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ero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 Fusiform Aneurysm Ruptured Related with a Pure Arterial Malformation: Case Report and Technical Note (NBCA Embolization under Roadmap-Fluoroscopy)
1
作者 Maria Del Rosario Sosa-Martinez Guy G. Broc-Haro +2 位作者 Javier Valdes-Garcia Christopher Mader-Alba Daniel Juarez-Rebollar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1年第3期137-143,共7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 The pure arterial malformation (PAM) lesion has been recently described as a vascular pathology characterized by the sole presence of coiled, sometimes ectatic, arterial loops.... <strong>Background:</strong> The pure arterial malformation (PAM) lesion has been recently described as a vascular pathology characterized by the sole presence of coiled, sometimes ectatic, arterial loops. 2% of the fusiform aneurysms are located in the vertebral-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 <strong>Case Presentation:</strong> A 60 years old female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as diagnosed with a fusiform aneurysm in the right PICA related with a PAM in th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With a negative super-selective Wada test,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embolization of the two lesions and the PICA for being in the same arterial territory with adhesive embolic liquid under roadmap fluoroscopy technique. The patient had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evolution and no added neurological deficit, so she was discharged 3 days after the treatment. <strong>Conclusion:</strong> These two vascular lesions located in the same artery are very rare and more in the PICA territory.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the best decision to treat them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that’s why the procedure was supported with super-selective Wada test and neuromonitoring of the PICA territory. The injection of the mixture of NBCA and Lipiodol<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up>&#174;</sup></span> under roadmap fluoroscopy is very sa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iform aneurysm Pure Arterial Malformation N-Butyl Cyanoacrylate Roadmap Fluoroscopy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fusiform aneurysms induced by topical application of elastase in a rabbit model
2
作者 Guoquan Jiang Zifu Li +3 位作者 Xiaochun Jiang Zhenbao Li Shanshui Xu Xinggen Fang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17年第4期213-218,共6页
原文传递
支架技术在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中学 刘爱华 +3 位作者 李佑祥 张静波 姜除寒 杨新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 ,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9例 ,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7例 ,单... 目的 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 ,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9例 ,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7例 ,单纯支架技术 2例 ,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 5例。结果  16例全部治愈 13例造影随访 3~ 2 4个月 ,无复发及狭窄。 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 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 ,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椎动脉 梭形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弹簧圈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颅内椎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爱华 吴中学 +3 位作者 李佑祥 张静波 姜除寒 杨新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动脉瘤,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0例,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8例,单纯支架技术4例,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动脉瘤,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0例,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8例,单纯支架技术4例,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4例.结果 16例造影随访3~24个月全部治愈,无复发及狭窄.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椎动脉 梭形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弹簧圈
下载PDF
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技术和疗效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冬冬 郭新宾 +4 位作者 管生 徐浩文 刘朝 王子博 李元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 目的: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腔大部栓塞,术后即刻可见动脉瘤囊内涡流改变明显。术中共使用支架7枚,弹簧圈17枚,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及血栓形成等情况。随访3~8个月,1例8个月后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后头痛消失,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少量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临床随访无症状。结论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近期疗效良好,长远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形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下载PDF
双Willis覆膜支架在犬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闫磊 施万印 +1 位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09-713,共5页
目的建立梭形动脉瘤模型,用以评价双Willis覆膜支架在该动脉瘤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静脉囊移植方法,在犬颈总动脉建立梭形动脉瘤模型。4周后采用"望远镜"技术植入2枚Willis覆膜支架。支架植入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行血... 目的建立梭形动脉瘤模型,用以评价双Willis覆膜支架在该动脉瘤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静脉囊移植方法,在犬颈总动脉建立梭形动脉瘤模型。4周后采用"望远镜"技术植入2枚Willis覆膜支架。支架植入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行血管造影随访,并在1、3个月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制作8枚梭形动脉瘤模型,并植入16枚Willis覆膜支架。建立动脉瘤模型和支架植入过程均无并发症。血管造影随访显示,6枚动脉瘤模型完全闭塞,2枚动脉瘤模型有少量内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支架植入后的内皮化过程,动脉瘤腔内则充满血栓。结论静脉囊移植方法建立的梭形动脉瘤模型或许可以模拟其临床治疗特点,双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是犬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形动脉瘤 覆膜支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祁鹏 杨希孟 +6 位作者 王利军 陆军 王俊杰 胡深 陈鲲鹏 王海峰 王大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1-23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椎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梭形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
下载PDF
扩张性动脉病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曦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97-600,共4页
扩张性动脉病国内称动脉延长扩张症,也称动脉迂曲扩张症。国际上定义为:以脑血管扩张、延长和曲折等改变为特点的颅内血管病变。其发病率较低,但可引起反复卒中,预后差,尚无明确治疗手段。本文综述颅内扩张性动脉病的病因、流行病学、... 扩张性动脉病国内称动脉延长扩张症,也称动脉迂曲扩张症。国际上定义为:以脑血管扩张、延长和曲折等改变为特点的颅内血管病变。其发病率较低,但可引起反复卒中,预后差,尚无明确治疗手段。本文综述颅内扩张性动脉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症状、病理生理学、预后以及治疗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性动脉病 动脉延长扩张症 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植入犬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中远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闫磊 朱悦琦 +2 位作者 郭栋 水少锋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0-633,共4页
目的建立犬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植入 Willis 覆膜支架,评价其治疗作用。方法静脉囊移植法构建梭形动脉瘤模型,建模后 4 周植入 Willis 覆膜支架。支架植入后即刻,2 周,1、3、6、9、12、15个月分别随访血管造影,评价治疗有效性。组织... 目的建立犬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植入 Willis 覆膜支架,评价其治疗作用。方法静脉囊移植法构建梭形动脉瘤模型,建模后 4 周植入 Willis 覆膜支架。支架植入后即刻,2 周,1、3、6、9、12、15个月分别随访血管造影,评价治疗有效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动脉瘤标本,观察其内皮化过程。结果成功构建 28 枚梭形动脉瘤模型,植入 56 枚 Willis 支架,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模型完全闭塞 23 枚,存有内漏 5 枚。随访 2 周时血管造影新出现内漏 2 枚。除了Ⅲ型内漏外,后续随访期间内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治疗有效率为 92.9%(26/28)。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内皮细胞在 15 个月时成熟并规律排列。结论Willis 覆膜支架植入是治疗犬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的有效方法。与直段血管相比,该模型中内皮化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梭形动脉瘤 覆膜支架 内皮化
下载PDF
猪胰弹力蛋白酶血管外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子付 江国权 +4 位作者 方兴根 张连富 方亦斌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80~400 U孵育消化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点远端2~4 cm段。造模后1周行静脉血管... 目的:探讨使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80~400 U孵育消化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点远端2~4 cm段。造模后1周行静脉血管造影,测量颈总动脉梭形膨大的宽度;取梭形扩张血管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病理学变化。对照组取4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等渗盐水孵育颈总动脉,1周后采用同样方法观察颈总动脉管腔及内膜变化。结果实验组12只新西兰大白兔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后,血管造影显示10只模型兔颈总动脉管腔呈梭形扩大,梭形动脉最宽处直径为(3.70±0.32) mm,2只出现颈总动脉闭塞,较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1.80±0.16) mm]明显增粗(P〈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兔右侧颈总动脉消化段管腔增宽,外膜及中膜减少;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兔颈动脉内膜炎性损伤及血栓附着。结论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消化颈总动脉外膜可以使兔颈总动脉呈梭形扩张,并造成颈动脉内膜损伤。使用此方法能够有效制作出梭形动脉瘤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动脉瘤 猪胰弹力蛋白酶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梭形动脉瘤
下载PDF
不同方式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永力 刘方军 +1 位作者 孙玉明 石祥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292-297,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血管旁路移植术加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9例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其中8例为单发,1...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血管旁路移植术加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9例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其中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中型动脉瘤1例,大型2例,巨大型5例,蛇形1例。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7例,颅内-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2例,同时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结果①术后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显示,9例动脉瘤均不显影;7例移植血管通畅,2例移植血管不通。血管不通的2例中,1例术后10个月CTA显示移植血管再通;1例术后17 d DSA显示移植血管不通,动脉瘤远端皮质由侧支血管代偿供血。②术后1例肌力轻度下降,出院前完全恢复;3例有短暂口周抽搐,1例发生静脉出血性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1例,5分8例。③9例获6个月至4.5年随访,GOS均为5分。结论脑血管旁路移植术尤其是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旁路移植术 梭形
下载PDF
横长比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作用
12
作者 方亦斌 吴一娜 +3 位作者 吕楠 陈岩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几何形态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测量其横径及长径,对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横径、长径及两者的比值(横长比)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长径为8.36 m... 目的探讨动脉瘤几何形态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测量其横径及长径,对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横径、长径及两者的比值(横长比)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长径为8.36 mm±3.48 mm,小于未破裂组11.67 mm±7.37 mm(P=0.001);破裂组横长比为1.05±0.51,显著大于未破裂组0.79±0.39(P=0.003)。横长比在预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最佳界点值为0.7925。结论横长比的大小与梭形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存在相关性,当横长比大于0.7925时,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形动脉瘤 颈体比 横长比 破裂
下载PDF
一次性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永中 马景鉴 +1 位作者 黄建军 杨树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29-331,共3页
报道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每例均有2个动脉瘤,其中13个为囊性,1个为梭形。有1例为双侧脉络膜前动脉对称性囊性动脉瘤。经单侧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将全部囊性动脉瘤一次性夹闭。经术中瘤囊穿刺及术后动脉造影证实动脉瘤被完金夹闭... 报道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每例均有2个动脉瘤,其中13个为囊性,1个为梭形。有1例为双侧脉络膜前动脉对称性囊性动脉瘤。经单侧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将全部囊性动脉瘤一次性夹闭。经术中瘤囊穿刺及术后动脉造影证实动脉瘤被完金夹闭。梭形动脉瘤仅用肌肉包裹。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和重残。结合我们的病例,本文对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识别、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进行了讨论,强调有条件时,对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应及时一次性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动脉瘤 脑外科手术 囊性 梭形 治疗
全文增补中
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四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哲 张小曦 +4 位作者 邓晓东 周宇 李司司 洪波 戴冬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4例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4例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与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的文献。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既往史、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及随访情况(包括随访方式、时间及随访结果)等,影像学资料包括颅内动脉瘤个数、部位及形态、大小(最大径、瘤宽、瘤高)等。4例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记录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载瘤动脉缺血、血管痉挛等)。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效果(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显影,Ⅲ级为瘤体显影)。术后6个月以上,通过住院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有无出现新发症状)及影像学随访(采用头部CT血管成像、DSA方式评估动脉瘤是否复发、支架内是否再狭窄)。结果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头痛1例,1例为体格检查发现;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瘤3例(共6个动脉瘤),单发1例;梭形动脉瘤5个,囊状动脉瘤2个。7个颅内动脉瘤均成功实施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无缺血、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栓塞效果均为Raymond-Roy分级Ⅰ级。术后半年后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治愈,无新发症状、支架内再狭窄及栓塞动脉瘤的破裂出血事件。结论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多为梭形、多发动脉瘤,可考虑将介入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其远期复发率及有效性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黏液瘤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多发动脉瘤 梭形
下载PDF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
15
作者 赵晓赟 李牧 肖福顺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5期351-353,共3页
近年来 ,迅速发展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但梭形动脉瘤的处理不仅是外科治疗的难点 ,也是目前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难点。文章就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流行病学 ,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 近年来 ,迅速发展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但梭形动脉瘤的处理不仅是外科治疗的难点 ,也是目前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难点。文章就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流行病学 ,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前后用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治疗 颅内梭形动脉瘤 适应证 并发症
下载PDF
大鼠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制作研究
16
作者 张连富 方兴根 李子付 《江西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制作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建立动脉瘤模型,于7d、14d行DSA检测动脉瘤直径,即刻灌注取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化等研究观察该模型的影像学... 目的探讨采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制作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建立动脉瘤模型,于7d、14d行DSA检测动脉瘤直径,即刻灌注取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化等研究观察该模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动脉血管造影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直径(0.68±0.04mm),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直径(0.69±0.03mm),实验A组7d梭形动脉瘤宽径(1.37±0.02mm),实验B组14d梭形动脉瘤宽径(1.39±0.03mm)。实验组A和B造影的动脉瘤宽径分别与对照组的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A造影的动脉瘤宽径与实验组B造影的动脉瘤宽径相互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观察发现实验组动脉瘤外膜破坏,弹力层在动脉瘤颈处部分消失。对照组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整。结论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和弹性蛋白酶来消化部分动脉血管壁,制作和病理学基本相似的梭形动脉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形动脉瘤 动物模型 大鼠 猪胰弹性蛋白酶
下载PDF
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陈中俊 徐锋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予以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孤立术治疗,疗效满意。结合文... 目的探讨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予以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孤立术治疗,疗效满意。结合文献复习,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以血管夹层多见,50%的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多采用动脉瘤孤立或血管重建术治疗。结论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比较罕见,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动脉瘤的性质、临床症状和侧支循环代偿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前动脉梭形动脉瘤 动脉瘤孤立术 电生理监测 治疗方式
下载PDF
动脉瘤切除加端-端吻合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徐锋 刘英涛 胡宙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梭形动脉瘤的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切除加端-端吻合术,疗效满意。结合文献复习,颅内梭形动脉瘤的颅内-颅内血... 目的探讨颅内梭形动脉瘤的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切除加端-端吻合术,疗效满意。结合文献复习,颅内梭形动脉瘤的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多采用再植术、原位搭桥和再吻合术等治疗。结论动脉瘤切除加载瘤动脉瘤的端-端再吻合术是有效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血流重建技术,避免颅外供体血管的获取。颅内梭形动脉瘤的颅内-颅内搭桥术宜个体化,搭桥术式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载瘤动脉和邻近有无供体血管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梭形动脉瘤 切除 端端吻合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鲍娟 曹毅 +5 位作者 杨勇涛 景睿 李云飞 胡佳怡 赵青 陈飞雄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动脉瘤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所有患者随访3~21个月,复查DSA评估动脉瘤复发情况及载瘤动脉情况,以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25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3个,未破裂动脉瘤13个。7个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7个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13个破裂动脉瘤中6个采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病变段血管,7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个未破裂动脉瘤中9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4个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16个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7个采用了双支架叠加辅助技术。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及远期均未出现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20例患者完成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例动脉瘤复发,1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血管闭塞。25例患者均于2022年5月完成末次随访(电话或门诊随访),其中24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根据椎动脉优势、动脉瘤与PICA关系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V4段 梭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志刚 张纪庆 +8 位作者 王成伟 曲春城 丁璇 郝晓光 潘顺 冀勇 李卫国 秦时强 赵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支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