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抗菌光动力疗法(aPDT)与全身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方法搜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共7个数据库,搜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11月止,被搜索文献的语言类型...目的比较抗菌光动力疗法(aPDT)与全身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方法搜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共7个数据库,搜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11月止,被搜索文献的语言类型为中文或英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用Cochrane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 14.0软件对被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共有8篇文献被纳入。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3个月时,当光敏剂(PS)为亚甲基蓝(MB)时,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aPDT对探诊深度(PD)的改善效果优于SRP+全身抗菌药物;治疗后3个月时,当PS为吩噻嗪氯时,SRP+全身抗菌药物对PD的改善效果优于SRP+aPDT(P<0.05)。治疗后3个月,SRP+aPDT/SRP+全身抗菌药物对临床附着水平(CAL)、探诊出血(BOP)的改善效果均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6个月,SRP+aPDT/SRP+全身抗菌药物对PD、CAL、BOP的改善效果均无明显区别(P>0.05)。与基线期相比,治疗后3个月时,SRP+aPDT使PD、CAL、BOP分别改善了(0.80±0.19)mm、(0.94±0.29)mm、19.74%±1.91%(P<0.05);而SRP+全身抗菌药物使PD、CAL、BOP分别改善了(1.02±0.27)mm、(0.95±0.25)mm、19.39%±11.83%(P<0.05)。治疗后6个月,SRP+aPDT使PD、CAL、BOP分别改善了(1.37±0.47)mm、(1.29±0.52)mm、28.97%±2.43%(P<0.05);而SRP+全身抗菌药物使PD、CAL、BOP分别改善了(1.55±0.53)mm、(1.34±0.49)mm、29.34%±10.47%(P<0.05)。结论SRP+MB-aPDT对PD的改善效果优于SRP+全身抗菌药物;SRP+全身抗菌药物对PD的改善效果优于SRP+吩噻嗪氯-aPDT,MB-aPDT或许能成为全身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牙周炎的替代方法。牙周炎类型、2型糖尿病、吸烟、aPDT次数、全身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治疗时间等因素对于SRP+aPDT/SRP+全身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影响相当。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full-mouth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FM-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并与常规的分象限刮治(quad rant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Q-SRP)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目的:探讨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full-mouth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FM-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并与常规的分象限刮治(quad rant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Q-SRP)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FM-SRP组在1天内完成全口所有象限的刮治和根面平整,而Q-SRP组每周进行1个象限的刮治,连续4周完成全口治疗。分别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菌斑指数(plaqueindex,PI)、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探诊出血(bleedingon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及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的变化及患者的术后反应。所得结果分别进行秩和检验(PI、GI)、t检验(PD、AL)和χ2检验(BOP)。结果:与基线时相比,2种治疗方式在3个月和6个月时的所有临床牙周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首次治疗24h,FM-SRP组的术后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Q-SRP组(P<0.05),但患者能够耐受。结论:FM-SRP和Q-SRP两种方法均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full-mouth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FM-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并与常规的分象限刮治(quad rant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Q-SRP)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FM-SRP组在1天内完成全口所有象限的刮治和根面平整,而Q-SRP组每周进行1个象限的刮治,连续4周完成全口治疗。分别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菌斑指数(plaqueindex,PI)、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探诊出血(bleedingon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及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的变化及患者的术后反应。所得结果分别进行秩和检验(PI、GI)、t检验(PD、AL)和χ2检验(BOP)。结果:与基线时相比,2种治疗方式在3个月和6个月时的所有临床牙周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首次治疗24h,FM-SRP组的术后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Q-SRP组(P<0.05),但患者能够耐受。结论:FM-SRP和Q-SRP两种方法均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