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C-IMS技术分析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的差异 被引量:3
1
作者 夏纯凤 吴苏喜 +2 位作者 王彦心 张科红 袁成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5,共5页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含量分别为62.62%和70.52%;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成分差异主要在于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湿提油茶籽油的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高于热榨油茶籽油,糠醛含量(1.96%)远低于热榨茶籽油(11.1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样品间相似度分析比较,两种工艺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差异明显。湿提油茶籽油可能具有比热榨油茶籽油更柔和的风味和更安全的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提 热榨 油茶籽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差异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山茶油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施堂红 刘晓政 +1 位作者 严晓丽 占元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2,共4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压榨法和浸出法对山茶油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不同加工工艺过程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压榨山茶油毛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27.1 mg/100 g,压榨成品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25.4 mg/100 g...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压榨法和浸出法对山茶油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不同加工工艺过程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压榨山茶油毛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27.1 mg/100 g,压榨成品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25.4 mg/100 g,压榨精炼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19.3 mg/100 g;浸出山茶油毛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17.9 mg/100 g,浸出精炼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14.3 mg/100 g。通过对不同加工工艺的山茶油毛油和成品油、精炼油中α-维生素E的比较可知,加工过程会使α-维生素E的含量减少,但α-维生素E的保留率都在71%以上;压榨成品油中α-维生素E含量明显高于浸出精炼油中α-维生素E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α-维生素E 压榨 浸出 精炼油
下载PDF
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郝泽金 吴苏喜 +2 位作者 蒋明芳 管业圣 冯宗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3,共5页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量活性成分(维生素E、维生素K_(1)、角鲨烯、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油茶籽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影响不大;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剥壳-烘干处理油茶鲜果在油茶籽油的酸值、多环芳烃、维生素E、角鲨烯指标上较其他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优势。综上,采用剥壳-烘干对油茶鲜果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茶籽油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鲜果 堆沤 剥壳 烘干 低温压榨油茶籽油 活性成分
下载PDF
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奉美桃 刘千千 +3 位作者 刘智辉 夏楠 肖新生 蒋黎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3,共9页
为了对油茶籽高值化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和高附加值山茶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以油茶籽为实验材料,未经任何预处理的油茶籽作为对照组,直接进行压榨制油,研究微波(800 W,4 min)、烘烤(140℃,30 min)、焙炒(120℃,1 h)和红外(150℃,55 min)... 为了对油茶籽高值化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和高附加值山茶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以油茶籽为实验材料,未经任何预处理的油茶籽作为对照组,直接进行压榨制油,研究微波(800 W,4 min)、烘烤(140℃,30 min)、焙炒(120℃,1 h)和红外(150℃,55 min)预处理技术对油茶籽出油率,压榨山茶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甾醇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微波、烘烤、焙炒和红外预处理使油茶籽的出油率分别提高了5.92、3.52、2.93、3.86百分点;不同预处理组山茶油的酸值(KOH)在0.20~2.00 mg/g之间,过氧化值在0.98~2.07 mmol/kg之间,均在山茶油国家标准范围内;4种预处理技术对山茶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4种预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茶油中总甾醇含量,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微小;5组山茶油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含量均最高;5组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别较大,预处理技术可丰富山茶油特征风味物质种类,使山茶油整体风味由清淡的油脂香转变为浓烈的油脂香和坚果香。综上,4种预处理技术在不影响压榨山茶油品质的基础上,可提高出油率和山茶油整体风味,从省时、高效率角度考虑,微波为最佳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烘烤预处理 焙炒预处理 红外预处理 压榨山茶油 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8
5
作者 聂明 杨水平 +2 位作者 姚小华 方学智 王亚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萃取 低温压榨 油茶籽油 理化性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5
6
作者 方学智 姚小华 +1 位作者 王开良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μg/g和2.87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水酶法 压榨法 浸出法 品质
下载PDF
脱壳冷榨生产纯天然油茶籽油 被引量:36
7
作者 胡健华 韦一良 +1 位作者 何东平 刘尧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9,共4页
在借鉴油菜籽脱皮冷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茶籽的化学组成特点确定了油茶籽综合加工工艺,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对生产工艺过程、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对得到的脱壳冷榨油茶籽油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酸值外其他... 在借鉴油菜籽脱皮冷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茶籽的化学组成特点确定了油茶籽综合加工工艺,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对生产工艺过程、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对得到的脱壳冷榨油茶籽油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酸值外其他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脱壳 冷榨 油茶籽油
下载PDF
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郭少海 杜孟浩 +2 位作者 罗凡 王亚萍 费学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16,共4页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质量稍优;品质较差油茶籽分别采用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压榨油品质相当;3种压榨工艺中,压榨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其次是单螺旋压榨,最高的是液压压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压榨 油茶籽油 品质
下载PDF
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郭少海 刘瑞新 +4 位作者 罗凡 费学谦 王亚萍 姚小华 叶小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共5页
介绍了浓香油茶籽油的概念,研究了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对其挥发性成分、微营养成分、出油率以及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压榨原料油茶籽仁含壳率、含水率、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的研究试验,得出浓香油茶籽油较适宜的加工工艺条件为:... 介绍了浓香油茶籽油的概念,研究了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对其挥发性成分、微营养成分、出油率以及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压榨原料油茶籽仁含壳率、含水率、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的研究试验,得出浓香油茶籽油较适宜的加工工艺条件为:油茶籽仁含壳率20%~30%,含水率4.5%~6.0%,炒籽温度130~140℃,炒籽时间30~40 min;在此条件下浓香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总酚、维生素E、角鲨烯及β-谷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93.63、18.70、15.55、36.56 mg/100 g,酸值(KOH)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0.99 mg/g、0.06 mmol/kg,出油率最高可达38%,香味最好。感官评价表明,影响浓香油茶籽油加工的主要因素是炒籽温度,其次是炒籽时间、含水率和含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油茶籽油 螺旋压榨 挥发性成分 微营养成分
下载PDF
香花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秦荣秀 文超 +3 位作者 杨漓 李桂珍 覃杰 马锦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11,共6页
以香花油茶籽为原料,开展油茶籽压榨工艺的改进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香花油茶籽含水率、炒仁温度、炒仁时间、蒸粉时间和包饼厚度对香花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确定改进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含壳率10%,香花油茶籽含水率10.3%,炒仁温度15... 以香花油茶籽为原料,开展油茶籽压榨工艺的改进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香花油茶籽含水率、炒仁温度、炒仁时间、蒸粉时间和包饼厚度对香花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确定改进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含壳率10%,香花油茶籽含水率10.3%,炒仁温度150℃,炒仁时间45 min,蒸粉温度100℃,蒸粉时间15 min,包饼厚度6 cm。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香花油茶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0.06%,不溶性杂质含量0.04%,酸价(KOH)0.85 mg/g,过氧化值0.17 g/100 g,维生素E、角鲨烯、总黄酮和茶多酚的含量分别为20.92、21.08、2.12、71.27 mg/100 g,均优于传统压榨香花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符合GB/T 11765—2018一级油茶籽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花油茶 油茶籽油 压榨 品质
下载PDF
冷榨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玉洁 祝华明 +2 位作者 陈中海 黄立超 沈建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2-45,共4页
以普通油茶果为原料,去壳后通过冷榨机机械压榨,得到冷榨油茶籽油,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采用Rancimat法分析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冷榨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99%,其中油酸72.48%,亚油酸6.97%,α-亚麻酸2.22%... 以普通油茶果为原料,去壳后通过冷榨机机械压榨,得到冷榨油茶籽油,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采用Rancimat法分析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冷榨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99%,其中油酸72.48%,亚油酸6.97%,α-亚麻酸2.22%;诱导期的对数与温度之间呈线性相关;在抗氧化剂添加量相等的情况下,TBHQ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是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使用100 mg/kg TBHQ+200 mg/kg迷迭香提取物作为冷榨油茶籽油的抗氧化剂,可使冷榨油茶籽油在120℃的诱导期延长1.88倍,抗氧化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 油茶籽油 脂肪酸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7种低温冷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氧化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中海 肖仁显 +1 位作者 沈建福 陈秋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4-38,共5页
分析了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攸县油茶、越南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浙江红花油茶、大果红花油茶7种山茶属植物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及其低温冷榨油主要理化性质、氧化稳定性、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7种山茶属植物鲜果含油率差异较... 分析了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攸县油茶、越南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浙江红花油茶、大果红花油茶7种山茶属植物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及其低温冷榨油主要理化性质、氧化稳定性、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7种山茶属植物鲜果含油率差异较大,其中小果油茶含油率最高,普通油茶和浙江红花油茶次之;7种山茶属植物冷榨油所含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相对含量以小果油茶最高;低温冷榨得到的油茶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色泽浅,品质较好;7种山茶属植物冷榨油的氧化稳定性存在较大的差异,120℃时氧化稳定性以浙江红花油茶最好,利用Rancimat法预测冷榨油20℃的货架寿命顺序与其氧化稳定性顺序较为接近,但也存在误差。冷榨法适宜于油茶籽油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榨 油茶籽油 脂肪酸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雪辉 龙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40,共5页
为探讨适宜的油茶籽油提取方法,采用古法压榨、螺旋压榨、液压压榨3种方式制取油茶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感观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成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方式能显著影响油茶籽油的感官... 为探讨适宜的油茶籽油提取方法,采用古法压榨、螺旋压榨、液压压榨3种方式制取油茶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感观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成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方式能显著影响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以及营养功能成分,对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小。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3种压榨方式以古法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最好,营养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榨 油茶籽油 感官品质 特征指标 理化指标 营养功能成分 脂肪酸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芳 吴苏喜 +2 位作者 蒋明芳 谭传波 李普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51,共6页
为了了解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油茶果为原料,采取鲜榨法、浸提法、新水法、冷榨法和热榨法5种制油工艺分别制取油茶籽油,研究对比了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所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生物活... 为了了解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油茶果为原料,采取鲜榨法、浸提法、新水法、冷榨法和热榨法5种制油工艺分别制取油茶籽油,研究对比了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所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生物活性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多酚)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均在73%以上,其中浸提法((96.45±3.02)%)最高,冷榨法((73.72±2.76)%)最低,鲜榨法((82.36±2.24)%)、新水法((81.91±3.21)%)和热榨法((80.34±2.09)%)没有显著差异;5种工艺所制取的油茶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在α-生育酚和总生育酚含量方面,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含量最高(α-生育酚含量(263.77±1.58)mg/kg,总生育酚含量(280.55±1.64)mg/kg),鲜榨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接近,在233~244 mg/kg之间,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只有(17.10±0.76)mg/kg;在角鲨烯和多酚含量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的,分别为(350.56±7.60)mg/kg和(45.04±4.50)mg/kg,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最低,为(249.99±3.73)mg/kg,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多酚含量最低,为(7.06±0.03)mg/kg;在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清除能力最强,浸提法的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鲜榨法 新水法 生物活性成分 DPPH自由基 ABTS自由基
下载PDF
油茶籽脱壳低温压榨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文林 黄凤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5,共3页
介绍了油茶籽脱壳低温压榨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生产实践表明,油茶籽脱壳低温压榨工艺不仅出油率高,油品质量好,而且降低了设备投资和加工能耗,提高了油茶籽加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油茶籽 脱壳 低温压榨
下载PDF
水代法提取鲜果茶籽油的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闪闪 吴苏喜 聂楷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5-189,193,共6页
通过对传统水代法提取荼籽油工艺的改进,得到水代法提取鲜果茶籽油的新工艺。运用响应面法对液料比、浸提温度、水相pH值、浸提时间等影响茶籽油得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优化。结果表明,水代法提取鲜果茶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6:... 通过对传统水代法提取荼籽油工艺的改进,得到水代法提取鲜果茶籽油的新工艺。运用响应面法对液料比、浸提温度、水相pH值、浸提时间等影响茶籽油得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优化。结果表明,水代法提取鲜果茶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6:1(m:m)、pH值4.6、在90℃条件下糊化25min、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2.8h。该条件下,粒度20~100μm的荼籽仁粉的提油效率达到85.86%,所制备的茶籽毛油基本达到中国一级压榨茶籽油标准,而且毛油中VE和角鲨烯含量分别达到169.8mg/kg和107.5mg/kg、苯并(a)芘含量低于中国限量(10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油 水代法 油茶 鲜果 角鲨烯 苯并(A)芘
下载PDF
不同生产工艺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智敏 吴苏喜 +1 位作者 蔡晖 周万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5-68,共4页
研究了压榨、浸出和水酶法3种制油工艺和不同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工艺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无需精炼即可使其苯并(a)芘含量达到安全要求;导致传统热榨制油工艺中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主要原... 研究了压榨、浸出和水酶法3种制油工艺和不同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工艺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无需精炼即可使其苯并(a)芘含量达到安全要求;导致传统热榨制油工艺中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在油茶籽油精炼工艺中,碱炼工序会促进苯并(a)芘含量大量增加,脱臭工序也会造成苯并(a)芘一定程度地增加,而脱色、冬化工序可以降低油茶籽油中的苯并(a)芘,最终使其达到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苯并(A)芘 水酶法 压榨法 浸出法 精炼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快速鉴别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泽富 吴雪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3-68,共6页
为规范油茶籽油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了快速、准确鉴别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的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大量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样品进行扫描,提取特征波段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 为规范油茶籽油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了快速、准确鉴别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的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大量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样品进行扫描,提取特征波段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一阶导数(FD)和二阶导数(SD)方法进行预处理,然后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支持向量机(SVM)和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立鉴别模型。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时,SG平滑预处理方法最好,得到的SG-PLS和SG-BPANN两模型的验证集相关系数、验证集均方根误差、鉴别准确率分别为0. 767 9和0. 921 2、0. 322 6和0. 205 9、88. 46%和100%;支持向量机建模宜采用SNV预处理,建立的SNV-SVM模型验证集相关系数、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和鉴别准确率分别为0. 761 4、0. 882 1、88. 46%。因此,红外光谱技术用于鉴别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油茶籽油 压榨 浸出 鉴别 偏最小二乘法 支持向量机 BP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新型液压驱动式山茶籽榨油装置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晓丹 胡居吾 +2 位作者 熊伟 王慧宾 胡俊兴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152,共3页
以简化榨油机的结构,提高其工作效率、机械效率及标准化程度为目标,设计了一种新型液压驱动式山茶籽榨油机,主要由进料装置、压榨装置、多级滤油系统、液压控制系统构成,通过液压控制系统实现压榨至卸料工序的自动化操作。该液压式榨油... 以简化榨油机的结构,提高其工作效率、机械效率及标准化程度为目标,设计了一种新型液压驱动式山茶籽榨油机,主要由进料装置、压榨装置、多级滤油系统、液压控制系统构成,通过液压控制系统实现压榨至卸料工序的自动化操作。该液压式榨油机运用冷压榨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山茶籽油的原香以及微量营养物质,而且出油率高,油渣分离效果好,榨出的油优质清洁。实践证明,该榨油机具有体积小、占地面积小、能耗低、压缩比大、操作简便等优点,适于在油脂企业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式山茶籽榨油机 设计 工作原理 多级滤油系统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籽油精炼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云东 贾琳 +2 位作者 李祥 周元清 申太波 《粮油食品科技》 2009年第5期17-20,共4页
以机械压榨茶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正交试验法,分别确定了最佳水化脱胶、碱炼脱酸、活性白土脱色及真空脱臭等工艺条件,按照此工艺即可生产出优于GB11765-2003标准的优质茶籽油。
关键词 压榨 茶籽油 精练工艺 茶籽油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