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旋髂浅动脉及其各主要分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陈楚 郭亮 +6 位作者 刘晖 蓝贤峰 林世备 吴昊 赖天 邹可安 吴学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43-146,167,共5页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及其各主要分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8年12月-2022年6月收治的25例四肢创面采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修复,并分析病例的临床解剖和应用。结果24例皮瓣成活,1例术后1 d发...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及其各主要分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8年12月-2022年6月收治的25例四肢创面采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修复,并分析病例的临床解剖和应用。结果24例皮瓣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动脉危象,探查后皮瓣坏死。9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3个月进行皮瓣整形。术中旋髂浅动脉的解剖结果:22例发源于股动脉,1例源于旋髂深动脉,2例源于股深动脉。25例均存在深、浅支,其中2例旋髂浅动脉的浅支和旋髂浅动脉的主干分别从源动脉发出(深、浅支不共干),其余深、浅支均共干。结论旋髂浅动脉主要分支为浅支、深支、降支,浅、深支恒定出现,降支存在少数缺如。三支分支均可做为皮瓣的血管蒂,但各具有其解剖及应用特点,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 分支 游离皮瓣 解剖
下载PDF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用于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史一 秦芝霞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4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用于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效果及对手指外观的影响。方法于2021.6~2023.6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70例,均予以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手术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情况。结果患者治疗优良率高... 目的探讨分析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用于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效果及对手指外观的影响。方法于2021.6~2023.6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70例,均予以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手术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情况。结果患者治疗优良率高达94.29%,患者皮瓣存活率为100%,1个月创面愈合率为97.14%,伤指感觉及活动障碍率为2.86%,创面愈合时间为(18.76±2.84)d;术后6个月患者近端与远端指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度评分为(97.36±1.82)分。结论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疗效确切,皮瓣存活率、创面愈合率高,手指功能改善效果好,手指外观好,患者满意度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手指外观 指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叶 赵书明 +1 位作者 刘学亮 马丽莎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611-61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治疗,B组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中失血量、皮瓣成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皮瓣及供区的恢复情况。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明显高于B组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低于B组,皮瓣成活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与B组(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皮瓣外形、供区功能均恢复良好,皮瓣色泽、质地、弹性恢复良好。结论与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相比,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带正中神经小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张宽宽 韩仲兵 +2 位作者 刘洋洋 高许斌 牛海州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1期2599-2601,共3页
目的:采用桡动脉掌浅支携带正中神经浅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桡动脉掌浅支携带正中神经浅支游... 目的:采用桡动脉掌浅支携带正中神经浅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桡动脉掌浅支携带正中神经浅支游离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均获得术后的随访,随访观察患者手部外形、手部功能、局部感觉。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的随访。所有皮瓣均存活,1例患者,术后第2 d出现皮瓣的远端肿胀、起水泡,予以拆除缝线后,并出现部分坏死,未见好转,术后3~4周瘢痕褪去,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手指外形美观,手部的屈伸功能未受影响,皮瓣质地柔软,手部皮瓣感觉恢复好。所有患指创面感觉恢复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可达到6~8 mm。指功能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24例,良1例。结论:使用桡动脉掌浅支携带正中神经浅支游离皮瓣能有效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手部外形、美观、局部感觉及手部功能有效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横纹皮瓣 游离皮瓣 软组织损伤 桡动脉掌浅支
下载PDF
腕横纹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林诗强 徐尉宁 +1 位作者 甘玉珍 官家永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期35-39,共5页
目的 探究腕横纹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34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以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带蒂转移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采用腕横纹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移植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 探究腕横纹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34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以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带蒂转移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采用腕横纹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移植治疗。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操作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皮瓣成活率、手指皮瓣外形恢复美观优良率、血运状态恢复优良率、浅感觉恢复优良率、满意度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104.65±10.28)min长于对照组的(92.21±10.18)min,创面愈合时间(19.35±2.22)d短于对照组的(24.18±2.81)d(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皮瓣成活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64.71%(P<0.05)。观察组手指皮瓣外形恢复美观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58.82%(P<0.05)。观察组血运状态恢复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58.82%(P<0.05)。观察组浅感觉恢复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58.82%(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95.32±2.26)分、心理健康评分(23.32±5.2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2.33±2.18)、(49.66±5.20)分(P<0.05)。结论 腕横纹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显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患者恢复快,且预后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横纹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移植 手指软组织缺损 并发症 局部带蒂转移皮瓣修复术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对手部创伤的修复治疗价值研究
6
作者 关翰辉 彭龙 +5 位作者 刘承伟 弓贺炜 袁虹豪 董书男 陈禺 黄华先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0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在手部创伤患者治疗中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的修复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6例手部必须进行皮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应用胸腹部穿... 目的:分析在手部创伤患者治疗中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的修复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6例手部必须进行皮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应用胸腹部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治疗,观察组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进行修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皮瓣成活优良率、手部再造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2组术中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瓣成活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手部再造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创伤患者,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术后皮瓣成活优良率和手部再造功能恢复优良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创伤 桡动脉掌浅支 腕横纹 游离皮瓣 修复 价值
下载PDF
鼻成形术中额颞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2
7
作者 范飞 陈宗基 严义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为解决临床上额部皮瓣修复鼻缺损时常出现的血运障碍,全鼻再造时的衬里缺损以及应用耳廓复合组织修复鼻翼缺损时面积受限等问题。方法:对29例(58例)尸体额、鼻和颞部血管进行解剖。结果:滑车上动脉由两侧向内上行走,滑... 目的:为解决临床上额部皮瓣修复鼻缺损时常出现的血运障碍,全鼻再造时的衬里缺损以及应用耳廓复合组织修复鼻翼缺损时面积受限等问题。方法:对29例(58例)尸体额、鼻和颞部血管进行解剖。结果:滑车上动脉由两侧向内上行走,滑车上动脉的分支、眶上动脉的浅支、颞浅动脉额支的额眶支相互吻合成网前额动脉吻合网。颞浅动脉主干及顶支发出2~3支耳支分布至耳轮。结论:额部皮瓣应设计在旁正中的滑车上动脉血管走行轴线上;可同时用两侧额部皮瓣行全鼻缺损的修复;亦可经前额动脉吻合网、颞浅动脉及其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成形术 眶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 颞浅动脉额支
下载PDF
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关系 被引量:27
8
作者 姜平 高建华 +1 位作者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0,142,共4页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结果:(1)面神经颞支有(2.6±0.8)支,其中额支有(2.1±0.7)支,颞支在耳屏间切迹前(17.6±5.2)、上(7.2±2.3)mm处出腮腺上缘;(2)在颧弓表面,面神经额支与颞浅血管走行在与颞浅筋膜及骨膜结合紧密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在颞部,颞浅血管浅出至颞浅筋膜的浅面并被其包绕,而额支始终紧贴颞浅筋膜深面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结论:(1)面神经额支是支配额肌的颞支之一,分布到骨性额部即颧额缝以上、冠状缝与颞上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2)在颧弓一颞部的皮下脂肪层与颞浅筋膜之间,或在颧弓骨膜下一颞深筋膜浅层深面解剖分离不易损伤面神经额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颞支 额支 颞浅筋膜
下载PDF
除皱术中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7
9
作者 雷涛 徐达传 +2 位作者 高建华 陈兵 崔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 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 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深面。②43.3%的颞支1~2终末分支可在眶上缘水平以上与颞浅动脉额支平行或交叉走行在其深面,终止于额结节下方。③颞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0.7±0.3)cm,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分布于眼轮匝肌外侧部,最后呈网状分布于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支配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颧弓和经过额结节的矢状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可简便直观地定位颞支的分布,在除皱术中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面神经颞支 除皱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吻合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杨开明 徐达传 +1 位作者 石瑾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 :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皮支为蒂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侧成人下肢标本、6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及 10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起始部位、走行... 目的 :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皮支为蒂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侧成人下肢标本、6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及 10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起始部位、走行、长度、外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 :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于舟骨粗隆后 (1.5± 0 .4)cm下方发出 ,向前下斜行至足底内侧皮肤 ;该皮支长 (2 .8± 0 .2 )cm ,外径 (0 .8± 0 .2 )mm。结论 :①足底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或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足底皮穿支为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内侧动脉浅支 足底内侧皮支 足底内侧皮瓣 手部缺损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1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腕部掌侧带血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民 吴金英 +9 位作者 袁作雄 李大村 李建锋 刘井达 赵亮 李海雷 王晓磊 张文桐 田德虎 邵新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4-517,共4页
目的介绍腕部掌侧皮肤带血供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20例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例标本做带骨骼动脉铸型,18例标本做肱动脉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腕部掌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 目的介绍腕部掌侧皮肤带血供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20例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例标本做带骨骼动脉铸型,18例标本做肱动脉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腕部掌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来源、其内的掌长肌腱。结果腕部掌侧皮肤主要由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桡神经浅支为辅,游离移植可切取面积为2cm×4cm^2 cm×5cm[2cm×(4.42±0.58)cm]。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直径为(1.25±0.24)mm,与指动脉直径相仿。结论传统的腕部掌侧供皮区皮肤可以形成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复合组织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的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 皮肤缺损 游离移植 应用解剖 腕部掌侧
下载PDF
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观测及其对眉再造的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小贞 邹小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为颞浅动脉额支岛状头皮瓣再造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63侧成人头面部标本,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血管额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E点的x值与C点的x值呈直线相关,^y=-2.82+0.88x。②颞浅动脉额... 目的:为颞浅动脉额支岛状头皮瓣再造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63侧成人头面部标本,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血管额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E点的x值与C点的x值呈直线相关,^y=-2.82+0.88x。②颞浅动脉额支在AB、DE、EF段的倾斜角分别为47.1°±18.9°、84.4°±33.7°、76.9°±12.8°。③颞浅动脉额支在A、D、E、H点与同名静脉间的距离分别为6.1±3.6mm、8.6±5.2mm、10.4±7.3mm、19.8±8.9mm。结论:①颞浅动脉额支E点可作为血管蒂旋转轴点;②选择扇形血管蒂有利于血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定位 眉再造 烧伤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蒂腕横纹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文龙 赵刚 +2 位作者 方杰 孙文弢 王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1-503,共3页
目的为临床设计切取腕横纹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6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桡动脉掌浅支的走行及皮支分布规律和特点。结果桡动脉掌浅支于桡骨茎突掌尺侧自桡动脉发出,起始处直径(1.26±0.36)mm,向鱼际肌走行... 目的为临床设计切取腕横纹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6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桡动脉掌浅支的走行及皮支分布规律和特点。结果桡动脉掌浅支于桡骨茎突掌尺侧自桡动脉发出,起始处直径(1.26±0.36)mm,向鱼际肌走行。桡动脉掌浅支于舟骨结节近侧中间腕横纹处发出皮支,皮支发出处直径(0.23±0.06)mm,供养腕横纹皮肤。结论以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支供血,以腕横纹皮肤为供区切取游离皮瓣或带蒂转移可以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该术式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切取安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 腕横纹皮瓣 应用解剖 修复
下载PDF
眶上动脉蒂反流轴型耳颞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彪炳 朱希山 +1 位作者 樊文胜 唐胜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 目的: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增大血管蒂旋转的角度和长度以及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部 眶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 颞浅动脉额支 皮瓣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创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5
16
作者 白杰 许玉本 +2 位作者 周海振 田钊 邢梅利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手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率、存活... 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手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率、存活情况、感染率;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通过X射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对手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9例患者皮瓣局部坏死,坏死率为9%;10例患者出现局部感染,感染率为10%,经换药以及对症处理后,感染被有效控制,皮瓣均得以存活;81例患者皮瓣轻微肿胀,外观良好,色泽接近于原手指皮肤的颜色。对100例患者随访6个月显示上皮化全部成功;X射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有7例出现钩甲畸形,5例出现指甲再生缓慢。手功能恢复情况:73例优(73%),16例良(16%),11例中(11%)。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创伤皮瓣存活率较高,手功能恢复情况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修复 桡动脉掌浅支 手部创伤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颞浅动脉额支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和平 刘学敏 武志兵 《解剖学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52-53,55,共3页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提供颞浅动脉额支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颞浅动脉额支进行相关的解剖学观测、测量。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的长度为(45.93±7.29)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提供颞浅动脉额支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颞浅动脉额支进行相关的解剖学观测、测量。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的长度为(45.93±7.29)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的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和(59.93±8.94,37.48±5.37)mm;③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赞=7.06+0.50X,相关系数r=0.68,P<0.001。结论深入了解颞浅动脉额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有利于颞动脉活检中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及防止周围结构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活检 临床意义 解剖学特点 直线相关 周围结构 尸体标本 标值 起点 方程
下载PDF
以颈横动脉浅支为蒂肩胛冈骨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和平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心宽 钟桂午 陈日景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目的:为枕颈融合术提供带血管蒂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颈横动脉浅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另在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颈横动脉浅支主要分支有肩胛冈支和斜... 目的:为枕颈融合术提供带血管蒂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颈横动脉浅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另在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颈横动脉浅支主要分支有肩胛冈支和斜方肌支。肩胛冈支外径1.6±0.3mm,长度4.9±0.6cm;斜方肌支可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升支水平横向正中线,在第7颈椎棘突附近与颈深动脉后支及邻近皮支相吻合,斜方肌支—升支长达6.7cm,起始外径1.5±0.3mm。结论:在颈横动脉肩胛冈支和斜方肌支分支前结扎动脉干,可以斜方肌支—肩胛冈支为蒂设计肩胛冈骨瓣转位行枕颈融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冈 颈横动脉浅支 转位 枕颈融合术 解剖学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大鱼际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16
19
作者 赵英波 侯书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5-247,共3页
目的介绍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大鱼际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为该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20只成人新鲜尸体手标本,于远侧腕横纹上方约10cm处解剖出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桡动脉的伴行静脉及头静脉灌注蓝色乳胶,... 目的介绍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大鱼际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为该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20只成人新鲜尸体手标本,于远侧腕横纹上方约10cm处解剖出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桡动脉的伴行静脉及头静脉灌注蓝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大鱼际皮肤动脉、静脉、神经来源、分支及吻合情况。其中5只标本于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灌注墨汁,测量皮肤染色范围。结果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外径为(1.40±0.22)mm,长度为(2.0±0.5)cm,皮瓣可切取面积为2cm×3cm~4cm×5cm。静脉回流有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起始与走行恒定,口径适当,可设计以桡动脉掌浅支及其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为蒂、带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大鱼际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鱼际 外科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 显微解剖 游离移植
下载PDF
不同血管重建方案在烟雾病成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春华 刘越 +2 位作者 肖利民 曾而明 李东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重建方案在烟雾病成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烟雾病成人患者,按照间接血管重建和直接-间接联合方式分为两组,通过DSA检测、CT灌注、mRS检测、并发症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重建方案在烟雾病成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烟雾病成人患者,按照间接血管重建和直接-间接联合方式分为两组,通过DSA检测、CT灌注、mRS检测、并发症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等指标分析。结果:间接组和联合组患者血管重建改善率分别为56.25%、87.5%,联合组较间接组血管吻合更畅通(P<0.05)。DSA检查图表示联合组烟雾病患者手术后血管吻合且全部畅通,术后3个月DSA随访发现明显的新生侧支血管。两组术后CBF指标较术前均升高,联合组术后14 d、3个月CBF指标优于间接组(P<0.05)。两组mRS症状术前及术后14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组MMD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18.75%,联合组为15.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MMD患者随访时间3年,在15个月时出现2例(3.12%)肢体麻木患者,剩余患者均未出现缺血或出血症状,间接组MMD患者随访时间3年,出现1例(6.25%)脑积水,1例(6.25%)短暂性脑缺血,联合组随访期间的再次发病率低于间接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931,P=0.164)。结论:STA-MCA+EDMS相比较EDAMS治疗成人烟雾病疗效更佳,CFB增加血流动力明显改善,MMD患者预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D 颞浅动脉- 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 脑- 硬脑膜- 肌肉血管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