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Theory of Full Face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 Transition Cutter Edge Angle and Its Application 被引量:25
1
作者 ZHANG Zhaohuang MENG Liang SUN Fe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541-546,共6页
At present, the inner cutters of a full face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 (TBM) and transition cutter edge angles are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indentation test or linear grooving test. The inner and outer edge angles of... At present, the inner cutters of a full face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 (TBM) and transition cutter edge angles are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indentation test or linear grooving test. The inner and outer edge angles of disc cutters are characterized as symmetric to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to the cutter edge plane. This design has some practical defects, such as severe eccentric wear and tipping, etc.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design theory of disc cutter edge angle is analy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ck-breaking movement of disc cutters are studied. The research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tational motion of disc cutters with the cutterhead gives ris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actions of inner rock and outer rock with the contact area of disc cutters, with shearing and extrusion on the inner rock and attrition on the outer rock. The wear of disc cutters at the contact area is unbalanced, among which the wear in the largest normal stress area is most apparent. Therefore,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heory of rock breaking and an edge angle design theory of transition disc cutter are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 flaws of the currently used TBM cutter heads, such as short life span, camber wearing, tipping. And a corresponding equation is established. With reference to a specific construction case, the edge angle of the transition disc cutter has been designed based on the theory. The application of TBM in some practical project proves that the theor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enhancing disc cutter life, decreasing replacement frequency, and making economic benefits. The proposed resear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TBM three-dimensional disc cutters whose rock-breaking operation time can be effectively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 cutter three-dimensional mode edge angle full face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 (TBM) flat-face cutterhead
下载PDF
Wear Analysis of Disc Cutters of Full Face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 被引量:19
2
作者 ZHANG Zhaohuang MENG Liang SUN Fe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294-1300,共7页
Wear is a major factor of disc cutters’ failure. No current theory offers a standard for the prediction of disc cutter wear yet. In the field the wear prediction method commonly used is based on the excavation length... Wear is a major factor of disc cutters’ failure. No current theory offers a standard for the prediction of disc cutter wear yet. In the field the wear prediction method commonly used is based on the excavation length of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 to predict the disc cutter wear and its wear law, considering the location number of each disc cutter on the cutterhead(radius for installation); in theory, there is a prediction method of using arc wear coefficient. However, the preceding two methods have their own errors, with their accuracy being 40% or so and largely relying on the technicians’ experience. Therefore, radial wear coefficient, axial wear coefficient and trajectory wear coefficient are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BM.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stal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sc cutters, those coefficients are modified according to penetration, which gives rise to the pres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axial wear coefficient, comprehensive radial wear coe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trajectory wear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wear coefficients are made with consideration of data from a segment of TBM project(excavation length 173 m). The resulting wear coefficient values, after modification, are adopted to predict the disc cutter wear in the follow-up segment of the TBM project(excavation length of 5621 m). The predi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 cutter wear predicted with comprehensive radial wear coe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trajectory wear coefficient are not only accurate(accuracy 16.12%) but also highly congruous, whereas there is a larger deviation in the prediction with comprehensive axial wear coefficient(accuracy 41%,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prediction of disc cutters’ life in the field). This paper puts forth a new method concerning prediction of life span and wear of TBM disc cutters as well as timing for replacing disc cut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 face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 disc cutter radial wear coefficient axial wear coefficient trajectory wear coefficient
下载PDF
机液复合全通径丢手工具的研制及应用
3
作者 柳志翔 李会会 +3 位作者 邹伟 谢进 薄克浩 王冲 《石油矿场机械》 CAS 2024年第5期65-70,共6页
针对超深碳酸盐岩长裸眼井酸压完井中常规丢手工具可靠性及通径能力不足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机液复合全通径丢手工具。该丢手工具集成机械丢手工具和液压丢手工具的优点,采用棘爪式承载结构保障在深井管柱下放过程中,对丢手工具的高... 针对超深碳酸盐岩长裸眼井酸压完井中常规丢手工具可靠性及通径能力不足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机液复合全通径丢手工具。该丢手工具集成机械丢手工具和液压丢手工具的优点,采用棘爪式承载结构保障在深井管柱下放过程中,对丢手工具的高抗拉需求,利用压差滑套作为棘爪解锁机构,实现工具全通径,棘爪解锁后再依靠机械剪切销钉进行管柱高效丢手。新研制的丢手工具,既能保障深井长裸眼内完井管具的安全下入及后期顺利丢手,又避免了管柱缩径节流问题,有效降低长酸压管柱摩阻,同时也为后期修井作业提供更多选择性。通过有限元分析,室内整机试验及现场应用评价,验证了新研制的机液一体全通径丢手工具性能的可靠性及实用性,累计应用46井次,一次到位和丢手成功率均为100%,其中最深7178.94 m,最大井斜角92.20°,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长裸眼 丢手工具 机液复合 全通径
下载PDF
小转弯曲线隧道TBM选型与掘进姿态调控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杜立杰 郝洪达 +5 位作者 杨亚磊 李青蔚 张卫东 刘家驿 冯宏朝 贾连辉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6-1115,共10页
小转弯隧道施工时全断面隧道掘进机(full-section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的选型设计和掘进姿态控制具有特殊性,目前还缺乏通用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针对此问题,首先,对传统类型TBM小转弯选型进行研究,结合已有项目数据和几何模拟... 小转弯隧道施工时全断面隧道掘进机(full-section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的选型设计和掘进姿态控制具有特殊性,目前还缺乏通用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针对此问题,首先,对传统类型TBM小转弯选型进行研究,结合已有项目数据和几何模拟,确定传统类型TBM能适应的最小转弯半径。然后,对双盾敞开式TBM的推进系统和导向系统进行针对性设计,通过分析双盾敞开式TBM推进系统结构和实际施工,提出转弯时双盾敞开式TBM推进油缸内外侧行程差值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施工过程中的姿态调控方法。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当隧道转弯半径小于200 m时,敞开式TBM适应难度较大,需要采用双盾敞开式TBM;2)结合抚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实际施工情况,提出的双盾敞开式TBM的理论计算方法和姿态调控方法确保了转弯段隧道的轴线偏差在要求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选型设计 双盾敞开式TBM 小转弯掘进 姿态调控
下载PDF
大口径火炮臂式输弹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5
作者 吕孟恩 赵涛 +1 位作者 刘爱峰 张鹏军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148,共7页
以输弹机传动特性和各装填角度下弹丸完成装填时所需的初始动能为出发点,从传动机构传动特性、传动系统转动惯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了转速、扭矩等电机参数,设计了臂式惯性装填机构运动控制系统。在Simplorer中搭建外部驱动电路... 以输弹机传动特性和各装填角度下弹丸完成装填时所需的初始动能为出发点,从传动机构传动特性、传动系统转动惯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了转速、扭矩等电机参数,设计了臂式惯性装填机构运动控制系统。在Simplorer中搭建外部驱动电路模型,在Simulink中搭建单电机矢量控制模型,利用联合仿真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驱动系统在15°~70°装填角区间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弹丸在所设计的装填角度区间内能够完成可靠装填,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装填 永磁同步电机 全射角 卡膛一致性
下载PDF
一种高效的刀盘掘进过程数值模拟算法
6
作者 张佳琦 苏翠侠 +2 位作者 刘浩飞 张茜 蔡宗熙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6-1316,共11页
从岩土单元网格划分和接触对搜索过程两方面入手,提出一种高效的盾构刀盘掘进过程数值模拟算法。引入六结点三棱柱单元,该单元边长比接近于1,且每一个面上的内角近似相等,相比于传统六面体单元,计算效率更高,据此建立一种高效的岩土有... 从岩土单元网格划分和接触对搜索过程两方面入手,提出一种高效的盾构刀盘掘进过程数值模拟算法。引入六结点三棱柱单元,该单元边长比接近于1,且每一个面上的内角近似相等,相比于传统六面体单元,计算效率更高,据此建立一种高效的岩土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圆柱体单轴压缩数值模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根据盾构刀盘的掘进行为特点,直接得到可能发生接触的岩土网格结点,相比于传统的全局搜索,更加省时,优化了接触对搜索过程,从而提出了一种新颖高效的搜索算法,并通过自编软件开展单刀破岩过程数值模拟,验证了搜索算法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基于自编软件和上述两种策略,使用单核CPU实现了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复合盾构刀盘掘进全过程的直接数值模拟,得到了掘进后的岩土掌子面形貌和刀盘刀具的法向力载荷时程曲线及分布规律,并通过与商业软件仿真结果和文献得到的刀盘刀具法向力均值对比验证了自编软件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刀盘 掘进过程 接触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全断面竖井掘进机锥形刀盘破岩机理研究
7
作者 王帅 刘鹏远 +5 位作者 李阁强 董振乐 李东林 韩伟锋 焦雷 宋斌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7-293,300,共8页
刀盘刀具系统作为全断面竖井掘进机的关键组成部分,不同刀盘锥度及刀间距对滚刀破岩起决定性的作用。运用ABAQUS软件建立滚刀动态破岩模型,分析不同刀盘锥度和不同刀间距对滚刀破岩的影响,并获取了滚刀在破岩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破岩效... 刀盘刀具系统作为全断面竖井掘进机的关键组成部分,不同刀盘锥度及刀间距对滚刀破岩起决定性的作用。运用ABAQUS软件建立滚刀动态破岩模型,分析不同刀盘锥度和不同刀间距对滚刀破岩的影响,并获取了滚刀在破岩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破岩效率。结果表明:滚刀破岩效率随着刀盘锥度的增大而减小,滚刀破岩效率随着滚刀安装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综合滚刀受力、破岩效率和实际工况,得到刀盘锥度为120°、滚刀刀间距为40 mm时,滚刀破岩效率最高。为竖井掘进机锥形刀盘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效提高了竖井掘进机破岩效率和整机研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竖井掘进机 锥形刀盘 破岩机理 破岩效率
下载PDF
基于ADAMS的全断面竖井掘进机锥形刀盘载荷特性
8
作者 王帅 郭庚鑫 +5 位作者 李阁强 董振乐 李东林 韩伟锋 焦雷 宋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22-7130,共9页
全断面竖井掘进机锥形刀盘在竖井施工中具有导向性好、姿态调整方便等优点,滚刀作为竖井掘进机施工中最直接的破岩工具,获取其载荷分布规律对于竖井掘进机的刀盘刀具系统的合理设计和掘进过程中装备姿态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DAMS... 全断面竖井掘进机锥形刀盘在竖井施工中具有导向性好、姿态调整方便等优点,滚刀作为竖井掘进机施工中最直接的破岩工具,获取其载荷分布规律对于竖井掘进机的刀盘刀具系统的合理设计和掘进过程中装备姿态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DAMS建立了全断面竖井掘进机锥形刀盘与岩体耦合模型,合理施加约束条件对正常掘进工况进行仿真,获取了竖井掘进机锥形刀盘刀具的载荷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安装方式的不同,正滚刀所受到的侧向力和滚动力均大于中心滚刀,对正滚刀刀座与辐条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正滚刀在刀盘上安装半径的增大,其受到的垂直力也增大。中心滚刀所受到合力载荷稳定性较正滚刀明显较好,波动更小;随着滚刀在刀盘上安装半径的增加,滚刀所受到的合力载荷大小波动更大,载荷稳定性也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竖井掘进机 ADAMS动力学仿真 锥形刀盘 滚刀载荷 雨流计数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全通径滑套可溶球座冲蚀数值模拟优化与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夯 《石油矿场机械》 CAS 2024年第1期32-36,共5页
针对常规投球滑套压裂级数受限、球座钻除难度大、无法实现井筒全通径等问题,开展了全通径可溶球座式滑套的研究,通过Fluent软件对全通径滑套用压裂球座进行冲蚀模拟。采用空间填充设计法对球座“凹面”结构进行参数试验,并对其进行响... 针对常规投球滑套压裂级数受限、球座钻除难度大、无法实现井筒全通径等问题,开展了全通径可溶球座式滑套的研究,通过Fluent软件对全通径滑套用压裂球座进行冲蚀模拟。采用空间填充设计法对球座“凹面”结构进行参数试验,并对其进行响应面预测通过筛选法寻求参数最优值。优选石墨烯、硬质合金两种表现耐冲蚀涂层,通过冲蚀现场试验对比了两种材料的耐冲蚀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响应面参数优化后的“凹面”结构球座平均量损失相比原模型明显降低,经过冲蚀测试发现表面硬质合金球座耐冲蚀性能优于石墨烯球座。研究成果对球座耐冲蚀磨损性能优化改进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通径滑套 可溶球座 结构优化
下载PDF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主轴承受力分析及不拆解状况下的检测方法
10
作者 靳海宽 刘凤凡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8期75-77,80,共4页
文章主要分析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主轴承三列滚子的结构形式及不同工况下受力状况。并通过计算分析,阐明了全断面TBM主轴承三列滚子的磨损情况与主轴承寿命的相互关系。为隧道工程项目提出了一套具有参考价值的主轴承定期磨损检测方案。
关键词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主轴承 不拆机 轴承检测 轴承寿命 轴承磨损
下载PDF
三模式掘进机全断面岩层段TBM模式施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文达 梁红兵 +2 位作者 陈乔松 郭永顺 马经哲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604,共9页
为研究三模式掘进机使用TBM模式在全断面岩层中的施工技术,以广州地铁7号线二期萝岗站—水西站盾构区间工程为研究背景,分别从出渣方式、掘进参数控制、刀具管理和稳定器应用4个方面对三模式掘进机TBM模式施工技术进行总结。结果表明:1... 为研究三模式掘进机使用TBM模式在全断面岩层中的施工技术,以广州地铁7号线二期萝岗站—水西站盾构区间工程为研究背景,分别从出渣方式、掘进参数控制、刀具管理和稳定器应用4个方面对三模式掘进机TBM模式施工技术进行总结。结果表明:1)本工程中三模式掘进机使用镶齿滚刀施工,相对光面滚刀的消耗更少,刀盘转矩更低;2)三模式掘进机TBM模式采用泥浆循环和螺旋输送机双通道出渣,可显著降低泥浆管堵塞的概率,提高出渣效率;3)三模式掘进机在前盾、中盾安装稳定器和撑靴,可保证全断面硬岩地层中掘进盾体不发生滚动,同时增强盾体稳定性;4)在全断面岩层中采用三模式掘进机TBM模式开挖隧道,刀盘转速为3.0 r/min,总推力约15000 k N,转矩可控制在1300 k N·m,推进速度为8~12 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三模式掘进机 硬岩段 掘进效率 全断面岩层
下载PDF
套管水平井全通径分段压裂工具新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魏辽 秦金立 +1 位作者 朱玉杰 薛占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8-251,共4页
为了满足页岩气、低渗透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储层的高效和低成本开发需求,国内外诸多机构都开展了水平井全通径无限级分段压裂技术攻关研究,已经形成完善的工具系统及配套现场施工工艺。文中介绍了国内外目前针对水平井开发非常规... 为了满足页岩气、低渗透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储层的高效和低成本开发需求,国内外诸多机构都开展了水平井全通径无限级分段压裂技术攻关研究,已经形成完善的工具系统及配套现场施工工艺。文中介绍了国内外目前针对水平井开发非常规储层的新兴全通径分段压裂技术原理、关键工具组成与结构特点以及现场应用效果,并结合国内非常规油气藏开发需求,剖析了下一步重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方向,主要从创新工具结构设计、研制新型工程材料、完善工具性能测试等方面着手,突破技术研发和应用瓶颈,以尽快实现国内套管井全通径分段压裂工具自主化,为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完井 全通径 无限级压裂 分段压裂
下载PDF
水平井趾端压裂关键工具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同玉 魏辽 +2 位作者 冯丽莹 马兰荣 朱玉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58,共5页
大牛地气田和东胜气田水平井采用连续油管底封拖动或桥塞泵送压裂工艺,趾端首段压裂施工时存在封隔器解封困难、电缆射孔施工工期长和费用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现场压裂工艺,研究了水平井趾端滑套分段压裂技术,研制了趾端延时... 大牛地气田和东胜气田水平井采用连续油管底封拖动或桥塞泵送压裂工艺,趾端首段压裂施工时存在封隔器解封困难、电缆射孔施工工期长和费用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现场压裂工艺,研究了水平井趾端滑套分段压裂技术,研制了趾端延时滑套、密封锁紧座等关键工具,以满足水平井套管柱试压需求,实现水平井趾端免射孔全通径压裂。地面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水平井趾端压裂关键工具能够实现压裂滑套定压延时开启、固井碰压锁紧密封等功能,趾端延时滑套爆破阀在压力达到82.0 MPa时启动,延时29min后滑套完全打开,且滑套承压达到105.0MPa;密封锁紧座与配套胶塞可实现碰压锁紧,反向承压能力达到52.5MPa,具备现场应用可行性。水平井趾端压裂工具的成功研制,为今后替代水平井射孔作业、降低国内致密油气藏开发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延时滑套 趾端压裂 全通径
下载PDF
库车山前深层高温高压气井多封隔器分层压裂工艺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克林 张波 +4 位作者 李超 刘洪涛 何新兴 秦世勇 黄锟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9-243,共5页
库车山前区域深层高温高压低孔低渗气藏多封隔器分层压裂作业易发生封隔器失效、钢球堵塞管柱及射孔段下部替液不干净等问题,成为影响储层改造作业成功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完井管柱上加装了伸缩短节并延伸管柱至射孔段底界;... 库车山前区域深层高温高压低孔低渗气藏多封隔器分层压裂作业易发生封隔器失效、钢球堵塞管柱及射孔段下部替液不干净等问题,成为影响储层改造作业成功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完井管柱上加装了伸缩短节并延伸管柱至射孔段底界;研发了一种高强度铝合金可溶球,以三聚氰胺为过渡层的复合有机硅树脂涂层为其特殊保护膜,其承压强度在69 MPa以上且溶解速度先慢后快;研发了一种全通径压裂阀,采用棘爪式结构和投球打压方式,滑套打开侧孔时扩径通过球,使球移动至管柱底部,其通径可与下部封隔器保持一致,形成了适用于深层高温高压气井的多封隔器分层压裂工艺。现场累计应用14井次,未出现封隔器压裂时失效、管柱堵塞和替液不净等问题。分析表明:伸缩短节能够缓解温度效应和管内外压差产生的轴向力;可溶球满足压裂施工需求的同时,避免了滞留堵塞现象的出现;延伸管柱配合全通径压裂阀为射孔段替液和压裂液有效注入提供了通道,解决了射孔段钻井液沉淀堵塞和支撑剂沉积在井底的问题。多封隔器分层压裂工艺能够为深层高温高压气井储层压裂改造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山前 深层 高温高压气井 分层压裂 可溶球 全通径压裂阀
下载PDF
全通径无级滑套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胡顺渠 戚斌 +1 位作者 侯治民 刘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76,共4页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低渗致密油气资源有效开发的必要手段。由于储层致密物性差,需要更多的分段数来动用储量和释放产能。目前常规工具分段数有限,储层充分改造难度大,制约了低渗致密油气藏高效开发。采用"机械式啮合、唯一性匹配&qu...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低渗致密油气资源有效开发的必要手段。由于储层致密物性差,需要更多的分段数来动用储量和释放产能。目前常规工具分段数有限,储层充分改造难度大,制约了低渗致密油气藏高效开发。采用"机械式啮合、唯一性匹配"的设计理念,研发了一种集成无限级、全通径、可开关、管柱一体化功能的新型滑套,研制了用于滑套关闭及重复开启的配套工具,建立了滑套工作可靠性模拟评价系统,通过400余组开启及逾1500 m^3砂冲蚀的检验,现场成功应用1188段,施工成功率100%。与同类不限级压裂技术相比,压裂施工时间缩短40%以上、作业成本可缩短50%;与常规压裂工艺井相比,气井测试产量提高60%,且实现了长水平段井生产测井,为油气藏经济高效开发、便捷生产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通径 无级 滑套 分段压裂 不动管柱
下载PDF
水平井套管定位球座分段多簇压裂技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振峰 唐梅荣 +3 位作者 杜现飞 安杰 马兵 徐创朝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1-385,399,共6页
水平井体积压裂是国内外开发致密油气藏的核心技术,目前主流的泵送桥塞多段压裂工艺、水力喷砂多段压裂工艺、裸眼封隔器压裂工艺由于受排量、钻塞、全通径等限制,均不能满足水平井低成本、高效体积压裂的技术需求,而且随着水平段长度增... 水平井体积压裂是国内外开发致密油气藏的核心技术,目前主流的泵送桥塞多段压裂工艺、水力喷砂多段压裂工艺、裸眼封隔器压裂工艺由于受排量、钻塞、全通径等限制,均不能满足水平井低成本、高效体积压裂的技术需求,而且随着水平段长度增加,这种技术局限性愈加明显。为此,提出了水平井套管球座分段压裂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在套管上预置工作筒固井完井,压裂时泵送专门的射孔投放联作工具到预定位置,将弹性球座投放至套管预置工作筒完成配接,然后上提联作工具进行多簇射孔,最后将可溶球投至弹性球座上,封隔下层,进行光套管分段多簇压裂。研制了套管预置工作筒、弹性球座、可溶球等关键工具,对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进行矿场试验,实现了在长水平段多簇射孔联作一体化、大排量压裂、压后免钻快速投产、井筒大通径的体积压裂技术目标。现场试验6口井,成功率100%,其中水平段最长1 525 m,试油周期缩短30%以上,作业成本降低10%以上,单井产量提高20%以上,提效降本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 长水平段 体积压裂 套管球座 压后免处理 全通径
下载PDF
国外全通径分段压裂完井技术进展及趋势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敢 伊西峰 +2 位作者 姜广彬 吕芳蕾 刘海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44,8,共4页
在全球进入难动用储量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效果是急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国外逐渐发展起来了全通径分段压裂完井技术,该技术施工速度快,压裂规模大,安全可靠,压裂后保持井眼全通径,能较大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压裂... 在全球进入难动用储量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效果是急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国外逐渐发展起来了全通径分段压裂完井技术,该技术施工速度快,压裂规模大,安全可靠,压裂后保持井眼全通径,能较大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压裂效果。通过总结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在全通径分段压裂完井技术领域的新发展和新突破,为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攻关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通径 压裂完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可反复开关滑套分段压裂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德锴 朱玉杰 +2 位作者 唐志勇 张瑞 薛占峰 《石油机械》 2015年第6期88-91,共4页
为解决常规水平井多级滑套裸眼分段压裂技术存在的后续储层改造困难的难题,开展了可反复开关滑套分段压裂工具技术研究。研究开发了投球式开关滑套、压差式开关滑套及配套机械开关工具,重点进行了滑套锁紧限位技术、球座快速钻除技术和... 为解决常规水平井多级滑套裸眼分段压裂技术存在的后续储层改造困难的难题,开展了可反复开关滑套分段压裂工具技术研究。研究开发了投球式开关滑套、压差式开关滑套及配套机械开关工具,重点进行了滑套锁紧限位技术、球座快速钻除技术和工具耐冲蚀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地面试验结果表明,可反复开关滑套结构设计合理,可以顺利实现打开及关闭功能。可反复开关滑套分段压裂工具在东胜气田进行了2口井的现场应用,滑套打开显示明显,进一步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和工具的安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压裂 开关滑套 全通径 球座 冲蚀
下载PDF
漫反射板全光路全视场全口径在轨辐射定标技术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艳华 董建婷 +1 位作者 张秀茜 王斌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9,共8页
空间光学遥感器辐射定标包括发射前实验室辐射定标和在轨辐射定标。中国空间光学遥感器寿命由最初2~3年已延长到8~10年,需要建立在轨辐射定标系统。文章在总结美国、法国、英国同类相机在轨辐射定标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漫反射板研制... 空间光学遥感器辐射定标包括发射前实验室辐射定标和在轨辐射定标。中国空间光学遥感器寿命由最初2~3年已延长到8~10年,需要建立在轨辐射定标系统。文章在总结美国、法国、英国同类相机在轨辐射定标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漫反射板研制基础及工程实现能力,以某项目需求为背景,提出了大视场可见–近红外空间相机全光路全视场全口径在轨辐射定标方法。星上定标系统由漫反射板、稳定性监测比辐射计组成。漫反射板置于入光口前,定标时刻漫反射板展开后,太阳照亮漫反射板形成已知光谱辐亮度的近似朗伯面光源,直接实现空间光学遥感相机全孔径、全光路和全视场的星上辐射定标;稳定性监视比辐射计用于漫反射板星上稳定性监视及其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修正,确保长期在轨运行过程中空间光学遥感相机的数据产品的绝对辐射定标精度。经过分析,该方法下相机绝对辐射定标精度优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视场 全光路 全视场 全口径 在轨辐射定标 空间光学遥感器
下载PDF
克深13区块完井工艺评价与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洪宝 匡韶华 +1 位作者 张宝 景宏涛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4,共5页
塔里木油田克深13区块属于超深、超高压、高温气藏,地层易漏易喷,需要大规模储层改造,完井工艺难度大。总结了塔里木油田高压气井完井工艺现状,根据克深13区块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对比评价了射孔-改造-完井联作的一次完井工艺和先射... 塔里木油田克深13区块属于超深、超高压、高温气藏,地层易漏易喷,需要大规模储层改造,完井工艺难度大。总结了塔里木油田高压气井完井工艺现状,根据克深13区块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对比评价了射孔-改造-完井联作的一次完井工艺和先射孔、后改造-完井联作的两次完井工艺。一次完井工艺射孔枪耐温耐压满足不了要求,且存在井筒堵塞、射孔枪砂埋、生产测试受限等问题。二次完井工艺存在替浆不彻底,导致井筒堵塞和储层伤害的问题。为了解决二次完井替浆问题,开展了可溶筛管二次完井工艺研究。该工艺可以满足全井筒替浆、储层改造、生产测试的要求,同时避免了井筒堵塞和管柱砂埋,且有利于后期修井打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高温气藏 全通径射孔 完井 克深区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