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3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ole of Friction in the Static Equilibrium of a Fixed Ladder: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Test
1
作者 M. P. Silverman 《World Journal of Mechanics》 2018年第12期445-463,共19页
In a recent publication the author derived and experimentally tested several theoretical models, distinguished by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at the contacts wi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upports, that predicted the... In a recent publication the author derived and experimentally tested several theoretical models, distinguished by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at the contacts wi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upports, that predicted the forces of reaction on a fixed (i.e. inextensible) ladder. This problem is 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since there are 4 forces of reaction and only 3 equations of static equilibrium. The model that predicted the empirical reactions correctly used a law of static friction to complement the equations of static equilibrium.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in greate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detail the role of friction in accounting for the forces of reaction on a fixed ladder. The reported measurements confirm that forces parallel and normal to the support at the top of the ladder are linearly proportional with a constant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irrespective of the magnitude or location of the load, as assumed in the theoretical model. However, measurements of forces parallel and normal to the support at the base of the ladder are linearly proportional with coefficients that depend sensitively on the location (although not the magnitude) of the load. This paper accounts quantitatively for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friction at the top and base of the ladder under conditions of usual use whereby friction at the vertical support alone is insufficient to keep the ladder from sliding. A theoretical model is also proposed for the unusual circumstance in which friction at the vertical support can keep the ladder from sli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CES on a LADDER static Equilibrium Law of static friction 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FORCES of Reaction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duced by a Moving Ship Based on a Three-Layer Geoelectric Model 被引量:1
2
作者 SHAO Guihang LI Yugu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299-1306,共8页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EM)fields induced by a moving ship(EMFMS),which consist of both the shaft-rate EM field and the static EM field.The shaft-rate EM fields in the...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EM)fields induced by a moving ship(EMFMS),which consist of both the shaft-rate EM field and the static EM field.The shaft-rate EM field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re first obtained by solving th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gether with suitable boundary conditions,and then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time domain by using the 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Finally,the static fields are added to obtain the EM fields of a moving ship.The effects of the source current intensity and the source position on the EM fields of a moving ship are discussed in detail.A field example of EM response of a moving ship is presente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ving ship shaft-rate EM field static EM 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ventional and refilled friction stir spot welds in AA6061-T6 using filler plate 被引量:1
3
作者 S.VENUKUMAR S.YALAGI S.MUTHUKUMARA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2833-2842,共10页
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 with refilling by friction forming process (FSSW-FFP) was successfully modified using filler plate. Both of this new refilling technique and conventional 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 (FSSW... 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 with refilling by friction forming process (FSSW-FFP) was successfully modified using filler plate. Both of this new refilling technique and conventional 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 (FSSW) process were used to weld A1 6061-T6 lap shear specimen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Effects of tool rotational speeds on mechanical and metallurgical properties in both the cases were studied. Static shear strength of refilled weld samples was found to be better than those welded by conventional FSSW process at all tool rotational speeds. This is explained in terms of effective increase in cross-sectional area of weld nugget due to addition of more material from filler plate, thereby eliminating the probe hole. Failure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and fracture surfac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hardness profile of the welds exhibited a W-shaped appearance in both the processes and the minimum hardness was measured in the HA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6061-T6 A1 alloy 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 FSSW-FFP static shear strength
下载PDF
列车作用下大跨径悬索桥纵向运动响应分析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封周权 井昊坤 +2 位作者 陈政清 华旭刚 万田保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80,共12页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大跨径铁路悬索桥。悬索桥属于典型的柔性结构,加之列车荷载大、运行速度快,列车过桥时加劲梁纵向运动问题突出。准确地计算出列车过桥时梁端纵向运动响应是进行悬索桥结构设计和梁端位...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大跨径铁路悬索桥。悬索桥属于典型的柔性结构,加之列车荷载大、运行速度快,列车过桥时加劲梁纵向运动问题突出。准确地计算出列车过桥时梁端纵向运动响应是进行悬索桥结构设计和梁端位移控制的前提。该文通过有限元仿真,采用4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运行列车作用下大跨径铁路悬索桥纵向运动响应特征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分别介绍移动静载法、移动荷载法、移动质量法、车-桥动力相互作用法的计算理论及其有限元实现方法;随后,以某主跨1060m铁路悬索桥为例,分别采用4种方法进行纵向运动响应计算;最后,对4种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跨径铁路悬索桥纵向运动分析应考虑动力效应;通过移动荷载法、移动质量法及车-桥动力相互作用法分析得到的纵向运动响应接近;采用移动荷载法进行大跨径铁路悬索桥纵向运动响应分析可以简化计算且满足计算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悬索桥 纵向运动 移动静载 移动荷载 移动质量
下载PDF
Confirmation of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in Theory and Extended Bernoulli Equation
5
作者 Chengshu Ji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3年第2期409-420,共12页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of ideal gas does not depend on the volume and pressure.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of real gas has not any relation with the volume and pressure, which had been proved. If the internal ener...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of ideal gas does not depend on the volume and pressure.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of real gas has not any relation with the volume and pressure, which had been proved. If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had not any relation with the volume and pressure, we could confirm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in theory. Simultaneously,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is the state function that shall be able to be proved in theory. If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depended on the volume and pressure, we could not prove that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is the state function and the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theory is right. The extended or modified Bernoulli equation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and the internal energy change, heat, and friction are all considered in the derivation procedure. The extended Bernoulli equation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flying aircraft and mechanical motion on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for instance, the rocket and airplane and so on. This paper also revises some wrong ideas, viewpoints, or concepts about the thermodynamics theory and Bernoulli eq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Bernoulli Equation static Pressure Head friction
下载PDF
考虑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研究
6
作者 李俊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7期79-82,共4页
以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的房屋建筑工程为例,对复杂地质情况下桩周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桩侧阻力的计算方法、桩基静载试验检测要点,探讨了桩侧阻力成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负摩阻力防治措施。经过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 以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的房屋建筑工程为例,对复杂地质情况下桩周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桩侧阻力的计算方法、桩基静载试验检测要点,探讨了桩侧阻力成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负摩阻力防治措施。经过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应用,表明本工程所提出的方案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证明未能正确考虑桩周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必须全面掌握桩周负摩阻力的成因、计算方法,有效进行桩基静载试验检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确保桩基设计的安全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摩阻力 计算方法 静载试验检测 成因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轮轨滑动磨损对应力和温度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魏云鹏 吴亚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76,85,共6页
列车在启动、制动或通过曲线轨道、长大下坡道时,轮轨之间将出现滑动接触,这种现象在地铁中较为常见。滑动接触引起的磨损对接触区域应力和温度有着显著影响。根据数值计算方法和摩擦传热理论,建立轮轨接触磨损模型和摩擦传热模型,引入... 列车在启动、制动或通过曲线轨道、长大下坡道时,轮轨之间将出现滑动接触,这种现象在地铁中较为常见。滑动接触引起的磨损对接触区域应力和温度有着显著影响。根据数值计算方法和摩擦传热理论,建立轮轨接触磨损模型和摩擦传热模型,引入与磨损相关的接触应力,采用移动热源模拟轮轨之间的摩擦热,考虑温度对材料参数的影响,研究滑动磨损对应力和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轮轨接触斑面积逐渐变大,接触应力从尖凸状变为扁平状,最大接触应力逐渐减小,接触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当磨损深度超过0.2 mm时,采用初始接触应力计算得到的轮轨节点温度值要显著高于采用与磨损相关的接触应力计算得到的温度值,并且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温度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滑动接触时刻末,用初始接触应力计算的轮轨接触区域温度场中的最高温度比磨损相关的接触应力计算得到的最高温度分别高113.9℃和61.0℃。研究结果显示,磨损对应力和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在计算应力和摩擦热时应充分考虑磨损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滑动接触 磨损 摩擦热 接触应力 移动热源 温度
下载PDF
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8
作者 龚昌建 冯国瑞 +4 位作者 张玉江 崔炳渊 蔡文浩 崔江慧 张郑军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61,共14页
动载扰动作用是影响遗煤复采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研究不同预静载水平下动载扰动对砂岩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应变场及声发射等参数的影响,采用动静载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声发射监测系统和DIC应变监测系统对砂岩进行了... 动载扰动作用是影响遗煤复采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研究不同预静载水平下动载扰动对砂岩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应变场及声发射等参数的影响,采用动静载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声发射监测系统和DIC应变监测系统对砂岩进行了动静组合加载变角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组合加载下,随着预静载水平的增大,砂岩抗剪强度和黏聚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内摩擦角和扰动前后最大主应变差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均在75%τ预静载水平处达到极值;在组合加载下,声发射累计能量和累计振铃计数整体上可划分为第一稳定增长期、第一突增期、平静期、第二突增期、第二稳定增长期和第三突增期6个阶段,在扰动阶段声发射信号活跃程度随着预静载水平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极值出现在60%τ预静载水平处。研究成果可为动静组合加载下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组合加载 变角剪切 黏聚力 内摩擦角
下载PDF
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赵香梅 闫楠 +6 位作者 白晓宇 韩磊 蒋冲 包希吉 程海涛 米春荣 张明义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1-463,共13页
为了探讨泥岩地基大直径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依托青岛某机场桩基工程,对嵌入泥岩的9根大直径灌注桩进行了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桩身应力监测,分析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性能,明确大直径灌注桩的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试桩桩身完整... 为了探讨泥岩地基大直径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依托青岛某机场桩基工程,对嵌入泥岩的9根大直径灌注桩进行了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桩身应力监测,分析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性能,明确大直径灌注桩的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试桩桩身完整性较好,桩身质量可靠;试桩荷载沉降(Q-s)曲线均为缓变型,加载初期存在明显的压密段,桩顶沉降量为10.31 mm,最低回弹率大于50%;最大荷载作用下,各试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6480 kN,试桩竖向抗压承载能力仍有较大潜力;试桩均表现出端承摩擦桩的特性,轴力自桩顶到桩端逐渐衰减,桩侧摩阻力峰值发生在中风化泥岩段,桩端阻力占桩顶荷载的10.55%~34.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地基 大直径灌注桩 静载试验 桩身内力 桩侧摩阻力 桩端阻力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磨削粗糙表面静摩擦系数模型
10
作者 成雨 卜颖滨 +1 位作者 万珍平 刘章敏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30,共6页
为更准确地计算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本文综合考虑了微凸体相互作用和区域扩展系数的影响,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并利用切向接触载荷的基本理论,推导了磨削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法向总载荷和切向总载荷,建立磨削粗... 为更准确地计算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本文综合考虑了微凸体相互作用和区域扩展系数的影响,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并利用切向接触载荷的基本理论,推导了磨削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法向总载荷和切向总载荷,建立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不同法向总载荷、分形维数、高度尺度参数以及材料参数对粗糙表面静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随着法向总载荷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尺度参数或材料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静摩擦系数和分形维数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分形维数小于2.65时,静摩擦系数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分形维数大于2.65时,静摩擦系数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最后通过试验和现有模型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粗糙表面 微凸体相互作用 静摩擦系数 分形理论 弹塑性
下载PDF
一种摩擦力演示装置设计
11
作者 杨文锦 杨赛 +2 位作者 薛翔云 王微 胡智慧 《科技资讯》 202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同时也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力。很多人认为摩擦力的概念抽象而不容易理解,尤其是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问题。为了辅助摩擦力教学,设计了一台摩擦力演示装置。同时介绍了该演示装置的设计原理、装置构成...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同时也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力。很多人认为摩擦力的概念抽象而不容易理解,尤其是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问题。为了辅助摩擦力教学,设计了一台摩擦力演示装置。同时介绍了该演示装置的设计原理、装置构成、制作方法以及仪器的详细使用方法。它适用于学生做基础的摩擦力验证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示装置 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接触面
下载PDF
结构和材料参数对旋转轴唇形密封可靠性影响
12
作者 韩兆 张付英 +1 位作者 吴继豪 杨朋伟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160,共8页
基于流量因子统计学方法建立油封密封区域的混合润滑数值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求解,分析结构和材料参数对油封密封可靠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静态密封可靠性随腰厚、腰长、空气侧唇角、弹簧的弹性模量、橡胶硬... 基于流量因子统计学方法建立油封密封区域的混合润滑数值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求解,分析结构和材料参数对油封密封可靠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静态密封可靠性随腰厚、腰长、空气侧唇角、弹簧的弹性模量、橡胶硬度的增加而提高,随过盈量、油侧角和理论接触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当过盈量为0.4~0.55 mmm、理论接触宽度为0.3~0.6 mm、油侧角为35°~50°、空气侧唇角为15°~30°、腰厚为1.0~1.3 mm、腰长为0.9~1.2 mm、弹簧模量为1 175~1 250 MPa,橡胶硬度为70HA~85HA时有利于油封可靠性的提高,且在此取值范围内,动态密封可靠性随过盈量、油侧唇角、橡胶材料硬度、腰厚和理论接触宽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弹簧弹性模量、腰长、空气侧唇角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密封 动态密封 静态密封 密封可靠性 泵吸率 摩擦扭矩
下载PDF
海洋静力触探仪标准装置研究及不确定度评定
13
作者 钱飞 许素安 +3 位作者 高辰昊 闫冰男 马一开 晏天 《宇航计测技术》 CSCD 2024年第2期1-8,38,共9页
为解决海洋静力触探仪量值溯源问题,结合设备测量过程中受温度影响的分析,根据量值溯源技术路线,设计构建了可在模拟海洋温度条件下开展海洋静力触探仪校准的标准装置。在对该标准装置的稳定性和开展试验的重复性考核的基础上,对校准试... 为解决海洋静力触探仪量值溯源问题,结合设备测量过程中受温度影响的分析,根据量值溯源技术路线,设计构建了可在模拟海洋温度条件下开展海洋静力触探仪校准的标准装置。在对该标准装置的稳定性和开展试验的重复性考核的基础上,对校准试验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分析,分析表明海洋静力触探仪标准装置所复现的孔隙水压力标准值扩展不确定度为0.017 MPa(k=2),锥尖阻力标准值扩展不确定度为0.031~0.270 kN(k=2),侧壁摩阻力标准值扩展不确定度为0.031~0.036 kN(k=2),构建的标准装置性能指标满足海洋静力触探仪的量值溯源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静力触探仪 锥尖阻力 侧壁摩阻力 不确定度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平滑修正方法研究
14
作者 曾凡林 牛文静 +2 位作者 张成孝 严方家 邢雯慧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准确的入库流量计算是科学开展水库调度的重要基础。针对反推入库流量存在的剧烈跳动现象,开展了入库流量推求方法研究,论述了常用推求方法的原理及适用性,聚焦丹江口水库库容特点,采用控制变量法,针对反推时段数目、滑动平均算法及坝... 准确的入库流量计算是科学开展水库调度的重要基础。针对反推入库流量存在的剧烈跳动现象,开展了入库流量推求方法研究,论述了常用推求方法的原理及适用性,聚焦丹江口水库库容特点,采用控制变量法,针对反推时段数目、滑动平均算法及坝前水位代表性等影响静库容反推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比选提出了适用于丹江口水库的入库流量平滑修正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采用库容反推法,耦合6 h反推、6 h滑动、多站水位算数平均值作为坝前水位可获得兼具准确性和平滑性的入库流量计算结果。所提方法在保证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更接近真实情况的同时,入库过程方差更小、平滑度更高,可为丹江口水库科学精细化调度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库流量 水量平衡 静库容反推 滑动平均 丹江口水库
下载PDF
绿色建筑材料再生混凝土渗透力学行为系统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曾寅 赵龙 +2 位作者 杜志芳 陈静 王欣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9期68-74,共7页
为研究绿色建筑材料再生混凝土的渗透、力学行为特征,通过室内渗透测试、静、动三轴力学试验方法,开展了不同再生粗骨料粒径下试样渗透、力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再生粗骨料粒径愈大,则试样渗透率愈低,但粗骨料粒径变化,不会影响渗透率... 为研究绿色建筑材料再生混凝土的渗透、力学行为特征,通过室内渗透测试、静、动三轴力学试验方法,开展了不同再生粗骨料粒径下试样渗透、力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再生粗骨料粒径愈大,则试样渗透率愈低,但粗骨料粒径变化,不会影响渗透率与静水围压之间函数关系,且加载破坏后,粗骨料粒径对渗透特性影响不及加载前。静力荷载下,围压对应变发展影响具有主导地位,粗骨料粒径愈大,试样三轴峰值应力愈高。动力荷载下,动弹性模量随应变呈“递减-稳定”变化,围压5 MPa、25 MPa下动弹性模量稳定期节点应变分别为3.03%、4.6%;粗骨料粒径、围压作用与动弹性模量均为正相关特征。粗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弹性应变能影响不及围压作用,且不会改变混凝土弹性应变能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对认知再生混凝土的渗透、力学特征以及试验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渗透率 静力荷载 动三轴
下载PDF
PEC柱-钢梁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组合框架抗震试验研究
16
作者 方有珍 高怡 +2 位作者 杨勇 孙敏 孙国华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为系统研究梁柱采用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的抗震机理,选取预拉杆长度设置、PEC柱截面强弱轴布置和柱脚连接方式3个设计参数,设计制作了4榀PEC柱-钢梁梁柱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拟静力抗震试验。通过试验现象... 为系统研究梁柱采用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的抗震机理,选取预拉杆长度设置、PEC柱截面强弱轴布置和柱脚连接方式3个设计参数,设计制作了4榀PEC柱-钢梁梁柱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拟静力抗震试验。通过试验现象观察和数据分析,对试件的滞回特性、抗侧刚度退化、复位能力、滞回耗能等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通过T形件长圆孔合理设置实现了“设计地震水平阶段实现复位,大震设计水平阶段自复位连接连接转化为伴随出现螺栓承压型受力实现部分自复位”的性能化设计目标;设计地震阶段,试件主要通过辅助摩擦耗能件耗能,且卸载残余侧移小于自复位结构侧移限值(0.3%),在大震作用阶段,试件通过辅助摩擦耗能件与结构构件损伤联合耗能,承载能力仍继续增大,且仍具有部分自复位能力;预拉杆设置有限长度可显著增强结构整体性,PEC柱弱轴布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构整体性,而PEC柱脚采用铰接可显著削弱结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 PEC柱-钢梁组合框架 复位能力 滞回耗能 拟静力试验
下载PDF
不同力程排斥相互作用胶体粒子系统的摩擦特性
17
作者 段浩炀 杨柯欣 曹义刚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41-146,共6页
利用朗之万分子动力学,数值研究了无序点钉扎衬底上二维胶体粒子系统的摩擦特性.本文考虑了三种不同的模型胶体粒子系统,每种系统中胶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均被模拟为两种不同力程的排斥势.研究发现:每种模型系统均存在两个最大静摩擦力... 利用朗之万分子动力学,数值研究了无序点钉扎衬底上二维胶体粒子系统的摩擦特性.本文考虑了三种不同的模型胶体粒子系统,每种系统中胶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均被模拟为两种不同力程的排斥势.研究发现:每种模型系统均存在两个最大静摩擦力(第一最大静摩擦力f_(c1)^(d)和第二最大静摩擦力f_(c2)^(d));力程相近的短程排斥相互作用之间的干涉会导致粒子间排斥增强,从而导致f_(c1)^(d)的明显降低和f_(c2)^(d)以上沿外场驱动力方向上运动有序的加强.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具有不同力程相互作用胶体粒子系统的摩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 胶体 塑性流动 运动有序
下载PDF
新型双主轴搅拌摩擦焊设备结构可靠性研究
18
作者 陈政 赵升吨 +2 位作者 王峰 马涛 张鹏 《重型机械》 2024年第3期24-31,共8页
为了实现厚板铝合金等轻量化板材的高效高可靠连接,双主轴搅拌摩擦焊技术应运而生,但是目前适用于双主轴搅拌摩擦焊接的设备并不成熟。针对双主轴搅拌摩擦焊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双主轴搅拌摩擦焊设备,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所设计... 为了实现厚板铝合金等轻量化板材的高效高可靠连接,双主轴搅拌摩擦焊技术应运而生,但是目前适用于双主轴搅拌摩擦焊接的设备并不成熟。针对双主轴搅拌摩擦焊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双主轴搅拌摩擦焊设备,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所设计设备的机身和主轴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校核了机身和主轴的刚度与强度,并通过模态分析研究了设备的振动响应特性,验证了设备的结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机身最大形变量0.55 mm,主轴安装位置形变量约0.20 mm;主轴最大形变量1.73μm,最大应变1.97×10^(-4),最大应力20.64 MPa。机身以及主轴的强度与刚度均满足双主轴搅拌摩擦焊连接工艺需求。主轴安装位置和丝杠等重要位置最大应力约20 MPa,远小于机身材料的许用应力。机身的1阶固有频率为53.58 Hz,主轴的1阶固有频率为3 387.0 Hz,避开了电机的工作频率,设备工作过程中振动稳定,不会发生共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主轴搅拌摩擦焊 塑性连接 交流伺服 ANSYS Workbench 静力学分析 模态分析
下载PDF
减震器静摩擦力检测系统开发
19
作者 李生辉 孙晓帮 蔡世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4年第1期141-143,共3页
针对减震器静摩擦力测试精度差、测试角度不可设的问题,开发了减震器静摩擦力检测系统。通过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检测系统的机械设计,采用PLC作下位机控制伺服电机完成测试的机械动作,使用LabVIEW虚拟仪器作为上位机完成控制数据输出... 针对减震器静摩擦力测试精度差、测试角度不可设的问题,开发了减震器静摩擦力检测系统。通过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检测系统的机械设计,采用PLC作下位机控制伺服电机完成测试的机械动作,使用LabVIEW虚拟仪器作为上位机完成控制数据输出、传感器参数采集、静摩擦力曲线绘制。最后对检测系统进行实际运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有效完成了减震器静摩擦力测试,具有检测精度高、测试角度可设定、测试曲线绘制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器 静摩擦力 检测系统
下载PDF
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层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值分析
20
作者 刘光秀 黄文 +2 位作者 党发宁 李玉根 马小莉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4年第4期42-51,共10页
以榆林地区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层复合地基工程为背景,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层的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风积沙复合地基桩土荷载传递机制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合理设置褥垫层厚度... 以榆林地区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层复合地基工程为背景,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层的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风积沙复合地基桩土荷载传递机制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合理设置褥垫层厚度能有效减小桩顶应力集中,降低桩土应力比。提高褥垫层模量可减小复合地基的沉降,改善其承载性能。设置褥垫层的桩侧摩阻力在桩顶附近出现负摩阻力,随着深度向下快速增加至零,并转为正摩阻力。桩身的附加轴应力在桩顶附近先增加到峰值,然后逐渐衰减。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风积沙地基时存在临界桩长。在相同荷载水平下,随着桩长的增加,桩土应力比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桩侧摩阻力分布随着桩长的增加趋于稳定。按规范设计的风积沙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偏于安全,有较大的富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搅拌桩 风积沙复合地基 静载荷试验 桩侧摩阻力 桩土应力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