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3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mospheric Free Modes and Subtropical High 被引量:1
1
作者 陶丽 陆维松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5年第1期44-51,共8页
By numerically solving the unforced and inviscid nonlinear barotropic vorticity equation through the quasi-Newton method, the steady free modes are obtained, which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real flow fields, and their s... By numerically solving the unforced and inviscid nonlinear barotropic vorticity equation through the quasi-Newton method, the steady free modes are obtained, which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real flow fields, and their scatter diagram of (ψ, q) display segmented linear or nonlinear relations. From this scheme a range of free modes have been achieved, each corresponding to one of the atmospheric flow fields. In the study of chang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as revealed by free modes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west-extension/northward jump and east-movement/southward withdrawal of WPSH for the free mode occur 5-10 days ahead of the changes in the high as shown in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Besides, a standard mode technique i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free modes, indicating that the faster the instable mode grows, the closer it comes to a quasi-steady state. Especially, the instable mode with its quasi-steady state growing the fastest bears a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high in steady intensification, lea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persistent strengthening of the high is likely to be caused by the instable free modes with the fastest growth that are of quasi-steady state, or experience long-period low-frequency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 mode western-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STABILITY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and Flow Modes of Vertical Taylor-Couette System with Free Surface
2
作者 Takashi Watanabe Yorinobu Toya Shota Hara 《World Journal of Mechanics》 2014年第3期90-96,共7页
We have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flow modes of Taylor-Couette system consisting of coaxial two cylinders with vertical axes. The inner cylinder rotates and the outer cylinder and the bottom end ... We have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flow modes of Taylor-Couette system consisting of coaxial two cylinders with vertical axes. The inner cylinder rotates and the outer cylinder and the bottom end of the cylinders remain stationary. The upper top boundary is the free surface of the working liquid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cylinders and it contacts with the air. While this flow appears in fluid machinery and chemical reactors and includes industrial interests, it also contains problems of fluid mechanics, which is about the behavior of the free surface in the rotating field. In this paper, we concretely show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one cell mode flow and the three cell mode flow at a small aspect ratio. We also represent the bifurcation diagram of the flow at the moderate aspect ratio about 5.5.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flow is rest in the initial state, and the inner cylinder is linearly or suddenly accelerated to attain a flow with a prescribed Reynolds number. When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ner cylinder is high, an imperfect bifurcation occurs and the flows of the secondary modes emerge.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 the flow first has many vortices and then some of the vortices collapse and the final stable flow arises. The loci of the normal five cell mode, the anomalous six cell mode and the secondary seven cell mode are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Couette SYSTEM VERTICAL Cylinders free Surface Flow mode mode Transition BIFURCATION
下载PDF
Failure Modes of Lead Free Solder Bumps Formed by Induction Spontaneous Heating Reflow
3
作者 Mingyu LI Hongbo XU +1 位作者 Jongmyung KIM Hongbae KIM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1-67,共7页
shear 失败模式和 Sn3.5Ag andSn3.0Ag0.5Cu 的各自的失败机制无铅焊接在正式就职 spontaneousheating 形成的 Au/Ni/Cu metallization 上颠簸回流过程在 120 °C for0,1,4,9 和 16 d.Different 在老化以后通过shear 测试被调... shear 失败模式和 Sn3.5Ag andSn3.0Ag0.5Cu 的各自的失败机制无铅焊接在正式就职 spontaneousheating 形成的 Au/Ni/Cu metallization 上颠簸回流过程在 120 °C for0,1,4,9 和 16 d.Different 在老化以后通过shear 测试被调查了典型砍失败行为在 loadingcurves 被发现了(砍力量对排水量) .From thefracture 表面和剖面图的界面的形态学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自加热重熔 无铅焊料 焊球凸点 成型 剪切试验 破坏模式
下载PDF
Defect-free surface of quartz glass polished in elastic mode by chemical impact reac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文强 关朝亮 李圣怡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438-4444,共7页
Removal of brittle materials in the brittle or ductile mode inevitably causes damaged or strained surface layers containing cracks, scratches or dislocations. Within elastic deformation, the arrangement of each atom c... Removal of brittle materials in the brittle or ductile mode inevitably causes damaged or strained surface layers containing cracks, scratches or dislocations. Within elastic deformation, the arrangement of each atom can be recovered back to its original position without any defects introduced. Based on surface hydroxylation and chemisorption theory,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 of quartz glass in the elastic mode is analyzed to obtain defect-free surface. Elastic contact condition between nanoparticle and quartz glass surface is confirmed from the Hertz contact theory model. Atoms on the quartz glass surface are removed by chemical bond generated by impact reaction in the elastic mode, so no defects are generated without mechanical proces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a numerically controlled system for nanoparticle jet polishing, and one flat quartz glass was polished in the elastic mode. Results show that scratches on the sample surface are completely removed away with no mechanical defects introduced, and microroughness(Ra) is decreased from 1.23 nm to 0.47 nm. Functional group Ce — O — Si on ceria nanoparticles after polishing was detected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by FTIR, XRD and XPS spectra analysis from which the chemical impact reaction is valid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化学反应 石英玻璃 光弹性 无缺陷 纳米粒子 材料去除机理 数字控制系统 脆性材料
下载PDF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on operated in the magnetron-motion-free mode of a combined trap
5
作者 Min Yan Xiwen Zh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2期115-117,共3页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on confined in a MMFM operation point of a combined trap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in a non_MMFM poin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both for the ion produced within a combined trap or inje...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on confined in a MMFM operation point of a combined trap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in a non_MMFM poin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both for the ion produced within a combined trap or injected from an external source into the trap. It turns out that the MMFM working point can provide better trapping condition for the ions with stronger localization and higher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ED TRAP magnetron_motion_free mode ION confinement.
全文增补中
深部煤层气游离气饱和度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6
作者 石军太 曹敬添 +9 位作者 徐凤银 熊先钺 黄红星 孙政 贾焰然 马淑蕊 郑浩杭 邓婷 李靖 李相方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6,共13页
近几年全国深部煤层气基于精细地质研究和水平井多段加砂压裂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井日产气量高达十万方,给煤层气产业重新树立了信心。但是,由于深部煤储层处于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孔隙压力、低渗透率的复杂地质环境,不同深度煤储层典型... 近几年全国深部煤层气基于精细地质研究和水平井多段加砂压裂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井日产气量高达十万方,给煤层气产业重新树立了信心。但是,由于深部煤储层处于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孔隙压力、低渗透率的复杂地质环境,不同深度煤储层典型参数和煤层气赋存方式的分布特征以及对储量和产量的影响亟需揭示。基于Langmuir等温吸附式、亨利定律及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吸附层和溶解气的影响,建立了深部煤层气游离气饱和度计算模型;以国内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藏为例,分析不同深度深部煤层气赋存方式及分布特征,并评价游离气饱和度对深部煤层气储量、产量与合理配产的影响。研究认为:当煤层埋深大于溶解饱和对应的深度,游离气才会出现,且随着埋深的增加,游离气饱和度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目标区块埋深1875 m处才出现游离气,在埋深2800 m处游离气饱和度高达90%,游离气的占比高达17.3%。游离气饱和度对深部煤层气储量计算、产气特征和合理配产影响很大,随着游离气饱和度的增大,煤层气储量线性增大,累产气量持续上升但后期上升幅度逐渐变缓,深部煤层气井最优配产增加,井底流压下降速度加快,压裂改造区的内外压差降低,未改造区动用程度增加。目标区块主力开发煤层埋深位于2100~2300 m,游离气饱和度介于48%~68%,游离气占比介于10%~13%,建议气井合理配产介于(4~10)×10^(4)m^(3)/d。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煤层气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赋存方式 游离气饱和度 储量评价 产气规律 合理配产
下载PDF
PMSM无模型滑模转速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
7
作者 王巍 王鹏程 侯利民 《电力电子技术》 2024年第1期18-22,48,共6页
针对传统永磁电机调速系统易受到参数摄动影响而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无模型滑模转速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策略。首先用参数摄动下的PMSM调速系统数学模型归纳出系统对应的超局部... 针对传统永磁电机调速系统易受到参数摄动影响而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无模型滑模转速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策略。首先用参数摄动下的PMSM调速系统数学模型归纳出系统对应的超局部模型,然后结合无差拍预测控制思想设计了电流环控制器,采用两步预测算法解决了传统无差拍算法存在的延时问题,并且提出校正算法进一步抑制实际的预测误差;利用变速率指数滑模趋近率设计了新型无模型滑模速度控制器,减弱抖振的同时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并设计ESO对参数失配和扰动进行估计和补偿。最后,通过仿真与半实物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无模型滑模转速 扩张状态观测器
下载PDF
重大节假日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研究
8
作者 何永明 张磊 +2 位作者 魏堃 曹剑 王锦扬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为优化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选取出行者变量、出行方式相关变量和行程特性变量作为效用变量,构建了出行方式位于上层、出行距离位于下层的NL模型。利用弧弹性法分析不同收费标准和收费里程条件下出行者的行为特性,并利用场景仿真评... 为优化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选取出行者变量、出行方式相关变量和行程特性变量作为效用变量,构建了出行方式位于上层、出行距离位于下层的NL模型。利用弧弹性法分析不同收费标准和收费里程条件下出行者的行为特性,并利用场景仿真评价多种收费组合对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收费标准,汽车出行比例会显著降低,且高速铁路承担了大部分的转移交通量。随着收费里程的增加,出行者逐渐倾向于出行成本较小的普通铁路。对长距离出行收费可以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缓解节假日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假日出行 免费政策 Nested Logit模型 出行方式 场景仿真
下载PDF
典型水深与海底介质条件下的OBC/OBN多分量地震数据波型特征
9
作者 王腾飞 刘学义 程玖兵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60,共16页
海底电缆或海底节点(OBC/OBN)多分量地震是开展海上复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地震波与自由表面及海底界面的互相作用,海底多分量地震记录中波型成分十分复杂。调查其中各类信号与噪声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可为后续数据处理与... 海底电缆或海底节点(OBC/OBN)多分量地震是开展海上复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地震波与自由表面及海底界面的互相作用,海底多分量地震记录中波型成分十分复杂。调查其中各类信号与噪声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可为后续数据处理与解释提供关键依据。针对海底多分量地震观测条件下潜在的波场信号,按照不同水深与典型海底沉积物性质构建代表性的弹性参数模型,利用谱元法合成OBC/OBN多分量地震记录,分析各类波型成分的表现特征,揭示水深和海底介质特性对波场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通过与东海浅水区和南海深水区海底地震仪(OBS)采集的实际地震数据的对比分析,确认了水深与海底介质条件对表面多次波与海底界面波的调控机理,为海底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与技术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多分量地震 海底界面效应 P-S模式耦合 自由表面多次波 海底地震仪 OBC/OBN
下载PDF
小型双缸往复式压缩机噪声模拟与实验
10
作者 罗忠福 李惠林 +1 位作者 李家俊 何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66,共7页
针对制氧机用小型双缸往复式压缩机噪声过大的问题,通过Fluent气动仿真与LMS Virtual.Lab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块联合模拟仿真,求解出压缩机压力脉动和轴承激励。以结构自由模态为基础,添加压力脉动和轴承激励为边界条件,并结合声振耦合理论... 针对制氧机用小型双缸往复式压缩机噪声过大的问题,通过Fluent气动仿真与LMS Virtual.Lab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块联合模拟仿真,求解出压缩机压力脉动和轴承激励。以结构自由模态为基础,添加压力脉动和轴承激励为边界条件,并结合声振耦合理论,得到双缸压缩机的离散噪声分布及声压级云图。研究结果表明:决定压缩机噪声值的波峰频率为800、2 500和3 100 Hz,与固体模态频率相近;通过改变结构刚度可降低压缩机波峰噪声。研究结果可为小型往复式压缩机的噪声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缸压缩机 压力脉动 声振耦合 自由模态 降噪措施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无模型自适应滑模补偿预测控制
11
作者 刘慧博 张翀 黄前柱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1,共7页
针对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应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时依赖电机数学模型参数,当电机运行过程中参数变化时,引起控制器参数与电机参数失配,导致系统控制性能降低。提出一种无模型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利用系统输入输出数据... 针对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应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时依赖电机数学模型参数,当电机运行过程中参数变化时,引起控制器参数与电机参数失配,导致系统控制性能降低。提出一种无模型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利用系统输入输出数据和时变的伪偏导数建立预测模型;又由于无模型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没有反馈校正环节,易受外部扰动的影响,设计一种新型高阶滑模补偿器作为校正部分,以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且抑制滑模自身的抖振,最后MATLAB仿真验证了无模型自适应高阶滑模补偿预测控制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控制 无模型自适应预测控制 高阶滑模补偿器
下载PDF
基于国际原子能机构277和381报告对直线加速器双模式光子线和电子线输出量校准研究
12
作者 景周 陈幼芬 +3 位作者 程杭 蔡佳彬 张磊 康德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基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TRS 277和TRS 381《高能电子束和光子束中使用平行电离室的国际剂量测定操作规范》报告,校准加速器配置的不同档能量射线水中的吸收剂量,确保临床放疗中直线加速器输出剂量的精确性。方法:采用Elekta Infi... 目的:基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TRS 277和TRS 381《高能电子束和光子束中使用平行电离室的国际剂量测定操作规范》报告,校准加速器配置的不同档能量射线水中的吸收剂量,确保临床放疗中直线加速器输出剂量的精确性。方法:采用Elekta Infinity直线加速器,光子线能量6 MV分别为均整(FF)模式和非均整(FFF)模式;电子线能量分别为4、6、8、10、12和15 MeV。根据IAEATRS277和TRS381报告,使用PTW剂量仪、PTW30013指型电离室和PTW34001平行板电离室分别进行光子线和电子线水中输出剂量的校准,对各步骤的误差进行分析,对比采用不同标准对直线加速器的输出量水中校准的准确性。结果:6 MV的FF模式和FFF模式光子线在水中最大剂量点处的输出量分别为1.003和1.008 cGy/MU;4、6、8、10、12和15 MeV的电子线每档能量在水中最大剂量点处的输出量分别为1.003、1.002、0.998、0.999、1.000和1.003 cGy/MU。每档能量的射线在水中最大剂量点处的输出量校准为1 MU对应1 cCy,误差<1%。结论:根据IAEA TRS277号和TRS381号报告对直线加速器的输出剂量在水中进行校准,可以保证直线加速器的输出剂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量校准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TRS277和TRS381报告 电子线 光子线 均整模式 非均整模式
下载PDF
近地单质量块Drag-Free卫星自适应控制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晓光 曹喜滨 +1 位作者 张锦绣 施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实现Drag-Free卫星中卫星本体对内部质量块的高精度跟踪,首先推导了近地环境下卫星与质量块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影响二者相对运动的主要干扰源,针对单质量块Drag-Free卫星的位移模式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器,适用于卫星质量和... 为了实现Drag-Free卫星中卫星本体对内部质量块的高精度跟踪,首先推导了近地环境下卫星与质量块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影响二者相对运动的主要干扰源,针对单质量块Drag-Free卫星的位移模式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器,适用于卫星质量和空间干扰为定常或慢变未知量的情况,且在卫星质量和外部干扰为未知常值的假设下,控制器能够保证卫星对质量块跟踪误差的全局渐近收敛,最后给出了仿真场景以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g-free卫星 位移模式 自适应控制 参数估计 干扰补偿
下载PDF
基于自抗扰理论的欠驱动AUV无模型自适应路径跟踪控制
14
作者 付少波 关夏威 张昊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4年第2期328-336,375,共10页
面向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精准回收的任务需求,针对AUV运动中模型不确定性、易受环境干扰导致的路径跟踪精度不足的问题,从无模型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AUV的基于自抗扰控制理论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ADRC-MFAC)算法。该算法针对... 面向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精准回收的任务需求,针对AUV运动中模型不确定性、易受环境干扰导致的路径跟踪精度不足的问题,从无模型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AUV的基于自抗扰控制理论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ADRC-MFAC)算法。该算法针对2阶系统模型特性,结合视线角制导重新设计控制输入准则函数对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进行了改进,解决了MFAC只适用于自衡系统的问题。引入跟踪微分器对期望信号进行指令平滑,考虑未知复合干扰的影响设计了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在控制器中对估计扰动进行补偿,并证明了所提控制器的稳定性,提升了系统鲁棒性。在同样的干扰情况下,文中控制方案相比传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抗干扰能力提升了42.37%,控制精度提高了45%,表明ADRC-MFAC能够明显改善AUV的抗干扰性能,提高路径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水下航行器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路径跟踪 自抗扰
下载PDF
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的视觉伺服
15
作者 彭宗玉 黄开启 +1 位作者 苏建华 王丽丽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传统的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技术需要已知机器人精确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以及机器人的手-眼参数。然而,由于机器人建模、手-眼标定等过程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很难精确获得视觉伺服控制模型,从而影响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精度和收敛速度。... 传统的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技术需要已知机器人精确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以及机器人的手-眼参数。然而,由于机器人建模、手-眼标定等过程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很难精确获得视觉伺服控制模型,从而影响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精度和收敛速度。针对这一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MFAC)的机器人视觉伺服技术。利用视觉伺服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数据,实现自适应视觉伺服控制,即通过MFAC在线估计机器人伺服控制器中的雅各比矩阵,并结合滑模控制器,实现机器人对目标的快速精确跟踪。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系统参数变化引起的未知扰动情况下仍能保证伺服控制器平稳收敛,并且能够减小视觉跟踪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伺服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滑模控制
下载PDF
离散侧向平移支撑圆弧拱的自由振动分析
16
作者 陈隆凯 蔡勇 +1 位作者 吕晓勇 谢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5-285,共11页
拱通常采用离散侧向平移支撑增加其面外稳定性,而离散侧向平移支撑会产生振型耦合效应,显著影响拱的振动特性。为研究等间距离散侧向平移支撑对两铰圆弧拱自由振动的影响,通过假定拱的耦合振型,基于Hamilton原理求解离散侧向平移支撑圆... 拱通常采用离散侧向平移支撑增加其面外稳定性,而离散侧向平移支撑会产生振型耦合效应,显著影响拱的振动特性。为研究等间距离散侧向平移支撑对两铰圆弧拱自由振动的影响,通过假定拱的耦合振型,基于Hamilton原理求解离散侧向平移支撑圆弧拱的自振频率,并与有限元数值结果比较。同时,还探究了拱的面外长细比、圆心角以及侧向支撑的数量和位置对拱的临界刚度及最大基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假定的耦合振型可以描述复杂的离散侧向平移支撑拱的弯扭振型,并能准确预测拱的自振频率和支撑临界刚度。侧向平移支撑拱的基频随支撑刚度的增加呈现多种增长模式,根据振型变化情况将其划分为第1类、过渡和第2类增长模式,不同增长模式之间的转换取决于拱的面外长细比、拱的圆心角、支撑数量以及支撑位置。当拱的面外长细比和拱的圆心角的组合靠近第1类增长模式和其他增长模式的分界线时,拱的支撑临界刚度和最大基频显著增大。支撑位置靠近两端翼缘时可能会改变拱的基频振型,但支撑位置在剪切中心附近时,拱的基频最大。拱基频在第1类增长模式时,支撑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拱的最大基频,在过渡增长模式时,支撑数量的增加对最大基频的影响减弱,而在第2类增长模式下,拱的最大基频随支撑数量的增加基本不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弧拱 自由振动 侧向支撑 临界刚度 振型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超螺旋滑模观测器的三相Vienna整流器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17
作者 汪凤翔 杨奥 +2 位作者 于新红 张祯滨 王高林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9-1870,共12页
三相Vienna整流器具有不需要考虑开关死区、可靠性高等优点,但参数易受外部扰动影响而导致控制性能下降。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超螺旋滑模观测器的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ASTSMO-MFPCC)。首先,通过分析三相Vienna整流... 三相Vienna整流器具有不需要考虑开关死区、可靠性高等优点,但参数易受外部扰动影响而导致控制性能下降。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超螺旋滑模观测器的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ASTSMO-MFPCC)。首先,通过分析三相Vienna整流器参数失配数学模型,构建不依赖系统物理参数的超局部模型。其次,设计超螺旋滑模观测器估计超局部模型中的动态部分,有效抑制系统扰动影响。同时,设计自适应增益,动态调整超螺旋滑模观测器参数,解决增益选择难题。最后,构建离散化预测模型和成本函数,实现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算法。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动稳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ENNA整流器 超螺旋滑模观测器 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下载PDF
基于超局部化时间序列的永磁同步电机无模型预测电流滑模控制策略
18
作者 魏尧 柯栋梁 +2 位作者 黄东晓 汪凤翔 张祯滨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2-1032,共11页
在复杂环境、多变负载工况中,由于时变电感参数、磁场耦合、铁心饱和等影响,电机控制精度及可靠性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该文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反映电机电压、电流等状态变量之间关系,消除传统参数化建模的影响,提出基于超局部化时... 在复杂环境、多变负载工况中,由于时变电感参数、磁场耦合、铁心饱和等影响,电机控制精度及可靠性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该文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反映电机电压、电流等状态变量之间关系,消除传统参数化建模的影响,提出基于超局部化时间序列的无模型预测电流滑模控制(SMC)方法。该方法将时间序列数据驱动模型超局部化,提升传统超局部模型精度,并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法(RLS)在线估计和更新模型中全部待定系数,实时精准响应当前系统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超局部时间序列模型,生成滑模控制函数,并设计Lyapunov方法验证函数趋近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提出方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更优的电流质量和较低的系统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模型滑模控制 超局部化时间序列模型 递归最小二乘算法 数据驱动模型
下载PDF
篮球比赛中罚球命中率的影响因素与提升方式研究
19
作者 王凯 王文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6期23-26,共4页
作为一项普及率较高的运动项目,篮球比赛备受人们喜爱,在比赛过程中罚球命中率对比赛得分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尤其是在对抗激烈、比分差距小的情况下,罚球命中率就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但罚球命中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运... 作为一项普及率较高的运动项目,篮球比赛备受人们喜爱,在比赛过程中罚球命中率对比赛得分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尤其是在对抗激烈、比分差距小的情况下,罚球命中率就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但罚球命中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运动员体能、心理、技术水平及比赛环境等,所以要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罚球命中率。该文主要对篮球比赛中罚球命中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训练方式,为提高篮球运动员的罚球命中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球比赛 罚球命中率 影响因素 训练方式
下载PDF
某航空密封件波形弹簧模态分析
20
作者 袁红彬 田井文 陈康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2期11-15,共5页
该项目以0Cr17Ni7Al不锈钢波形弹簧为研究对象,利用CATIA软件进行建模并导入ABAQUS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其0~12阶模态特性。基于实际压缩高度分析受力情况的波形弹簧自振频率,并对2种自由态以及工作状态的弹簧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 该项目以0Cr17Ni7Al不锈钢波形弹簧为研究对象,利用CATIA软件进行建模并导入ABAQUS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其0~12阶模态特性。基于实际压缩高度分析受力情况的波形弹簧自振频率,并对2种自由态以及工作状态的弹簧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到固有频率的数据以及振形图。为不同情况下弹簧种类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波形弹簧 模态 自由态 约束态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