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产区主要枸杞品种果实发育规律及采摘力学的比较
1
作者 肖子菲 李建领 +1 位作者 龙启辰 王占林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1,308,共10页
【目的】筛选适合青海产区种植和机械化采收的优良枸杞品种,为采摘机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和青杞1号作为试验材料,于不同发育时期调查其果实横纵径、鲜果百粒质量和投影面积,测定青果期和熟果期的果柄... 【目的】筛选适合青海产区种植和机械化采收的优良枸杞品种,为采摘机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和青杞1号作为试验材料,于不同发育时期调查其果实横纵径、鲜果百粒质量和投影面积,测定青果期和熟果期的果柄结合力、果梗结合力及横纵径抗压指数,分析枸杞果实形态指标动态发育与采摘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明确影响采摘力学指标的关键形态因子。【结果】不同品种枸杞的果实横纵径、鲜果百粒质量和投影面积均呈“S”形增长,花后4~8 d和28~36 d生长迅速,花后8~28 d及36~40 d(熟果期)生长缓慢。成熟后,宁杞7号果实横径、鲜果百粒质量、投影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枸杞的青果果柄结合力均显著高于熟果,两者90%区间无重合;青果期,宁杞5号果柄结合力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其余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熟果期,不同品种果柄结合力无显著差异。枸杞青果果梗结合力与熟果果梗结合力90%区间存在重合,除宁杞7号外,不同枸杞品种青果果梗结合力显著低于熟果;宁杞5号青果和熟果果柄结合力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其余品种无显著差异。宁杞7号横径抗压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但纵径抗压指数与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枸杞果实的果柄结合力与果实横纵径、投影面积和鲜果百粒质量显著负相关,横径抗压指数与果实横径、鲜果百粒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4个枸杞品种中宁杞7号果实形态及采摘性状优于其他品种,是适于青海产区种植和便于机械化采收的优良枸杞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枸杞 果实发育 果柄结合力 果梗结合力 抗压指数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YOLOv5龙眼果柄位置识别与检测方法
2
作者 肖熠鹏 白伟华 唐华杰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第4期90-94,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YOLOv5s目标检测算法的龙眼果柄识别方法,以满足高效果柄位置识别及加工作业精细化管理需求。针对龙眼体积小,果柄与果实颜色相近等影响因素,引入CBAM注意力机制,强化对果柄位置特征的关注学习。同时简化模型复杂度,...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YOLOv5s目标检测算法的龙眼果柄识别方法,以满足高效果柄位置识别及加工作业精细化管理需求。针对龙眼体积小,果柄与果实颜色相近等影响因素,引入CBAM注意力机制,强化对果柄位置特征的关注学习。同时简化模型复杂度,减少检测时间。在颈部网络中采用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优化多尺度特征融合机制,提升模型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v5算法检测识别效果优于初始模型,能满足自动化龙眼剥壳中对果柄位姿检测精度及效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果柄 YOLOv5 位置检测
下载PDF
澳洲坚果内源激素含量与其生理落果的关系
3
作者 李穆 黄思婕 +4 位作者 谭秦亮 黄锦媛 赵渊 巫辅民 曾黎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1,共6页
为探究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机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期间正常果和脱落果果柄中赤霉素(GA 3)、生长素(吲哚-3-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油菜素内酯(BR)含量以及乙烯(ETH)释放... 为探究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机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期间正常果和脱落果果柄中赤霉素(GA 3)、生长素(吲哚-3-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油菜素内酯(BR)含量以及乙烯(ETH)释放量,并记录落果情况。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期间(盛花后30~50 d),落果率为73.76%,落果率与正常果果柄中AB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IA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正常果果柄中GA 3、IAA和BR平均含量整体高于脱落果,而CTK、ABA平均含量和ETH平均释放量整体低于脱落果;正常果果柄中促进生长激素与抑制生长激素含量比率[IAA/ABA、GA 3/ABA、CTK/ABA、(IAA+GA 3+CTK)/ABA]整体大于脱落果。推测澳洲坚果果柄中低浓度IAA和高浓度ABA是其早期生理落果的主要原因,促进生长激素与抑制生长激素含量比对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果柄 内源激素 生理落果 吲哚-3-乙酸 脱落酸
下载PDF
库尔勒香梨不同类型果柄差异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艺洁 艾沙江·买买提 +2 位作者 仙米斯娅·塔依甫 史智勇 玉苏甫·阿不力提甫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2-1450,共9页
【目的】比较成熟期库尔勒香梨正常果柄、香梨肉质化果柄与砀山酥梨果柄3者之间的形态结构、细胞壁结构物质、营养物质、矿物质元素之间差异,研究细胞壁结构物质和矿质元素与香梨肉质化果柄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香梨产量和品质、培育果柄... 【目的】比较成熟期库尔勒香梨正常果柄、香梨肉质化果柄与砀山酥梨果柄3者之间的形态结构、细胞壁结构物质、营养物质、矿物质元素之间差异,研究细胞壁结构物质和矿质元素与香梨肉质化果柄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香梨产量和品质、培育果柄抗机械损伤能力高的香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农业科学院轮台国家果树资源圃15年生库尔勒香梨树与砀山酥梨树为材料,田间调查成熟期果柄形态指标,利用正态分布方法确定香梨肉质化果柄的标准,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3种(ZC、RZ、DS)果柄的解剖结构,比较3种类型里果柄在显微结构上的差异。分析肉质化果柄和正常果柄的矿物质元素差异及3种果柄的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细胞壁物质差异。【结果】库尔勒香梨肉质化果柄的发生率高达84%,库尔勒香梨肉质化果柄粗度取值范围≥3.70 mm。香梨正常果柄和肉质化果柄中的维管束数量没有差异,均为9条;3种类型果柄中香梨肉质化果柄维管束面积占比小于香梨正常果柄和砀山酥梨果柄。肉质化果柄中的纤维素含量高于正常果柄和砀山酥梨果柄,而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却低于正常果柄和砀山酥梨果柄;香梨肉质化果柄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果柄,而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香梨正常果柄和砀山酥梨果柄,正常果柄和肉质化果柄中检测出33种矿物质元素,其中两种类型果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的元素有25种(VIP大于1且P<0.05)。【结论】香梨肉质化果柄中的水分含量、维管束的面积、纤维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矿物质元素中的Se、P、B、Na元素的含量均高于香梨正常果柄,库尔勒香梨不同类型果柄中细胞结构物质和营养物质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库尔勒香梨果柄发生肉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肉质化果柄 显微结构 细胞壁物质 矿物质元素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江涛 张永萍 +3 位作者 刘杰 徐剑 程纯 刘耀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06-315,共10页
目的:比较大果木姜子熟果、青果、果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同时进行抗氧化能力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大果木姜子熟果、青果、果柄、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各自成分,分析结果与Nist 17和Wiley ... 目的:比较大果木姜子熟果、青果、果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同时进行抗氧化能力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大果木姜子熟果、青果、果柄、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各自成分,分析结果与Nist 17和Wiley 275标准质谱图进行检索和匹配,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同时采用DPPH·、ABTS+·及总还原力抗氧化体系考察其抗氧化作用。结果:从大果木姜子熟果挥发油中共检测66种成分,相对含量为89.365%,主要成分为正癸酸(28.563%)、1,8-桉叶素(13.461%)、月桂酸(13.279%)等;从大果木姜子青果挥发油中共检测60种成分,相对含量为86.2%,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11.845%)、β-水芹烯(10.831%)和α-水芹烯(9.178%)等;从果柄挥发油中共检测出67种成分,相对含量为55.047%,主要成分为β-桉叶醇(13.683%)、1-((1R,2R,3R)-2-(3-Isopropylfuran-2-yl)-3-methylcyclopentyl)ethanone(3.426%)、δ-杜松萜烯(3.188%)等。从叶挥发油中共检测出50种成分,相对含量为64.389%,主要成分为1-((1R,2R,3R)-2-(3-Isopropylfuran-2-yl)-3-methylcyclopentyl)ethanone(11.259%)、石榴酚(8.473%)、3,5-二叔丁基水杨醛(7.79%)等。抗氧化结果表明熟果挥发油抗氧化作用最好,果柄挥发油抗氧化作用最差。相关性分析表明烃类及酸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聚类分析将青果和熟果分为一类,果柄和叶分为一类。结论:大果木姜子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各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但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 挥发油 青果 熟果 果柄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五味子果梗中6种木脂素 被引量:12
6
作者 郑艳超 马琳 +3 位作者 张坚 王丽芝 王海英 李先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5-359,共5页
目的通过HPLC法测定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果梗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的含有量。方法果梗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 目的通过HPLC法测定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果梗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的含有量。方法果梗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5℃;体积流量0.9 m L/min。结果 6种木脂素在各自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98.61%~99.92%,RSD 0.12%~1.68%。五味子醇甲在67批样品中平均含有量最高,而五味子酯甲最低。栽培样品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含有量均高于野生样品,而五味子酯甲、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含有量恰好相反。小兴安岭样品中各成分含有量最高,长白山次之,辽宁省东部山区最低。结论五味子果梗中的五味子丙素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应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果梗 木脂素 HPLC
下载PDF
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变化与裂果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丁改秀 王保明 +6 位作者 王小原 仓国营 陈晓斌 牛兴艳 纪薇 张鹏飞 温鹏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4886-4894,共9页
[目的]阐明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及运输效率的变化,明确果实通过维管束系统吸水与其裂果的关系,完善枣裂果机理。[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cv.Huping)为试材,于白熟期(8月19日)开始对选定枣树进行定量灌溉处理,... [目的]阐明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及运输效率的变化,明确果实通过维管束系统吸水与其裂果的关系,完善枣裂果机理。[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cv.Huping)为试材,于白熟期(8月19日)开始对选定枣树进行定量灌溉处理,每7 d测定、灌溉一次,使处理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5)%,对照组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5)%。于果实发育后期分别调查降雨前(9月18日)、降雨后(9月22日)枣果的裂果率;分别在幼果期(7月28日)、白熟期(8月15日)、半红期(9月5日)和全红期(9月17日)进行采样,跟踪枣果实发育进程。品红示踪试验中采用二次枝浸泡和枣吊浸泡两种形式,观察不同时期二次枝、枣吊和果柄维管束系统运输效率的变化;取健康枣果的果柄进行石蜡切片,经FAA液固定、常规方法包埋、制作切片、番红-固绿复染,观察枣果果柄导管形态随果实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裂果率调查结果显示,枣果发育后期灌溉和对照两种处理的裂果率分别为2.60%和2.58%,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充足灌溉并未引起裂果;降雨后,灌溉组和对照组处理的裂果率与降雨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分别达到42.90%和40.80%,且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表明降雨会明显导致裂果率上升。品红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品红溶液均能通过二次枝顺畅运送至枣吊,但能否运送至枣果与果实发育期密切相关。幼果期,品红溶液在5 min之内便可顺利输送至枣果,且输送数量和范围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果实发育,品红运输至枣果的难度逐渐增大,白熟期时处理40 min后仅有少许品红输送至枣果;至半红期和全红期,品红溶液几乎不能输送至枣果,这表明果柄可能是品红不能顺利运输至枣果的主要障碍。石蜡切片结果表明,幼果期正常导管所占比例为97.22%,白熟期时正常导管的比例下降至34.95%,且开始出现断裂、退化和畸形,半红期和全红期正常导管的比例仅剩13%左右,导管断裂、退化和畸形进一步加剧,并且开始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且全红期导管堵塞的数量和程度均高于半红期。[结论]壶瓶枣果实发育后期,果柄导管出现断裂、畸形、退化、堵塞等现象,其运输能力受损或丧失,导致根系吸收的水分难以通过"根系-枝干-二次枝-枣吊-果柄-果实"维管束系统大量进入果实,从而不会引发大量裂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瓶枣 裂果 果柄 导管
下载PDF
丝瓜果长及果柄长的遗传规律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崔竣杰 程蛟文 +3 位作者 谭澍 李卫鹏 汪国平 胡开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2-56,共5页
以有棱丝瓜自交系28-0-0为母本,普通丝瓜自交系37-0-1-1为父本,对6个世代(P1 、P2、F1、B1、B2、F2)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丝瓜果长和果柄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丝瓜果长遗传受到多基因(C-0模型)遗传控制,且受环... 以有棱丝瓜自交系28-0-0为母本,普通丝瓜自交系37-0-1-1为父本,对6个世代(P1 、P2、F1、B1、B2、F2)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丝瓜果长和果柄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丝瓜果长遗传受到多基因(C-0模型)遗传控制,且受环境影响较大;果柄长遗传受到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D-0模型)遗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F2和B1世代较高,分别为57.60%、61.90%,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比率为38.10%~8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果长 果柄长 遗传分析
下载PDF
黄瓜RIL群体瓜长和把长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敏 刘书林 +5 位作者 张圣平 苗晗 王烨 田桂丽 鲁宏伟 顾兴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64-1770,共7页
以黄瓜野生变种‘PI183967’(Cucumis sativus L.hardwickii)和新泰密刺选系‘931’为亲本,通过单粒传法获得包含160个株系的F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结合分子遗传图谱和不同年份(2012年春、秋季和2013年春、秋季)的表型调查数据... 以黄瓜野生变种‘PI183967’(Cucumis sativus L.hardwickii)和新泰密刺选系‘931’为亲本,通过单粒传法获得包含160个株系的F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结合分子遗传图谱和不同年份(2012年春、秋季和2013年春、秋季)的表型调查数据,利用MapQTL4.0软件进行黄瓜瓜长和把长的QTL定位.结果显示:(1)共检测到8个与瓜长和把长相关的QTLs,分布在染色体3、4、5、6、7上,LOD值在2.78~10.24之间,可解释7.4%~32.7%的表型变异率,贡献率≥10.0%的QTL位点4个,占QTLs总数的1/2,在春秋两季重复检测出的QTL位点有4个.(2)检测到4个与瓜长相关的QTLs位点Fl3.1、Fl4.1、Fl5.1、Fl6.1,4个与把长相关的QTLs位点Fsl3.1、Fs玛.2、Fsl5.1、Fsl6.1.(3)Fl6.1和Fsl6.1在2012、2013年春秋季中均可检测到,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109.2 cM处,标记SSR17591~C80之间;Fl6.1在4次中的贡献率在13.8%~32.7%之间,Fsl6.1在4次中贡献率为12.1%~24.1%;(4)Fl3.1和Fsl3.2位于第6号染色体标记SSR16152~SSR07706之间,其中Fl3.1在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秋两季中均可检测到,贡献率总共为25.1%,Fsl3.2仅在2012年秋季中检测到,解释8.8%的表型变异率.研究表明,第6号染色体上标记SSR17591~C80和第3号染色体上的SSR16152~SSR07706等2个区域聚集了控制瓜长和把长的主效QTL位点,这2个区域应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RIL群体 瓜长 把长 QTL
下载PDF
葡萄浆果耐压力、耐拉力与果实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31
10
作者 周会玲 李嘉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6-109,114,共5页
通过对巨峰、红地球、秋红、秋黑4个葡萄品种果实结构的比较,探讨了葡萄果实耐贮性的生物学原理。结果表明,葡萄果柄耐拉力大小与果柄、果蒂截面积以及果刷大小和维管束数量呈正相关,与单位面积果柄和果蒂上所承受的浆果自重呈负相关,... 通过对巨峰、红地球、秋红、秋黑4个葡萄品种果实结构的比较,探讨了葡萄果实耐贮性的生物学原理。结果表明,葡萄果柄耐拉力大小与果柄、果蒂截面积以及果刷大小和维管束数量呈正相关,与单位面积果柄和果蒂上所承受的浆果自重呈负相关,而与果皮厚度、果粒质量无明显关系;葡萄浆果耐压力强弱不仅受果肉质地的影响,还与果粒细胞大小、分布、排列有一定关系,但与果皮厚度、果粒质量关系不大;葡萄浆果耐压力和果柄耐拉力之间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果实结构 耐拉力 耐压力
下载PDF
黄瓜把长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娟 司龙亭 田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1-165,共5页
以2个性状稳定的华北型黄瓜自交系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1、B2、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把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把长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 以2个性状稳定的华北型黄瓜自交系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1、B2、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把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把长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模型)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负向效应,且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在分离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均比多基因的遗传率高,环境方差对表型方差的影响占有一定比重,即环境对把长的遗传影响较大,对于这个性状适于高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把长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辣椒果柄表面附生菌与贮藏期病害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罗永兰 张志元 张翼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3-95,共3页
辣椒贮期病害的发生部位调查结果表明,贮期病害以果柄发病率最高,且发病早;并是辣椒果蒂病害的主要诱因;辣椒贮期不同病组织病原菌分离结果和辣椒果柄潜伏侵染菌与表面附生菌的分离结果表明,辣椒果柄表面附生性镰刀菌(Fusarium sp.)是... 辣椒贮期病害的发生部位调查结果表明,贮期病害以果柄发病率最高,且发病早;并是辣椒果蒂病害的主要诱因;辣椒贮期不同病组织病原菌分离结果和辣椒果柄潜伏侵染菌与表面附生菌的分离结果表明,辣椒果柄表面附生性镰刀菌(Fusarium sp.)是辣椒贮期病害的主要病原菌;辣椒剪把贮藏1个月后的好果率为78.9%,而留把贮藏为2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贮期病害 辣椒表面附生菌 剪把贮藏 留把贮藏
下载PDF
小叶黑面神与小叶头细蛾互惠共生系统的种群调控机制(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晶 尹彦入 +4 位作者 王志博 张振国 胡冰冰 石福臣 李后魂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索小叶黑面神Breynia vitis-idaea对小叶头细蛾Epicephala vitisidaea种群数量的调控机制。【方法】跟踪记录小叶黑面神物候及头细蛾的生物学。解剖在小叶黑面神上访花头细蛾的外生殖器,鉴定头细蛾种类。对不同时期小叶黑面... 【目的】探索小叶黑面神Breynia vitis-idaea对小叶头细蛾Epicephala vitisidaea种群数量的调控机制。【方法】跟踪记录小叶黑面神物候及头细蛾的生物学。解剖在小叶黑面神上访花头细蛾的外生殖器,鉴定头细蛾种类。对不同时期小叶黑面神有梗和无梗的果实进行解剖,统计果实内幼虫数量、果实表面孔的数量以及果实表面产卵疤数量,计算头细蛾幼虫存活率。统计不同时期小叶黑面神有梗和无梗的果实的比例。【结果】在福建厦门小叶黑面神每年有5个花果期,相应地,为小叶黑面神传粉的头细蛾每年有5个生活世代。通过解剖,该种头细蛾被鉴定为小叶头细蛾。一头小叶头细蛾幼虫需要消耗2~4粒种子才能发育成熟。小叶黑面神有两种不同形态的果实:有梗和无梗。头细蛾幼虫在无梗果实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有梗果实,并且晚秋时期头细蛾幼虫的存活率要高于夏季。小叶黑面神无梗果实的比例在晚秋(82.04%)要高于夏季(31.53%)。【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维持互利共生体系稳定的机制。小叶黑面神能够通过果实基部果梗的有无来调节小叶头细蛾幼虫的存活率。小叶黑面神通过季节性的调节有梗果实的比率,既有效避免了夏季种子被过度消耗的风险,又提高了头细蛾在冬季的存活率。小叶黑面神这种自身调控机制对维持小叶黑面神与小叶头细蛾互惠共生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黑面神 小叶头细蛾 果梗 幼虫存活率 专性传粉互利共生 调控机制
下载PDF
沙棘果实-果柄系统振动采收机理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俊 孙世鹏 +2 位作者 冯亚利 杨有刚 傅隆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8-33,共6页
沙棘在西部广泛种植,用于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其果实营养丰富、有较高经济价值,但采收非常困难,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改变人工采摘的状况,有必要进行沙棘的机械化采收研究。为此,研究了沙棘果实与果柄脱离的振动采摘机理,建立了双自由度... 沙棘在西部广泛种植,用于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其果实营养丰富、有较高经济价值,但采收非常困难,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改变人工采摘的状况,有必要进行沙棘的机械化采收研究。为此,研究了沙棘果实与果柄脱离的振动采摘机理,建立了双自由度受迫振动物理模型,推导出动力学方程,并采用数理微分方程求解得到沙棘果实-果柄系统稳态受迫振动输出解及采摘惯性力。同时,通过贝塞尔函数曲线模拟果实的几何形状,得出果实几何轮廓曲线方程,并利用Pro/E的函数功能画出沙棘果实的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果实-果柄系统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结果比较相符,频率在18~46Hz范围内时,果实部分产生共振且主振型最大,故果实的最佳采摘频率范围可确定为18~46Hz。该研究为沙棘振动采摘装备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果柄 振动采收 有限元方法 模态分析
下载PDF
加工番茄果茎分离力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进 毕新胜 +1 位作者 肖彬彬 黄国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8期5051-5053,共3页
[目的]研究加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果茎分离力,为实现新疆番茄机械化收获和设计番茄分离装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目前新疆大规模种植的加工番茄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大小、种类、成熟度的加工番茄,测量果实与茎秆之间的分... [目的]研究加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果茎分离力,为实现新疆番茄机械化收获和设计番茄分离装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目前新疆大规模种植的加工番茄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大小、种类、成熟度的加工番茄,测量果实与茎秆之间的分离力,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拟合分析。[结果]不同番茄品种的果茎分离力不同,但差距不是很明显,番茄果茎分离力的大小在5~30 N;番茄果茎分离力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变小,随着重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番茄长度的增加而减小;红熟、青熟和黄熟状态下,番茄果茎分离力与其形状(X1番茄长度,X2番茄直径,X3番茄果重)的非线性关系表达式分别为Y=-38.7241731-0.27559725920X1+2.819463816 8X2-0.03235854887X22+0.0010193646933X32,F=2.0469,P=0.0193;Y=-6.68274010+0.455089173 7X1+0.13487296906X2+0.15154803407X3-0.005066287946X1X2-0.004933150370X1X3+0.004653746236X2X3,F=3.3805,P=0.0042;Y=105.9280328-8.830147147X1+7.367868154X2-0.4662475430X3+0.07264795154X12-0.07142562800X22+0.003594294685X32,F=2.2976,P=0.0117。[结论]该研究可为番茄收获机械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番茄 果茎分离力 成熟度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海芬 温世杰 +6 位作者 陈小平 洪彦彬 鲁清 刘浩 李少雄 周桂元 梁炫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1期21-22,26,共3页
花生果柄节点强度是影响花生机械化摘果的重要性状。对国内80个花生品种新鲜和晒干荚果果柄节点强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鲜果柄节点强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80个花生品种新鲜荚果果柄强度变异范围为1.18~8.59 kg;大部分花... 花生果柄节点强度是影响花生机械化摘果的重要性状。对国内80个花生品种新鲜和晒干荚果果柄节点强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鲜果柄节点强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80个花生品种新鲜荚果果柄强度变异范围为1.18~8.59 kg;大部分花生品种晾晒6 d后果柄节点强度显著下降;晒干后,不同的品种果柄节点强度差异较大,果柄强度变异范围为1.107~5.307 kg,平均值为3.207 kg。根据检测的数据,筛选出一些果柄节点强度较强、不容易摘果和果柄强度较弱、较容易落果的品种,为下一步筛选与收获机械相融合的品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果柄 果柄节点 强度 机械化收获
下载PDF
刺山柑果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小亮 白红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5-118,共4页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新疆野生刺山柑果柄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44个峰,确定了其中35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76.69%,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酸(44.80%);亚油酸(7.53%);6,10,14-三甲基-2-十...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新疆野生刺山柑果柄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44个峰,确定了其中35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76.69%,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酸(44.80%);亚油酸(7.53%);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3.29%);肉豆蔻酸(1.40%);邻苯二甲丁基十一烷基酯(1.36%);1-氨基-1-正-氯苯-2-(2-对二萘基)乙烯(1.33%);月桂酸(1.27%);十五酸(1.22%);[(2-氟苯)甲基]-1H-嘌呤-6-胺(1.05%);2-(5-氯-2-甲氧基苯基)吡咯(0.99%);[R-[R*,R*-(E)]]-3,7,11,15-四甲基-2-十六烷-1-醇(0.99%);7,3',4'-三甲氧基栎精(0.83%),以上12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66.06%。结论:刺山柑果柄挥发油富含多种具有活性的化学成分,可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山柑 果柄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三七植物各部位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魏均娴 杜元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2年第3期94-100,共7页
本文报道了对三七根、绒根、根茎、茎叶、花蕾,果实,果梗等的化学成分研究;皂甙提取分离方法;皂甙及黄酮类成分的生理活性及新药开发利用等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化学成分 三七 新药 开发
下载PDF
香蕉杆粉培养木霉菌适宜条件的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艳明 陈静 +2 位作者 潘健存 李兴芳 秦建丽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1-214,共4页
本试验的目的是以香蕉杆粉作为主要碳源,把康氏(Trichoderma Koningii)木霉菌接种到发酵料上,用以生产纤维素酶,并制成酶曲用以降解粗饲料的纤维素.试验探讨了加水量、pH初始值、接种量和温度四个因素对产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 本试验的目的是以香蕉杆粉作为主要碳源,把康氏(Trichoderma Koningii)木霉菌接种到发酵料上,用以生产纤维素酶,并制成酶曲用以降解粗饲料的纤维素.试验探讨了加水量、pH初始值、接种量和温度四个因素对产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条件为加水量200%~250%,pH初始值为6.0,接种量1.5%~3.5%,温度30土2℃时,每克酶曲对CMC的糖化能力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氏木霉菌 酶曲 香蕉杆粉
下载PDF
枣裂果机制研究 被引量:55
20
作者 杜巍 李新岗 +2 位作者 王长柱 高文海 王月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381,共8页
采用浸水模拟降雨、石蜡制片和显微测量技术,以极易裂、中抗和极抗裂品种为材料,测量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大小及其变化,探讨成熟期枣裂果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表皮厚度差异极显著,且极抗裂... 采用浸水模拟降雨、石蜡制片和显微测量技术,以极易裂、中抗和极抗裂品种为材料,测量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大小及其变化,探讨成熟期枣裂果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表皮厚度差异极显著,且极抗裂品种表皮最厚,极易裂品种最薄,中抗品种居中,表皮越厚越抗裂。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梗洼下空腔与枣果比率差异极显著,极抗裂品种比率最小(0.24%~0.26%),极易裂品种最大(0.62%),梗洼下空腔越小越抗裂。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果肉空腔大小差异极显著,极抗裂品种最小(3 380.82~3 879.12μm2),极易裂品种最大(9 300.49~10 809.86μm2),果肉空腔越小越抗裂。果肉细胞大小没有显著差异,但果肉细胞的吸水速显著不同,极易裂品种果肉细胞吸收最快,极抗裂品种最慢,中抗品种居中,果肉细胞吸水越慢越抗裂。这些研究表明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的吸水速度共同决定了枣的裂果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果 梗洼下空腔 果肉空腔 果肉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