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通道FES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感觉-运动能力的临床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宋达 陈兰 +2 位作者 陈煜 赵薇薇 王彤 《中国康复》 2021年第10期589-593,共5页
目的: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平衡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主被动踏车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多通道功能性电... 目的: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平衡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主被动踏车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平衡仪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三维步态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ATE、Time以及步宽的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BBS评分、步长、步速、健侧时间摆动占比以及下肢各关节最大活动角度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患侧下肢AT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患者Tim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低度负相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以及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踏车 本体感觉 平衡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观察
2
作者 赵斌 高晶 +3 位作者 王丽娜 周宇 吴云岚 何璐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3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及中医推拿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常...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及中医推拿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Berg平衡量表(BB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分别评定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动能力。结果2组患儿治疗前组间GMFM-88(D区、E区评分及总分)、PDMS-GM(姿势评分、移动能力评分、实物操作评分)、BBS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GMFM-88(D区、E区评分及总分)、PDMS-GM(姿势评分、移动能力评分、实物操作评分)、BBS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可有效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 痉挛型脑瘫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哲 范家宏 +4 位作者 郭钢花 李晓丽 关晨霞 乐琳 郭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672,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17例)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CSS、FMA、BBS和10m MWS各项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痉挛、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显著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早期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可成为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 脑卒中 主动运动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心肺适能的效果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泉 马迪 +4 位作者 潘钰 李颜杝 杨绯 杨晓辉 季林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初发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四肢联动康复踏...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初发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四肢联动康复踏车训练,实验组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测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和VO2peak均显著升高(|t|>7.889,P<0.001),实验组FMA评分和VO2peak明显高于对照组(|t|>3.332,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更有利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踏车 心肺适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手摇车同步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大威 周敬杰 张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摇车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3
6
作者 何艳 张琦 +2 位作者 胡晓诗 马婷婷 李思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4-1469,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1.145,P>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4.869,P<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1.458,P>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6.241,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097,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踏车 下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荣丽 王宁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在脑卒中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观察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下肢肌力(M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目的:观察比较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在脑卒中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观察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下肢肌力(M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步行能力(FAC)的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治疗前下肢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受试者下肢MI、FMA和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后试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下肢MI(88.15±4.72)和FAC(3.77±0.73)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MI=72.23±14.11,FAC=2.92±0.8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9)。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踏车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踏车 脑卒中 早期康复 下肢功能
下载PDF
基于电机辅助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的建模 被引量:3
8
作者 姜洪源 马长波 +1 位作者 敖宏瑞 陆念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6-222,共7页
为了将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应用于肢体运动康复,开发一种用于下肢肢体功能重建与运动康复的脚踏车系统,提出了基于电机辅助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模型,系统包括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肌肉刺激模型、电机模型及负载模型.通过Matlab/Simu... 为了将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应用于肢体运动康复,开发一种用于下肢肢体功能重建与运动康复的脚踏车系统,提出了基于电机辅助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模型,系统包括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肌肉刺激模型、电机模型及负载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仿真模型.将实验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运算.仿真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基于模型的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研制奠定基础.利用该方法可以克服系统启动和负载变化引起的刺激器大脉宽刺激电流输出,可降低肌肉疲劳速度保证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脚踏车 电机辅助 系统模型 系统仿真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全胜 宋德军 郄淑燕 《康复学报》 2016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四肢联动组(治疗组)23例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2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四肢联动组(治疗组)23例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2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每次1 h,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加以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肌肉,电极片分别置于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8周。治疗前后测试2组受试者FES四肢联动训练指标(运动总距、总功率及平均电刺激值),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10 m步行能力测试(10m WT)。结果:治疗后2组运动总距、总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平均电刺激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运动总距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10m 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的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四肢联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四肢联动 脑卒中 下肢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申利坊 闫莹莹 杨文裕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990-992,共3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FES-cycling)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组(20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组(20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20例)加用FES-cycling,共治疗8...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FES-cycling)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组(20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组(20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20例)加用FES-cycling,共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上肢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Ashworth分级、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FMA和MBI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FES-cycling可提高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 主动运动
下载PDF
子午流注低频治疗联合中药热奄包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梁菊花 蔡晓珊 +2 位作者 张惠珍 段祖珍 张文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联合中药热奄包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及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妇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联合中药热奄包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及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妇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联合中药热奄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疼痛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低频联合中药热奄包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可缓解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流注 低频电刺激 中药热奄包 腹腔镜手术 胃肠功能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糜迅 杨裕梅 《系统医学》 2017年第2期165-168,共4页
功能性电刺激和踏车运动均已被广泛报道其对神经系统疾患运动功能恢复的具有显著疗效,但临床实践发现部分SCI、脑卒中患者很难独立完成踏车运动,原因可能是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异常、肌耐力下降、心肺功能受限等因素限制;而功能性电刺... 功能性电刺激和踏车运动均已被广泛报道其对神经系统疾患运动功能恢复的具有显著疗效,但临床实践发现部分SCI、脑卒中患者很难独立完成踏车运动,原因可能是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异常、肌耐力下降、心肺功能受限等因素限制;而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最早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已有少量报道,这一技术在近年来才逐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目前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查阅近年来国外有关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临床应用的文献,总结并分析其研究现状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踏车运动 康复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运动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柳 孙龚卫 孙小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8期1625-1633,共9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循环(FESC)运动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8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43)接受低频RTMS治疗,联合组(n=43)接受FESC运动联合低频R...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循环(FESC)运动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8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43)接受低频RTMS治疗,联合组(n=43)接受FESC运动联合低频RTMS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治疗前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2.63±1.84)级、(29.38±5.21)分、(45.16±12.41)分,治疗后分别为(4.56±1.05)级、(40.16±5.18)分、(62.16±12.62)分;对照组治疗前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2.71±1.01)级、(30.48±4.35)分、(43.71±10.79)分,治疗后分别为(3.93±1.06)级、(37.42±4.09)分、(56.06±9.28)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t=5.974、9.622、6.298、5.464、7.622、5.690,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t=2.769、2.722、2.554,P=0.007、0.008、0.014)。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适症状。结论与单独低频RTMS相比,FESC运动联合低频RTMS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恢复期 上肢功能 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运动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踏车训练中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达 施加加 +1 位作者 裴海荣 王平 《中国康复》 2017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观察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增加下肢踏车训练(RT300踏车训练系统),观察组在踏... 目的:观察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增加下肢踏车训练(RT300踏车训练系统),观察组在踏车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Berg评定法(BBS),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踏车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运动功能
下载PDF
FES辅助踏车与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徐胜 李向哲 +6 位作者 庄任 姜文 季盼盼 陈寒雨 王盛 郭川 王彤 《中国康复》 2017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踏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FES踏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踏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FES踏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下肢踏车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Tinetti量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AC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Tinetti量表、FMA下肢评分、M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FES辅助踏车系统和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均有助于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的恢复,而FES辅助踏车系统对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FES辅助踏车 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16
作者 江海 康有存 +2 位作者 陈艳华 刘发金 王翠婷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6期48-51,共4页
目的探究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踏车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和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 目的探究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踏车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和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n=20)采用FES治疗,试验组(n=2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踏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肩关节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试验组VAS评分(1.75±0.94)分低于对照组的(2.75±0.91)分,FMA上肢部分评分(22.30±6.01)分、MBI评分(68.25±9.7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30±7.04)分、(58.75±12.83)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采用FES联合踏车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踏车训练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耿姣姣 夏燕萍 +6 位作者 钮晨佳 朱新新 韩立影 吴炜 刘沙沙 高敏 苏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踏车 脑卒中早期 下肢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胜 张艳 +4 位作者 李露露 卞海波 郭川 包士雷 王彤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ES手摇车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则增加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χ^(2)=9.23,P<0.05)和手(χ^(2)=15.91,P<0.05)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1、2、3、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的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手摇车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手摇车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