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 in the Marine Strata in Jianghan Plain Area, Middle China
1
作者 XU Guosheng ZHANG Lijun +4 位作者 GONG Deyu WANG Guozhi YUAN Haifeng LI Changhong HU Xiao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878-893,共16页
Marine strata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a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th a total depth of more than 8,000 m from the Upper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Six reservoir caprock units, named Z-C2, C2-O, S, D--C, P and T1, c... Marine strata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a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th a total depth of more than 8,000 m from the Upper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Six reservoir caprock units, named Z-C2, C2-O, S, D--C, P and T1, can be identified with each epoch. The geology, stratigraphy, drilling, oil testing and other basic data as well as the measured inclusi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data in the study area are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marine petroliferous reservoirs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a.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the Jianghan Plain and reduce the risks by analyzing the key factor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marine strata. Our findings show that in the Lower Palaeozoic hydrocarbon reservoir,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hief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and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 was destroyed in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In the Lower Triassic-Carboniferous hydrocarbon reservoir,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hief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Yanshanian, and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 suffered destruction from the Late Yanshanian to the Early Himalayanian.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the marine strata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a have been improved since the Late Himalayanian. However, because all source beds have missed the oil/gas generation fastigium and lost the capacity to generate secondary hydrocarbon, no re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can be detected in the study area's marine strata. No industrially exploitable oil/gas reservoir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marine strata of Jianghan Plain area since exploration began in 1958.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petroliferous reservoirs in the marine strata have been completely destroyed, and that poor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the primary factor leading to unsuccessful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t is safely concluded that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marine strata of the study area is quite risk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trata reservoir caprock unit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 reservoirevolution Jianghan Plain area middle china
下载PDF
“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期望产出SBM-DEA和地理探测器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8-147,共10页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四角 绿色水资源效率 时空格局 SBM-DEA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productivity) of the late Middle Permian brachiopods community at the region of Hechuan,Chongqing,China
3
作者 ZENG Yong JIANG LiJun +5 位作者 KE Yan LU Qian ZHAO Li LIANG JiaDong HU Han LINGHU B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1248-1254,共7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s a hot topic in ecology and environic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diversity of the late Middle Permian brachiopods community in Hechu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s a hot topic in ecology and environic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diversity of the late Middle Permian brachiopods community in Hechuan,Chongqing,China,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productivity in terms of the geohistoric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species diversity is externalized by several indexe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is too complex to be described by a single assump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produc-tivity is restricted by 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evolution.When the community succeeds normal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index,species diversity index,and species evenness index to productivity is in linear dependence rela-tion to each other,which is met with the third assumption.But,when the environment interference surpasses the bearing capa-bility of the community,not only the community succession will be terminated and be replaced by another one,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index,species diversity index,and species evenness index to productivity is also in-versed to negative correlation by the interference from environment.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dominance and productivity is in linear dependence relation to each other and approximately met with the third assumption.It is illustrated that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roductivity is in linear dependence relation with divers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presupposition that the community succession is nor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 晚二叠世 生产力 腕足类 社会 重庆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中长期粮食单产潜力的分析预测 被引量:48
4
作者 卢布 陈印军 +2 位作者 吴凯 袁璋 许越先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单产发展可以概括成单产水平稳定上升(194 9~195 9)、持续低势攀爬(196 0~1981)、持续高势提升(1982~1999)和滑坡调整徘徊(2 0 0 0~2 0 0 3)等4个阶段。粮食单产以年均72 6 9kg/hm2 的速度不断提高,潜在年提升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单产发展可以概括成单产水平稳定上升(194 9~195 9)、持续低势攀爬(196 0~1981)、持续高势提升(1982~1999)和滑坡调整徘徊(2 0 0 0~2 0 0 3)等4个阶段。粮食单产以年均72 6 9kg/hm2 的速度不断提高,潜在年提升能力在15 0kg /hm2 以上,当前我国的粮食单产水平是4 5 0 0kg/hm2 。我国粮食单产仍将持续提高,但是,2 0 0 4~2 0 10年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粮食单产超常规的发展阶段。文章从品种更新换代、主要粮食作物、粮食主产区单产水平以及高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长期粮食单产 潜力 分析预测 粮食安全 技术推广
下载PDF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356,共4页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镇化 空间格局:对策
下载PDF
论中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动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玮 王韬 李德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7,共5页
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重要,但发展相对滞后,与资源、区位、基础等优势形成较大反差,面临着塌陷之挑战,症结在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发达。作者认为,要实现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中部地区就必须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探寻... 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重要,但发展相对滞后,与资源、区位、基础等优势形成较大反差,面临着塌陷之挑战,症结在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发达。作者认为,要实现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中部地区就必须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探寻其成功之路径,研究和把握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动规律,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城市群为主导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而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扬长避短,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化 中部地区
下载PDF
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的空间计量分析——以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例 被引量:62
7
作者 程开明 庄燕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5-912,共8页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城市快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为增进对中部地区城市体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据1985~2009年城市人口数据,利用非参数密度估计方法得到该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Kernel密度图,发现城市规模的核...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城市快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为增进对中部地区城市体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据1985~2009年城市人口数据,利用非参数密度估计方法得到该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Kernel密度图,发现城市规模的核密度曲线不断右移,城市整体规模日益扩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该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位序-规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间的空间依赖性使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的Zipf指数值比OLS估计结果要小,表明考虑空间效应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更为集中。随后进一步解析空间依赖性影响城市规模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认为要素集聚、产业调整和创新扩散等造成的空间相互作用提供了空间依赖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影响城市体系的演化和位序-规模变动,使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更趋均衡。结论对于明晰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定位,确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序-规模法则 空间计量模型 演化机制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及演进机制探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程开明 庄燕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21-1427,共7页
采用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及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描述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特征与变动规律,解析城市体系演进的自组织与他组织机制。结果显示:①1985~2010年中部地区城市首位度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武汉市的首位城市地... 采用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及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描述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特征与变动规律,解析城市体系演进的自组织与他组织机制。结果显示:①1985~2010年中部地区城市首位度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武汉市的首位城市地位未变但呈弱化趋势;②中部地区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动过程,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相对均衡但近年来差距呈微弱的扩大趋势。③中部地区城市体系发展总体处于上升期,不同类型城市之间转换较为平稳,重点城市的地位持续强化。④中部地区城市体系的演进受到以要素集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为代表的自组织机制和以政府调控为代表的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规模分布 自组织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食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振华 徐开达 +1 位作者 蒋日进 朱增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198,共7页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收集到的小眼绿鳍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93种,磷虾类、长尾类和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其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小眼绿鳍鱼以...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收集到的小眼绿鳍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93种,磷虾类、长尾类和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其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小眼绿鳍鱼以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和鳗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细巧仿对虾、脊腹褐虾、口虾姑和葛氏长臂虾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太平洋磷虾、戴氏赤虾、细螯虾和鳗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鳗鱼、细螯虾、褐菖鼬和对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呈显著差异(P〈0.05),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但长尾类和鱼类在四个季节都有分布。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与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眼绿鳍鱼 食性 季节变化 东海中北部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近40年沟谷侵蚀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文娟 张树文 +1 位作者 李颖 邓荣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5,共5页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获取了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同时基于1∶5万地形图获取了等高线、水系、道路和居民点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揭示了典型黑土区40年里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特点及与其...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获取了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同时基于1∶5万地形图获取了等高线、水系、道路和居民点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揭示了典型黑土区40年里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特点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里侵蚀沟密度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2005年出现侵蚀沟密度高于500 m/km2的高值区,侵蚀沟密度的变化是以位于克东和克山县内的剧烈增加区为核心,呈现出向两侧递减的变化趋势。2°~3°坡范围内为该区沟蚀最严重的坡度地区;坡长增加,侵蚀沟密度减少,小于1000 m的范围是沟蚀严重区;侵蚀沟密度具有距水系距离增加而减少的特点。侵蚀沟主要是发育在小于距道路1500 m的范围内,大于2000 m的地区侵蚀沟发育微弱;人类开发活动的从优性、从易性使得离居民点越近,侵蚀沟密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密度 乌裕尔河中上游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中国各类陆相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荔青 刘池洋 +1 位作者 张淮 陆黄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37-643,共7页
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主要发育于4类盆地之中:a)陕甘宁中生界稳定克拉通盆地具有中等油气资源丰度,盆地东北部的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成为大型汇烃系统,将西南部生烃中心的油气源源不断地导向盆地东北部,在燕山Ⅳ... 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主要发育于4类盆地之中:a)陕甘宁中生界稳定克拉通盆地具有中等油气资源丰度,盆地东北部的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成为大型汇烃系统,将西南部生烃中心的油气源源不断地导向盆地东北部,在燕山Ⅳ幕东部强烈隆升改造作用下,呈南北向展布的盆地东北部三角洲砂体向东尖灭,形成大中型岩性油气田;b)松辽盆地为晚白垩世大型热衰减坳陷盆地,具有高—特高油气资源丰度,东部斜坡区发生反转掀斜改造,使纵向叠置、呈径向展布的大中型三角洲砂体与区域性断层及深部隆起复合形成大中型岩性-断层型油气田;c)准噶尔、川西、塔里木等中新生代大型前陆盆地,主力凹陷常发育大中型汇烃单元,且具有中等油气资源丰度,其斜坡区发育呈径向展布的一系列中小型裙边状扇体,配合斜坡区的大型古隆起背景、地层超覆尖灭和断层,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d)我国东部中新生界张性断陷盆地构造分割性极强,以发育小型汇烃单元为主,在具有高—特高油气资源丰度的凹陷,其斜坡区坡折带纵向叠置的大型扇三角洲及水下冲积扇体,与断层、火山岩体、泥底辟等叠合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大中型 岩性型油气田 陆相含油气盆地 中国
下载PDF
东海中北部海区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被引量:16
12
作者 丁天明 宋海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21,共7页
根据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二年整6艘单拖调查船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法,评估了26°00′-31°00′N、120°30′-127°30′E约如40-200m水深范围87个渔区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阐明了头足类及主要种类资源密... 根据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二年整6艘单拖调查船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法,评估了26°00′-31°00′N、120°30′-127°30′E约如40-200m水深范围87个渔区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阐明了头足类及主要种类资源密度的季节变化和时空分布,提出可捕量,为今后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资源量 资源密度 东海中北部海区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营养状态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玉英 高宛莉 +5 位作者 李家峰 文祯中 刘慧 胡兰群 张乃群 程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2,共9页
2004年3月—2006年5月,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选择4个监测点进行了7次采样,获取了表层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数据,采用污水生物系统法、营养状态指数法和单因子评价法综合评价了水源区的营养状态。结果表明: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群落具有... 2004年3月—2006年5月,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选择4个监测点进行了7次采样,获取了表层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数据,采用污水生物系统法、营养状态指数法和单因子评价法综合评价了水源区的营养状态。结果表明: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浮游植物共有8门67属161种(含变种),硅藻占39%,污染指示种21属24种(含变种),β-中营养型占污染指示种的38%;在检出的浮游植物中未发现水体重污染指示种;水源区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00425mg.m-3,营养状态指数为0.0001;除总氮外,其他理化检测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综合评价水源区处于中营养状态。本研究可为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的建立及库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浮游植物 理化检测 水质评价
下载PDF
中、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微量元素富集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闫德宇 黄文辉 +1 位作者 王婷灏 刘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50,共9页
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分布广泛,主要由黑色页岩、黑色白云质页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和黑色硅质页岩等组成;并伴生有较厚的磷块岩矿床、钒矿床和镍、钼多元素硫化物矿床。对黑色页岩岩石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分布广泛,主要由黑色页岩、黑色白云质页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和黑色硅质页岩等组成;并伴生有较厚的磷块岩矿床、钒矿床和镍、钼多元素硫化物矿床。对黑色页岩岩石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详细分析微量元素的富集成因,结果表明:黑色页岩主要形成于静水还原的浅海—半深海缓坡环境,层状元素富集带为沉积成因,海底热流体提供了丰富物质来源。总体上,Co、Be、Mn、Ga等元素含量较低;Cu、V、Ni、Mo等元素的含量较高,多数超过北美页岩平均值;以Ni、Mo为主的多元素富集层通常位于磷块岩之上,以黑色页岩、黑色白云质页岩中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为主要载体,其中有机碳(TOC)含量可达12.2%以上,远高于其他元素富集层,随着页岩内硅质成分增加,Ni、Mo、Fe、Co等元素含量明显降低;以V为主的多元素主要赋存于黑色硅质页岩中的水云母,与页岩内硅质成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黑色页岩中稀土元素含量为(76.22~290.67)×10^(-6),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介于1.21~4.22,说明轻稀土更为富集,Sr/Ba值为0.04~0.34,δEu正异常,且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平缓左倾,为沉积过程中存在海底热水流体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富集成因 下寒武统 中、下扬子地区 华南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11
15
作者 何治亮 程喆 +2 位作者 徐旭辉 何明喜 郭占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加里东晚期或海西早期,早期分离的陆块重新拼合,泥盆纪总体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晚二叠世,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它们经历了拼贴—碰撞—压榨的过程,并于侏罗纪末燕山主幕达到极致。白垩纪以来,形成了陆内伸展—走滑—弱挤压为主的盆地群,盆地再次被以伸展、走滑方式肢解。5大盆地旋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盆地原型及组合,形成了条件迥异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纵向上构成了8套成藏组合。受构造演化和热体制控制的有效烃灶和有效保存是研究区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南北两侧盆地形成了众多勘探领域,除已建成油气工业生产基地的南襄、江汉新生代盆地外,北侧地区包括洛—伊晚古—早中生代残留盆地、太康残留盆地、周口叠加复合盆地、信阳复合盆地等,造山带内部的有南襄盆地深层的古生界,南侧地区包括江汉平原区前第三纪复合盆地、宜昌—当阳古生代的改造型残留盆地、鄂东南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大洪山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领域 盆地原型 大地构造旋回 南华北 中扬子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中部地级及以上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0
16
作者 卢艳 崔燕平 程淑红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9-103,共5页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中部地市及以上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建成区扩展速度、扩展系数,分析1985—2004年间中部省份、省会城市、地市级城市时空扩展过程。结论如下:(1)从省域层次看,1985—1991年,各省份建成区增长速度较...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中部地市及以上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建成区扩展速度、扩展系数,分析1985—2004年间中部省份、省会城市、地市级城市时空扩展过程。结论如下:(1)从省域层次看,1985—1991年,各省份建成区增长速度较慢,1992年以后增长迅速。(2)从地级市层次看,多数地市级城市年均扩展速度高于该省省会城市的年均扩展速度,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3)根据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分析,在所选98个城市中有62%的城市用地扩展过快,呈现出"土地城市化"冒进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市级城市 城市用地 时空演变 中部地区
下载PDF
华北中部地区重力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翔飞 秦建增 +2 位作者 李真 谢汝一 冯建林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692,共6页
以2009—2013年获取的9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华北中部地区的重力测量资料,研究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资料显示华北中部地区重力异常变化十分剧烈,整个测区呈现大面积负值变化,在局部地区形成重力变化梯度带。重力场变化... 以2009—2013年获取的9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华北中部地区的重力测量资料,研究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资料显示华北中部地区重力异常变化十分剧烈,整个测区呈现大面积负值变化,在局部地区形成重力变化梯度带。重力场变化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近期出现的反向变化表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进一步加大,这对地震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华北中部地区 地震活动 构造活动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双峰南陆坡深水区早—中中新世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钱星 张莉 +2 位作者 易海 韦振权 帅庆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1-757,共7页
深水陆坡沉积是近年来我国海域油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利用二维多道地震剖面及周边钻井资料,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对南海北部双峰南陆坡区早—中中新世地层进行地震相分析,识别出斜交型前积、丘状前积、席状杂乱、席状平行4... 深水陆坡沉积是近年来我国海域油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利用二维多道地震剖面及周边钻井资料,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对南海北部双峰南陆坡区早—中中新世地层进行地震相分析,识别出斜交型前积、丘状前积、席状杂乱、席状平行4种地震相类型。结合研究区古地理及其邻区同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分析,认为其主要发育了陆架边缘三角洲、斜坡扇及滑塌体3种典型的沉积体,它们的发育与演化是构造运动、相对海平面变化及物源三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华南及古珠江供源的三角洲体系是影响陆坡区沉积体系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是沉积体系发育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为陆坡区沉积体系的发育提供了可容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影响因素 早—中中新世 陆坡深水区 南海
下载PDF
苗族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表面积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继国 王中南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9-111,共3页
目的:研究苗族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表面积的生长发育状况,为建立苗族中、小学学生健康指标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适合中国人的Stevenson标准公式,对苗族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表面积进行研究。结果:1)苗族中、小学学生体表面积值随着... 目的:研究苗族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表面积的生长发育状况,为建立苗族中、小学学生健康指标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适合中国人的Stevenson标准公式,对苗族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表面积进行研究。结果:1)苗族中、小学学生体表面积值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其增长速度男、女生均可分为匀速、快速、减缓3个时期;2)男、女生体表面积发育曲线出现双交叉现象,15岁以后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与汉族学生比较,各年龄组的体表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苗族学生体表面积的生长发育规律与汉族学生具有一致性,整体生长发育状况与汉族学生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可建立统一的健康指标评价体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面积 苗族 小学生 中学生 中国
下载PDF
废除中部地区的人为划分 构建市场经济的真实区域——关于中国中部地区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嗣明 杨问芝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82-286,共5页
中国现行的中部地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为划分的中部,而从地理位置、经济梯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格局3方面来看,如今划分的中部6省的这个中部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应该废除现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部地区的人为划分,以市场... 中国现行的中部地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为划分的中部,而从地理位置、经济梯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格局3方面来看,如今划分的中部6省的这个中部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应该废除现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部地区的人为划分,以市场经济的客观中心为自然极点,重构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实际相吻合的、真实的、新的经济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经济中心 经济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