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原戏”的现代转型与审美裂变
1
作者 郭丰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0,共7页
较之元明清,现代“屈原戏”在抒情主题、审美追求、悲剧结撰三个层面发生裂变:(1)跳出科场、仕途的古典抒情主题,通过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契合不同时段的政治文化规范,提升屈原抒情的现代品格;(2)摆脱儒家“怨而不怒”的... 较之元明清,现代“屈原戏”在抒情主题、审美追求、悲剧结撰三个层面发生裂变:(1)跳出科场、仕途的古典抒情主题,通过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契合不同时段的政治文化规范,提升屈原抒情的现代品格;(2)摆脱儒家“怨而不怒”的诗教规范,将屈原的“怨情”导向具有突破性力量的“怒”,激发主体的反抗意志;(3)跳出古典戏曲“大团圆”的结撰传统,叙事终止于屈原投江,那一刻悲剧情感达至饱和,震动不同时代的观者。现代“屈原戏”为知识分子发抒情感以及参与现代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源,但是,对戏剧功能性的强调以及剧中自我/他者二元对立的抒情模式,减弱了其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戏” 审美裂变 怨而怒 悲剧意识
下载PDF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牡蛎篇
2
作者 谭书沛 张可颐 +1 位作者 冯奕鸣 袁红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57-563,共7页
通过对比《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牡蛎的功效与张仲景在经方中对牡蛎的应用,发现牡蛎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常配伍天花粉、桂枝、炙甘草、蜀漆、龙骨,如栝楼牡蛎散、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惊恚怒气”,多配伍柴胡、清半夏... 通过对比《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牡蛎的功效与张仲景在经方中对牡蛎的应用,发现牡蛎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常配伍天花粉、桂枝、炙甘草、蜀漆、龙骨,如栝楼牡蛎散、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惊恚怒气”,多配伍柴胡、清半夏、黄芩、龙骨,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代表方;“除拘缓”,多配伍寒水石、石膏、龙骨、菊花、白术,代表方如风引汤、侯氏黑散;主“鼠瘘”则配伍柴胡、干姜、天花粉、黄芩,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女子带下赤白”,配伍龙骨、桂枝、炙甘草、白芍,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除《神农本草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牡蛎经方还有新的发展,牡蛎配伍泽泻、葶苈子、商路利湿逐水治水肿,如牡蛎泽泻散;牡蛎配白术健脾利湿安胎,如白术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牡蛎 惊恚怒气 除拘缓 女子带下赤白 水肿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怨恨主题学概述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明科 柴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2-15,共4页
为创立"新怨恨"理论而整合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中的怨恨略述,提出:从古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怨恨体验是非常普遍的;从"兴观群怨"说到"怨愤"说,可以梳理出中国古... 为创立"新怨恨"理论而整合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中的怨恨略述,提出:从古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怨恨体验是非常普遍的;从"兴观群怨"说到"怨愤"说,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怨恨轨迹是一脉相承的。怨恨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 怨愤说
下载PDF
《史记》的“怨”、“愤”与“实录”
4
作者 李征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4-36,共3页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史记》"怨"、"愤"的情感,同时,他又秉承了古代史官"实录"的优良传统,将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抒发个人情感极佳地结合起来,使《史记》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史学巨著。
关键词 《史记》 实录
下载PDF
怨与愤:司马迁对文学抒情的认识
5
作者 何涛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4期61-63,共3页
怨与愤都是指人在同不合理的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产生的情感,司马迁肯定了这种情感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将作家创作的动机归结为“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正是对“发愤”的最好解释。如果说“怨”侧重于抒情在创... 怨与愤都是指人在同不合理的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产生的情感,司马迁肯定了这种情感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将作家创作的动机归结为“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正是对“发愤”的最好解释。如果说“怨”侧重于抒情在创作上的表现,那么“愤”就是作家创作的动力。“发愤著书”说的提出与司马迁的遭遇及其对“立言”的重视有关。在汉儒们提出“怨而不怒”的抒情标准情况下,此说大为珍贵,在理论上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文学抒情 发愤著书 文学创作 创作动力 创作动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