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通颗粒抗感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慧 谢湘林 +1 位作者 周鸣 李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87-1189,共3页
目的观察感通颗粒对鼠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和解热止痛作用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耳壳炎症模型、大鼠足肿胀和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模型观察抗炎作用,另外观察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解热镇痛作用。结果感通颗粒能抑制小鼠二甲苯所致小鼠... 目的观察感通颗粒对鼠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和解热止痛作用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耳壳炎症模型、大鼠足肿胀和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模型观察抗炎作用,另外观察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解热镇痛作用。结果感通颗粒能抑制小鼠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炎症和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减轻大鼠棉球肉芽组织的重量,提高小鼠对碳末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并具有解热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结论感通颗粒具有明显的消炎和抗感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通颗粒 炎症 免疫功能 感冒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唐君毅易学思想中的“感通”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乐恒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7,共10页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的线索、视野而展开的。通过感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的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的内在脉络与动态过...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的线索、视野而展开的。通过感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的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的内在脉络与动态过程;其次,他阐发出古人通过观象而体知到天地万象是相互感通的,并由此体知到人们应从物象感通之理中引申出修德工夫;第三,他通过人的修德过程以及神明之知,阐发了天道与人性的内在、互动关系,这当中也包含了感通之理;第四,本文简要概述唐君毅所论感通之理的特质与取向,以显豁出唐君毅易学思想的基础视野;最后,本文总结唐先生易学思想中感通论题的当代性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通 唐君毅 现代新儒学 易学
下载PDF
刚柔与中国古代的身道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9-106,共8页
正如《周易》以"刚柔"来指称阴阳那样,"刚柔"无疑是中国哲学极为始原也极为重要的概念。然而,要对"刚柔"思想有真正的认识,就在明确"刚柔"的触觉的"身体觉"性质的同时,必须"刚&... 正如《周易》以"刚柔"来指称阴阳那样,"刚柔"无疑是中国哲学极为始原也极为重要的概念。然而,要对"刚柔"思想有真正的认识,就在明确"刚柔"的触觉的"身体觉"性质的同时,必须"刚"与"伸"对应,"柔"与"屈"对应,最终回到亦屈亦伸的身体。正是在亦屈亦伸的身体里隐含着"刚柔"的真正秘密,才使以刚柔立本的《周易》推出"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的命题,在屈伸的相感之中发现了生命生生不息的真谛;才使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得以实际的成立,其中的每一纲都可视为亦屈亦伸的身道的生动展示;才使中国哲学在身的屈伸的亦此亦彼、莫得其偶之中消解了人类哲学的种种二分对立,并标志着与思维的"同一律"法则不同的身觉的"感通律"法则在理论上的真正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柔 触觉 身体的屈伸 感通律 中国哲学
下载PDF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文碑铭互文见义修辞法举隅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向前 侯爱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3-216,共4页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文碑铭在写作上与汉文碑铭一样采用了互文修辞法。互文是互相包括、互相补充的关系,可称之为互文见义。认识这种规律性现象,可以利用来解决《感通塔碑》西夏丈碑铭在译释中的疑难问题,对完善《凉州重修...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文碑铭在写作上与汉文碑铭一样采用了互文修辞法。互文是互相包括、互相补充的关系,可称之为互文见义。认识这种规律性现象,可以利用来解决《感通塔碑》西夏丈碑铭在译释中的疑难问题,对完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文碑铭翻译,进一步理解其文本内容,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西夏文 互文见义
下载PDF
“感通形上学”——晚年唐君毅对心性问题的论证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乐恒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9,共9页
晚年的唐君毅在其"感通形上学"的背景下,对中国哲学心性论题的各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在知识论上,他论证认知即感知,揭示认知为"心性之用";其次,在道德时间上,他论证道德意识的形上由感知与感受、感应两者结合而成... 晚年的唐君毅在其"感通形上学"的背景下,对中国哲学心性论题的各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在知识论上,他论证认知即感知,揭示认知为"心性之用";其次,在道德时间上,他论证道德意识的形上由感知与感受、感应两者结合而成,从而揭示道德意识为"心性之相";最后,在形上境界上,他论证儒家的天德流行境是感通的集中体现,是"心性之体"。据此,唐君毅对心性的论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的界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感通形上学 心性 现代新儒家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补阳还五苷酮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 被引量:4
6
作者 邹薇 《安徽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614-616,共3页
目的建立补阳还五苷酮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Shim-Pack VP-ODS(250 mm×4.6mm)色谱柱,流动相:以乙腈-0.2%磷酸(15∶8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结果芍药苷与其他组分基线分离良好... 目的建立补阳还五苷酮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Shim-Pack VP-ODS(250 mm×4.6mm)色谱柱,流动相:以乙腈-0.2%磷酸(15∶8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结果芍药苷与其他组分基线分离良好,在所试浓度3.86~163.00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7 686X-10 943,相关系数r=0.999 9(n=6);平均回收率为99.17%,RSD为0.86%(n=6)。结论该法样品处理简单,准确性高,精密度好,可用于补阳还五苷酮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HPLC 补阳还五苷酮胶囊 芍药苷
下载PDF
高速公路自动发卡系统在省界收费站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旻瑞 《科技广场》 2010年第5期175-176,共2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自动发卡系统在江西省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总体设计方案及主要工作原理,而后深刻分析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前景。随着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车流量的增加,自动发卡系统的需求会迅速增加。
关键词 自动发卡机 省界收费站 赣通卡 高速公路
下载PDF
张载“感通”论研究——以张载“天人合一”之学为背景
8
作者 郭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3-49,共7页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一座天人感通的理论桥梁。这集中体现在张载“天人合一”学说背景之上的“感通”论中,涉及“感而遂通”、开塞通蔽、性命贯通、变化气质、诚明互补等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感通 性命 开塞通蔽 诚明
下载PDF
大理感通茶历史文化研究
9
作者 王麒 黄正良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6-11,共6页
大理感通禅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南苍山圣应峰麓,系南诏、大理时期的名刹。大理感通茶因寺而得名,是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以历史文献为切入点,分析文化名人与感通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感通茶的品质特征,探讨感通茶的发展现状以及发... 大理感通禅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南苍山圣应峰麓,系南诏、大理时期的名刹。大理感通茶因寺而得名,是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以历史文献为切入点,分析文化名人与感通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感通茶的品质特征,探讨感通茶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 感通寺 茶文化
下载PDF
公私转化中的“絜矩之道”——以《三国演义》“关云长义释曹操”为例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民 原源 《社会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6-187,共22页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蕴含着社会学研究的丰富资源,其中的仁义观是理解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关键。中国古典小说塑造的仁义形象及其影响具有“民情”意涵,从中可以管窥中国人的价值和行动取向。文章以小说《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关云长义释曹...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蕴含着社会学研究的丰富资源,其中的仁义观是理解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关键。中国古典小说塑造的仁义形象及其影响具有“民情”意涵,从中可以管窥中国人的价值和行动取向。文章以小说《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关云长义释曹操”为核心文本,运用“过程-事件-感通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奉军师将令擒拿曹操的关羽为何“以私废公”放其通行,并被视为“义”,分析了这一“公私转化”背后的“絜矩之道”。关于“絜矩论”的讨论,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公私观念和中国人行动伦理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私转化 仁义 絜矩之道 过程-事件-感通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