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n the basis of Trichoderma asperellum in the system of biological protection of wheat from Fusarium ear scab 被引量:1
1
作者 Kolombet L V Sokolov M S +2 位作者 Chuprina V P Schisler D A Samuels G 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395,共2页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as the area of wheat grown under advanced grain husbandry has increased worldwide, so too has the importance of Fusarium ear scab (FES) (synonym, Fusarium head blight) caused by several specie...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as the area of wheat grown under advanced grain husbandry has increased worldwide, so too has the importance of Fusarium ear scab (FES) (synonym, Fusarium head blight) caused by several species of the fungus Fusarium. Yield losses due to FES can total 20%-40% and more depending on climat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last twenty years epidemics of FES in cereals have become chronic all over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The most destructive of these were observed in 1982, 1986, 1990-1996 in USA and in the south of Russia in 1982, 1984, 1988, 1992. The harmful effect of FES is manifested not only in reduced grain yields, but also in the contamination of grains and grain products with mycotoxins, such as deoxynivalenol (DON) and its derivatives (3-alfa acetyl-DON, 15-alfa acetyl-DON), T-2 toxin and zearalenone. Standard means to control FES (cultural control methodologies,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FES resistant varieties) have little effect or are not practical and rarely reduce the accumulation of mycotoxins in grain.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echnique to reduce FES using biological preparations. The technique utilizes wheat seed pretreatment with a biofungicide “Mycol” in combination with spraying wheat plants during flowering with a yeast preparation. Technology for production of Mycol on the basis of Trichoderma asperellum strain GJS 03-35 (systematics by Samuels)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strain shows hyperparasitic activity against a wide spectrum of plant pathogens, including Fusarium graminearum, a causative agent of FES in wheat.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emonstrated that spraying wheat plants during flowering with the patented yeast Cryptococcus nodaensis OH 182.9 (NRRL Y-30216) reliably reduces FES development. Tests of the Mycol preparation and the yeast OH 182.9 (EOD)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he spring wheat “Ivolga” in greenhouse conditions (the Moscow region) and on the winter wheat “Kupava” in field trials in the North Caucasian region. An isolate of F. graminearum was used to insure adequate levels of disease development in greenhouse and field experiments. FES disease severity and incidence, as well as mycotoxin accumulation in wheat grains was studied for single or combination treatments with the biological preparations. Mycol (in concentrations 0.1, 0.5, 1.0, 2.0 kg/t of seeds) was used for wheat seed pretreatment. The yeast preparation EOD (2.0×107 cfu/mL) was applied by spraying wheat plants during flowering. Chemical pesticides (Raxyl, TMTD) and a biological preparation Agat-25K were used as alternative control seed treatments. In greenhouse experiments, inoculations of heads with either biological preparation 4 h prior to inoculation with conidia of F. graminearum significantly reduced FES severity. Application with Mycol reduced DON in wheat grains by 6 to 11 fold. EOD alone or, to a lesser extent, in combination was also highly effective in reducing DON content. For treatments consisting of Mycol and EOD, 1000 grain weights were equivalent or higher than for control plants (both infected, and not infected). Wheat seeds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protected by these biological preparations germinated rapidly and possessed high germination rates compared to the FES control. In field trials, Mycol treatments clearly reduced FES symptoms, apparently providing an immunizing effect against FES. Mycol reduced FES severity and enhanced yield of the wheat varieties used. The effect of Mycol used at a minimum test-dose (0.1 kg/t) was not so pronounced. The greatest reduction of FES development was observed at a dose of Mycol of 1.0 kg per 1 t of seed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EOD spray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support the contention that the offered technology has good prospects in controlling wheat Fusarium ear sc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素 木霉素 镰刀霉 穗痂病 小麦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 被引量:5
2
作者 徐飞 王俊美 +6 位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刘露露 李丽娟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92,共9页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含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9个品种中,‘扬麦17’和‘宁麦9号’等6个品种表现中抗,‘扬麦23’表现中感,‘苏麦3号’和‘扬麦21’表现抗,‘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无显著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粒率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平均病级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P<0.01;r=0.81,P<0.01);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小穗率与平均病级、病粒率、籽粒中DON含量和ZE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0.01;r=0.73,P<0.01;r=0.78,P<0.01;r=0.63,P<0.01)。在毒素积累抗性上,DON含量和ZE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1)。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赤霉病 抗病性 病粒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FHB1
下载PDF
两种检测小麦DON含量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裴自友 韩航如 +5 位作者 李亚浩 亓增军 庄丽芳 王秀娥 陈佩度 刘大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3-158,共6页
为选育赤霉病毒素含量低的小麦品种,减轻赤霉病危害,在比较了免疫亲和柱液相色谱法(DON test-HPLC)和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小麦中毒素含量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对自然发病和赤霉病菌人工接种的小麦籽粒DON含量进行测定... 为选育赤霉病毒素含量低的小麦品种,减轻赤霉病危害,在比较了免疫亲和柱液相色谱法(DON test-HPLC)和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小麦中毒素含量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对自然发病和赤霉病菌人工接种的小麦籽粒DON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DON test—HPLC方法线性检测下限为0.1ng·μL^-1,在添加0.1~5.0mg·kg^-1DON标准品时,其平均回收率为85.80%;GC-MS方法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灵敏度更高,其线性检测下限为0.025ng·μL^-1,在添加0.1~10.0mg·kg^-1DON标准品时,其平均回收率为94.68%,而且能够同时检测多种毒素。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显著(R^2=0.9928)。DON test—HPLC简便、安全,比较适宜于DON含量较低品种或品系大样品的检测。GC—MS更适宜小样品DON及其衍生物含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液相色谱 气质联用
下载PDF
小麦抗赤霉病的一些生理生化特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万永芳 叶华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439-443,共5页
研究了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病)和凡_6(感病)穗部受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侵染后,病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含最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受侵染后,PAL酶活均升高,但在受侵染的前中期,... 研究了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病)和凡_6(感病)穗部受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侵染后,病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含最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受侵染后,PAL酶活均升高,但在受侵染的前中期,抗病品种苏麦3号病穗中的PAL酶活增加速度高于感病品种凡_6。木质素在病穗和健德颖壳内的含量均表现为抗病的苏麦高于感病凡6,其含量随接种后日数增加而增加。酚类物质含量在抗、感品种的颖壳内,均表现为病穗高于健穗,但抗、感病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不同。因此,从侵染的前中期,抗病苏麦病穗中的PAL酶活和酚类含量增加速度稍快于感病的凡6这一特点,可以认为它们在侵染的早期对抗病起着一定作用。而木质素的含量则与小麦品种抗赤霉病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性 生理生化 赤霉病
下载PDF
利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筛选抗小麦赤霉病突变体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志凤 王裕中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35-39,共5页
以赤霉粗毒素为选择剂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细胞突变体,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穗)愈伤组织抗(耐)赤霉粗毒素的最佳选择浓度为(0.5~0.6)x10 ̄(-4)mol/L。在此浓度下,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穗)出愈率和愈伤组织对粗... 以赤霉粗毒素为选择剂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细胞突变体,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穗)愈伤组织抗(耐)赤霉粗毒素的最佳选择浓度为(0.5~0.6)x10 ̄(-4)mol/L。在此浓度下,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穗)出愈率和愈伤组织对粗毒素的反应有差异,在10 ̄(-3)~10 ̄(-5)mol/L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的存活率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经毒素处理后的耐毒素愈伤组织较对照稍小、略紧密、微黄色,继代于不含毒素的培养基上能很快恢复生长,与对照相当,但继代于含同样浓度毒素培养基上,存活率下降95.2%。经0.6x10 ̄(-4)mol/L毒素处理30d后,各基因型的耐毒素愈伤组织成苗率在20%~35%之间,多数耐毒素愈伤组织生理上受到伤害,失去分化成苗的能力,从抗(耐)毒素的细胞系中已筛选获得田间抗性优于原供体品种的R_1代植株9株,R_2代植株25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愈伤组织 赤霉粗毒素
下载PDF
鹅观草、大麦及其属间杂种赤霉病抗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9
6
作者 周永红 万永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34-36,共3页
本文对鹅观草R.tsukushiensisvar.transiens、大麦H.vulgare以及它们的属间杂种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鹅观草的病情指数为43.8,反应型为Ⅰ,高抗麦类赤霉病;栽培二棱大麦的病情... 本文对鹅观草R.tsukushiensisvar.transiens、大麦H.vulgare以及它们的属间杂种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鹅观草的病情指数为43.8,反应型为Ⅰ,高抗麦类赤霉病;栽培二棱大麦的病情指数为96.2,反应型为Ⅳ,易感赤霉病;杂种F1的病情指数为72.8,反应型为Ⅱ,较抗赤霉病。说明鹅观草的抗赤霉病基因在杂种中得到部分表达。本文还探讨了在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抗赤霉病种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观草 大麦 属间杂种 赤霉病 抗性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源的田间分布型和取样调查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商鸿生 张文军 井金学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0期66-70,共5页
依据关中不同地县的调查结果,以频次分布法检验,表明麦田玉米残秆的赤霉病带菌量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指标的测定结果是菌量为聚集分布,聚集由环境因素所造成,聚块面积为3m^2左右,聚集度与菌量成正比关系。并给出了赤霉病菌量的最佳抽... 依据关中不同地县的调查结果,以频次分布法检验,表明麦田玉米残秆的赤霉病带菌量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指标的测定结果是菌量为聚集分布,聚集由环境因素所造成,聚块面积为3m^2左右,聚集度与菌量成正比关系。并给出了赤霉病菌量的最佳抽样式和序贯抽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菌源 分布 调查
全文增补中
关中灌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井金学 商鸿生 +3 位作者 张克斌 李振岐 王树权 刘绍友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0期87-94,共8页
1986~1990年研究了关中灌区小麦病虫综合防治问题,确定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雪霉叶枯病和吸浆虫为主控对象,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为核心,化学防治为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组建了一套适用的综防技术体系,经实施取得... 1986~1990年研究了关中灌区小麦病虫综合防治问题,确定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雪霉叶枯病和吸浆虫为主控对象,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为核心,化学防治为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组建了一套适用的综防技术体系,经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病虫病 综合防治
全文增补中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离体叶片接种鉴定方法的应用及抗性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余毓君 彭生平 +3 位作者 夏德术 曹清波 张春祥 欧阳研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8,共8页
本研究从1987年开始连续三年对离体叶片接种时期、接种方法、接种叶位、鉴定指标、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离体叶片接种和穗部接种的相关、抗性评价标准以及叶片接种的组织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较全面结果.打破了以穗部为中心接种... 本研究从1987年开始连续三年对离体叶片接种时期、接种方法、接种叶位、鉴定指标、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离体叶片接种和穗部接种的相关、抗性评价标准以及叶片接种的组织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较全面结果.打破了以穗部为中心接种鉴定的局限性,并具有早期、多次鉴定的优点,可鉴定时间长,发病条件可人工控制,抗性鉴定结果比较准确一致,并能减少穗部损失,为抗病育种材料的初筛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离体叶片接种 抗性
下载PDF
小麦种子受赤霉病菌侵染后醇溶蛋白质的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伍光庆 彭卫红 叶华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529-532,共4页
本文报导了小麦种子受赤霉菌侵染后,胚乳醇溶蛋白质的变化特点。通过定量分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受病麦粒的醇溶蛋白质含量减少,降低程度随受害程度加重而增大;醇溶蛋白质的组份没有明显改变,即醇溶蛋白质的电泳带数目... 本文报导了小麦种子受赤霉菌侵染后,胚乳醇溶蛋白质的变化特点。通过定量分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受病麦粒的醇溶蛋白质含量减少,降低程度随受害程度加重而增大;醇溶蛋白质的组份没有明显改变,即醇溶蛋白质的电泳带数目没有变化;只是蛋白带的染色强度有不同程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溶蛋白质 小麦 种子 电泳分析 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1
作者 韩青梅 曹丽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28-131,共4页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可引起小麦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下降。化学防治是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化学防治的种种弊端,生物防治将是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菌株的种类、分离...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可引起小麦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下降。化学防治是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化学防治的种种弊端,生物防治将是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菌株的种类、分离鉴定、防治现状及可能的防病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生物防治 种类 分离 鉴定 防病机制 生防菌株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艳 冯艺 +4 位作者 孙俊 祁建杭 葛恒来 王波 刘怀阿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2期109-111,118,共4页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发展趋势,阐明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状况以及综合治理现状,分析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策略,明确了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具体措施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平湖剑子麦、洪湖大太宝、崇阳红麦、延岗坊主、万年2号抗赤霉病性基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余毓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48-254,共7页
本试验将抗性组分分析法与单体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了小麦抗性基因染色体定位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平湖剑子麦是抗性较稳定的中抗至抗病品种,其抗性基因涉及6D、7A、3B、5B和6B 等染色体。洪湖大太宝抗性基因和感病基因并存,是一个中抗... 本试验将抗性组分分析法与单体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了小麦抗性基因染色体定位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平湖剑子麦是抗性较稳定的中抗至抗病品种,其抗性基因涉及6D、7A、3B、5B和6B 等染色体。洪湖大太宝抗性基因和感病基因并存,是一个中抗偏感或中感品种。崇阳红麦属感病品种。延岗坊主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3A 上,感病基因位于5D 上,是一个中抗品种.万年2号麦穗前期抗病基因位于4D 和5A 上,是中抗品种。两种方法结合研究多基因控制的赤霉病抗性,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和较多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性组分 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被引量:26
14
作者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3期361-362,388,共3页
20 0 3年安徽省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频频降雨 ,4月份降水量淮北中北部地区偏多 8成~ 1.5倍 ,其他地区偏多 1~ 6成 ;月雨日沿淮淮北地区 10~ 16d ,淮河以南地区 17~ 2 1d ,显著偏多 ;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处于过湿状态 ,渍涝面积大。... 20 0 3年安徽省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频频降雨 ,4月份降水量淮北中北部地区偏多 8成~ 1.5倍 ,其他地区偏多 1~ 6成 ;月雨日沿淮淮北地区 10~ 16d ,淮河以南地区 17~ 2 1d ,显著偏多 ;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处于过湿状态 ,渍涝面积大。而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度和释放高峰期又与小麦扬花期正好吻合 ,加上冬春季的低温冻害又降低了一些品种的抵抗力 ,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病时间早 ,持续时间长 ,发病范围广 ,危害程度大 ,造成损失重。小麦赤霉病打破了南北界限 ,沿江、江淮地区病情严重 ,淮北部分地区病穗率高达 5 0 %以上 ,严重度大多达到 3~ 4级 ,为历史所罕见 ,一般减产 3 0 %以上 ,严重的超过 5 0 % ,沿淮、淮南麦区部分田块损失更大。小麦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大 ,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防治对策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结合选用抗病品种 ,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 ,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建议 :尽快建立和完善专用小麦等农产品品质及安全检测体系 ,同国际接轨 ,制定赤霉病DON毒素的检测标准 ;进一步加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流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在品种布局上考虑高产优质的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流行 防治对策 抗赤霉病育种
下载PDF
关中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小麦赤霉病穗率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平平 宋金东 +4 位作者 冯小军 商鸿生 杨家荣 宋梁栋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2-1028,共7页
为了准确预测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采用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穗表赤霉菌孢子数的关系模型y=1.115+2.506x,并在实验室前期关中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麦田产... 为了准确预测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采用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穗表赤霉菌孢子数的关系模型y=1.115+2.506x,并在实验室前期关中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中产壳玉米秸秆密度参数的灵敏度变化范围为0.09~0.13,为中等灵敏参数。利用2014年关中15个代表县以及杨凌1986-1992年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在75%以上。综合来看,此预测模型使用简单,预测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玉米 产壳秸秆密度 病穗率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致病种的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公洛 周丽鸿 阎月云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95-399,共5页
从65个县市搜集了214份病穗标样,分离出241个小麦赤霉病菌株。经鉴定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半裸镰孢(F.semitectum.)、半裸镰孢大孢变种(F.sernitectum var.majus)、燕麦镰孢(F.arenaceum)、木贼镰孢(F.equiseti)、串珠镰... 从65个县市搜集了214份病穗标样,分离出241个小麦赤霉病菌株。经鉴定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半裸镰孢(F.semitectum.)、半裸镰孢大孢变种(F.sernitectum var.majus)、燕麦镰孢(F.arenaceum)、木贼镰孢(F.equiseti)、串珠镰孢(F.moniliforme)、锐顶镰孢(F.acuminatum)和硫色镰孢(F.sulphureum)。禾谷镰孢为优势致病菌,占标样总数的98%,同一病穗上常常可以分离到两种镰孢。禾谷镰孢和燕麦镰孢的致病力强,其余的为中和弱致病种。致病菌种类与不同地域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病菌 种类 鉴定
下载PDF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抗赤霉病突变体的诱导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选明 徐合奎 周朴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5-209,共5页
利用小麦鄂恩 1号和 K6两个品种的胚轴、胚芽鞘作外植体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 ,获得了可用于突变体诱导与筛选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 .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生长状态以及愈伤组织分化上均有差异 ,且... 利用小麦鄂恩 1号和 K6两个品种的胚轴、胚芽鞘作外植体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 ,获得了可用于突变体诱导与筛选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 .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生长状态以及愈伤组织分化上均有差异 ,且均受激素的调控 .赤霉菌粗毒素处理后 ,胚性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随毒素浓度升高其生长受抑加剧 ,褐变增加 ,有的出现死亡 .诱变后的愈伤组织的分化力比对照降低 .诱变的再生植株经赤霉菌液感染后在培养中其生长状况优于对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组织培养 体细胞 无性系 赤霉病 突变体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病措施 被引量:2
18
作者 耿淑清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3期71-73,共3页
小麦赤霉病是目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尤其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从全国小麦种植情况来看,小麦赤霉病已经具有病发频繁、病害面积增大等发展趋势,现今赤霉病已经成为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常发性灾害。通过分析可知,小麦赤霉病主要与气象... 小麦赤霉病是目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尤其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从全国小麦种植情况来看,小麦赤霉病已经具有病发频繁、病害面积增大等发展趋势,现今赤霉病已经成为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常发性灾害。通过分析可知,小麦赤霉病主要与气象条件、小麦品种抗性、菌源量以及生产管理手段等密切相关。由此,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3个角度,提出小麦赤霉病的防病措施,如喷洒农药、选择抗病品种和合理密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发病因素 防病措施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源基因库轮回选择优良群体及单株研究
19
作者 蒋国樑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对小麦赤毒病抗源基因库不同轮选群体RC_0,RC_1,RC_2和RC_3的试验表时,表型轮回选择显著降低了群体发病株数(频率)和发病株的平均病小穗数,抗病植株的频率明显增大。从基因库中选择抗性得到加强,而某些农艺性状又得到改良的优良单株的... 对小麦赤毒病抗源基因库不同轮选群体RC_0,RC_1,RC_2和RC_3的试验表时,表型轮回选择显著降低了群体发病株数(频率)和发病株的平均病小穗数,抗病植株的频率明显增大。从基因库中选择抗性得到加强,而某些农艺性状又得到改良的优良单株的机会因轮回选择而增大。各群体中均未发现植株高度与抗性问有显著相关,农艺性状亦未随抗性的改良而出现不良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性 赤霉病 轮回选择
下载PDF
西葫芦蔓枯病、黑星病、灰霉病、褐腐病、曲霉病和镰刀菌果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杨林 《农业灾害研究》 2012年第7期5-7,11,共4页
介绍了西葫芦蔓枯病、黑星病、灰霉病、褐腐病、曲霉病和镰刀菌果腐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能力,辅以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方法。为提高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葫芦 蔓枯病 黑星病 灰霉病 褐腐病 曲霉病 镰刀菌果腐病 识别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