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嗜血细胞综合征2例报道
1
作者 杜丰 洪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5期133-136,I0006,共5页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2年1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例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嗜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组织细胞学和诊断等方面进行分析。2例诊断HPS的病例均持续发热,伴有血细胞减少,...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2年1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例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嗜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组织细胞学和诊断等方面进行分析。2例诊断HPS的病例均持续发热,伴有血细胞减少,铁蛋白明显升高,三酰甘油升高,细菌学均找到真菌,组织细胞学发现噬血细胞浸润现象。尽早通过临床特征识别HPS及病原学的及时发现对于感染诱发的HPS预后发展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血细胞综合征 真菌感染 发热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夏鹏 蒋陈晓 +2 位作者 颜霄迪 刘芸 葛卫红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349-354,共6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发传染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甚至继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病情进展。糖皮质激素在降低细胞因子风暴中扮演重要作用;然而,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增...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发传染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甚至继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病情进展。糖皮质激素在降低细胞因子风暴中扮演重要作用;然而,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增加感染的风险。目前,糖皮质激素对SFTS的治疗效果及其与真菌感染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近年来糖皮质激素治疗SFTS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 真菌感染 预后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赖建明 段建平 +2 位作者 陈鹏 陈志海 范天利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20年6月于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SFT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真菌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和...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20年6月于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SFT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真菌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按相同年份1∶3匹配,记录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SFTS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5.13%;真菌感染部位多位于口咽、下呼吸道、食管及肠道;真菌类型多为白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属、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真菌感染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厌食、咽痛、吞咽异物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腹泻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COPD病史、留置胃管情况、危重型SFTS、极期外周血CD4^(+)T细胞数(t=-4.820,χ^(2)=2.850~4.955,Z=-4.692,P<0.05)与SFTS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95%CI=1.044~1.191)和极期外周血CD4^(+)T细胞数(95%CI=0.986~0.996)为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FTS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较大和极期外周血CD4^(+)T细胞数明显降低的患者,应注意其合并真菌感染的可能,加强观察,尽量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真菌感染 症状和体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酵母和脂多糖诱导小鼠不同的发热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梁艺潇 许阳 +6 位作者 占汇东 王静 吴珊珊 葛悦萍 彭力 管庆波 何钊 《生命的化学》 CAS 2023年第4期610-621,共12页
真菌感染致持久反复的低热,而细菌感染致高热或低体温,但这种差异性发热机理不清。本文使用酵母和脂多糖(LPS)建立小鼠发热模型,用不同测温方法(直肠测温、红外测温、腹部遥测)和在不同温度(30℃、26℃和22℃)下分别比较酵母和脂多糖致... 真菌感染致持久反复的低热,而细菌感染致高热或低体温,但这种差异性发热机理不清。本文使用酵母和脂多糖(LPS)建立小鼠发热模型,用不同测温方法(直肠测温、红外测温、腹部遥测)和在不同温度(30℃、26℃和22℃)下分别比较酵母和脂多糖致热效果及下丘脑视前区(POA)神经元活性。结果发现,酵母诱导发热不被环境温度变化和操作刺激影响;酵母和LPS分别激活了不同的POA神经元,酵母和LPS诱导的发热与腹内侧视前区(VMPO)相关,而内侧视前区(MPO)与LPS诱导低体温相关。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真菌和细菌诱导不同发热反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发热 真菌性发热 脂多糖 酵母 环境温度 下丘脑视前区 红外测温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