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of Long-Term Drought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on in Austria
1
作者 Franziska Strauss Elena Moltchanova Erwin Schmid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3年第3期1-11,共11页
Droughts have serious and widespread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on with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drought events may increase in the future due to climate change. We have developed three ... Droughts have serious and widespread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on with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drought events may increase in the future due to climate change. We have developed thre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scenarios for Austria in the period 2008-2040. The scenarios are defined based on a dry day index which is combined with bootstrapping from an observed daily weather dataset of the period 1975-2007. The severity of long-term drought scenarios is characterized by lower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mounts as well as more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increases compared to the observations. The long-term impacts of the drought scenarios on Austrian crop production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the biophysical process model EPIC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 Our simulation outputs show that—for areas with historical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sums below 850 mm— already slight increases in dryness result in significantly lower crop yields i.e. depending on the drought severity, between 0.6% and 0.9% decreases in mean annual dry matter crop yields per 1.0% decrease in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sums. The EPIC results of more severe droughts show that spring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may become a limiting factor in crop production even in regions with historical abundant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drought Modeling Dry DAY Index BIOPHYSICAL IMPACTS Spatial Variability EPIC Austria
下载PDF
近62 a湖北省旱涝特征分析
2
作者 贺程程 秦鹏程 +1 位作者 刘诗慧 侯作玲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利用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和有效降水指数(Effective Precipitation,EP)识别湖北省历年干旱和洪涝过程,分析近62 a旱涝过程频次时... 利用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和有效降水指数(Effective Precipitation,EP)识别湖北省历年干旱和洪涝过程,分析近62 a旱涝过程频次时空变化和旱涝年、旱涝转换特征以及2010年以来旱涝特点。结果表明:湖北省旱涝频发区总体呈东涝西旱、南涝北旱的片状分布。干旱和暴雨洪涝发生频次分别呈现波动式下降、上升趋势。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季和伏秋季,发生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夏秋干旱以及极端干旱有趋多增强的态势;暴雨洪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频次呈增多趋势。旱涝年年际间呈现连旱2~4 a、连涝2~3 a或旱涝交替的特征,部分年份年内旱涝并存、旱涝急转,2010年以来无旱涝并存年。旱涝转换站数年际间波动较大,呈现5个阶段性上升特征,各递增阶段最大站数呈递减趋势。2010年以来旱涝呈现极端性增强、骤发性增多及连旱连涝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暴雨洪涝 时空分布 旱涝转换 连旱连涝
下载PDF
河西走廊夏季旱涝和典型暴雨的水汽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玲萍 王博 +1 位作者 李天江 李晓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3-933,共11页
水汽源地和输送路径是影响我国河西地区旱涝模态的主要因素,也是该地区暴雨预报需要考虑的关键因子。本文利用1979-2018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河西走廊夏季不同环流形势典型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差异以及与... 水汽源地和输送路径是影响我国河西地区旱涝模态的主要因素,也是该地区暴雨预报需要考虑的关键因子。本文利用1979-2018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河西走廊夏季不同环流形势典型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差异以及与旱涝年水汽输送气候平均态的不同。结果表明:(1)夏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整层水汽通量表明该区总体均呈现略偏干趋势走向,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4·(10a)^(-1)和-5.7 kg·(m·s)^(-1)·(10a)^(-1)。(2)夏季水汽主要来源为西北方(北冰洋)和西方(黑海和里海),其中旱年来自西北方,水汽通量<50 kg·(m·s)^(-1);涝年来自西方,水汽通量为50~100 kg·(m·s)^(-1);旱涝年各边界水汽输入主要来自西边界和北边界,区域水汽收支都为净流出。(3)两次暴雨过程均存在西路水汽输送,这和夏季涝年气候平均态一致,但还需中低层其他路径的水汽补充汇合并形成强的水汽通量辐合,区域水汽收支为净流入,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低槽型暴雨水汽主要来自西路的里海、黑海,南路的南海和西南路的孟加拉湾,水汽通量最大中心达100~150 kg·(m·s)^(-1),水汽输入主要来自南边界和西边界;河套异常高压型暴雨水汽来自东路的黄海、西路的里海和黑海、西南路的孟加拉湾,异常偏东气流将三路水汽接力式地输送到暴雨区,水汽通量最大中心达250~300 kg·(m·s)^(-1),水汽输入主要来东边界和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旱涝 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净收支
下载PDF
前郭县农业气候资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张磊 张富龙 丛宇辰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2期176-178,共3页
近56年来,前郭县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前郭县的玉米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发现,玉米的产量变化与生长季内的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和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好,其中,玉米产量与降水量的正相关性最高,即玉米产量越高,所需要的... 近56年来,前郭县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前郭县的玉米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发现,玉米的产量变化与生长季内的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和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好,其中,玉米产量与降水量的正相关性最高,即玉米产量越高,所需要的水分就越多;玉米产量与日照时数的负相关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暴雨 干旱
下载PDF
呼伦贝尔降水特征及干旱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
作者 刘凌峰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8期178-180,共3页
根据呼伦贝尔地区5个国家基本站的有关降水资料、极端降水资料、干旱资料,对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暴雨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干旱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阐述了干旱对本地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呼伦贝尔 降水特征 暴雨特征 抗旱
下载PDF
霞浦县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气象保障服务对策
6
作者 王晓芳 徐佳奥 王明辉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7期111-113,共3页
根据霞浦县低温冷害、高温干旱、冰雹、台风暴雨这些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特征,分析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主要分析对水稻、烤烟、果树等作物在各生长发育关键期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气象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气象保障服务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低温冷害 高温干旱 台风暴雨 气象保障
下载PDF
湖北西北部一次局地暴雨的发生机理(英文) 被引量:7
7
作者 尹恒 李易 +2 位作者 文强 夏金 王立华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7期15-18,共4页
A rare local rainstorm weather in the midsummer rainy weather process appeared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during July 8-13,2009.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the contributions of dynamic,thermal force and water va... A rare local rainstorm weather in the midsummer rainy weather process appeared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during July 8-13,2009.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the contributions of dynamic,thermal force and water vapor to this strong precipitation in this process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ld air which was brought by Lake Balkis cold vortex was 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local rainstorm,and Lake Baikal low pressure provided the foreign dynamic for the adjustment of East Asia circulation.When the rainstorm occurred,the divergence in the divergence field had the strong 'pumping effect' in the high altitude.The warm wet airflow in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the water vapor source of rainstorm.The falling zone of rainstorm appeared in the front of energy frontal zone,and the axis line in the top of high-energy tongue deviated to the side of cold air.Q vector divergence and the negative value zone of water vapor helicity had the important indication effect for the short-term forecast of local rain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period rainstorm Dynamic and thermal force CONDITION China
下载PDF
甘肃舟曲2010年8月8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7
8
作者 刘传正 苗天宝 +3 位作者 陈红旗 董抗甲 黎志恒 李海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7人遇难和298人失踪。三眼峪、罗家峪2条山洪泥石流沟共冲出固体堆积物181×104m3。三眼峪山洪泥石流前锋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约为2.1min,罗...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7人遇难和298人失踪。三眼峪、罗家峪2条山洪泥石流沟共冲出固体堆积物181×104m3。三眼峪山洪泥石流前锋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约为2.1min,罗家峪山洪泥石流前锋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约为4.3min。二者自出山口距离县城均约2km。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因素包括:该地历史上就是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山高沟深具备强大冲击的重力势能条件,沟域崩塌滑坡堆积提供了物源,历史地震导致山体松动破碎,2010年以来区域持续干旱造成雨水更易渗入岩土体,8月7日的局地过程降水量远超过历史记载,山洪泥石流暴发的突然性、毁灭性,舟曲县城部分建筑占用了山洪泥石流进入白龙江的通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曲灾难 山洪泥石流 历史地震 持续干旱 超强暴雨 快速城市化
下载PDF
湖北西北部一次局地暴雨的发生机理 被引量:3
9
作者 尹恒 李易 +2 位作者 文强 夏金 王立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611-12613,共3页
2009年7月8~13日湖北省西北部出现了一次罕见的盛夏阴雨天气过程中局地暴雨天气,分析探讨了该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和水汽等对这次强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巴尔克斯湖冷涡带来的冷空气是局地暴雨的触发机制,贝加尔湖低压为东亚... 2009年7月8~13日湖北省西北部出现了一次罕见的盛夏阴雨天气过程中局地暴雨天气,分析探讨了该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和水汽等对这次强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巴尔克斯湖冷涡带来的冷空气是局地暴雨的触发机制,贝加尔湖低压为东亚环流调整提供了外来动力,暴雨发生时散度场在高空辐散具有强烈"抽吸作用",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和南海暖湿空气是暴雨的水汽源,暴雨落区出现在能量锋区前部、高能舌顶端轴线偏向冷空气一侧,Q矢量散度、水汽螺旋度负值区对于局地暴雨的短期预报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期 暴雨 动力热力 条件
下载PDF
2006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威 朱艳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111,共4页
2006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器测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06年8月开始形成。1月,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欧洲大部地区和日本。夏季,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地区,中国局部地区均遭遇高温热浪天气。年内,全球各地遭受不同程... 2006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器测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06年8月开始形成。1月,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欧洲大部地区和日本。夏季,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地区,中国局部地区均遭遇高温热浪天气。年内,全球各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其中美国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东非地区先旱后涝,亚洲南部和南美西北部暴雨频繁。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次较常年偏少,但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灾害重的特点。2006年,大西洋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接近历史同期水平,北太平洋东部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超过历史同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 高温干旱 暴雨洪水 台风(飓风)
下载PDF
2007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潇云 郭艳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17,共5页
2007年全球气候明显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七个最暖年。2007年8月,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开始形成。年初,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中国东北地区、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夏季,东亚、南亚、欧洲中南部和美国等地均遭遇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浪天气。年内... 2007年全球气候明显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七个最暖年。2007年8月,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开始形成。年初,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中国东北地区、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夏季,东亚、南亚、欧洲中南部和美国等地均遭遇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浪天气。年内,中国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南亚地区出现洪涝,亚洲和南美洲多国暴雨频繁。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次虽然接近常年,但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灾害重的特点;东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次数较常年同期偏少。2007年,大西洋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接近历史同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 高温干旱 暴雨洪水 台风(飓风)
下载PDF
2020年汛期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威 艾婉秀 +1 位作者 曾红玲 崔童 《中国防汛抗旱》 2021年第1期1-5,63,共6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实时和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对我国2020年汛期(3月28日至9月8日)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汛期,我国气候特征总体雨多温高、涝重于旱,且气候异常突出、极端事件频发。一是我国多地出现阶段性的暴雨洪涝...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实时和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对我国2020年汛期(3月28日至9月8日)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汛期,我国气候特征总体雨多温高、涝重于旱,且气候异常突出、极端事件频发。一是我国多地出现阶段性的暴雨洪涝,覆盖范围广、极端性强、累计降雨量大;二是南方出现了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第2长的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三是台风总体不活跃,但阶段性突出,出现了1949年以来首个7月无编号无登陆台风的情况;四是气象干旱总体偏轻。分析还显示,2019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的弱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北印度洋海温的持续偏高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是造成我国汛期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温 台风 气象干旱 厄尔尼诺 2020年
下载PDF
陕西水旱灾害防御建设实践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文军 《中国水利》 2018年第1期21-23,共3页
陕西省在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与全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中,根据防汛抗旱工作业务和防灾减灾需求,统一布置覆盖全省范围的雨、水、墒情监测和视频监控站网,统一建设联通省、市、县、镇四级计算机网络与视频会商系统,统一研发... 陕西省在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与全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中,根据防汛抗旱工作业务和防灾减灾需求,统一布置覆盖全省范围的雨、水、墒情监测和视频监控站网,统一建设联通省、市、县、镇四级计算机网络与视频会商系统,统一研发整合省、市、县三级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统一制定镇、村、组、户四级落实责任、完善预案、观测预警等群测群防体系标准,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近年防御暴雨洪涝与干旱缺水灾害中,这一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汛抗旱 水旱灾害 暴雨洪水 防御体系 应对策略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夏季降水与暴雨时空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雅强 吴正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17,共4页
本文选取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的五个站点,利用小波分析分析了夏季降水的周期变化以及暴雨情况,发现该区夏季降水基本上是稳中有降,且存在22年左右的周期,其中还包含着11—12年的较短周期。半个世纪以来暴雨次数和暴雨量都有所减少,但是大... 本文选取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的五个站点,利用小波分析分析了夏季降水的周期变化以及暴雨情况,发现该区夏季降水基本上是稳中有降,且存在22年左右的周期,其中还包含着11—12年的较短周期。半个世纪以来暴雨次数和暴雨量都有所减少,但是大暴雨的雨量有较大的增加。在各级别暴雨中以50-60mm的暴雨量级出现的频率最大,约为1.52次/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夏季降水 暴雨
下载PDF
2021年汛期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石帅 李威 +8 位作者 赵珊珊 艾婉秀 尹宜舟 翟建青 周星妍 赵俊虎 孙林海 曾红玲 赵琳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第2期10-15,35,共7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实时和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对我国2021年汛期(4月1日至10月16日)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汛期,我国气候特征总体雨多温高、旱涝并重,且气候异常特征突出、极端事件频发。一是我国降水“北多南少”,...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实时和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对我国2021年汛期(4月1日至10月16日)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汛期,我国气候特征总体雨多温高、旱涝并重,且气候异常特征突出、极端事件频发。一是我国降水“北多南少”,暴雨过程多,强度强、极端性显著;二是高温日数多、南方地区“秋老虎”明显;三是登陆台风数量少,出现了1949年以来在我国陆地滞留时间最长的台风;四是南北方气象干旱并发,阶段性区域性明显。分析还显示,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持续异常活跃,对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偏北有重要作用。由此共同导致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强盛,并随着副热带高压北上,为北方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同时,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频频交汇,导致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汛期 高温 台风 气象干旱 拉尼娜 2021年
下载PDF
2011年春季河南久旱转暴雨的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谷秀杰 王友贺 孔海江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年第3期26-32,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5月河南久旱转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及环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高空槽前、中低层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出口...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5月河南久旱转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及环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高空槽前、中低层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出口左侧强的低空辐合区。将干旱期间与暴雨时段大尺度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干旱期间500 hPa高度场长期维持"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暴雨时段环流迅速调整为"东高西低",上游也由干旱时期的高度正距平转为负距平,下游由高度负距平转为正距平。干旱期间西风急流和南亚高压主体均较偏南,暴雨时段二者均快速加强北移,暴雨区恰好位于二者交汇的高空强辐散区。干旱期间AO指数及NAO指数均为正值,当二者先后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有可能预示着后面将有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旱转暴雨 影响系统 环流演变特征 指数特点
下载PDF
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旱涝急转形势及梅雨锋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建海 曹艳艳 陈柯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2011年浙江省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最典型、最强的梅雨降水集中期,连续4次强降水过程造成旱涝急转。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对比,同时又对4次强降水过程的梅雨锋结构进... 2011年浙江省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最典型、最强的梅雨降水集中期,连续4次强降水过程造成旱涝急转。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对比,同时又对4次强降水过程的梅雨锋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环流急转前后都具有很大的经向度,但由急转前的"三槽三脊"转变为"两槽一脊",梅汛期为单阻形势,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前的西北气流为梅雨提供了冷空气条件。梅汛期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急转前明显加深、加强,偏强的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建立持久、稳定的水汽通道,西南气流与偏东气流在浙江构成准纬向切变,使得大量暖湿气流辐合上升,青藏高压北侧的偏北大风造成高层强烈辐散,这都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2)暴雨主要出现在梅雨锋前沿,梅雨锋区的上升运动与南北两支下沉气流相配合,北支携带冷空气向梅雨锋输送,南支与梅雨锋区上升气流构成经向垂直反环流,加强了锋区的上升运动。(3)4次暴雨过程梅雨锋都为相当位温密集带,在对流层低层垂直方向上近似直立分布。由于受冷空气影响,第一、三、四次过程梅雨锋区具有较明显的温度梯度,低层锋区向北倾斜;相反,没有冷空气的作用,第二次过程锋区无温度梯度,梅雨锋向南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旱涝急转 环流背景
下载PDF
荆门市近十年气象灾害特征分析以及防御对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培 王佳丽 +2 位作者 李康丽 陈艳梅 王露 《气象科技进展》 2019年第2期28-31,共4页
利用气象灾害资料和荆门市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分析了荆门市2007—2016年的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荆门市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干旱、大风、冰雹、低温雪冻、高温、大雾和霾8种,暴雨灾害是对荆门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其次是干旱;主汛... 利用气象灾害资料和荆门市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分析了荆门市2007—2016年的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荆门市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干旱、大风、冰雹、低温雪冻、高温、大雾和霾8种,暴雨灾害是对荆门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其次是干旱;主汛期6—8月是气象灾害的集中期。气象灾害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三个方面看,灾情损失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6年是气象灾害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门市 气象灾害 暴雨 干旱
下载PDF
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楠 罗颖捷 陈伟 《湘南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28-35,共8页
郴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使得其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征.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害、低温雨雪冰冻、连阴雨、倒春寒、寒露风等,表现为气象灾害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发生频率高、影响严重... 郴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使得其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征.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害、低温雨雪冰冻、连阴雨、倒春寒、寒露风等,表现为气象灾害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发生频率高、影响严重等特征.暴雨洪涝出现频率高,多集中发生在4到8月,南部山区更易发生暴雨;干旱在夏秋季节更严重,高温热害分布不均,中北部易发生高温热害;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和人们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连阴雨、倒春寒、寒露风等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特征分析 防灾减灾 暴雨洪涝 干旱 高温热害
下载PDF
河西西部一次暴雨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庆华 田庆明 +1 位作者 张文军 李健 《内蒙古气象》 2018年第1期31-35,共5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区域加密雨量站资料和FY-2静止卫星云图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日发生在河西西部玉门的暴雨前后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和卫星云图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暴...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区域加密雨量站资料和FY-2静止卫星云图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日发生在河西西部玉门的暴雨前后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和卫星云图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暴雨天气的流场配置在高、低层均为"东高西低",受"歪脖子"高压的影响,上游低值系统在河西西部长时间滞留,青海低涡移速缓慢,形成了近似"北槽南涡"的形势;暴雨发生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成了强烈的抽吸作用,有利于输送和汇聚水汽;强降水中心发生在对流不稳定、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区域和CAPE强中心的下游;此次暴雨发生期间,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在暴雨地区上空移过形成了"列车效应"。由于在酒泉西部这种极干旱地区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极其罕见,通过分析,以期掌握河西西部极干旱地区暴雨的发生机制,进而能提高此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给当地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加准确、优质的气象预报服务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影响系统 物理量 极干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