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隆中对酒业中温大曲真菌类群与理化特性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贺子豪 马佳佳 +4 位作者 王俊麟 刘博文 张莹 郭壮 王玉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为剖析湖北襄阳地区中温大曲真菌类群与其理化特性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技术对湖北隆中对酒业中温大曲的真菌组成进行了解析,并结合理化与风味指标对大曲品质进行了评价,继而揭示了真菌类群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为剖析湖北襄阳地区中温大曲真菌类群与其理化特性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技术对湖北隆中对酒业中温大曲的真菌组成进行了解析,并结合理化与风味指标对大曲品质进行了评价,继而揭示了真菌类群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曲样本的各理化指标均符合QB/T 4259-2011《浓香大曲》要求,且样品间酯化力和糖化力差异较大(P<0.05)。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根霉属(Rhizopus)、双足囊菌属(Dipodascus)、曲霉属(Aspergillus)、毕赤酵母属(Pichia)、丝孢毕赤酵母属(Hyphopichia)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为其主要真菌属。分离的25株酵母菌被鉴定为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相关性结果表明Hyphopichia对芳香型化合物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P<0.05)。由此可见,湖北隆中对酒业中温大曲蕴含多种真菌有待发掘,且部分真菌代谢有利于有机硫化物和芳香类化合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大曲 真菌类群 理化特性 风味品质 关联分析
下载PDF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
2
作者 李敏奇 闫兴富 +2 位作者 任玉锋 周立彪 邓晓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89-1905,共17页
为探究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本... 为探究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679份,经鉴定隶属于2门11纲16目40科83属230种,其中子囊菌门4纲6目8科10属21种,担子菌门7纲10目32科73属209种。优势科有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伞菌科Agaric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占物种总数的55.65%;优势属有18属,分别为小菇属Mycena、丝盖伞属Inocybe、马鞍菌属Helvella、乳菇属Lactarius、香蘑属Lepista和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等,占物种总数的51.30%。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进行评估,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42种、药用菌4种、食药兼用菌11种、毒菌17种,其中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在2172 m的华北落叶松林下大型真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该保护区属的区系地理成分有4个分布型,以世界分布成分为主(49.40%),其余依次是北温带分布成分(39.76%)、泛热带分布成分(2.41%)和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成分(1.20%),具有明显的温带区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资源 物种多样性 优势类群 区系成分
原文传递
中国菌物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况
3
作者 王科 蔡磊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62,共13页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去,一共有2214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562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3个新纲、27个新目及亚目、117个新科及亚科、769个新属及亚属、11100个新种、322个新种下单元和3288个新组合。在全球已知的菌物物种中,自中国发现的新物种有10233种,隶属于3界13门44纲174目572科2379属,占全球已知物种多样性的6.84%,居世界第二位。地理分布上,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台湾、广东)发现的新物种最多。根据每年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数量趋势和命名作者的构成,可将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外人在华采菌及研究(1750s-1929)、中国菌物分类学起步(1930-1949)、新中国菌物分类学早期发展(1950-1977)、全国性菌物标本采集与研究(1978-2010)、走进世界前列(2011至今)。本研究对每个发展时期的分类学概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综述性研究,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菌物分类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概况,为学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者 菌物多样性 研究类群 新物种 新分类单元
原文传递
孑遗植物桫椤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群落组成 被引量:5
4
作者 臧威 Luke Saye Nenwon KRUA +4 位作者 沈赤 杜贞娜 孙翔 孙剑秋 傅建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1-742,共12页
桫椤为木本蕨类,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濒危的孑遗植物,关于桫椤内生真菌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基于形态学特征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探讨了桫椤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研究发现,桫椤组织中蕴藏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内生真菌定殖率达到87.6%;... 桫椤为木本蕨类,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濒危的孑遗植物,关于桫椤内生真菌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基于形态学特征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探讨了桫椤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研究发现,桫椤组织中蕴藏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内生真菌定殖率达到87.6%;从桫椤的234个生活组织块中,分离到内生真菌291株,被鉴定为64个分类单元;桫椤组织中常见真菌种类大约占内生真菌的60%,其中铺散内曼菌Nemania diffusa表现出明显的分布优势;内生真菌总体多样性指数达到3.53的较高水平,并且表现出叶轴>根部>羽片>叶柄>茎皮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相似性系数和聚类结果,发现桫椤的组织性质影响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分布;根据物种累积曲线,现有的研究样本中超过80%的内生真菌已经被分离到,研究结果能够反映桫椤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通过分析桫椤的叶柄凋落物中真菌定殖率、丰度、多样性、相似性和真菌种类等特征性数值,表明凋落的桫椤组织中真菌的分布特征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孑遗植物 真菌资源 分类单元 铺散内曼菌
原文传递
罗霄山脉大型真菌区系分析与资源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邓旺秋 李泰辉 +6 位作者 宋宗平 张明 徐隽彦 黄浩 钟祥荣 王超群 贺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6-904,共9页
本文采用踏查法对罗霄山脉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为期5年的调查,共采集标本5,100多号。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大型真菌2门7纲20目72科218属672种,其中幕阜山脉115种、九岭山脉168种、武功山脉77种、万洋山脉220种、诸广山... 本文采用踏查法对罗霄山脉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为期5年的调查,共采集标本5,100多号。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大型真菌2门7纲20目72科218属672种,其中幕阜山脉115种、九岭山脉168种、武功山脉77种、万洋山脉220种、诸广山脉193种;新增罗霄山脉新记录属37个、新记录种514种。对罗霄山脉大型真菌物种组成分析表明,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18科,其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73.36%,为多孔菌科、蘑菇科、粉褶蕈科等;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34属,其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55.36%,包括粉褶蕈属(Entoloma)、鹅膏属(Amanita)、小皮伞属(Marasmius)等;在该山脉发现中国特有属2个,中国特有种46个。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评估表明,罗霄山脉有食用菌133种、药用菌136种、毒菌87种,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较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区系 多样性 优势类群 经济真菌
原文传递
极端干旱对温带荒漠土壤真菌群落和生态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徐鹏 荣晓莹 +4 位作者 刘朝红 杜芳 尹本丰 陶冶 张元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80,共14页
评估极端干旱对温带荒漠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干旱导致的区域荒漠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建立的干旱三年和干旱十年样地,分析了长期极端干旱对温带荒漠土壤真菌群落和生态网络的影响。结果显示,干旱三年与... 评估极端干旱对温带荒漠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干旱导致的区域荒漠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建立的干旱三年和干旱十年样地,分析了长期极端干旱对温带荒漠土壤真菌群落和生态网络的影响。结果显示,干旱三年与干旱十年处理对总真菌和丰富真菌的Chao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影响,而对稀有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有显著促进作用;干旱三年和干旱十年处理显著影响总真菌、丰富和稀有真菌的群落组成,且极端干旱对稀有真菌群落变异的影响(ANOSIM,R=0.378-0.595,P<0.01)大于对丰富真菌的影响(ANOSIM,R=0.282-0.555,P<0.01),表明丰富真菌具有更强的干旱抵抗力;另外,极端干旱显著降低了总真菌、丰富和稀有真菌的β多样性,表明极端干旱具有生态过滤作用。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干旱三年与干旱十年处理降低了荒漠土壤真菌群落网络复杂性,表明极端干旱减弱了真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相比稀有真菌,丰富真菌具有更高的节点拓扑参数(P<0.05),表明丰富真菌对维持极端干旱下的真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极端干旱显著改变了荒漠表层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减弱了真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稀有真菌敏感响应极端干旱,有利于减缓荒漠土壤真菌群落响应的滞后性;丰富真菌作为网络的核心菌群,对维持极端干旱下的真菌群落稳定性以及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很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极端干旱 丰富真菌类群 稀有真菌类群 分子生态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