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zing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Motor Control Training on Balance Function and Gai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Induced Hemiplegia
1
作者 Xiaoqing Ma Zhen Ma +2 位作者 Ye Xu Meng Han Hui Yan 《Proceedings of Anticancer Research》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motor control training o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induced hemiplegia,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n patients’bal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motor control training o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induced hemiplegia,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n patients’balance function and gait.Methods:Fifty-two cases of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2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using computer-generated random grouping.All participants underwent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In addition to these,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pseudo-stimulation therapy+motor control train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herapy+motor control training.The balance function and gait parameters of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s and assesse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interventions in both groups.Results:Before the invention,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lance function scores and each gait parame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However,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higher balance function score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exhibited higher step speed and step frequency,longer step length,and a higher overall satisfaction level with the interventio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motor control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induced hemiplegia has demonstrated positive effects.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patient’s balance function and gait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overall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induced hemiplegia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 control training Balance function gait
下载PDF
Novel Walking Stability-Based Gait Recognition Method for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Control
2
作者 明东 万柏坤 +4 位作者 胡勇 汪曣 王威杰 吴英华 陆瓞骥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07年第2期93-97,共5页
Gait recognition is the key questi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system control for paraplegic walking. A new risk-tendency-graph (RTG) method was proposed to recognize the stability information in FES-... Gait recognition is the key questi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system control for paraplegic walking. A new risk-tendency-graph (RTG) method was proposed to recognize the stability information in FES-assisted walking gait. The main instrument was a specialized walker dynamometer system based on a multi-channel strain-gauge bridge network fixed on the walker frame. During walking process, this system collected the reaction forces between patient's upper extremities and walker and converted them into RTG morphologic curves of dynamic gait stability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domains. To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usefulness of RTG, preliminary clinical trials were done with paraplegic patients. The gait stability levels of two walking cases with 4- and 12-week FES training from one subject were quantified (0.43 and 0.19) from the result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RTG. Relevant instable phases in gait cycle and dangerous inclinations of patient's body during walking process were also brought forward. In conclusion, the new RTG method is practical for distinguishing more useful gait stability information for FES system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走稳定性 步态识别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系统 控制 截瘫患者
下载PDF
Real-time and wearable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for volitional hand motor function control using the electromyography bridge method 被引量:5
3
作者 Hai-peng Wang Zheng-yang Bi +3 位作者 Yang Zhou Yu-xuan Zhou Zhi-gong Wang Xiao-ying Lv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of hemiplegic patients is crucial for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A wearable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for real-time volitional hand motor functio...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of hemiplegic patients is crucial for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A wearable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for real-time volitional hand motor function control using the electromyography bridge method.Through a series of novel design concepts,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a detecting circuit and an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 miniaturized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ircuit technique,a low-power super-regeneration chip for wireless receiving,and two wearable armbands,a prototyp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reduced size,power,and overall cost.Based on wrist joint torque repro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xperiments performed on six healthy subjects,the optimize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thresholds and trained logistic regression classifier parameters were statistically chosen to establish wrist and hand motion control with high accuracy.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wrist flexion/extension,hand grasp,and finger extension could be reproduced with high accuracy and low latency.This system can build a bridg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healthy limbs and paralyzed limbs,effectively improve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of hemiplegic patients,and elevate efficiency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rehabilitation of upper-limb hemiplegia electromyography control wearable device stroke frequency-modulation stimulation hand motion circuit and system real-tim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电刺激联合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4
作者 朱虹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149-152,共4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联合PNF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上肢肌力、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肌力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MAS-上肢肌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arthel指数(BI)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PNF技术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力的提升,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电刺激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基于步态事件和sEMG的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研究
5
作者 邓昌仁 陈恩伟 +1 位作者 张佳峰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5,共6页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动作点之间延时关系为控制策略的足下垂步行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准确开启的方法。根据步态信息和sEMG电信号特征对大腿处的角速度数据进行步态事件划分,试验结果表明步态事件划分得具有良好一致性;利用模糊熵算法对去噪后的sEMG信号进行肌肉运动起始点T muscle的判定,确定T muscle与脚尖离地(toe off,TO)之间的延时时间关系;结合所划分的步态事件特征点,确定电刺激起始点T on。该文为足下垂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开启时间点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表面肌电信号(sEMG) 模糊熵 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 足下垂
下载PDF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改善
6
作者 郑翔 张明兴 +1 位作者 黄雅 单莎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7-553,共7页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2-5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腰部动态干扰电的常规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仰卧搭桥和俯卧搭桥的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痛评分、肌电信号平均值和步态参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步宽、步速、步频、健患侧步长比值、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患健侧摆动相比值、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矢状面活动度和健患侧足偏角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能明显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改善了患者下肢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步态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步行功能 核心稳定训练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血清Aβ与Tau的影响
7
作者 邱锦芳 郭峰 林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予以... 目的:探讨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予以FES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的评定,并进行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LE评分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6MWT和FAC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10MWT低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β、Tau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降低血清Aβ、Tau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核心肌群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下载PDF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赵腾飞 童重新 +3 位作者 刘琳 刘会雪 单玲 李洋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干预...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干预,干预前后行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产妇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2组产妇张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尿道旋转度均较干预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异常率及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中性欲、性高潮、阴道润滑度、性交疼痛、性满意度、性唤起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发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产后盆底功能患者的治疗中提供了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两种方法联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性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 盆底肌训练 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底功能 性生活质量
下载PDF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及其联合疗法在 偏瘫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敏杰 孟兆祥 +3 位作者 金星 王鑫 柯明慧 周洪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4-118,123,共6页
脑卒中常引发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尤以肢体远端伸肌运动功能恢复最为困难。随着近年来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广泛应用及集成穿戴设备的不断改良,CCFES及联合疗法在提高脑卒中患... 脑卒中常引发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尤以肢体远端伸肌运动功能恢复最为困难。随着近年来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广泛应用及集成穿戴设备的不断改良,CCFES及联合疗法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腕伸展、踝背伸功能方面有良好效果。CCFES对于上肢功能的改善包括肢体远端、近端,应用于下肢时需关注反向协调机制。早介入、足疗程、多联合的CCFES治疗方案能够加速改善脑卒中患者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偏瘫 腕背伸 手指伸展 踝背伸
下载PDF
对侧功能性电刺激与任务导向性训练不同方式联用对脑卒中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敏杰 金星 +3 位作者 孟兆祥 王鑫 王建建 柯明慧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67-71,共5页
目的:研究对侧控制型电刺激(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不同方式联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病程在1个月内的6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同步组即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步进行(30例)与分步组即CCFES治疗... 目的:研究对侧控制型电刺激(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不同方式联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病程在1个月内的6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同步组即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步进行(30例)与分步组即CCFES治疗后序贯进行任务导向型训练(30例)。于入组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表面肌电图(sEMG)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上肢、腕手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独立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RMS比值、FMA、WMFT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同步组各项评定较分步组更高(P<0.01,0.05)。结论: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步组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任务导向性训练 脑卒中 手功能 双侧对称运动
下载PDF
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许石双 荀佳慧 董静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08-210,240,共4页
目的 探讨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为对象。根据患者参与意愿,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镜像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人数依次为38... 目的 探讨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为对象。根据患者参与意愿,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镜像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人数依次为38、38、39和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功能电刺激治疗;镜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治疗;联合组采取常规疗法、功能电刺激治疗和镜像疗法结合的方式治疗。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比较治疗结果。结果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和镜像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有效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电刺激 镜像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即刻影响
12
作者 陈园月 李加斌 +2 位作者 蒯凤 彭丽丽 项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2-467,共6页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诱导下的脑功能网络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通过掷币决定阳性刺激和阴性...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诱导下的脑功能网络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通过掷币决定阳性刺激和阴性刺激的顺序。阳性刺激在多通道FES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阴性刺激在伪刺激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间隔1 d。每次训练时,采用fNIRS测量患者双侧前额叶皮质(PFC)、前运动皮质(PMC)、辅助运动区(SMA)、感觉运动皮质(SMC)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总体功能连接强度和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异。结果与阴性刺激相比,阳性刺激下,大脑皮质总体功能连接强度降低(t=-2.735,P<0.05),损伤对侧PFC-损伤同侧PFC和损伤对侧PFC-损伤对侧PMC的功能连接降低(P<0.05)。结论多通道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优化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皮质功能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 任务导向训练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脑功能网络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48例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中枢神经特异蛋白的影响
13
作者 张兵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的影响。方法选择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病人,以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的影响。方法选择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n=48)、联合组(n=48),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训练组开展康复训练,联合组实施NME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2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通过中国卒中量表(CSS)、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RAT)分别判定病人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测定患侧腕关节背伸时主动活动度(AROM)。同时测定病人治疗前、治疗12周后血清BDNF、S100-β水平,并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CS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ARAT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增高(P<0.05),AROM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P<0.05),且时间和组间均有交互作用(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12周后CSS、ARAT评分及AROM分别为(5.31±1.34)分、(34.73±6.21)分、(14.59±3.16)°,均明显优于训练组的(6.94±1.59)分、(31.81±5.47)分、(11.06±2.74)°(P<0.05);治疗12周后,两组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S100-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血清BDNF、S100-β水平分别为(18.83±4.52)μg/L、(0.27±0.06)μg/L,均明显优于训练组的(15.76±3.39)μg/L、(0.35±0.11)μg/L(P<0.05)。结论对脑卒中病人实施NMES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调节血清BDNF、S100-β水平,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显著增大A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运动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14
作者 许长锋 郭延芳 孙作杰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11-412,共2页
目的分析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在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3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的康复总... 目的分析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在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3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比值和患健侧支撑比值均低于对照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可提高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对称性及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偏瘫 步态对称性
下载PDF
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在肺纤维化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15
作者 沈天舒 杨娇 +2 位作者 王卫亮 唐启群 王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3,125,共5页
目的 探讨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疾病药物治疗、呼吸功能锻炼... 目的 探讨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疾病药物治疗、呼吸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每天上午进行30 min的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下午进行30次的抗阻呼吸训练。干预时间为4周,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心理状态。结果 干预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吸气肌力(MIP)、呼气肌力(MEP)水平、呼吸困难评分及医院焦虑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可改善肺纤维化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延缓其肺功能下降速度,从而使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 抗阻呼吸训练 肺功能 呼吸肌力 呼吸困难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孙庆娟 周曼莉 +3 位作者 王冉 苏园园 杨杨 李莉芝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3-16,共4页
目的 考察对帕金森病(PD)患者行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后其冻结步态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将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 目的 考察对帕金森病(PD)患者行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后其冻结步态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将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0例),将接受对照组干预方案联合经颅磁刺激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0例)。对比2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冻结步态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平衡能力变化。结果 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2组的步速均快于干预前,步长均大于干预前,起立-行走计时均短于干预前,且干预3个月后的上述变化均优于干预1个月后(P均<0.05);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的上述变化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优(P均<0.05)。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2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D患者生活质量自测问卷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3个月后的上述量表评分均优于干预1个月后(P均<0.05);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的上述量表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优(P均<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PD患者的冻结步态功能和平衡能力,促进其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经颅磁刺激 康复训练 冻结步态功能 平衡能力
下载PDF
基于神经、认知及肢体功能的高频rTMS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姿势控制障碍患者效果
17
作者 马新平 朱瑜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目的 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量化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姿势控制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姿势控制障碍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3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高频rTMS联合量... 目的 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量化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姿势控制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姿势控制障碍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3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高频rTMS联合量化康复训练,对照1组给予高频rTMS治疗,对照2组采取量化康复训练。观察3组干预后临床效果,干预前后神经及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上下肢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FMA)、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ASS)、Brunel平衡量表(BBS)评分]、步态运动参数、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脑卒中专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S-QOL)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1组(72.50%,29/40)和对照2组(70.00%,28/40)(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对照1组<对照2组,MMSE、MoCA评分>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上下肢FMA、PASS、BBS评分及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均较对照1组和对照2组高;观察组肱二头肌屈肘和肱三头肌屈伸肘表面肌电图RMS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观察组SS-QOL各项评分均较对照1组和对照2组高(P<0.05)。结论 rTMS联合量化康复训练可提高脑梗死后姿势控制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肢体功能与躯体平衡能力,促进神经功能与认知恢复,且可改善肌张力与步态参数,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量化康复训练 脑梗死 姿势控制障碍 肢体功能 躯体平衡能力 步态运动参数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高频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
18
作者 金丽丽 秦莉芝 冯汝恩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15-118,共4页
目的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2年1月的5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 目的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2年1月的5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6例。导向训练组采用务导向性训练,联合组在导向训练组基础上联合高频rTMS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偏瘫侧肌力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估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1、2、4、8、12个月,联合组的FMA评分分别为(43.86±7.13)分、(48.45±8.38)分、(52.45±7.89)分、(54.48±9.22)分、(58.42±10.43)分,高于导向训练组的(38.13±6.87)分、(41.38±7.94)分、(43.25±8.63)分、(46.12±8.21)分、(50.25±9.1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医学研究委员会量表(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8、12个月,联合组的MRC评分分别为(2.39±0.40)分、(2.76±0.51)分、(3.06±0.52)分、(3.47±0.47)分、(3.94±0.79)分,均高于导向训练组的(2.08±0.34)分、(2.39±0.46)分、(2.67±0.53)分、(3.10±0.49)分、(3.40±0.8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1、2、4、8、12个月,联合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21.06±3.73)分、(19.08±2.41)分、(16.47±2.03)分、(14.24±2.46)分、(13.10±2.34)分,低于导向训练组的(23.45±3.15)分、(21.09±3.56)分、(18.34±2.12)分、(16.84±2.65)分、(15.36±2.0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偏瘫侧上肢肌力及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可为后期高频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任务导向性训练 脑卒中 偏瘫 神经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肌力
下载PDF
MOTOmed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苏晓波 朱晓威 李佩佩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MOTOmed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2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观察MOTOmed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2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MOTOmed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步行和步态[10 m步行计时测试(10MW)、Tinetti量表]及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肌张力(Ashworth分级)。结果:干预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步长、最大步行速度、步频及Tinett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Ashworth分级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TOmed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改善步行和步态,减轻肌张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med康复训练 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步态 平衡能力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刘斯炎 卢琦 毛会娇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1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1月该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1月该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态参数(步长、步幅、步速)水平及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MA、BBS评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等维度的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步长、步幅、步速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其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神经肌肉电刺激 下肢功能 康复训练 生命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