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versatile 16-channel front-end integrated circuit for semiconductor radiation detectors
1
作者 ZHANG Yacong CHEN Zhongjian +3 位作者 LU Wengao AN Huiyao JIN Ye JI Lijiu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18-122,共5页
A CMOS front-end integrated circuit consisting of 16 identical analog channels is proposed for semiconductor radiation detectors. Each of the 16 channels has a low noise charge sensitive amplifier, a pulse shaper, a p... A CMOS front-end integrated circuit consisting of 16 identical analog channels is proposed for semiconductor radiation detectors. Each of the 16 channels has a low noise charge sensitive amplifier, a pulse shaper, a peak detect and hold circuit and a discriminator, while analog voltage and channel address are routed off the chip. It can accommodate both electron and hole collection with selectable gain and peaking time. Sequential and sparse readout, combining with self-trigger and external trigger, makes four readout modes. The circuit is implemented in a 0.35 μm DP4M (double-poly-quad-metal) CMOS technology with an area of 2.5×1.54 mm2 and power dissipation of 60 mW. A single channel chip is tested with Verigy 93000. The gain is adjustable from 13 to 130 mV·fC–1 while the peaking time varies between 0.7 and 1.6 μs. The linearity is more than 99% and the equivalent noise charge is about 600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探测器 集成电路 16通道 半导体 前端 电荷灵敏放大器 CMOS技术 模拟通道
下载PDF
从水动力学角度看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特征
2
作者 毛小平 陈修蓉 +2 位作者 李振 李书现 朱启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9-524,共16页
三角洲前缘发育过程的深入剖析对沉积环境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从水动力学角度深入探讨其形成特点与产生的机制。为此,从水动力学、水槽实验及水下地貌观察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河道水体的流速垂向分布、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发育的特点。... 三角洲前缘发育过程的深入剖析对沉积环境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从水动力学角度深入探讨其形成特点与产生的机制。为此,从水动力学、水槽实验及水下地貌观察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河道水体的流速垂向分布、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发育的特点。研究发现,河流流速随深度增加单调降低的现象未被足够重视;中下游河床顺流向地形起伏增大,发育垂直于流向的水下沙波,而垂直于流向的河道断面地形起伏会越来越平缓;河流入海过程中,在水下一般以一条主流河道入海,水下不会出现分叉河道,且原先起伏的河床也会逐步填平补齐,由尖锐的V形或W型转变为U形。得出:三角洲前缘大多呈席状、扇状,而非顺流向带冲刷面的条带状;三角洲前缘亚相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在现代三角洲前缘亚相中找不到这些微相,且无水槽实验支持;提出了河道、三角洲沉积的水深—流速共同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沉积过程 水动力学 水槽实验
下载PDF
适用于瞬态条件的多通道序列前光成像系统设计
3
作者 张战飞 黄洁 +2 位作者 宋强 封斐 丁建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8-489,共12页
为满足在瞬态条件、不同物距下获得稳定高质量序列图像的成像需求,设计了四通道序列前光高速成像系统。系统采用像空间平行分光,以成像原理为出发点,对系统的设计关键进行分析。以理论计算参数为设计依据进行分镜组(物镜组、场镜及准直... 为满足在瞬态条件、不同物距下获得稳定高质量序列图像的成像需求,设计了四通道序列前光高速成像系统。系统采用像空间平行分光,以成像原理为出发点,对系统的设计关键进行分析。以理论计算参数为设计依据进行分镜组(物镜组、场镜及准直镜租、汇聚镜组)设计并分别进行像差独立校正,加入场镜减小系统体积和重量,提升光能利用率,通过视场和光瞳的准确衔接提高光束的传输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分镜组进行整合优化,加入分光器件形成最终的四通道序列前光成像系统。设计物距可调光路,使用中通过调节物镜组手轮保证系统在0.5 m~∞物距下的成像质量,同时保持一次像面位置不变,增强系统性能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装调难度。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接收端进行更换,且在分光区域加入分光器件后可拓展至八通道系统。利用装调后的序列前光成像系统进行实验室检测和现场试验,其主要光学性能良好,各通道实测分辨率可达到72 lp/mm,成像一致性大于98%。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可满足瞬态条件下序列图像的拍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前光成像 多通道 光学设计 镜组衔接 一致性
下载PDF
超宽带多通道接收前端设计与研制
4
作者 李翀 舒安刚 +4 位作者 胡俊丰 张磊 余怀强 余昕颖 邓立科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8-462,共5页
在电子侦察领域,超宽带多通道接收前端对信道接收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超宽带、多通道、低噪声、低灵敏度、大动态范围接收前端的设计方案。通过设计仿真和实物样机的研制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与传统方案相比,该接... 在电子侦察领域,超宽带多通道接收前端对信道接收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超宽带、多通道、低噪声、低灵敏度、大动态范围接收前端的设计方案。通过设计仿真和实物样机的研制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与传统方案相比,该接收前端样机噪声系数和开关隔离度各提升20%以上,实物尺寸为53 mm×115 mm×9 mm,指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前端 超宽带 多通道 低噪声 动态范围
下载PDF
冬季海洋锋面对大气河影响的理想数值试验研究
5
作者 韩子清 杨小绘 +2 位作者 贾英来 谢晓敏 吕东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0,共9页
本文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设置了两组具有不同海洋锋面强度的“渠道模型”理想数值试验,忽略地形作用,探讨了冬季海洋锋面对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A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的海洋... 本文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设置了两组具有不同海洋锋面强度的“渠道模型”理想数值试验,忽略地形作用,探讨了冬季海洋锋面对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A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的海洋锋面试验中,大气低层风速、湍流热通量等物理量的响应与海温的变化同位相,且大气低层各变量对海洋锋面南侧海温变化的响应较北侧更大,呈现出南北不对称性。海洋锋强度的增强促进了向高空的涡动热量和水汽输送,导致高空风速加强和风暴轴北移。海洋锋面的增强还为经过其上空的气旋提供了更多的动量和水汽,加强了气旋南侧的水汽输送带,从而促进了大气河发生频数的增加和大气河强度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锋面 大气河 渠道模型 风暴轴 大气锋面
下载PDF
L波段集成自检源小型化多通道前端
6
作者 陆平 刘志伟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3,共4页
L波段射频系统的前端模块,在完成放大滤波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产生自检信号的功能,以及与上位机进行通信的能力。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备功能完备、体积小、质量轻的要求,通过选用小型集成化跳频源,将数字控制、接口电路与微波控制... L波段射频系统的前端模块,在完成放大滤波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产生自检信号的功能,以及与上位机进行通信的能力。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备功能完备、体积小、质量轻的要求,通过选用小型集成化跳频源,将数字控制、接口电路与微波控制电路相集成,将自检功分电路与微波控制电路集成,研制出一款集成自检源的多通道射频前端。在保证原有射频前端放大滤波功能、产生自检信号功能、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减小了射频前端的体积与质量。通过实物制作与测试,验证了上述设计方法在保证多通道射频前端功能完整性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减小整体模块的体积、减轻模块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前端 多通道前端 小型化 集成自检源
下载PDF
中小企业数字硬件安全研究
7
作者 邱江 杨超 +2 位作者 郑康伟 林紫微 唐宇丽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4年第6期17-22,共6页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硬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探究了数字硬件安全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影响,分析了数字硬件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威胁,如硬件木马、硬件漏洞、硬件前门、侧信道攻击等,以...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硬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探究了数字硬件安全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影响,分析了数字硬件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威胁,如硬件木马、硬件漏洞、硬件前门、侧信道攻击等,以及它们对中小企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此外,对国内外的研究综述进行总结,按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结合数字硬件特点提出了一些数字硬件安全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旨在为中小企业提升数字硬件安全水平、保障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数字硬件 硬件木马 硬件漏洞 硬件前门 侧信道攻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113井区山西组沉积微相研究
8
作者 孙萌思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9期69-73,共5页
本文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延113井区山西组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岩石学特征、泥岩颜色、粒度分析、沉积层理等相标志特征,开展了延113井区山西组沉积微相类型、特征及沉积相展布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 本文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延113井区山西组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岩石学特征、泥岩颜色、粒度分析、沉积层理等相标志特征,开展了延113井区山西组沉积微相类型、特征及沉积相展布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两种沉积微相。山2段水下分流河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河道宽广,分布范围大。山1段海平面大幅下降,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向南进一步延伸,四条主河道由北往南全区贯通,且河道向南变窄分叉,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是研究区的主要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三角洲前缘 相标志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H3沉积微相研究
9
作者 刘舒 左一苇 +4 位作者 方沛杰 孙莉 阴国锋 徐晨 张彦霞 《海洋石油》 CAS 2024年第2期7-14,共8页
研究区C油田位于东海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南部,主力产层为渐新统花港组H3碎屑岩储层。H3储层砂体横向迁移摆动频繁,垂向多期次叠加,沉积微相及展布规律认识不清。针对海上井资料少、地质特征复杂的特点,综合应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 研究区C油田位于东海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南部,主力产层为渐新统花港组H3碎屑岩储层。H3储层砂体横向迁移摆动频繁,垂向多期次叠加,沉积微相及展布规律认识不清。针对海上井资料少、地质特征复杂的特点,综合应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数据及实验室分析数据等相关资料,明确目的层相标志、微相类型,分析了东海西湖凹陷C油田H3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纵向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进一步细分为主水道、次级水道及水道边缘,其中主水道是本区有利相带,呈条带状分布为主,复合砂体内部连通性较差,开发中后期往往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多发育孤立型储层,砂体规模较小,与沟源断层搭接可形成向上倾方向尖灭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该研究明确有利沉积相带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本地区及其它地区调整井的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西湖凹陷 花港组H3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相标志 微相类型 主水道
下载PDF
一种16通道软件无线电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炳光 朱思韬 +3 位作者 程方 乔杰 冯姣 李鹏 《无线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3-1161,共9页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MIMO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而多通道射频前端是MIMO硬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指标对通信系统功能具有决定性影响。设计了一种16通道软件无线电射频前端,该设计结合集成收发器与超外差收发机架...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MIMO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而多通道射频前端是MIMO硬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指标对通信系统功能具有决定性影响。设计了一种16通道软件无线电射频前端,该设计结合集成收发器与超外差收发机架构的优势,可同时支持16路射频收发通道,具有调制精度高、动态范围大和体积小的特点。从实际射频测试结果看,该射频前端性能优异,工作频率10 MHz~6 GHz,最大信号带宽大于150 MHz,输入功率-40~27 dBm,输出功率-10~-110 dBm,差分误差矢量幅度小于0.37%,可适用于多通道软件无线电设备、信道仿真器等对射频指标和体积有要求的应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前端 多输入多输出 多通道收发机 软件无线电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精细刻画方法:以南堡凹陷M油田东一段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曲丽丽 段健 +2 位作者 余成林 林伟强 邱宇威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1,共8页
河道单成因砂体划分精度直接影响剩余油刻画精度,进而决定了开发治理和调整的效果。以南堡凹陷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为例,优选地震属性刻画单一朵体边界,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约束下追踪河道主流线,采用拟声波反演技... 河道单成因砂体划分精度直接影响剩余油刻画精度,进而决定了开发治理和调整的效果。以南堡凹陷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为例,优选地震属性刻画单一朵体边界,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约束下追踪河道主流线,采用拟声波反演技术刻画河道边界,结合动态资料验证,进行了水下分流河道的精细刻画。研究表明:M油田同期多朵体发育,单个朵体发育2~8支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宽度在80~240 m之间,最宽可达440 m,单成因砂体厚度为2.6~5.8 m,河道的宽厚比为25∶1~78∶1,动态验证资料及钻井结果的对比表明河道刻画预测精度吻合率达90%。通过河道精细刻画,提高了砂体展布方向的预测精度和剩余油刻画的精度,为后期开发治理提供了地质依据。这种对砂体边界进行逐级刻画的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在复杂断块泛连通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的水下分流河道刻画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储层综合预测 井震结合 河道主流线 河道边界刻画 动态资料验证 南堡凹陷
下载PDF
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在颞颌关节盘移位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荆彦平 郭振安 +5 位作者 孙留严 吴连强 王熹 荆怡玟 吴德宏 贠东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8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在颞颌关节盘移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使用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检查的颞颌关节MRI,熟悉颞颌关节MRI的扫描方法,分析颞颌关节盘移位的MRI特征。结果48例颞颌关节MRI检查中,分别行双侧... 目的探讨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在颞颌关节盘移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使用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检查的颞颌关节MRI,熟悉颞颌关节MRI的扫描方法,分析颞颌关节盘移位的MRI特征。结果48例颞颌关节MRI检查中,分别行双侧颞颌关节闭口斜矢状T1、压脂T2,冠状压脂T2以及双侧颞颌关节张口斜矢状T1、压脂T2,冠状压脂T2扫描。48例有35例阳性(72.9%),阴性13例(27.1%);35例中,单侧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8例(22.9%),不可复性前移位9例(25.7%),一侧可复性、一侧不可复性前移位7例(20.0%),双侧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5例(14.3%),不可复性前移位6例(17.1%);其中合并一侧关节盘内侧移位3例(8.6%)。结论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在颞颌关节MRI检查中,能发挥良好作用,对颞颌关节盘移位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代替颞颌关节专用线圈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颌关节 关节盘移位 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下载PDF
射频前端多通道干扰抑制幅相加权环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岳儒 林铭团 +2 位作者 毋召锋 黄瑞祺 刘继斌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0-788,共9页
为抑制天线阵列接收到的强电磁干扰,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射频前端多通道幅相加权环形电路.该电路可以为天线阵列每个信号通道的响应构建一个空间传输零点,当零点角度对准干扰源方向时,强干扰即可被抑制.加权环路由与N元天线阵列连接的N个... 为抑制天线阵列接收到的强电磁干扰,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射频前端多通道幅相加权环形电路.该电路可以为天线阵列每个信号通道的响应构建一个空间传输零点,当零点角度对准干扰源方向时,强干扰即可被抑制.加权环路由与N元天线阵列连接的N个电路单元组成,每个电路单元内部包含一个正交耦合器和一个幅相加权网络.首先分析了电路单元的散射参数矩阵,并计算了在停止角处构建零点时幅相加权网络的幅相权值;然后,分析了阵元数目、耦合器的耦合度、阵元间距以及阵列形式对加权环路响应的影响,并由此总结了指导加权环路设计的一般方法;最后,作为原理验证示例,在工作频率1.3 GHz下用注入式测试方法对组装的四单元加权环路进行测试,实测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吻合.在预设的停止角下,所有4个信道的响应都已形成了显著的传输零点,使环路可实现至少20 dB的干扰抑制.同时,信号通过角处小信号的插入损耗几乎为零,不会影响期望信号的正常接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前端 天线阵列 多通道 幅相加权 传输零点 干扰抑制
下载PDF
预警探测用宽带微波接收前端原理与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涛 鹿小亮 +2 位作者 杨阳 任恒志 徐海飞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2023年第5期91-96,共6页
随着5G通讯技术的发展,sub6G频段信道信号越来越拥挤,提高sub6G频段探测系统抗电磁干扰能力,是适应有效探测取证和预警的必然要求。分析了预警探测用的接收前端的主要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基于YIG调谐、能够有效抑制干扰的四... 随着5G通讯技术的发展,sub6G频段信道信号越来越拥挤,提高sub6G频段探测系统抗电磁干扰能力,是适应有效探测取证和预警的必然要求。分析了预警探测用的接收前端的主要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基于YIG调谐、能够有效抑制干扰的四通道接收前端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该射频前端特有频率覆盖sub6G工作频带,具有窄/宽带可选控制模式,以及其适应恶劣环境温度的特性,极大地提高了接收前端的多系统兼容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接收前端具有设计方案合理、宽带接收、通用化、性能稳定可靠等特点,可用于电子对抗措施(ECM)、电子支援措施(ESM)和测向接收前端等整机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探测 接收前端 四通道 YIG调谐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前缘移动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振强 高同 +2 位作者 董平志 樊超 刘赛军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1期47-53,共7页
低渗透油藏CO_(2)驱替可以大幅度提高开发效果,但是CO_(2)气窜严重,CO_(2)气水交替可以降低气窜现象。为了治理气窜,提出了混相压力前缘、组分前缘和CO_(2)相前缘的概念,建立典型井组概念模型,刻画了三个前缘的运行特征和影响因素。研... 低渗透油藏CO_(2)驱替可以大幅度提高开发效果,但是CO_(2)气窜严重,CO_(2)气水交替可以降低气窜现象。为了治理气窜,提出了混相压力前缘、组分前缘和CO_(2)相前缘的概念,建立典型井组概念模型,刻画了三个前缘的运行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注入井的不断注入,三个前缘的半径都在逐渐的扩大,但混相压力前缘相比于气相前缘和组分前缘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前缘的主要敏感因素有地层渗透率、注入速度、压力保持水平等参数,其中压力前缘主要受到地层渗透率和流体物性影响,组分前缘主要受到扩散系数水平影响,相前缘主要受到注入速度影响。该研究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数值模拟 气水交替驱 驱替前缘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融合和注意力的前方车辆检测方法
16
作者 徐玎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3年第11期2573-2579,共7页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和通道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方法,用于精确地检测前方车辆。该文提出的MSCA-Y模型是在YOLOv4的基础上结合了两个关键的见解:1)提出了一个高效的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在充分利用主干网络的特征表示能力...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和通道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方法,用于精确地检测前方车辆。该文提出的MSCA-Y模型是在YOLOv4的基础上结合了两个关键的见解:1)提出了一个高效的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在充分利用主干网络的特征表示能力的基础上,有效融合多尺度特征图的空间信息,以增强检测微型车辆的性能;2)引入了通道注意力机制。通过加强对车辆各种姿态上关键部位的特征关注度,以进一步在复杂检测任务中获得更好的检测性能。为了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论文在KITTI数据集上评估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在KITTI数据集的基准上取得了较高的mAP(在困难子集中达到了8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车辆检测 多尺度融合 通道注意力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定量研究——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32
17
作者 段冬平 侯加根 +2 位作者 刘钰铭 王成刚 高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0-277,共8页
通过现代三角洲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并分析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定量数据及其平面分布规律,丰富与完善储层地质知识库。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主要为研究对象,结合Wax Lake Delta现代沉积的卫星照片,对典型的朵状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 通过现代三角洲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并分析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定量数据及其平面分布规律,丰富与完善储层地质知识库。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主要为研究对象,结合Wax Lake Delta现代沉积的卫星照片,对典型的朵状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叉角度近50°,向湖盆方向宽度变窄(宽度降低0.72倍)、数量变多,呈发散叶脉状;单一的河口坝呈三角状和狭长心滩状,其中三角状河口坝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下部,狭长心滩状河口坝位于三角洲前缘中上部,并且河口坝长度与宽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以有效指导相似地下储层的精细微相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分流河道 河口坝 鄱阳湖三角洲
下载PDF
青藏高原刻痕与地壳分层构造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艳云 杨文采 +1 位作者 侯遵泽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的科学问题,讨论多尺度刻痕分析结果的地质和大地构造含义。区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和构造变形带,取得的反映上、中和下地壳结构的3套图件,为研究地壳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的科学问题,讨论多尺度刻痕分析结果的地质和大地构造含义。区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和构造变形带,取得的反映上、中和下地壳结构的3套图件,为研究地壳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了有深度标定的定量的约束。方法应用到青藏高原后,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结晶基底的图件与地表观察的地质构造吻合图件,而得出的中、下地壳图件提供了地表观察难以准确辨识的大量信息。例如,青藏高原内密度较高的地体包括喜马拉雅地体、克什米尔地体、察隅河地体、柴达木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和羌塘地体。柴达木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和羌塘地体是青藏高原中有壳根的核,而密度最高的克什米尔和察隅河地体在大陆碰撞时不易碎裂,对东西两个构造结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青藏高原地壳大尺度强烈的低密度扰动反映了下地壳流的源区或者侧向挤出管道流,下地壳流可分为垂向管道流和侧向管道流两种。反映地壳变形带的脊形化参数图标明了现今地壳不同深度构造的位置,这些包括古地体拼合缝合带、古俯冲变形带、走滑剪切变形带等。结合边界刻痕参数图,可以绘制出中、下地壳构造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尺度刻痕分析 地壳变形带 地壳缩短 下地壳 地体划分
下载PDF
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金亮 司学强 林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539,共5页
根据岩心微相、砂体剖面层序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凹陷共发育了3个三角洲垛体,其中源于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的水系在西斜坡形成了广布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另2个位于卞闵杨地区和在宝应... 根据岩心微相、砂体剖面层序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凹陷共发育了3个三角洲垛体,其中源于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的水系在西斜坡形成了广布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另2个位于卞闵杨地区和在宝应地区,三角洲前缘相带分异比较明显,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加之临近生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沉积微相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58
20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3 位作者 杨玲 思雄 徐桂彬 韩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329,共7页
以吉林扶余油田J19密井网区为例,结合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水下分流河道内部构型要素主要可分为前积体和前积层2种,前积层根据被破坏程度的不同又... 以吉林扶余油田J19密井网区为例,结合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水下分流河道内部构型要素主要可分为前积体和前积层2种,前积层根据被破坏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保留型、破坏型和混合型,随湖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给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的比值不同,前积体可分为进积型、退积型和加积型,各自具有不同的成因及沉积演化模式。应用岩电标定、公式拟合、密井网、对子井等资料对前积层和前积体进行了定量识别描述,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的三维构型模型。剩余油分析表明:前积层对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而在前积体内部剩余油主要在前积体的上倾方向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 储集层构型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