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ison of polypore funga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forest ecosystems of China,North America,and Europe 被引量:5
1
作者 Fang Wu Xiaowu Man +1 位作者 Ablat Tohtirjap Yucheng Dai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540-546,共7页
Background:Polypores as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are an important group of wood-inhabiting fungi playing a key role in forest regeneration. Previously, studies on polypore funga and diversity were focused on li... Background:Polypores as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are an important group of wood-inhabiting fungi playing a key role in forest regeneration. Previously, studies on polypore funga and diversity were focused on limited areas within one land mass only. What are the polypore funga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for large-scale of China,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The funga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olypores in the three land masses will supply an important source of reference fo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olypores at species level or higher taxa.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diver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olypores in China,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re compared based on published data.Methods:The species diversity, species composition, major genera and nutritional modes of polypores in the three land masses a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Results:A grand total of 1,337 polypore species, belonging to 11 orders, 43 families and 168 genera,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se three land mass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f which 854 species occur in China, 547 spec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432 species in Europe. Polyporales, Hymenochaetales and Russulales are the three major orders, and Hymenochaetaceae, Polyporaceae, and Fomitopsidaceae are the three major families. The brown rot fungi Antrodia and Postia have highest number of species at generic level in the three land masses. The proportionally highest number of white rot polypore species is in China (78.81%), followed by North America (73.86%)and then Europe (67.82%);conversely, the proportion of brown rot polypores is highest in Europe (28.47%) then North America (21.39%) and then China (15.57%).Conclusions:China had the highest polypore diversity followed by North America, and then Europe although North America is around twice as big as China and Europe. White rot is the major nutritional mode of all the polypores in China,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ccounting for 77.04%of all polypore species. The white rot species as a proportion of all polypores in each of the three land masses are highest in China, followed by North America and then Europe. The polypore diversity patterns are probably due to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ngiosperm and gymnosperm trees in the three land masses. More tree species and diverse forest types are in China than those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nd these factors may correspond polypore funga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three land ma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DIOMYCOTA Distribution Polypore funga Wood-decomposers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婉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9期1582-1585,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术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40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胸片及细菌学结果,确诊其术...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术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40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胸片及细菌学结果,确诊其术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对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53例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占比为13%。相较于同期手术无肺部真菌感染组,肺部真菌感染组的急诊手术患者高于择期手术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应用持续血液净化(CRRT)治疗患者高于非CRRT治疗患者;随着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增加,重症监护室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在使用抗生素方面,使用碳青霉烯类的患者感染率低于使用头孢类的患者感染率,使用碳青霉烯类应用时间<3 d的患者感染率最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是否应用CRRT、呼吸机使用时间、手术时间和碳青霉烯类应用时间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4个危险因素(P<0.05)。结论 呼吸机应用时间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肺部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真菌感染的胸部CT表现及预后 被引量:12
3
作者 程敏 孙烨 洪楠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3-457,共5页
目的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真菌感染的首次及系列胸部CT影像资料,寻找可提示预后的征象。资料与方法选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组织学确诊的13例肺部真菌感染者,回顾性分析其系列CT的影像学表现及演变过程。结果首次异常CT表现为单发结节... 目的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真菌感染的首次及系列胸部CT影像资料,寻找可提示预后的征象。资料与方法选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组织学确诊的13例肺部真菌感染者,回顾性分析其系列CT的影像学表现及演变过程。结果首次异常CT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5例,2个结节或肿块2例,多发结节或肿块2例,片状实变1例,片状磨玻璃影1例,双肺多发索条、磨玻璃影1例,双肺多发支气管周围实变1例;出现反晕征7例,4例曲霉菌均未出现反晕征。病变初始最大径中位数为32.0 mm,径线最大值中位数为51.5 mm;9例药物治疗达部分缓解,9例手术切除。最终5例治愈,1例病变稳定,2例影像学拟诊复发,5例死亡。共计2个以内结节或肿块7例(第1组),其他影像表现6例(第2组),第1组径线所达最大值较第2组小(t=4.397,P<0.01),第1组12周内治疗有效率、手术切除率、最终治愈率分别为85.7%、100.0%、71.4%,第2组分别为16.7%、33.3%、0,第1组均高于第2组(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真菌感染者,结节与肿块是最常见的CT表现,反晕征出现率高,首次CT表现为2个以内结节或肿块提示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肺疾病 真菌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预后
下载PDF
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的鼻内窥镜治疗 被引量:4
4
作者 栾建刚 乔晓明 +1 位作者 安惠民 梁传余 《华西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432-433,共2页
目的:评价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临床回顾性分析,64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病人采用了以鼻内窥镜手术为主的治疗,辅以术后常规鼻窦镜随访换药,随访时间12~24个月。结果:59例一期愈合,4例二期愈合,1例术... 目的:评价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临床回顾性分析,64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病人采用了以鼻内窥镜手术为主的治疗,辅以术后常规鼻窦镜随访换药,随访时间12~24个月。结果:59例一期愈合,4例二期愈合,1例术后复发而再次手术。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有效手段,术后随访换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袭 霉菌 鼻窦炎 鼻内窥镜手术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感染175株念珠菌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雪玲 王保梅 +6 位作者 张永泽 陈剑华 张新国 刘红珍 姚艳冰 熊南燕 霍忠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12期2248-2250,共3页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感染念珠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随机采集1270份标本进行检查分析,分离出念珠菌175株,采用科码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培养,API-20CAU X念珠菌鉴定试...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感染念珠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随机采集1270份标本进行检查分析,分离出念珠菌175株,采用科码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培养,API-20CAU X念珠菌鉴定试条进行鉴定;以念珠菌药敏试条(ATBFungus)和纸片扩散法进行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 175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107株(61.19%),热带念珠菌31株(17.91%),克柔念珠菌21株(11.94%),光滑念珠菌8株(4.48%),其他念珠菌8株(4.48%);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制霉菌素(NYS)、酮康唑(KTC)、益康唑(ECO)、咪康唑(MTC)、氟康唑(FLC)的耐药率分别为8.5%、5.9%、9.8%、42.6%、40.7%、43.8%、8.8%;热带念珠菌分别为3.8%、9.8%、19.1%、61.7%、58.1%、62%、21.5%;克柔念珠菌为14.2%、14.2%、14.2%、14.2%、23.8%、23.8%、14.2%;光滑念珠菌为0.0、0.0、37.5%、25%、37.5%、37.5%、62.5%。结论目前引起在校大学生感染的念珠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这些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氟康唑较敏感,对酮康唑、益康唑、咪康唑产生了较强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 耐药性分析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鲁可权 许承斌 +2 位作者 陈玉石 于文朝 王维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27例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均有发热、咳嗽,17例出现胸闷、低氧血症。病原学检查发现白色念珠菌6例,克柔念珠菌5例,平滑念珠菌4例,12例阴性,混合细菌感染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27例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均有发热、咳嗽,17例出现胸闷、低氧血症。病原学检查发现白色念珠菌6例,克柔念珠菌5例,平滑念珠菌4例,12例阴性,混合细菌感染15例,巨细胞病毒感染4例。结果:单纯应用酮康唑治愈者10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愈10例,7例死亡。结论:真菌是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合理应用免疫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肺部感染
下载PDF
血清(1-3)-β-D葡聚糖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研究
7
作者 毛巧霞 韩小宏 钟磊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期111-113,125,共4页
目的综合分析血清(1-3)-β-D葡聚糖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1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取我院7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 目的综合分析血清(1-3)-β-D葡聚糖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1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取我院7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葡萄糖浓度含量、真菌培养法及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1)实验组培养阳性患者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68.90±22.66)pg/mL,实验组培养阴性患者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26.01±5.36)pg/mL,对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5±0.17)pg/mL,实验组培养阳性患者、培养阴性患者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真菌培养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例数为35例、阴性例数为36例,血清(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方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例数为60例、阴性例数为11例,血清(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方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真菌培养法检测方法(P<0.05);(3)真菌培养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97%(44/71)、77.46%(55/71),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51%(60/71)、88.73%(63/71),真菌培养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显著低于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P<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比较高,能够正确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1-3)-β-D葡聚糖 早期诊断 深部真菌感染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
8
作者 郑海富 邵元元 +3 位作者 黄海思 韦秋路 黄福常 刘斌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44,共17页
本研究选取桂西南山地范围内的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头叶猴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大型真菌物种,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并对大型... 本研究选取桂西南山地范围内的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头叶猴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大型真菌物种,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并对大型真菌进行资源评价。本研究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962份,经鉴定隶属于2门5纲12目45科106属179种,其中子囊菌门2纲2目5科8属15种、担子菌门3纲10目40科98属164种。白头叶猴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科为多孔菌科和锈革菌科,共有57种,占物种总数的31.8%;优势属有炭角菌属、多孔菌属、灵芝属、小皮伞属、叶孔菌属5个属,共有31种,占物种总数的17.3%。白头叶猴保护区大型真菌属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分布属为主,共有62属,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属,共有31属,北温带分布属最少,仅有13属。种的地理成分有9种类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种数量最多,达70种,占物种总数的39.1%。大型真菌的生态类型主要有腐生、寄生、土生、共生以及粪生5种类型,其中腐生型最多,有144种,占总种数的80.4%。白头叶猴保护区内食用菌18种,药用菌32种,食药兼用菌5种,毒菌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资源评价 腐烂等级 优势科属 生态类型 真菌区系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区系新成员:拟胶瑚菌属和焰耳属物种
9
作者 崔杨洋 范雪萍 +1 位作者 郭龙洁 杨祝良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研究报道了拟胶瑚菌属Tremellodendropsis的3个新种和焰耳属Guepinia的1新种。它们是梭孢拟胶瑚菌T.fusispora,长椭孢拟胶瑚菌T.oblongispora,隔担拟胶瑚菌T.transseptata和山地焰耳G.montana。这几个新种在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区系中较... 本研究报道了拟胶瑚菌属Tremellodendropsis的3个新种和焰耳属Guepinia的1新种。它们是梭孢拟胶瑚菌T.fusispora,长椭孢拟胶瑚菌T.oblongispora,隔担拟胶瑚菌T.transseptata和山地焰耳G.montana。这几个新种在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区系中较为常见,但过去曾误作为欧洲种处理。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等证据,证明我国西南的这些物种与欧洲或其他大陆的物种不同,是独立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胶瑚菌目 木耳目 形态学 系统发育 分类学 中国西南区系新组成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地区沙鲁里山系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10
作者 韩西茜 曹槟 +6 位作者 贺茂强 朱新宇 李贾鑫 王诗慧 杨文强 刘冬梅 赵瑞琳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216,共14页
沙鲁里山系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中部,海拔高差悬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复杂且特殊的气候、地理地貌、植被条件及演化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本研究对沙鲁里山系所辖的8个自然保护区、辐射8县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为... 沙鲁里山系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中部,海拔高差悬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复杂且特殊的气候、地理地貌、植被条件及演化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本研究对沙鲁里山系所辖的8个自然保护区、辐射8县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共采集标本3633份。通过DNA条形码测序、形态学检测及部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进行标本鉴定,共鉴定出大型真菌503种,隶属于19目73科162属,包括沙鲁里山系新记录种395个及中国新记录种18个,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等14科为优势科,占物种总数的62.22%;丝膜菌属Cortinarius、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鹅膏属Amanita、口蘑属Tricholoma等18属为优势属,占物种总数的54.27%。沙鲁里山系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属(56.7%)和北温带分布属(37.6%)为主,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属(4.9%)。大型真菌资源评价表明,沙鲁里山系共有食用菌60种、食药用菌54种、药用菌20种以及毒菌79种,其中新增的分别有50、38、9和62种。本研究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鲁里山系 物种多样性 真菌区系 中国新记录种 经济真菌
原文传递
北京市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资源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维启 李玥 +4 位作者 李海蛟 刘冬梅 杨宁 张琦 何双辉 《生物多样性》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39,共8页
大型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本研究于2020–2022年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北京市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标本5,448份。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物种608种,进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资... 大型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本研究于2020–2022年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北京市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标本5,448份。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物种608种,进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北京市大型真菌共619种,隶属于2门6纲22目93科277属,其中担子菌门595种,子囊菌门24种,中国新记录种5种,北京新记录种120种。基于以上物种名录开展物种组成和区系地理分析以及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共19科,占总物种数的59.61%,主要有:蘑菇科、多孔菌科、小脆柄菇科、红菇科、口蘑科等;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33属,占总物种数的38.13%,主要有:丝膜菌属(Cortinarius)、裸脚伞属(Gymnopus)、丝盖伞属(Inocybe)、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红菇属(Russula)等。北京市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属(61.37%)和北温带分布属(31.05%)为主,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属(5.42%)。北京市共有食用菌71种、药用菌43种、有毒菌22种、食药兼用菌45种。本研究结果为北京市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种 特有种 优势类群 真菌区系 经济真菌
原文传递
太行山木生大型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边禄森 安琪 +2 位作者 王兴红 陈淋 韩美玲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88-2202,共15页
对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等地太行山区域的木生大型真菌资源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采集,共获得标本约1400份,根据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木生大型真菌306种,分属于2门,4纲,12目,49科和147属。其中多孔菌目和锈革孔菌目是多... 对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等地太行山区域的木生大型真菌资源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采集,共获得标本约1400份,根据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木生大型真菌306种,分属于2门,4纲,12目,49科和147属。其中多孔菌目和锈革孔菌目是多样性最丰富的目,超过总种类的74%,多孔菌科、锈革孔菌科、耙齿菌科、原毛平革菌科和齿耳菌科是种类最丰富的科。本研究对太行山木生大型真菌按照属名进行排序,并详细列举了每个种的生长基质和寄主种类,其中倒木和落枝是最主要的生长基质,栎属是最主要的寄主,其次是桦木属、杨属、松属和柳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腐菌 分类 区系分析
原文传递
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初探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丽娟 陈伟 +3 位作者 许辉 万喆 李若瑜 刘伟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82-386,共5页
目的探讨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22株曲霉游离孢子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同时建立22株曲霉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联合甲基四氮盐(x... 目的探讨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22株曲霉游离孢子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同时建立22株曲霉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联合甲基四氮盐(x1Tr)减低法来评价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通过实时RT—PCR测定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对于曲霉的游离孢子,两性霉素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是0.5~2mg/L,卡泊芬净的最低有效浓度(MEC)范围是0.125—0.25mg/L,伏立康唑的MIC范围是0.5—1mg/L;对于曲霉生物膜,两性霉素B的SMIC。(抑制5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和SMIC。(抑制8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范围分别是2~〉32mg/L和8~〉32mg/L,卡泊芬净的SMIC∞和SMIC8D范围分别是32~〉256mg/L和256~〉256mg/L,伏立康唑的SMIC∞和SMIC。范围分别是4~〉256mg/L和32~〉256mg/L。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显示,与0h相比,7个待测基因在4h时表达量没有变化;8h时AfuMDR1、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CYP51A表达量升高最明显;12、16、24h时MuMDR1、AfuMDR2、AfuMDR4、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其中CYP51A表达量升高的最明显;AfuMDR3和atrF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与游离孢子相比,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烟曲霉形成生物膜以后,药物外排泵基因和唑类靶酶基因的表达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菌属 生物膜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药性 真菌
原文传递
43例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建章 徐国兴 +2 位作者 潘永明 许建斌 郭健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76-778,共3页
的分析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病例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过程,探讨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43例,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加真菌培养鉴定进行诊断,联合2-3种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病... 的分析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病例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过程,探讨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43例,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加真菌培养鉴定进行诊断,联合2-3种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并观察治疗过程。结果43例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中,35例镜检发现菌丝,39例真菌培养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疗程18d-56d,5d-7d开始显效,表现为溃疡开始愈合、上皮逐渐修复。全部病例治愈后无复发。结论角膜刮片镜检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对发病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诊断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海洋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起辉 田黎 +3 位作者 闫政清 刘思 张忠山 裴月湖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菌丝体中的化学成分,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利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真菌Nigrospo—Fasphae...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菌丝体中的化学成分,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利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真菌Nigrospo—Fasphaerica的菌丝体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5,7,22E-三烯-3卢-醇(1),胆甾醇(2),吡咯并哌嗪.2,5-二酮[环(脯-甘)二肽](3),3-甲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环(脯-丙)二肽](4),3-苄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环(脯-苯丙)二肽](5),3-苄基-哌嗪-2,5-二酮[环(甘-苯丙)二肽](6),5-羟甲基糠醛(7),亮氨酸(8),3,6-二甲基-哌嗪-2,5-二酮[环(丙-丙)二肽](9),腺嘌呤(10),尿嘧啶核苷(11)。结论化合物1,3~7和11为首次从海洋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球状黑孢子菌 吡咯并哌嗪-2 5-二酮[环(脯-甘)二肤] 3-甲基-吡咯并哌嗪-2 5-二酮[环(脯-丙)二肽] 3-苄基-吡咯并哌嗪-2 5-二酮[环(脯-苯丙)二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