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Rural Poverty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1
作者 LAN Hong-x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期27-31,61,共6页
This article offers an overview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major manifestations of the status quo of poverty in the Tibetan areas... This article offers an overview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major manifestations of the status quo of poverty in the Tibetan areas are as follows: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poverty and a large poor population; the poverty degree is high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lleviate poverty; the natural disasters are frequent and the phenomenon of poverty arising from disasters is serious. We analyze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pover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Sichuan Province as follows: firs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re incle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second, the social attitudes are stale and the religious influence is deep; thir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lags behind, the human capital inputs are short and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weak; fourth, the sta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is weakly directed at region; fifth, the Tibetan areas are facing the dilemma of choosing resources endowments 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llowing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to resolve the poverty issue in the Tibetan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underpin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reinforce organic conne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impoverished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he Tibetan areas;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nd improve self-development policy and mechanism of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driv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Tibetan areas, and update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he Tibetan areas;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Tibetan area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Tibeta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POVERTY ISSUE Self-deve
下载PDF
人工湿地处理川西北散户农村生活污水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巫小云 谢翼飞 +2 位作者 李旭东 王臣 兰书焕 《四川环境》 2023年第5期31-38,共8页
景观型人工湿地用于处理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散户农村生活污水,以补充河道生态需水和减少农村环境污染。选择在阿坝州茂县十里沟村开展现场示范应用研究,底部曝气、美人蕉与西伯利亚鸢尾等搭配种植、冬季搭建保温棚等应用于本湿地。连续7... 景观型人工湿地用于处理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散户农村生活污水,以补充河道生态需水和减少农村环境污染。选择在阿坝州茂县十里沟村开展现场示范应用研究,底部曝气、美人蕉与西伯利亚鸢尾等搭配种植、冬季搭建保温棚等应用于本湿地。连续7个月监测湿地进出水COD_(Cr)、NH^(+)_(4)-N、TN、TP等指标,分析其对当地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低温运行时,西伯利亚鸢尾等4种植物在丙二醛(MDA)含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量、酶活力等方面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COD_(Cr)、NH^(+)_(4)-N、TN和TP夏季去除率为85.07%±2.59%、97.21%±1.33%、82.30%±3.37%和65.78%±1.55%,冬季较夏季分别下降18.57%、8.14%、11.35%和7.55%。出水COD_(Cr)、NH^(+)_(4)-N和TP基本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Ⅴ类水质标准。低温下(4~9℃),美人蕉表现出较高的根系活力和污染物去除潜力,更低温度下(-3~5℃),西伯利亚鸢尾适应性、根际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较高。连续7个月的实际污水处理效果验证了景观型人工湿地处理该区域散户农村生活污水的适用性,对该类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型人工湿地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散户农村生活污水
下载PDF
川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战略与环境政策选择 被引量:8
3
作者 裴伟征 李嘉 +1 位作者 王欢 李永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7,共4页
在综合分析川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川西北生态脆弱区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定位,提出了该区域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发展战略,从构建开放式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绿... 在综合分析川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川西北生态脆弱区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定位,提出了该区域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发展战略,从构建开放式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绿色GDP制度等方面探讨了配套环境政策选择,对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机遇,促进四川各区域协调发展,保障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生态脆弱区 主体功能区 发展战略 环境政策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实行轮作休耕问题探讨——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彦伶 李渝 +4 位作者 秦松 黄兴成 张雅蓉 张文安 蒋太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7-1124,共8页
轮作休耕制度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手段,是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是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重点区域之一,贵州作为喀斯特生... 轮作休耕制度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手段,是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是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重点区域之一,贵州作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典型代表,探讨其实行轮作休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对完善该区轮作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耕地质量和耕地环境两方面分析了贵州实施轮作休耕的必要性;在剖析轮作休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实行轮作休耕存在的问题,其中最突出问题为轮作模式面积不大、特色不强,休耕为被动休耕、休耕农田不合理。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轮作休耕的措施与对策,重点探讨了不同退化类型耕地实施轮作休耕的技术路径,耕地质量优越区应发展山地高效的特色农作制度,重金属污染区宜实施多年休耕,连作障碍、面源污染及石漠化区应合理实施轮作和休耕,同时与秸秆还田、肥田作物、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相结合;最后,简要介绍了贵州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脆弱区 贵州 耕地退化 轮作休耕
下载PDF
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分析——以四川省藏区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睿 洪菊花 +2 位作者 骆华松 杜忠 魏芸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132,共8页
[目的]开展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分析,为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藏区为例,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和... [目的]开展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分析,为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藏区为例,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和测度。[结果]①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发展呈现较低水平的平稳态势,耦合度数值维持在0.0722~0.7063之间,且表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2011年则波动下降。②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指数呈逐年递增态势,数值维持在0.0295~1.0000之间。且贫困指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数值维持在0.0063~0.9954之间,但2011年则波动下降。③除2011年波动下降外,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加趋势,耦合协调度维持在0.0359~0.8394之间,且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④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呈现低水平耦合发展、耦合过渡提升至高水平耦合协调贫困滞后3个不同阶段。[结论]未来四川省藏区应以生态保护与贫困减缓为关键点和突破点,以实现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耦合协调度 贫困 四川省藏区
下载PDF
喀斯特地貌区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途径研究——以四川省珙县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庆媛 张明举 +1 位作者 涂建军 田永中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7-221,共5页
以四川省珙县为例 ,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和土地有效利用的制约因素 ,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 ,指出以退耕还林为主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森林植被 。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生态建设 土地整治 珙县 四川 土地利用 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典型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天中 王雯 +1 位作者 刘春芳 赵强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141-147,F0002,共8页
[目的]探讨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整治分区,为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典型区域甘肃省兰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保护视角,在充分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区... [目的]探讨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整治分区,为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典型区域甘肃省兰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保护视角,在充分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降雨、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等5方面选取指标因子初步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并从水资源供给、水系分布及行政区划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使用综合分析法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结果]形成了"方位+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命名的土地整治两级分区体系,二级分区较为详细。兰州市划分为7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结论]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域在土地综合整理过程中应该通过选择合理的指标体系分区进行整治。各分区应该针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等具体特征,基于生态保护视角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土地综合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综合整治分区 西北部生态脆弱区 典型区域
下载PDF
西北生态脆弱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月 王劢博 +4 位作者 杨悦 吴昌永 席北斗 王颖 李东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933-5942,共10页
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选择、处理厂选址和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观性较强、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足的问题,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耦合,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处置技术、地理气候与实际工程4个方面因素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选择、处理厂选址和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观性较强、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足的问题,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耦合,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处置技术、地理气候与实际工程4个方面因素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为例,分别对9个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技术适用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适用性综合得分前3名分别为餐厨垃圾资源化堆肥厂(73.91分)、韩家咀村生活垃圾填埋场(72.93分)、中铺子垃圾焚烧厂(72.44分);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价体系中,各影响因素权重排序为环境影响因素(0.347)>实际工程因素(0.309)>处置技术因素(0.228)>地理气候因素(0.116);③3种处理技术的环境影响潜值比较结果为:垃圾卫生填埋(0.3872)>垃圾焚烧(0.0330)>垃圾堆肥(0.0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生态脆弱区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生命周期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川西北龙门山中段石灰岩矿区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治理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明辉 贾平 +3 位作者 袁莉 郑万模 金灿海 邓国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7-189,共3页
从矿山环境生态恢复的角度对西部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中小型石灰岩矿区矿业废弃地开展了详细的研究,针对矿业废弃地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 石灰岩矿区 矿业废弃地 生态恢复 川西北
下载PDF
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郭玲霞 封建民 孙铂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235-241,共7页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感知对意识的路径系数为0.50(t=3.31),感知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3.35),意识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2.82)。[结论]农民对于区域环境变化的感知度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农民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环境感知、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感知 生计资本 陕北生态脆弱区
下载PDF
裂叶沙参分布区域和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调查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09-217,共9页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lobophylaHong)已发现的天然分布区在四川西北部金川县的安宁、曾大、卡撒、马尔邦、观音桥五个乡,分布面积估计不超过5000km2,根据文献记载和50年代采集的标本分析,...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lobophylaHong)已发现的天然分布区在四川西北部金川县的安宁、曾大、卡撒、马尔邦、观音桥五个乡,分布面积估计不超过5000km2,根据文献记载和50年代采集的标本分析,裂叶沙参的分布区正在缩小。裂叶沙参以有性生殖为主,在外界干挠和春旱严重的条件下也营无性生殖。在海拔2700m以下地区,裂叶沙参星散分布,生长发育不良,年龄结构老化,种群呈衰退趋势。在较为适生的海拔区间(2700-2900m),裂叶沙参生长正常,花果产量高,年龄结构合理。在海拔2900m以上地区,裂叶沙参分蘖数、花果量减少,个体寿命缩短。裂叶沙参所处群落可分为山杨、山棉花林;旱生多刺灌丛或灌丛;旱生灌草丛;和旱生草丛。裂叶沙参种群在各群落中均为伴生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裂叶沙参 生物学生态学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以广安市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魏晋 邓良基 +2 位作者 谭宏 胡燕 王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4,共7页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分析了影响其安全性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具体指标的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安市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生...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分析了影响其安全性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具体指标的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安市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近10年来,广安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到2006年基本保持预警状态,土地利用的安全状况不稳定,有必要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 模糊物元模型 广安市
下载PDF
青海藏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度评价研究——以三江源生态功能区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爱儒 高新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对青海藏区三江源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根据该地区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大量相关数据构建三江源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度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评价,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强保护意识、转变发展方... 对青海藏区三江源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根据该地区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大量相关数据构建三江源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度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评价,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强保护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藏区 重要生态功能区 生态脆弱度评价 三江源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生态脆弱地区的煤炭工业区域性规划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双明 范立民 +2 位作者 黄庆享 申涛 苗霖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24,共3页
论述了陕北侏罗纪煤田矿区总体规划和采矿权批设的缺陷,提出了进行区域性煤炭工业大规划问题,建议在保护合理生态水位埋深条件下,规划开采区域,确定采煤方法,建设绿色矿区。
关键词 煤炭规划 生态脆弱矿区 陕西省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响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晨 熊康宁 +1 位作者 李晓娜 刘龙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9-23,共5页
为了评估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效果,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关岭一贞丰花江为例,利用经济和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恢复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揭示生态恢复的响应机制,探讨喀斯特石... 为了评估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效果,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关岭一贞丰花江为例,利用经济和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恢复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揭示生态恢复的响应机制,探讨喀斯特石漠化区经济可持续的生态恢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3个示范区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其多样性显著改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显示3个示范区2005~2007年的生态赤字分别下降0.059、0.211和0.142hm^2/人,生态压力指数(腰卯)分别下降0.13、0.137和0.29,每万元生态足迹2005~2007年分别下降0.352、0.538和0.365。结果显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提高了示范区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承载率下降,经济活动对生态生产性空间的占用减少,可持续性潜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综合治理 示范区 生态足迹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 贵州省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瑜琦 王雯 李建林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5年第6期24-31,共8页
基于甘肃省榆中县1996年土地详查电子数据库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分析该区域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耕地转入转出变化。结果表明:从变化总量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交... 基于甘肃省榆中县1996年土地详查电子数据库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分析该区域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耕地转入转出变化。结果表明:从变化总量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交通水域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草地、园地面积减少;从空间分布看,中部农耕条件较好乡镇的耕地被建设用地和林地挤占现象显著,耕地增加区域集中在北部干旱山区及南部二阴山区;从不同坡度等级区域看,小于15°区域内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显著,大于15°区域内尽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推进,但仍有部分经济落后乡镇存在坡耕地面积增加现象。可见,在耕保、城镇化和生态工程的三重压力下,如何保证耕地占补中的数量质量同平衡、如何保护高质量耕地不被挤占、如何合理确定区域退耕林草结构比例都是生态脆弱区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格局 坡度 甘肃榆中
下载PDF
鲁西北覆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与技术探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庞绪贵 姜相洪 +2 位作者 季顺乐 王存龙 杨海霞 《山东地质》 2003年第2期21-25,共5页
为促进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查清该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迫切需要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鲁西北覆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以区域地球化学方法为主体,结合土壤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地质、计算机技术等多学... 为促进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查清该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迫切需要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鲁西北覆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以区域地球化学方法为主体,结合土壤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地质、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该区的区域农业、城市、主要名特优产区、主要地方病流行区等地域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进行评价;建立鲁西北覆盖区多层次生态地球化学信息系统,为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区域生态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调查方法 调查技术 营养元素 生态环境 信息系统 山东 覆盖区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农地“非农化”生态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柏松 赵兵 吴定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331-337,共7页
农地"非农化"过程会使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发生显著变化.以川西北民族地区为对象,基于该区2005和2015年遥感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赋值法,研究农地"非农化"转变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 农地"非农化"过程会使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发生显著变化.以川西北民族地区为对象,基于该区2005和2015年遥感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赋值法,研究农地"非农化"转变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研究区农用地生态价值由1 013.54×10~8元/a增加到1 222.08×10~8元/a,10年间生态服务总价值上升208.54×10~8元.农用地结构改变是该区生态服务价值上升的最主要因素.农用地中林地和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显著大于建设用地和其他农地类型.林地面积上升使生态服务价值增加281.82×10~8元,草地面积锐减导致其生态价值下降73.24×10~8元.该时期建设用地面积上升0.06×10~5 hm^2,上升率达46.15%,但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量仅0.34×10~8元/a,对区域生态服务总价值影响不大.研究表明,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林地面积的大幅增长,对维持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生态价值 生态评估 川西北民族地区
下载PDF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水土保持对策研究——以怒江州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旺舟 董锁成 +1 位作者 武友德 罗仁波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67,共3页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地质地貌、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有利于水土流失。受"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人类及其经济活动沿河展布或分布于山间盆地,陡坡垦殖、砍伐森林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河谷区...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地质地貌、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有利于水土流失。受"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人类及其经济活动沿河展布或分布于山间盆地,陡坡垦殖、砍伐森林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河谷区和两岸山间盆地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对改善怒江州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严峻挑战。怒江州的水土保持对策是:大力发展林业及相关产业;结合林草植被恢复,加快畜牧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粮食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 纵向岭谷区 生态脆弱区 怒江州 滇西北
下载PDF
川西北藏区生态扶贫特征与持续运行探究——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壤塘县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沈茂英 杨程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9-145,共7页
深度贫困地区中的四川藏区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地理空间上全域重合,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大任务同时并存,不仅面临着"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等问题,还是长江及其主要干支流、黄河上游干支流的水源涵养区、... 深度贫困地区中的四川藏区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地理空间上全域重合,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大任务同时并存,不仅面临着"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等问题,还是长江及其主要干支流、黄河上游干支流的水源涵养区、西南原始林核心区和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壤塘县,既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县,还是大渡河源生态保护红线区。针对壤塘县人-地-资源环境特征,对壤塘县生态扶贫类型与运行特征进行梳理,对生态扶贫持续性进行系统反思,以期服务于壤塘类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藏区 生态扶贫 运行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