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l_(2)O_(3)/SiO_(2) mass ratio and CaO content on viscosity and structure of slag for pyrometallurgical processing of spent automotive catalysts
1
作者 Zhe Wang Qi-long Wei +1 位作者 Cheng-bin Shi Zhan-cheng Guo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08-621,共14页
The effect of Al_(2)O_(3)/SiO_(2) mass ratio and CaO content on the viscos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aO-Al_(2)O_(3)-SiO_(2)-6MgO-1.5ZrO_(2)-1.5CeO_(2) slag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Al... The effect of Al_(2)O_(3)/SiO_(2) mass ratio and CaO content on the viscos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aO-Al_(2)O_(3)-SiO_(2)-6MgO-1.5ZrO_(2)-1.5CeO_(2) slag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Al_(2)O_(3)/SiO_(2) mass ratio,the viscous flow units within the slag gradually change from Si-O-Si to Al-O-Al and Al-O-Si.Furthermore,the substitution of Al_(2)O_(3) for SiO_(2)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O bonds towards weaker Al-O bonds,which weaken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aluminosilicate networks,thus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the viscosity of slag.The increase in CaO content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polymerization of the aluminosilicate networks,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viscosity of the slag.The slag with Al_(2)O_(3)/SiO_(2) of 0.7-1.5 and CaO of 30 wt.%shows promise as the reference slag system for the Fe-collection smelting of spent automotive catalysts due to its goo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osilicate slag Al_(2)O_(3)/SiO_(2)mass ratio CaO content viscosity Slag structure
原文传递
Low gas-liquid ratio foam flooding for conventional heavy oil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Jing Ge Jijiang Zhang Guicai Ding Baodong Zhang Li Jin Luch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The recovery of heavy oil by water flooding is 10% low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crude oil, so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eavy oil. In this paper, foam flooding with a gas-liquid rat... The recovery of heavy oil by water flooding is 10% low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crude oil, so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eavy oil. In this paper, foam flooding with a gas-liquid ratio (GLR) of 0.2:1 for the Zhuangxi heavy oil (325 mPa.s at 55 ℃) was performed on cores, sand packs and plate model. In sand pack tests, polymer enhanced foam flooding increased oil recovery by 39.8%, which was 11.4% higher than that for alkali/surfactant/polymer (ASP) flooding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Polymer enhanced foam flooding in plate models shows that the low GLR foam flooding increased oil recovery by about 30%, even when the extended water flooding was finished at 90% water cut. Moreover, it was discovered by microscopy that foam was more stable in heavy oil than in light oil.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low GLR foam flooding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displacing conventional heavy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gas-liquid ratio foam flood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 conventional heavy oil
下载PDF
流体黏性对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3
作者 陈铂 徐孝勤 +2 位作者 黄筱云 彭君可 黄剑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研究盐指型双扩散对流过程中流体黏性对通量的影响,使用中间有移动挡板的试验水箱形成初始为静止状态的糖-盐双层系统,并通过调整糖、盐组分质量分数设计了一系列密度稳定比相同而流体黏性不同的试验工况,进行了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变... 为研究盐指型双扩散对流过程中流体黏性对通量的影响,使用中间有移动挡板的试验水箱形成初始为静止状态的糖-盐双层系统,并通过调整糖、盐组分质量分数设计了一系列密度稳定比相同而流体黏性不同的试验工况,进行了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流体黏性对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双扩散对流强度相同的条件下,试验流体黏性越大,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越小;当试验流体的运动黏滞系数均小于1.15 mm2/s时,糖和盐这两种组分跨界面的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随流体黏性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相近,当两种组分的质量分数持续增大时,盐溶液的黏性仍缓慢增大,而糖溶液的黏性迅速变大,此时糖组分的跨界面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仍会随糖溶液黏性的增大而减小,但盐组分的跨界面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不再变化;Stern数与流体黏性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盐双层系统 双扩散对流 流体黏性 扩散通量 密度稳定比
下载PDF
低碳铝镇静钢精炼渣理化性能研究及动态调控
4
作者 王多刚 虞大俊 夏云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74-482,共9页
为提升低碳铝镇静钢水的可浇性,基于低碳铝镇静钢精炼渣的热力学计算,研究典型组分CaO/Al2O3(C/A)、SiO_(2)、FeO对精炼渣液相线温度、1650℃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规律,结合精炼渣理化性能(熔点和黏度-温度曲线)测试结果,建立吹氩直上... 为提升低碳铝镇静钢水的可浇性,基于低碳铝镇静钢精炼渣的热力学计算,研究典型组分CaO/Al2O3(C/A)、SiO_(2)、FeO对精炼渣液相线温度、1650℃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规律,结合精炼渣理化性能(熔点和黏度-温度曲线)测试结果,建立吹氩直上精炼渣动态调控模型,并投入生产实践应用。结果表明:随着C/A增加,精炼渣熔点在渣中SiO_(2)质量分数为5%时单调升高,在渣中SiO_(2)质量分数为10%时先降后升,另随C/A的增加精炼渣黏度及黏度-温度曲线的转折温度升高;精炼渣组分范围为C/A 0.75~1.50、SiO_(2)质量分数0~10%、FeO质量分数2%~6%时,可获得较低的液相线温度、较高的黏度和表面张力。生产实践中应用建立的模型可实现造渣物料的动态加入,精炼渣理化性能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精炼渣的C/A和全铁(TFe)质量分数标准差明显降低;液相线温度、1650℃时的黏度和表面张力平均值分别降低6.9℃、增加0.0206 Pa·s和0.0109 N/m;全氧(TO)质量分数均值由2.78×10(-3)%下降为2.25×10(-3)%,改进了19.1%,钢水的可浇性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铝镇静钢 吹氩 精炼渣 动态调控 熔化温度 黏度 表面张力 钙铝比
下载PDF
塔河油田稠油井生产测井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5
作者 柳志翔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47-49,共3页
通过对比塔河油田不同稠油井测量产液剖面时的稀稠比、测量时机、仪器组合,分析成败原因,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合稠油井的生产测井施工优化方案,并在两口井的施工中实施,均取得合格生产测井数据。
关键词 稠油 高黏度 产液剖面 稀稠比
下载PDF
阻燃纤维/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分析
6
作者 张喜昌 张海霞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为探讨混纺比对纱线性能的影响,测试分析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阻燃腈纶(A)/阻燃黏胶(R)/不锈钢纤维(G)(A90/G10、A70/R20/G10、A45/R45/G10、A20/R70/G10、R90/G10)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混纺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弹性、蠕变性能... 为探讨混纺比对纱线性能的影响,测试分析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阻燃腈纶(A)/阻燃黏胶(R)/不锈钢纤维(G)(A90/G10、A70/R20/G10、A45/R45/G10、A20/R70/G10、R90/G10)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混纺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弹性、蠕变性能、耐磨性能、扭转性能和弯曲性能随阻燃腈纶纤维混纺比的增加而提升;A45/R45/G10混纺纱线的疲劳性能较差,A90/G10混纺纱线的疲劳性能较好;在较大压力下,A70/R20/G10和R90/G10混纺纱线的压缩性能较好,在较小压力下,A20/R70/G10混纺纱线的压缩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黏胶纤维 阻燃腈纶纤维 不锈钢纤维 混纺比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污水曝氧工艺技术研究
7
作者 张琦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大庆油田聚驱用聚合物常使用含聚污水进行调配,但含聚污水中存在大量S^(2-)、Fe^(2+)等离子,会对聚合物分子产生严重的降解作用,造成稀释母液时降低溶液黏度,影响驱油效果。为有效清除溶液中还原性离子含量,可采用曝氧工艺对含聚污水进... 大庆油田聚驱用聚合物常使用含聚污水进行调配,但含聚污水中存在大量S^(2-)、Fe^(2+)等离子,会对聚合物分子产生严重的降解作用,造成稀释母液时降低溶液黏度,影响驱油效果。为有效清除溶液中还原性离子含量,可采用曝氧工艺对含聚污水进行处理。通过实验,将曝氧气头换为盘式曝氧器,重新设计工艺流程,可提高曝氧效率,节约能耗。盘式曝氧工艺在气水比5∶1,曝氧时间3~6 h条件下,污水溶氧量达到5 mg/L以上,配制黏度提高7.6%以上,能有效降低含聚采出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含量,聚合物溶液稳定性大幅提升,保证聚驱稀释用水溶氧值满足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污水 空压机曝氧 射流曝氧 盘式曝氧 黏度 气水比
下载PDF
普通稠油非均相复合体系组分驱油贡献率
8
作者 阙庭丽 关丹 +3 位作者 云庆庆 王业飞 张真瑜 丁名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8-464,497,共8页
非均相复合体系能实现协同调驱,在稠油开发方面极具潜力,但各组分驱油贡献率不明确,给体系优化与选择带来盲目性。针对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双效型表面活性剂和预交联凝胶颗粒(B-PPG)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在分析其界面与封堵性能和... 非均相复合体系能实现协同调驱,在稠油开发方面极具潜力,但各组分驱油贡献率不明确,给体系优化与选择带来盲目性。针对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双效型表面活性剂和预交联凝胶颗粒(B-PPG)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在分析其界面与封堵性能和驱油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和非均相复合体系驱油实验;依据3类体系驱油的采收率增幅,归一化计算了不同水油黏度比下非均相复合体系组分驱油贡献率。结果表明,0.106~0.150 mm(150~100目)B-PPG膨胀后的粒径中值为800μm。该非均相复合体系与渗透率为1.1μm~2的填砂模型匹配,运移封堵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分别为420.5和203.0,更低渗透率(0.30μm~2)的填砂模型则难以进入。对于渗透率级差约为3.0的并联填砂模型,非均相复合体系具有较强的调驱能力,最高注入压力为0.42 MPa、低渗透模型分流率最高达到42.2%;而二元复合体系的最高注入压力仅为0.25 MPa、低渗透模型分流率仅为24.3%。当水油黏度比为0.05~0.46时,非均相复合体系中聚合物驱油贡献率(43.1%~84.1%)最高,表面活性剂(22.1%~7.6%)最低,B-PPG(34.8%~8.3%)介于两者之间。水油黏度比(≥0.46)较高时,表面活性剂和B-PPG驱油贡献率较小,聚合物或二元复合驱后非均相复合驱增油潜力有限;水油黏度比(≤0.2)较低时,表面活性剂和B-PPG驱油贡献率大,水驱或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后非均相复合驱增油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提高采收率 非均相复合驱油 组分驱油贡献 水油黏度比
下载PDF
聚己内酰胺-己内酯微球/PA6原位微纤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9
作者 张珞涛 汪继承 +2 位作者 王伟 宋理想 戚栋明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原位微纤化是提高复合材料强度和韧性的有效方法,但传统原位微纤化材料是基于两相体系的不相容特点。为了探究在相容体系下,两相粘度比对微纤化行为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阴离子聚合制得聚己内酰胺-己内酯(P (CL-CLO))共聚微球,并与... 原位微纤化是提高复合材料强度和韧性的有效方法,但传统原位微纤化材料是基于两相体系的不相容特点。为了探究在相容体系下,两相粘度比对微纤化行为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阴离子聚合制得聚己内酰胺-己内酯(P (CL-CLO))共聚微球,并与PA6切片于双螺杆挤出机中通过共混纺丝,得到P(CL-CLO)/PA6原位微纤化复合材料。分别考察了CLO含量、共混比和牵伸比对共聚微球和微纤的形貌以及P(CL-CLO)/PA6的性能影响。通过SEM观察到,CLO含量为25 wt%以下时,能得到形貌规则的P(CL-CLO)共聚微球。旋转流变仪测结果表明,通过调控CLO含量实现了P(CL-CLO)与PA6的粘度比在1.25~1.65之间调控。对微纤形貌的观察发现,粘度比为1.45~1.65时所形成的微纤尺寸均匀。同时当共混比为2:8、牵伸比为4时,微纤复合材料伸长率和断裂强度分别比纯PA6提高了31.6%和2.96%。这表明微纤与基体间有良好的界面作用力,实现了复合纤维的增强增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纤化 粘度比 共聚微球 相分离
下载PDF
Kermel/Viscose FR混纺阻燃织物的开发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丽英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0,共2页
采用Kermel纤维和阻燃粘胶纤维ViscoseFR ,以不同的比例进行混纺 ,试制成了耐热阻燃织物。将各种混纺比织物进行了性能测试比较 。
关键词 Kermel纤维 阻燃粘胶纤维 viscoseFR 混纺织物 耐热阻燃织物 混纺比 性价比
下载PDF
启动压力梯度对稠油油藏开发指标的影响
11
作者 柯文丽 张文艳 +1 位作者 郭伟泽 喻高明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3期390-398,共9页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加剧了稠油渗流的阻力,为稠油开发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利用NRSNL非线性渗流模拟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稠油油藏在不同韵律、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存在与否对剩余油分布、含水率、采出...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加剧了稠油渗流的阻力,为稠油开发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利用NRSNL非线性渗流模拟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稠油油藏在不同韵律、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存在与否对剩余油分布、含水率、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会降低油藏采出程度,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开采20年,采出程度降低1.72%~3.09%,含水上升1.31%~2.78%;相同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反韵律储层采出程度低于正韵律与复合韵律;原油黏度越大、渗透率级差越大,启动压力梯度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 剩余油分布 韵律 渗透率级差 原油黏度
下载PDF
高温共烧陶瓷大深径比通孔填充工艺改良
12
作者 刘曼曼 淦作腾 +5 位作者 杨德明 马栋栋 程换丽 王杰 刘冰倩 郭志伟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52-57,共6页
通孔填充是高温共烧陶瓷(HTCC)制作流程中的关键工艺之一,直接影响着元件内部不同层之间电气连接的可靠性。此工艺主要是对冲孔后的陶瓷片进行通孔金属化,即将具有导通作用的金属浆料填充进通孔内。随着通孔深径比增大,常规通孔填充技... 通孔填充是高温共烧陶瓷(HTCC)制作流程中的关键工艺之一,直接影响着元件内部不同层之间电气连接的可靠性。此工艺主要是对冲孔后的陶瓷片进行通孔金属化,即将具有导通作用的金属浆料填充进通孔内。随着通孔深径比增大,常规通孔填充技术无法保证通孔填充质量,通孔填充工艺急需改良。影响通孔填充质量的因素较多,分析了浆料黏度、填孔压力、刮刀速度、刮刀硬度对大深径比通孔填充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填孔压力、调整浆料黏度及降低刮刀速度均能改善通孔填充效果;刮刀硬度对填孔效果影响较大,当刮刀硬度降低至邵氏A60°~A70°时可保证大深径比通孔填充质量。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高温共烧陶瓷填孔工艺中通孔填充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共烧陶瓷(HTCC) 大深径比 通孔填充 刮刀硬度 浆料黏度 填孔压力 刮刀速度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技术
13
作者 林素存 魏菊 常帅才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针对常规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以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YOLOv5)为基础,采集羊毛纤维和粘胶纤维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构建数据集,使用CSPDarknet53网络(Cross Stage Pa... 针对常规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以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YOLOv5)为基础,采集羊毛纤维和粘胶纤维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构建数据集,使用CSPDarknet53网络(Cross Stage Partial Network)从数据集中提取纤维特征,通过特征金字塔(FPN)和路径聚合网络(PAN)结合的方式完成不同层次特征的融合;在主干网络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以加强局部特征的提取能力。训练后的YOLOv5模型平均精度均值达0.93,可实现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的自动检测。采用光学显微镜法和化学溶解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校验,差异在2%以内,说明该方法在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快速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粘混纺织物 混纺比 深度学习 YOLOv5 卷积注意力模块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沥青砂浆拉压细观特性对比
14
作者 何亮生 许木照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文中基于沥青胶砂单轴拉伸强度试验,构建并校准了离散元模型,对拉压荷载下的接触、概率密度、力链分布及线粘性比例等进行了细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伸和压缩荷载方向的改变,沥青砂浆体系接触力及数量分布规律、应力概率密度分布规律... 文中基于沥青胶砂单轴拉伸强度试验,构建并校准了离散元模型,对拉压荷载下的接触、概率密度、力链分布及线粘性比例等进行了细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伸和压缩荷载方向的改变,沥青砂浆体系接触力及数量分布规律、应力概率密度分布规律及力链分布规律无显著差异,沥青砂浆材料组成相同,抵抗外部荷载的空间细观结构不变;沥青砂浆单轴拉伸和压缩强度差异显著的根本原因在于抵抗荷载的主体的差异,压缩荷载下由沥青砂浆中集料嵌挤和沥青胶结作用共同抵抗,拉伸荷载下由沥青砂浆中沥青胶结作用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砂浆 拉压强度 概率密度 力链 线粘性比例
下载PDF
柠檬烯纳米乳液驱油剂在油藏中的增产机制
15
作者 李建阁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83-489,共7页
结合实验与理论计算,分析纳米乳液的组装结构和稳定性,通过能量最小化结构优化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考察柠檬烯纳米乳液在油藏沥青质和胶质中的行为,探讨柠檬烯纳米乳液驱油剂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柠檬烯分子的强疏水性和非平面结构在驱... 结合实验与理论计算,分析纳米乳液的组装结构和稳定性,通过能量最小化结构优化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考察柠檬烯纳米乳液在油藏沥青质和胶质中的行为,探讨柠檬烯纳米乳液驱油剂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柠檬烯分子的强疏水性和非平面结构在驱油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疏水特性促进表面活性剂组装成高度稳定且尺寸较小的纳米胶束,从而有效减少地层对纳米乳液的吸附损失,扩大波及体积。此外,柠檬烯的非平面结构使其在分子间不规则碰撞中灵活旋转,能够深入渗透至稠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并通过π—π相互作用解离这些组分的缔合作用,降低稠油黏度,增强流动性和剥离性能,从而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纳米乳液驱油剂的增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更高效的纳米驱油剂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纳米乳液 柠檬烯 驱油剂 沥青质 降黏 油藏 采收率
下载PDF
PC/ABS流长比测试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王志成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53-55,共3页
流长比评估材料流动性与注塑生产关联性高,但流长比测试中经常出现数据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影响PC/ABS材料流长比的注塑工艺因素,并与熔融指数和剪切黏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料温和压力提高,停留时间加长,流长明显增加;模温提... 流长比评估材料流动性与注塑生产关联性高,但流长比测试中经常出现数据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影响PC/ABS材料流长比的注塑工艺因素,并与熔融指数和剪切黏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料温和压力提高,停留时间加长,流长明显增加;模温提高,流长略提高;射出模式下射速和射压提高,流长提高,而射出时间提高,流长先增加后趋于稳定;保压模式下保压压力提高,流长提高,而保压速度和时间提高,流长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熔融指数和剪切黏度变化趋势一致,与流长比数据在低温段变化趋势一致,在高温段差异较大,290℃时对比样比3号MFR大6%,黏度大4.5%,但流长比小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长比 熔融指数 剪切黏度 注塑工艺
下载PDF
考虑排水性能的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及路面施工工艺
17
作者 王兴政 赵松松 范晓华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依托实际工程,通过试验对改性沥青的性能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排水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考虑各项性能检测结果和经济性可知,对于SBS改性沥青而言,高黏剂(HVA)的最佳掺量为9%;(2)对于HVA掺量为9%、聚酯纤维掺量为0... 依托实际工程,通过试验对改性沥青的性能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排水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考虑各项性能检测结果和经济性可知,对于SBS改性沥青而言,高黏剂(HVA)的最佳掺量为9%;(2)对于HVA掺量为9%、聚酯纤维掺量为0.1%的高黏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其最佳矿料级配为:m(矿粉)∶m(0~3 mm)∶m(5~10 mm)∶m(10~15 mm)=3.5%∶9%∶42%∶45.5%,最佳油石比为4.8%;(3)排水沥青混合料由于其粗集料占比大、粒径大,故需在施工中避免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的发生,严格控制拌和、运输、摊铺、压实等施工过程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沥青路面 高黏剂 配合比 施工工艺
下载PDF
C125海上风电超高性能灌浆料的制备及关键性能研究
18
作者 宋普涛 王晶 +2 位作者 冷发光 夏京亮 张营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6,156,共5页
研究了水胶比、胶砂比、硅灰及降黏增强剂掺量,复合外加剂掺量及UWB-Ⅱ掺量对C125海上风电灌浆料流动度、分层度、抗压强度、水陆强度比及悬浊物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与灌浆料的流动度、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正相关,与灌浆料... 研究了水胶比、胶砂比、硅灰及降黏增强剂掺量,复合外加剂掺量及UWB-Ⅱ掺量对C125海上风电灌浆料流动度、分层度、抗压强度、水陆强度比及悬浊物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与灌浆料的流动度、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正相关,与灌浆料的抗压强度和水陆强度比负相关;胶砂比与灌浆料的抗压强度及水陆强度比正相关,与灌浆料的流动度、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负相关。硅灰可提高灌浆料的抗压强度和水陆强度比,降低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也会降低灌浆料的流动度。降黏增强剂可提高灌浆料的流动度、强度和水陆强度比,但会增加灌浆料的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复合外加剂可提升灌浆料的流动度,但会降低灌浆料的强度和水陆强度比。UWB-Ⅱ可提升灌浆料的水陆强度比,降低分层度和悬浊物含量,但会降低灌浆料的流动度及强度。采用1∶1的胶砂比,0.11的水胶比,内掺8%的硅灰与8%的降黏剂,外掺1%的复合外加剂和1.5%的UWB-Ⅱ时,灌浆料性能最优,此时灌浆料的初期和30 min流动度分别为350 mm和330 mm,分层度为2.4 mm,1 d和28 d陆上强度分别为50.3 MPa和137.2 MPa,28 d水陆强度比为98.6%,悬浊物含量为5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25海上风电灌浆料 流动度 分层度 水陆强度比 悬浊物含量 硅灰 降黏增强剂
下载PDF
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研究
19
作者 亢欣 杜东虎 +1 位作者 李磊 曹琦 《煤质技术》 2024年第3期39-44,51,共7页
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进行研究,有助于气化细灰和煤化工污泥的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可为开发煤化工固废与煤协同制备高质量气化水煤浆技术提供支撑。针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在与煤协同制浆过程中存在的煤浆... 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进行研究,有助于气化细灰和煤化工污泥的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可为开发煤化工固废与煤协同制备高质量气化水煤浆技术提供支撑。针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在与煤协同制浆过程中存在的煤浆质量差的关键问题,采用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改性化工污泥与煤掺混制浆,通过分析固废不同研磨时间和掺混比例对混合煤浆黏度、流动性、粒度分布、纳米CT技术和接触角的影响,揭示煤化工固废的掺入对煤浆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改性污泥和高碳细灰与煤直接掺混制浆,掺混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煤浆浓度降低约0.3~0.7个百分点;通过细磨或超细磨则可改善改性污泥、高碳细灰对煤浆成浆浓度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与不进行研磨的制浆工艺相比,细磨后的煤浆浓度提升0.3~0.4个百分点。由于细灰和污泥的加入而使制浆原料与水的接触角降低,成浆性变差,煤浆浓度降低;细磨后的细灰、污泥与煤之间形成粒度级配,超细颗粒包覆在粗颗粒表面而具有润滑的作用,从而导致研磨后的固废掺入对煤浆浓度的影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浆 气化细灰 高碳组分 化工污泥 研磨时间 掺混比例 煤浆黏度 粒度分布
下载PDF
提高喷气涡流纺涤粘色纺纱耐磨性能的实践
20
作者 刘建林 《纺织器材》 2024年第S01期14-17,共4页
为了提升喷气涡流纺涤粘色纺纱的耐磨性能,以特黑T/R 70/3019.7 tex纱为例,根据不同原料成纱耐磨指数确定纱线原料配置,详细分析各工序的工艺原则和参数优化,总结温湿度控制要点;通过优化工艺方案的成纱质量数据对比,指出:采用线密度小... 为了提升喷气涡流纺涤粘色纺纱的耐磨性能,以特黑T/R 70/3019.7 tex纱为例,根据不同原料成纱耐磨指数确定纱线原料配置,详细分析各工序的工艺原则和参数优化,总结温湿度控制要点;通过优化工艺方案的成纱质量数据对比,指出:采用线密度小的原料、柔性开松和柔性梳理理念、较小的喂入比、小直径纺锭、相对较大的喷嘴压力和油压差以及偏小的主牵伸倍数等,能够有效提升特黑T/R 70/3019.7 tex涡流纺色纺纱的耐磨性能,其纺纱车速为480 m/min,耐磨指数高达19.2,成纱质量良好,可满足高端针织用纱的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涡流纺 涤粘色纺纱 耐磨性 线密度 喂入比 喷嘴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