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坏疽病Phoma foveata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2
1
作者 畅涛 王涵琦 +4 位作者 杨成德 薛莉 陈秀蓉 任月芹 王玉琴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7-252,共6页
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到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生防菌ZA1,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制率为71.83%;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抑菌谱测定表明,菌株ZA1对番... 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到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生防菌ZA1,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制率为71.83%;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抑菌谱测定表明,菌株ZA1对番茄早疫病菌Aalternaria solani、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的抑制率分别达64.30%、41.05%、61.42%和74.92%。在贮藏库中进行1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6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坏疽病菌 拮抗菌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甘肃省马铃薯坏疽病鉴定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姜红霞 杨成德 +4 位作者 薛莉 蒲崇建 陈秀蓉 尚勋武 李昌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31,共9页
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等。结果表明,该病害在块茎上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病斑,病斑呈土黄色至淡紫色,大小约1~3cm,其中央有小黑点。从甘肃省采集到的马铃薯坏疽病26份标样中分离得到8个茎点霉属真菌... 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等。结果表明,该病害在块茎上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病斑,病斑呈土黄色至淡紫色,大小约1~3cm,其中央有小黑点。从甘肃省采集到的马铃薯坏疽病26份标样中分离得到8个茎点霉属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比对和致病性测定鉴定为同一种真菌分离物,且在症状特征、病原形态学、生化特征及ITS序列分析基础上鉴定该病原物为Phoma foveata;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35%多菌灵磺酸盐、5%菌毒清、10%苯醚甲环唑、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对马铃薯坏疽病菌抑菌能力较强,其EC50值分别为2.43×10-5,1.77×10-2,7.40×10-2,1.31×10-1和2.31×10-1μg/mL;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及分生孢子萌发率均在20℃最高;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及生长速率有差异,但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其分生孢子在pH值为3~10时均可萌发,但pH为6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本研究为国内首次详细报道该病害,该结果为甘肃省有效控制马铃薯坏疽病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疽病 PHOMA foveata 形态特征 ITS序列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甘肃省马铃薯坏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6
3
作者 文朝慧 何苏琴 荆卓琼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45,共6页
本文通过Koch’s法则以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马铃薯坏疽病进行病原鉴定。从马铃薯坏疽病标样中分离得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产生分生孢子器的腔孢纲真菌,其代表菌株GSAA-0232对马铃薯块茎具有强的致病性,用该菌接种马... 本文通过Koch’s法则以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马铃薯坏疽病进行病原鉴定。从马铃薯坏疽病标样中分离得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产生分生孢子器的腔孢纲真菌,其代表菌株GSAA-0232对马铃薯块茎具有强的致病性,用该菌接种马铃薯块茎,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坏疽病症状。该菌的培养物生成代谢物"E"(NaOH斑反应显示出特有的紫红色)。利用引物Phoma-2/Phoma-7可扩增出474bp的Phoma foveata特异条带。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GenBank登录号:JQ963624),将菌株GSAA-0232鉴定为Boeremia foveata(Foister)Aveskamp,Gruyter&Verkley。这是Boeremia foveata引起马铃薯坏疽病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坏疽病 Boeremia foveata PHOMA foveat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