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lame retardancy of CO_(2) and N_(2) during coal adiabatic oxidation process
1
作者 Xiyang Fang Bo Tan Haiyan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54-264,共11页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N_(2) and CO_(2) in preventing coal from spontaneously combusting,researchers used an adiabatic oxidation apparatus to conduct a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starting points.Non-...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N_(2) and CO_(2) in preventing coal from spontaneously combusting,researchers used an adiabatic oxidation apparatus to conduct a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starting points.Non-adsorbed helium(He)was used as a reference gas,and coal and oxygen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variations were analyzed after inert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 had the best cooling effect,N_(2) was second,and CO_(2) was the worst.At 70℃and 110℃,the impact of different gases on reduc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the cooling effect was the same.However,at the starting temperature of 150℃,CO_(2) was less effective in lower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at the later stage than He and N_(2).N_(2) and CO_(2) can prolong the flame retardation time of inert gas and reduce oxygen displacement with an initial temperature increase.When the starting temperature is the same,N_(2) injection cools coal samples and replaces oxygen more effectively than CO_(2) injection.The flame retardancy of inert gas is the combined result of the cooling effect of inert ga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oxygen.These findings are essential for using inert flame retardant technology in the go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diabatic oxidation Inert gas flame retardant Flame retardant efficiency REPLACEMENT
下载PDF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2
作者 Haitao Wang Yongli Liu +2 位作者 Bin Shen Mengxuan Ren Qiyuan Shan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2年第5期2031-2047,共17页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oal quality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seam coal mines to better predict whe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lik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oal quality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seam coal mines to better predict whe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likely to occur.To that end,coal samples of various particle sizes were obtained from five coal seams(Nos.6,8,9,12 and 20)in the Shuangyashan City Xin’an Coal Mine.The samples were then respectively heated using a temperature programming system to observe and comp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in response to rising temperatur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that in all five coal seams,the concentration of CO,C_(2)H_(4),and C_(2)H_(6) increase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regularity as a function of rising temperature.However,of these three gasses,only CO and C_(2)H_(4) can be used as indicators to predict coal mine spontaneous combustion.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for samples from all five coal seams ranged from 50–85℃,while the dry cracking temperature of coal seams 8 and 12(80–100℃)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6,9,and 20(100–120℃).Furthermore,the production rate of CO,C_(2)H_(4),and C_(2)H_(6) is related to both coal particle size and temperature.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the faster the production rate;and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the more gas that gets produced.All five coal seem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long flame coal.However,they differ in that the No.12 coal seam contains weak cohesive coal;the No.8 coal seam contains lean and gas coal;and the Nos.6,9,and 20 coal seams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anthracite.During the programmed coal heating,the CO,C_(2)H_(4),and C_(2)H_(6) release trend for the coal seams was No.12>No.8>Nos.6,9,and 20.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weak cohesive coal and anthracite highly influence the concentration of CO,C_(2)H_(4),and C_(2)H_(6) released during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quality analysis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 seam index gas
下载PDF
岩块尺度对采空区煤自燃区域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高科 张瑶 +3 位作者 石连增 李启文 刘泽毅 刘玉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划分标准,研究煤自燃危险区域与岩块直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块直径由0增加到10 m时,以氧气体积分数为指标,氧化带宽度变小,面积由5563.84 m^(2)减至2602.69 m^(2);以风速为指标,氧化带面积由3376.60 m^(2)减至1262.95 m^(2);将2种指标确定的氧化带进行叠加得到煤自燃危险区,随着岩块直径的增加,其面积由1854.04 m^(2)减至552.91 m^(2),煤自燃危险区最大宽度由20.40 m缩减至9.06 m。研究结果可为采空区煤自燃发火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块尺度 采空区 氧化带 遗煤自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采空区复合灾害环境下含瓦斯煤自燃特征研究进展
4
作者 田富超 贾东旭 +3 位作者 陈明义 梁运涛 朱红青 张同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1-2727,共17页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探究了含瓦斯条件下煤自燃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现阶段针对含瓦斯风流/气氛下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吸附态瓦斯影响条件下的煤自燃特性实验平台及相关研究成果较匮乏。研究表明,游离瓦斯易引起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出现明显的“滞后效应”,同时煤体放热强度减弱、活化能整体增大,这反映出氧化气氛中的瓦斯对煤自燃具有抑制作用;相应地,煤自燃过程中的官能团、自由基及煤微晶结构等微观特征参数均会随瓦斯体积分数呈现规律性演变。进一步,考虑到遗煤内部残余瓦斯与风流瓦斯的赋存状态差异,探究了瓦斯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机理,包括CH4对O_(2)的驱替稀释作用、CH_(4)与O_(2)的竞争吸附解吸引起的置换效应,以及高温环境下的O_(2)分子化学吸附和煤氧复合效应作用。基于此,提出了采空区遗煤在吸附态瓦斯影响下的自燃过程特性、含瓦斯煤自燃流–固–热–化多场耦合特征、含瓦斯煤自燃监测预警理论应用等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复合灾害环境 微观特征 多场耦合 遗煤残余瓦斯 热动力灾害
下载PDF
煤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复燃特征试验研究
5
作者 侯玉亭 肖旸 +4 位作者 张英超 孙计全 时东文 刘会奇 李青蔚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29,共10页
为研究煤的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的复燃过程,在氧浓度5%的条件下,分别在200,300,400℃对煤样进行恒温氧化,采用同步热分析法,测试了原煤低氧自燃及残余物复燃过程中的质量及放热量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21%... 为研究煤的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的复燃过程,在氧浓度5%的条件下,分别在200,300,400℃对煤样进行恒温氧化,采用同步热分析法,测试了原煤低氧自燃及残余物复燃过程中的质量及放热量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21%氧浓度,在5%的低氧环境中,煤的自燃进程受到抑制,特征温度均升高,最大反应速率由5.05%/min降至3.12%/min,降低了38.22%,净放热量由16173.73 J/%降至12647.56 J/%,降低了21.80%;动力学模式由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转变为相边界反应,与21%氧浓度相比,5%氧浓度的煤表观活化能由91.29 kJ/mol降至81.99 kJ/mol,降低了10.19%;相对于原煤,5%的低氧高温残余物的吸氧增重过程明显受到抑制,残余物对的吸氧增重量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经历400℃氧化后,残余物复燃的吸氧增重量相对于原煤降低了65.99%;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质量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先降低后增大,而燃点温度和燃尽温度降低;放热量均降低,且热分解过程中放热速率的加速趋势逐渐消失;动力学模式由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先转变为反应级数,再转变为相边界反应,表观活化能先由81.99 kJ/mol增大至117.67 kJ/mol后减小至117.77 kJ/mol。研究结果对煤自燃隐患的科学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残余物 特征温度 放热量 动力学
下载PDF
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抑制作用研究
6
作者 王智欣 刘立仁 +1 位作者 吕明杰 杜松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0,共11页
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 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自燃特性的竞争吸附与稀释作用,揭示了烟气对煤自燃特性的抑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烟气可以通过关键组分CO_(2)的竞争吸附作用优先占据吸附位点,同时通过烟气的稀释作用降低环境中的O_(2)浓度,进而减少煤氧接触,抑制煤氧复合反应,减缓遗煤低温氧化进程。利用数值模拟采空区不同注入条件下氧化带的变化规律,注气后氧化带宽度变小,且向工作面推移,最终确定最佳注气位置为进风侧距工作面156m处,最佳注气流量为1 205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煤自燃 电厂烟气 竞争吸附 稀释
下载PDF
综合防灭火技术在切顶卸压留巷工作面开采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强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71-172,206,共3页
针对62711综采工作面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期间面临漏风严重、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风险高等问题,结合现场条件提出以减少漏风、快速惰化采空区为核心的防灭火技术,并进行工程应用。采面回采时通过束管监测系统可实现采空区内气体成分实... 针对62711综采工作面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期间面临漏风严重、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风险高等问题,结合现场条件提出以减少漏风、快速惰化采空区为核心的防灭火技术,并进行工程应用。采面回采时通过束管监测系统可实现采空区内气体成分实时监测,实现遗煤自燃发火预警;喷洒阻化剂及注氮等均可减少遗煤与氧气接触,从而减缓甚至抑制遗煤自燃氧化进程;留巷段采空区帮喷射聚氨酯封堵可减少采空区内漏风量;当采面或采空区出现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时,通过向采空区灌注凝胶覆盖潜在的自燃氧化区域,及时阻化氧化进程。现场应用后,62711综采工作面得以安全高效回采,采面各位置、采空区等均未监测到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现场取得较好防灭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自燃煤层 切顶卸压 采空区漏风 遗煤自燃
下载PDF
新景矿812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8
作者 李永强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2期37-38,41,共3页
针对新景矿8123综放工作面开采煤层厚、近邻层漏风严重以及遗煤自燃情况复杂等问题,采取束管监测,明确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并计算得出工作面的最小推进速度,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可为矿井地质条件相类似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控... 针对新景矿8123综放工作面开采煤层厚、近邻层漏风严重以及遗煤自燃情况复杂等问题,采取束管监测,明确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并计算得出工作面的最小推进速度,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可为矿井地质条件相类似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瓦斯抽采 束管监测 自燃“三带”
下载PDF
采空区均压防灭火技术在滕东煤矿的应用
9
作者 李兆生 彭宗芹 许振宏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为了解决采空区漏风造成遗煤自燃的难题,提出了一种煤矿井下调整采空区两端压差的方法,对滕东煤矿通风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以均压防灭火机理为依据,设计滕东煤矿均压防灭火工艺方案,利用连通管将各封闭空间互相连接,以此维持封闭空间的压... 为了解决采空区漏风造成遗煤自燃的难题,提出了一种煤矿井下调整采空区两端压差的方法,对滕东煤矿通风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以均压防灭火机理为依据,设计滕东煤矿均压防灭火工艺方案,利用连通管将各封闭空间互相连接,以此维持封闭空间的压力,保持采空区两端压力平衡,达到防止向采空区漏风供氧的目的。通过在滕东煤矿的井下现场试验,均压防灭火技术能够使密闭内外压力差降到0~20 Pa,使采空区密闭内外压力达到均衡,阻止气体的逸出,有效防止向采空区漏风供氧,从而防止采空区遗煤发生自燃,在滕东煤矿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压通风 防灭火 采空区 遗煤自燃
下载PDF
价值工程在采空区注浆防灭火技术中的应用探索
10
作者 车德高 朱长海 辛世龙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4期137-140,共4页
本文深度挖掘价值工程的七个逻辑步骤,选定宁夏金凤煤矿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自燃问题作为改进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煤矿作业环境、工作面特点及煤层自燃机理等情报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析,确定了煤炭自燃风险的核心影响因素。并由此提... 本文深度挖掘价值工程的七个逻辑步骤,选定宁夏金凤煤矿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自燃问题作为改进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煤矿作业环境、工作面特点及煤层自燃机理等情报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析,确定了煤炭自燃风险的核心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了采空区注浆技术作为改进方案,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并评价了改进活动的价值成果,本研究不仅解决了采空区自燃问题,进一步展示了价值工程方法在煤矿采空区自燃问题防治中的应用领域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工程 遗煤自燃 三带分布 注浆模拟 灾害防治
下载PDF
Experiment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of FMCCT in Complex-Condition Coal Seams
11
作者 王家臣 吴健 +1 位作者 梁俊芳 刘士琦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8年第1期55-60,共6页
The fully-mechanized caving coal technique (FMCCT) is a great technique progress of mining method in thick coal seams in China, and it has succeeded in some suitable condition min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technic... The fully-mechanized caving coal technique (FMCCT) is a great technique progress of mining method in thick coal seams in China, and it has succeeded in some suitable condition min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technical measures and achieved outcomes in gas and fire precaution and support selection for the use of the fully-mechanized caving coal technique in the complex-condition coal seam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Weijiadi Coal Mine, in which the technique is used in the gently inclined extremelythick soft coal seam with the danger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mechanized CAVING coal technique THICK coal SEAM gas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下载PDF
自燃煤层沿空留巷采空区遗煤自燃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广杰 芦晓伟 王文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3,共6页
针对沿空留巷情况下采空区遗煤易自燃、发火等问题,以平煤二矿为研究背景,根据沿空留巷采空区特征及工作面通风方式特点,建立采空区自然发火数学模型。对未留巷、留巷未采取防漏风措施及留巷采取措施等情况下采空区自然发火特征进行数... 针对沿空留巷情况下采空区遗煤易自燃、发火等问题,以平煤二矿为研究背景,根据沿空留巷采空区特征及工作面通风方式特点,建立采空区自然发火数学模型。对未留巷、留巷未采取防漏风措施及留巷采取措施等情况下采空区自然发火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在现场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后增加了采空区漏风量,氧气浓度面积增加,致使采空区内温度升高;依据沿空留巷下采空区自然发火模拟分析,认为在沿空巷道采取漏风措施可降低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危险性;建立沿空留巷分级防控防灭火技术体系,并在现场进行了应用。为类似条件下沿空留巷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采空区遗煤 数值模拟 自然发火
下载PDF
基于大采高工作面遗煤氧化特征的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芮国相 刘春 +1 位作者 李文龙 韦雪娥 《中国矿业》 2023年第9期151-158,共8页
为掌握大采高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以察哈素煤矿3煤层31317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验测试分析了大采高工作面遗煤的自然氧化特征;其次利用束管监测系统测定了31317工作面采空区两侧的自燃“三带”,... 为掌握大采高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以察哈素煤矿3煤层31317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验测试分析了大采高工作面遗煤的自然氧化特征;其次利用束管监测系统测定了31317工作面采空区两侧的自燃“三带”,并模拟了采空区全空间的自燃“三带”分布;最后对比了不同采高工作面煤自燃“三带”随风速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大采高工作面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升温氧化各阶段标志气体出现的温度点随氧气浓度升高而下降,但是下降速率逐渐减小。不同采高工作面采空区氧化带范围都随巷道风速增加而增大,且采高越高,氧化带范围增大越明显。研究结果为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遗煤 氧化特征 煤自燃危险区域 巷道风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复杂条件下煤自燃特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荣刚 解树亮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134,共5页
为揭示锦界煤矿31116工作面采空区遗煤的氧化特性,利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研究了原煤、预氧化煤、浸水风干煤的低温氧化特性,分析了指标气体产生量、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实验表明:实验过程中煤样的自燃特性参数均随温度... 为揭示锦界煤矿31116工作面采空区遗煤的氧化特性,利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研究了原煤、预氧化煤、浸水风干煤的低温氧化特性,分析了指标气体产生量、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实验表明:实验过程中煤样的自燃特性参数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变化规律,CO可作为30~110℃之间的指标气体、C2H4可作为110~200℃之间的指标气体;二次氧化气体产生量、耗氧速率、放热强度均在反应前期低于初次氧化,反应后期高于初次氧化;浸水风干煤样氧化过程中的气体产生量、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更高,相较于原煤样,开始检测到CO、C2H4的温度点均提前了10~20℃,耗氧速率最高增大了173×10^(-11)mol/(cm3·s),最小放热强度与最大放热强度最高分别增加了211×10^(-5)J/(cm^(3)·s)和261×10^(-5)J/(cm^(3)·s),说明浸水过程对煤氧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煤低温氧化 指标气体 二次氧化 浸水风干
下载PDF
小煤柱沿空掘巷掘进期间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春明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6期234-236,共3页
以13207机巷掘进为例,针对巷道掘进期间小煤柱以及邻近采空区内CO浓度超标等问题,提出机巷全断面喷浆封堵漏风通道、小煤柱注浆加固煤柱强度、封堵潜在漏风裂隙和邻近采空区灌浆注氮等综合防灭火技术措施,降低采空区内的O2浓度、加固采... 以13207机巷掘进为例,针对巷道掘进期间小煤柱以及邻近采空区内CO浓度超标等问题,提出机巷全断面喷浆封堵漏风通道、小煤柱注浆加固煤柱强度、封堵潜在漏风裂隙和邻近采空区灌浆注氮等综合防灭火技术措施,降低采空区内的O2浓度、加固采空区的密闭墙、减少采空区漏风量、降低矿井防灭火难度。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机巷小煤柱内以及邻近采空区内的CO浓度得到有效控制,机巷内未能监测到CO。采用综合防灭火技术措施可为小煤柱沿空掘巷巷道掘进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掘巷 小煤柱 遗煤自燃 防灭火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超 《山西化工》 2023年第4期187-189,共3页
井下常因遗煤自燃引发严重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影响煤矿效益。遗煤自燃火灾通常是因工作面进度慢、处置不当、遗煤及煤尘发生氧化而引起,因其位置的特殊性,火灾消除难度系数高,矿井需实施有效的防灭火措施,避免灾难发生。
关键词 遗煤自燃 阻化剂 采空区 防灭火措施
下载PDF
新景矿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子坚 《江西煤炭科技》 2023年第3期146-148,152,共4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对煤矿安全生产有严重威胁。参照采空区现场条件,建立了简化的三维CFD数值模型,研究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工作面供风量从2500 m^(3)/min升至3000 m^(3)/min时,进风侧采空区氧化带宽度显著增大20... 采空区遗煤自燃对煤矿安全生产有严重威胁。参照采空区现场条件,建立了简化的三维CFD数值模型,研究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工作面供风量从2500 m^(3)/min升至3000 m^(3)/min时,进风侧采空区氧化带宽度显著增大20~30 m,中部增大10~20 m,回风侧无明显变化,采空区进风侧漏风速度为0.004 m/s的界线从70 m增加到80 m,氧化带进入采空区最深深度由130 m增至17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遗煤自燃 供风量 三带分布
下载PDF
高瓦斯矿井采空区注入CO_(2)防治遗留煤体自燃研究
18
作者 李文川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6-170,共5页
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某矿北翼采区的N22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采空区内注入CO_(2)来防治采空区内遗留煤体自燃难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_(2)对于混合煤样中吸... 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某矿北翼采区的N22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采空区内注入CO_(2)来防治采空区内遗留煤体自燃难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_(2)对于混合煤样中吸附状态CH4的平均置换率为21%,平均置换比为1.6;注入CO_(2)后N2202回风侧采空区浅部原本存在的CH4富集带被消除,采空区浅部区域CH4浓度明显下降;注入CO_(2)后采空区内散热区宽度从12 m缩减至10 m,氧化区宽度从84 m缩减至30 m,采空区内氧化区与CH4浓度较高区被分离开来;采空区内注入CO_(2)后,高抽巷内抽采气体中CH4浓度平均值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研究结果为类似矿井防治采空区内遗留煤体自燃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 采空区 遗留煤体 自然发火 气体浓度
下载PDF
强冲击易自燃综放工作面回采速度优化设计
19
作者 孟祥阁 侯典涛 +2 位作者 李冬冬 高宇航 董嘉琦 《中国煤炭》 2023年第6期53-59,共7页
以唐口煤矿6304大埋深、强冲击、易自燃综放工作面开采为例,分析了不同回采速度条件下工作面覆岩应力分布特征、采场能量释放规律及采空区氧化升温带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回采速度的增大,采场覆岩最大主应力峰值呈指数增加,同时采... 以唐口煤矿6304大埋深、强冲击、易自燃综放工作面开采为例,分析了不同回采速度条件下工作面覆岩应力分布特征、采场能量释放规律及采空区氧化升温带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回采速度的增大,采场覆岩最大主应力峰值呈指数增加,同时采场能量释放出现明显的波动现象;采空区氧化升温带最大宽度与回采速度呈负相关。进行了回采速度优化和现场工业试验,发现6304工作面以7 m/d的回采速度进行煤炭开采时,在确保工作面无冲击地压灾害发生的同时能够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有效保障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遗煤自燃 回采速度 能量释放
下载PDF
深井酸性浸水煤层风干氧化自然发火特性研究:以高家堡煤矿204工作面为例
20
作者 刘锋涛 《能源与节能》 2023年第10期71-73,147,共4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矿井火灾的重要表现形式,遗煤自燃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煤层风干氧化自然发火特性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家堡煤矿204工作面实际情况,采用程序升温实验对煤层自然发火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矿井火灾的重要表现形式,遗煤自燃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煤层风干氧化自然发火特性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家堡煤矿204工作面实际情况,采用程序升温实验对煤层自然发火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煤样的耗氧体积分数均小于原煤的耗氧体积分数;经过分析产生CO,CO_(2)的体积分数与预处理方式的关系可知,经过预处理后,2种气体体积分数不断增大,CH_(4)体积分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表现为不断增大的变化趋势;处理后煤层更易发生自燃。研究结果对煤矿防火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预处理 自然发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