强返乡创业带头人科学管理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的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 成长演进机制 乡村振兴 广东省清远市
下载PDF
地方特色文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参与清远瑶族文化“活化”利用的路径研究
9
作者 刘珊珊 陈信华 廖智兴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清远瑶族文化是重要的地方特色文化,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清远瑶族文化受传承人才紧缺等制约,不能满足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坐落于清远市的广东省职教城高校,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应当充分发挥作为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增强... 清远瑶族文化是重要的地方特色文化,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清远瑶族文化受传承人才紧缺等制约,不能满足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坐落于清远市的广东省职教城高校,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应当充分发挥作为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增强对参与清远瑶族文化“活化”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清远地方发展的服务,通过融入相关专业教学、建设瑶族特色文化基地等,将清远瑶族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为实现清远特色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远瑶族文化 传承 “活化”利用 广东省职教城
下载PDF
风暴潮灾害影响下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
10
作者 王江波 于洋 +1 位作者 吴宇凡 苟爱萍 《环境与发展》 2024年第4期26-37,共12页
开展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可以优化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措施,降低生态风险,进而促进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量化评估城市生态脆弱性,掌握其生态脆弱性分布情况,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选取广东省14个滨海城市,结合广... 开展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可以优化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措施,降低生态风险,进而促进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量化评估城市生态脆弱性,掌握其生态脆弱性分布情况,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选取广东省14个滨海城市,结合广东省风暴潮灾害情况,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SRP)”模型构建评价体系,分析研究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存在较大差异,生态脆弱指数相差0.369,深圳市生态脆弱性最大,阳江市生态脆弱性最小;②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呈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③各地区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这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建设程度、生态状况和受灾程度紧密相关,其致使各城市在敏感性、恢复力和压力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生态脆弱性评估 广东省 滨海城市
下载PDF
未来海上城市设计构想
11
作者 杨威 邓蜀阳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84-89,共6页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将“未来”“海洋”与“城市”三者紧密结合进行研究设计,为未来城市向海洋拓展提供灵感与导向是未雨绸缪之举。2023“未来海上城市”研究生国际联合工作坊以广州南沙龙穴岛海域设计...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将“未来”“海洋”与“城市”三者紧密结合进行研究设计,为未来城市向海洋拓展提供灵感与导向是未雨绸缪之举。2023“未来海上城市”研究生国际联合工作坊以广州南沙龙穴岛海域设计构想为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重庆大学设计小组方案融入海洋科创、海上人居、海上田园、海洋能源、海洋交通、海洋生态等要素,聚合科学与技术手段,从不同视角梳理总结未来海上城市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径的可能性,是对未来海上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远景的探索与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南沙 海上城市 未来城市
下载PDF
协同发展理念下高职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发展匹配性研究——以广东省职教城为例
12
作者 徐英姿 李自娇 田锐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职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尤为重要。以广东省职教城9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广东省职教城高职专业设置基本情况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契合程度和特点。研究发...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职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尤为重要。以广东省职教城9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广东省职教城高职专业设置基本情况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契合程度和特点。研究发现,各院校专业设置与清远的产业结构比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专业设置覆盖率较低、重复率较高。对此,广东省职教城高职教育应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立区域产业为导向的专业优化和动态调整机制,找好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坚持走特色化办学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展 广东省职教城 高职专业 产业发展 匹配性研究
下载PDF
城市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关系——基于广州与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关联
13
作者 钟韵 黄思婷 《城市观察》 2024年第5期4-14,159,共12页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之一,广州与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以200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联系构建网络,本文在区域的创新网络整体性特征基础上,...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之一,广州与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以200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联系构建网络,本文在区域的创新网络整体性特征基础上,对网络中广州和深圳两个核心节点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基于生物医药创新联系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网络密度不断加大,网络中广州与深圳的双核心地位日趋明显,两个核心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发展速度快于其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两个核心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由微观创新主体构建的广深创新联系网络呈多中心性,网络结构演化趋势呈复杂化和立体化;在广深双核心的创新联系中,发起创新合作的微观主体积极性存在差异。研究认为,推进城市间创新网络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成长“雨林生态”,是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网络 核心城市 创新关联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联合体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清远市现代物流发展路径研究
14
作者 黄立君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2期152-155,共4页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在本文通过对广东省统计年鉴2023的查阅,对比了广州市和清远市的2022年游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等方面,发现清远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ExtendSim软件进行物流枢纽选址仿真,可获得比较合适的地址。对广...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在本文通过对广东省统计年鉴2023的查阅,对比了广州市和清远市的2022年游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等方面,发现清远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ExtendSim软件进行物流枢纽选址仿真,可获得比较合适的地址。对广州市清远市协同发展发物流给出一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市 清远市 物流枢纽选址 发展策略
下载PDF
全球智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15
作者 陈溪 胡珈毓 +3 位作者 陈凌羽 贺毓 王栋 朱旭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99,共9页
对全球智慧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发展状况开展比较研究,分析其发展水平。首先,展示针对全球智慧城市群的相应评价方法,构建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领域在内的9个指标。其次,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 对全球智慧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发展状况开展比较研究,分析其发展水平。首先,展示针对全球智慧城市群的相应评价方法,构建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领域在内的9个指标。其次,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大湖区、日本三湾、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内的滨海城市群或城市带,以及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山脉、落基山脉和亚洲内陆在内的内陆集群作为分析对象。最后,对上述城市群或城市带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开展比较研究,展示它们不同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纽约湾、波罗的海和北海智慧城市群或城市带领先全球,令人意外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在总分和单项上均与全球有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智慧城市群 比较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广东省职教城服务“双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16
作者 卜慧敏 肖卓霖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3-68,共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对我国各地区就业、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影响,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从数字人才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平台完善等方面,分析如何在广东职教城建设与发展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对我国各地区就业、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影响,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从数字人才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平台完善等方面,分析如何在广东职教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嵌入“双区”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在推进广东职教城数字化改革的同时促进广东本地职业教育服务“数字经济”的能力。针对广东职教城高质量发展服务“双区”数字经济的时代机遇进行分析,从提升职教城院校办学水平与服务能力、打造区域高职教育共同体等方面探索面向服务“双区”数字经济的广东职教城高质量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职教城 服务“双区”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路径
下载PDF
科技创新走廊赋能中小城市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L市为例
17
作者 臧晓辉 吴明林 李清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科技走廊,是在空间地理上呈现出带状或者条状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文章以广西L市为例,探讨中小工业城市如何通过借鉴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经验来促进产业发展。通过调研L市工业产业和企业现状,参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沿... 科技走廊,是在空间地理上呈现出带状或者条状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文章以广西L市为例,探讨中小工业城市如何通过借鉴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经验来促进产业发展。通过调研L市工业产业和企业现状,参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城市的成功做法,提出了完善城市科技发展规划、强化产业规划、建设产业联盟共享平台、成立科技商学院、设立科创中心、紧密协同高校与科研机构、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等七个提升L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以期为其他中小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走廊 中小城市 产业发展 高质量发展 广西
下载PDF
海岸带城市蓝绿空间碳汇基础设施网络分析——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18
作者 李萱 龚苑红 +1 位作者 覃盟琳 朱梓铭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 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论,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碳汇网络,讨论对应的固碳增汇对策。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蓝绿空间碳汇总量为735524.09 tC·a^(-1),其中绿色空间碳汇总量为588680.06 tC·a^(-1),蓝色空间碳汇总量为146844.03 tC·a^(-1),单位面积碳汇量“蓝”高于“绿”;共提取63个碳汇源地斑块,20个核心源地斑块,绿色空间核心源地总面积为6814.31 km^(2),蓝色空间为899.05 km^(2),核心源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及南部沿海地带;共提取出24条生态廊道,绿廊共长122.21 km,蓝廊为52.75 km,呈环状分布,中南部地区分布较密,连通性强。本研究结果可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简称“双碳”)背景下海岸带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城市 蓝绿空间 碳汇基础设施 广西北部湾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下载PDF
跨界共生:深圳都市圈跨界地区枢纽集群协同发展态势研究
19
作者 张东伟 占思思 +1 位作者 方煜 王妍 《城市观察》 2024年第4期128-146,163,164,共21页
随着都市圈快速发展,跨界地区不再是发展边缘地带,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深圳都市圈临深的跨界地区,形成了产业外溢、人口外迁的城镇带。在此背景下,跨界地区裂变成为多个功能组团,跨界地区枢纽也在增密布设。将跨界地区与跨界... 随着都市圈快速发展,跨界地区不再是发展边缘地带,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深圳都市圈临深的跨界地区,形成了产业外溢、人口外迁的城镇带。在此背景下,跨界地区裂变成为多个功能组团,跨界地区枢纽也在增密布设。将跨界地区与跨界枢纽相结合,通过对跨界枢纽群地区从枢纽可达性、中心契合性、企业集聚性、功能协调性、枢纽协同性5个维度进行创新性评估,探究当前跨界地区与跨界枢纽群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估分析发现,跨界地区融合性发展需求高、资源禀赋较好、差异类型多,但行政边界与自然边界对融合发展阻碍仍较大,部分地区“有城无站”,部分地区“有站无城”,站城融合发展、城镇带与枢纽集群耦合发展尚待进一步优化。其中,枢纽级别提升与站外空间产业布局需要根据地区发展做出调整,跨界地区新城选址与功能节点要结合枢纽布置,形成完整发展单元,促进都市圈功能网络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都市圈 跨界地区 枢纽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 站城融合
下载PDF
基于EBK-GWR方法的区域PM_(2.5)浓度估算
20
作者 唐友兵 谢劭峰 +3 位作者 潘梦清 魏朋志 张亚博 张继洪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494,共6页
针对我国现有的空气监测站点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获取连续的区域PM_(2.5)数据困难的问题,依据由两广地区气象站获取的气压(PRS)、温度(TEM)、相对湿度(RHU)以及所属和相邻探空站获取的大气可降水量(PWV)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得到201... 针对我国现有的空气监测站点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获取连续的区域PM_(2.5)数据困难的问题,依据由两广地区气象站获取的气压(PRS)、温度(TEM)、相对湿度(RHU)以及所属和相邻探空站获取的大气可降水量(PWV)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得到2019年两广地区不同季节的TEM、 PRS、 RHU和PWV数据,综合分析其与PM_(2.5)的相关性,进一步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经验贝叶斯克里金-地理加权回归模型(EBK-GWR),对2019年两广地区PM_(2.5)浓度空间分布进行估算。结果表明:EBK-GWR模型在不同季节的PM_(2.5)浓度估算效果明显优于GWR模型,其中春、秋两季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提升最为显著;相比于GWR模型,春季分别提升了16.67%和13.88%,秋季提升了14.13%和13.04%;夏、冬两季提升效果较春、秋两季有所降低,但较于GWR提升均保持在10%左右,且不同季节估算的RMSE和MAE均小于4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K-GWR GWR PM_(2.5)浓度 空间分布 广西 广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