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UG试井积积比图版及其应用
1
作者 冯文光 羊裔常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2-54,共3页
本文制作了放喷无产量的SLUG试井积积比图版,该图版的纵坐标是SLUG试井解的积分与SLUG试井解和tD/CD的乘积的比。该图版与定产量试井的压导比图版相似。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SLUG试井分析方法。该图版既扩大了早期... 本文制作了放喷无产量的SLUG试井积积比图版,该图版的纵坐标是SLUG试井解的积分与SLUG试井解和tD/CD的乘积的比。该图版与定产量试井的压导比图版相似。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SLUG试井分析方法。该图版既扩大了早期续流段的区别,又扩大了晚期段的区别,并保持水平平行移动匹配,提高了匹配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ug试井 积积比图版 表皮系数 续流 采油井
下载PDF
Analysis of Gas and Liquid Two-Phase Slug Flow Production Logging Interpretation Model in near Horizontal Shale Gas Wells 被引量:1
2
作者 Hongwei Song Haimin Guo Sihui Xu 《Open Journal of Yangtze Oil and Gas》 2019年第2期100-112,共13页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reservoir is mainly based on horizontal well production.Slug flow of gas-liquid two-phase is invariably encountered in inclined wells and horizontal wells of a producing environment.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reservoir is mainly based on horizontal well production.Slug flow of gas-liquid two-phase is invariably encountered in inclined wells and horizontal wells of a producing environment.Due to gravitational differentiation,oil-water two-phase flow pattern,the local velocity and local phase holdup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pipe in near horizontal wells will perform complicatedly.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wo-phase gas/water flow in horizontal and highly inclined systems.Extens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test loop made of 124 mm diameter acrylic pipe with inclination angles from the horizontal of 0°,5°,15°,45°,°2°,°5°and°10°,and with the total flow rate ranging from 50 to 800 m3/day.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law of slug flow dynamics model for gas-water two-phase flow in near horizontal pipeline,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were done to propose the expressions of stable and exact production logging interpretation model for two-phase flow in near horizontal pipeline.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holdup and water superficial velocity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ur measurements.As a result,the slug flow dynamics model of gas-water two-phase flow in near horizontal wellbore was developed.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duction logging in near horizontal wells had been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 HORIZONTAL Well gas-water TWO-PHASE FLOW slug FLOW Production Logging
下载PDF
弯曲柔性立管段塞流致振动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岳 朱红钧 +1 位作者 颜知音 王珂楠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3年第6期66-71,共6页
随着深海战略的推进,海洋油气开采向深海挺进,越来越多的海洋立管投入使用.因油气输量的变化及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立管中经常出现气液两相段塞流,段塞流动的周期性变化使立管受到不稳定的流体力作用从而激发振动,造成立管的疲劳损伤.... 随着深海战略的推进,海洋油气开采向深海挺进,越来越多的海洋立管投入使用.因油气输量的变化及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立管中经常出现气液两相段塞流,段塞流动的周期性变化使立管受到不稳定的流体力作用从而激发振动,造成立管的疲劳损伤.本文在气液两相流循环实验系统中开展了水动力段塞流诱导的悬链线型柔性立管振动响应测试,利用高速摄像非介入测试方法同步捕捉了柔性立管的振动位移与管内的段塞流动细节,研究了气液混合流速和气液比两个流动参数对柔性立管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了振幅与振频的时空分布、管内液塞长度、压力波动的变化规律及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固定气液比时,随着混合流速的增大,柔性立管的振幅逐渐增大,但振动模态始终由一阶主导.液塞长度随混合流速的增大变化不明显,但压力波动随混合流速的增大愈发剧烈.固定气液混合流速时,随着气液比的增大,立管振幅逐渐增大,气塞和液塞长度也逐渐增大,进出口压差波动加剧,但压差平均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立管 段塞流致振动 高速摄像 气液比 混合流速
下载PDF
交替式注入泡沫复合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国华 曹绪龙 +2 位作者 王其伟 郭平 李向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4-96,共3页
针对孤岛油田中二中Ng3-4聚合物驱后油藏条件,通过物模手段研究了交替式注入泡沫复合驱的特征及驱油能力。长细管实验表明,交替式注入泡沫复合驱,低气液比时模型两端的封堵压差上升缓慢,交替周期越大封堵效果越差。非均质模型驱油实验表... 针对孤岛油田中二中Ng3-4聚合物驱后油藏条件,通过物模手段研究了交替式注入泡沫复合驱的特征及驱油能力。长细管实验表明,交替式注入泡沫复合驱,低气液比时模型两端的封堵压差上升缓慢,交替周期越大封堵效果越差。非均质模型驱油实验表明,泡沫复合驱主要是通过扩大波及体积来提高采收率,在与聚合物驱相同注入量条件下,其封堵能力是聚合物驱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复合驱 交替式注入 封堵作用 气液比 交替周期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影响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春林 兰玉波 李建路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0,共3页
进行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层系组合、不同黏度比、不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层系间渗透率级差不能过大,应控制合理的黏度比;借鉴地层的吸附曲线进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 进行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层系组合、不同黏度比、不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层系间渗透率级差不能过大,应控制合理的黏度比;借鉴地层的吸附曲线进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优化,以使表面活性剂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保持较高有效质量分数.文章加深了三元复合驱油机理研究,提出了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攻关方向,为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段塞 注入方式 层系组合 黏度比 表面活性剂 驱油效果
下载PDF
利用最优化方法确定交联聚合物驱各段塞注入参数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国威 刘德华 +2 位作者 刘志森 孙敬 毛英雄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利用交联聚合物驱油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式,为达到经济有效的驱油效果,合理设计注入参数尤为重要。以投入产出比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确定交联聚合物驱各段塞最佳注入参数的最优化数学模型,并将其转换为一个带有非线性约束的非线... 利用交联聚合物驱油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式,为达到经济有效的驱油效果,合理设计注入参数尤为重要。以投入产出比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确定交联聚合物驱各段塞最佳注入参数的最优化数学模型,并将其转换为一个带有非线性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的fmincon优化模块对其进行了求解,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所求得的最优解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聚合物 段塞组合 非线性规划 投入产出比 下二门油田 核桃园组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调驱工艺优化设计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丰钢 铁磊磊 +1 位作者 李翔 王冠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24-30,共7页
聚合物微球具有进行深部调驱的性能,选用纳米聚合物微球与核壳自胶结微球进行室内实验,对注入段塞工艺、不同类型微球组合注入次序与比例以及注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优化。结果表明,相比高质量浓度短段塞及低质量浓度长段塞,中等质量浓度... 聚合物微球具有进行深部调驱的性能,选用纳米聚合物微球与核壳自胶结微球进行室内实验,对注入段塞工艺、不同类型微球组合注入次序与比例以及注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优化。结果表明,相比高质量浓度短段塞及低质量浓度长段塞,中等质量浓度中等段塞注入聚合物纳米球工艺综合了以上两种注入工艺的优点,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内获得相对稳定的采收率;先注入核壳自胶结微球后注入纳米球对于中低渗地层进行深部调驱具有更高的微球利用率及开发效果,实验条件下两者的最佳PV数比为1∶1;间隔注入工艺,使得微球分布于更为广泛的地层中,对于前期形成的新的渗水通道可以进行及时的微球补充,从而使得采收率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深部调驱 段塞工艺 注入次序及比例 注入方式
下载PDF
低渗油藏CO_2驱气水段塞比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钟张起 薛宗安 +2 位作者 刘鹏程 吴桂晶 史运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28-131,169,共4页
根据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与水驱和连续注气方式相比,气水交替驱能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气水交替驱过程中,在一定井底控制压力下,最佳气水段塞比是变化的,它与渗... 根据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与水驱和连续注气方式相比,气水交替驱能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气水交替驱过程中,在一定井底控制压力下,最佳气水段塞比是变化的,它与渗透率、注气速度和井底压力等因素有关。最佳气水段塞比对渗透率的变化比较敏感,注气速度其次,井底控制压力再次。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最佳气水段塞比逐渐减小,而采收率也逐渐减小。渗透率在一定范围内,渗透率越低,气水交替驱的效果越好。这也从理论上证明,与中高渗透油藏相比,气水交替驱更适合低渗透油藏。它为油田CO2驱油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低渗储层 气水段塞比 气水交替驱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矩形微通道内液滴产生和运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屈健 王谦 +4 位作者 何志霞 韩新月 胡自成 刘涛 王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0,共5页
借助于高速电荷耦合器件(CCD)相机,对宽125μm、深300μm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通道内的液滴产生和流动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水(离散相)和硅油(连续相)的流量比,分析了液滴的长度、运动速率和产生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借助于高速电荷耦合器件(CCD)相机,对宽125μm、深300μm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通道内的液滴产生和流动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水(离散相)和硅油(连续相)的流量比,分析了液滴的长度、运动速率和产生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微通道内液滴的无量纲长度与水、油流量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而液滴的运动速率比两相混合物的表观速率大.同时,提出了能够简单、准确描述液滴运动速率的实验拟合公式,并建立了预测液滴产生频率的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所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较吻合,两者偏差在±1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液滴 弹状流 流量比 产生频率
下载PDF
导流式气泡泵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鹏 刘道平 +1 位作者 平亚琴 梁俣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5-69,共5页
应用两相流分相模型理论,建立了导流式气泡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工作特性的理论模型。并以饱和水为工质,对该气泡泵的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或沉浸比的增加,提升管中两相流... 应用两相流分相模型理论,建立了导流式气泡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工作特性的理论模型。并以饱和水为工质,对该气泡泵的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或沉浸比的增加,提升管中两相流流型将发生改变,从而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曲线逐渐偏离;流型改变使液体提升量随气体流量增加的增速减缓,对液体提升量并无抑制作用;系统的总压降中,影响最大的是提升管中两相流的摩擦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泵 理论模型 弹状流 沉浸比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方式选择及最优方案设计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超群 刘德华 +2 位作者 黄磊 范虎 孟凡池 《天然气与石油》 2012年第3期60-63,102,共4页
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M1油藏高含水期合理的开发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各井组最优的气水交替注入方案。该方案不仅考虑了CO2注入量、CO2注入速率、水注入速率、CO2段塞数、气水段塞比等因素,还对首段塞与后续段塞比、CO... 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M1油藏高含水期合理的开发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各井组最优的气水交替注入方案。该方案不仅考虑了CO2注入量、CO2注入速率、水注入速率、CO2段塞数、气水段塞比等因素,还对首段塞与后续段塞比、CO2浓度、焖井时间等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首段塞与后续段塞比应在2∶1左右;注入CO2浓度不应低于90%;首段塞合理焖井天数在15 d左右,后续段塞合理焖井天数在7~8 d。将实验结果与水驱方式进行了对比,在开采后期气水交替注入的采油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含水率低于水驱方式,因此CO2气水交替驱技术可以在M1油藏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交替注入 正交实验设计 焖井时间 前后段塞比
下载PDF
温西3块非混相驱注气参数优选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仓辉 杨永亮 陈建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5期95-98,共4页
开展温西3块非混相驱长岩心室内实验,分析了注入气贫富、注入气段塞尺寸、注入气水比和转注气驱时机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优选出了该块非混相驱注气参数。该项研究对今后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非混相驱 长岩心实验 注入气段塞 气水比 注气参数 温西3块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混相驱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高峰 杨铁军 +1 位作者 郑雄杰 汪艳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209-215,共7页
水气交替(WAG)注入是改善气驱开发效果最经济有效的做法,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SSRWAG)是注气驱油开发设计的重要参数。但现有研究方法和结果在普遍性、个性化和效率方面仍有不足。以水气交替注入单周期为考察对象,从扩大注入气波及体积... 水气交替(WAG)注入是改善气驱开发效果最经济有效的做法,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SSRWAG)是注气驱油开发设计的重要参数。但现有研究方法和结果在普遍性、个性化和效率方面仍有不足。以水气交替注入单周期为考察对象,从扩大注入气波及体积角度得到低渗透油藏水气段塞比下限;从保持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角度得到水气段塞比上限和水段塞连续注入时间上限;通过引入主流管突进系数概念,结合混相气驱油墙描述方法,根据达西定律推导出单WAG周期内气段塞连续注入时间上限;并给出水气段塞比约束下的气段塞连续注入时间;首次得到水气段塞比油藏工程计算数学模型。本文研究发现:水气段塞比合理区间受控于水和气的波及系数以及单WAG周期内水气段塞连续注入期间的注采比;一般低渗透油藏在油墙集中采出阶段中后期水、气段塞均需采用时间序列上的锥形段塞组合。研究成果对注气开发方案编制和气驱生产调整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混相驱 水气交替段塞比 波及系数 驱油效率 地层压力 油墙 气窜
下载PDF
气水交替驱CO_2注入界限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超群 黄磊 +2 位作者 罗璇 范虎 万单梁 《油气地球物理》 2012年第2期31-34,共4页
通过机理模型,研究了M1油藏CO2驱气水交替注入的主要技术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井组地质模型,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各井组最优气水交替注入方案。结果表明,气水交替注入时除了CO2注入量、注入气体浓度、CO2注入速度、注水速度、CO... 通过机理模型,研究了M1油藏CO2驱气水交替注入的主要技术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井组地质模型,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各井组最优气水交替注入方案。结果表明,气水交替注入时除了CO2注入量、注入气体浓度、CO2注入速度、注水速度、CO2段塞数、气水段塞比等因素外,焖井时间和前、后段塞比都会对开发效果产生影响,但这两个因素在此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水驱效果相比,开采后期气水交替注入的采油量有了明显提高,而含水率却比水驱低。因此,CO2驱气水交替可以在M1油藏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交替注入 正交实验设计 焖井时间 前后段塞比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抽汲井试井曲线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洪 任路 胡治华 《天然气与石油》 2011年第5期41-43,46,共4页
抽汲作业在国内外油田上被广泛应用,是提高油藏开采速度的有力手段。抽汲井每抽恢复段压力曲线蕴含大量信息,研究抽汲井每抽恢复段试井曲线特征很有必要,同时由于裂缝的存在,裂缝特征参数对抽汲后恢复压力资料有显著影响。针对圆形封闭... 抽汲作业在国内外油田上被广泛应用,是提高油藏开采速度的有力手段。抽汲井每抽恢复段压力曲线蕴含大量信息,研究抽汲井每抽恢复段试井曲线特征很有必要,同时由于裂缝的存在,裂缝特征参数对抽汲后恢复压力资料有显著影响。针对圆形封闭地层裂缝性油藏抽汲井段塞流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反演方法,求解得到了裂缝性油藏抽汲井井底压力,绘制了裂缝性油藏抽汲井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研究发现表皮系数只对双对数曲线早期产生影响,裂缝性油藏窜流导致抽汲井试井双对数曲线上出现一个台阶,窜流系数越大台阶越早出现,储能比越小台阶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抽汲井 段塞流 窜流系数 储能比
下载PDF
注入方式对稠油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闫文华 吴东莹 汪宁宇 《化学工程师》 CAS 2017年第4期41-43,共3页
龙618区块是位于辽河油田的一个常规稠油区块,为了解决原油粘度高,常规注水开发效率低以及地层压力下降快等问题,进行室内岩心实验,研究化学驱注入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前置高浓度小段塞后续低浓度大段塞的驱油效果好于前置... 龙618区块是位于辽河油田的一个常规稠油区块,为了解决原油粘度高,常规注水开发效率低以及地层压力下降快等问题,进行室内岩心实验,研究化学驱注入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前置高浓度小段塞后续低浓度大段塞的驱油效果好于前置高浓度大段塞后续低浓度小段塞的驱油效果,并且二元主段塞注入前注入少量凝胶段塞可以调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化学驱 注入方式 段塞 采收率
下载PDF
段塞蒸汽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志强 刘先勇 +3 位作者 孙宁 宋洁娴 张万才 魏勇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前超稠油开发以蒸汽吞吐为主,但单井吞吐的蒸汽波及范围较小,且随着注气吞吐周期轮次的增加,注入蒸汽对油井近井地带油层的冲刷溶蚀作用越来越明显,油层存水率逐渐升高,采出液也逐渐呈现高含水的特征,导致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逐渐变差... 目前超稠油开发以蒸汽吞吐为主,但单井吞吐的蒸汽波及范围较小,且随着注气吞吐周期轮次的增加,注入蒸汽对油井近井地带油层的冲刷溶蚀作用越来越明显,油层存水率逐渐升高,采出液也逐渐呈现高含水的特征,导致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了提高超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通过对开发方式的模拟研究,确定了段塞汽驱开发试验,实现了对地层能量的补充,扩大了蒸汽波及范围,有效提高了蒸汽利用率,同时针对汽窜影响,开展专项治理。针对单家寺油田单56块油藏特点,对蒸汽速度、段塞长度及注采比参数进行了优化,合理调整生产参数,采用高温泡沫剂和注氮气混合高温发泡剂与蒸汽混注,对高渗层采用有效封堵等技术,现场应用获得成功,使边底水中厚层砂岩超稠油油藏蒸汽采油速度、累积油气比和最终采收率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开发 采收率 开发方式 段塞汽驱 汽窜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抽汲井试井曲线特征
18
作者 刘洪 任路 胡治华 《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 2011年第3期13-15,3,共3页
抽汲作业在国内外油田上被广泛应用,是提高油藏开采速度的有力手段。裂缝性油藏由于裂缝的存在,裂缝特征参数对抽汲后恢复压力资料有显著影响。针对圆形封闭地层裂缝性油藏抽汲井段塞流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反演方法,求解得... 抽汲作业在国内外油田上被广泛应用,是提高油藏开采速度的有力手段。裂缝性油藏由于裂缝的存在,裂缝特征参数对抽汲后恢复压力资料有显著影响。针对圆形封闭地层裂缝性油藏抽汲井段塞流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反演方法,求解得到了裂缝性油藏抽汲井井底压力。研究了窜流系数、储能比、井筒储集系数和表皮系数等参数对圆形封闭地层裂缝性油藏段塞流试井曲线的影响,为抽汲井压力恢复资料解释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抽汲井 段塞流 窜流系数 储能比
下载PDF
利用昆钢嘉华矿渣粉配制碱矿渣水泥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熊鑫 徐清 +3 位作者 胡志 蔡世桐 牛维宏 肖南润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95,共3页
针对云南省昆钢嘉华生产的高炉磨细矿渣粉,利用氢氧化钠与水玻璃配制碱溶液激发矿渣活性,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水玻璃模数、碱溶液浓度、溶矿比对碱矿渣水泥凝结时间、流动度、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对其水化产物进行微观分析。试... 针对云南省昆钢嘉华生产的高炉磨细矿渣粉,利用氢氧化钠与水玻璃配制碱溶液激发矿渣活性,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水玻璃模数、碱溶液浓度、溶矿比对碱矿渣水泥凝结时间、流动度、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对其水化产物进行微观分析。试验表明,在不使用缓凝剂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碱矿渣水泥凝结时间符合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细矿渣粉 碱矿渣水泥 水玻璃模数 溶矿比
下载PDF
Flow structures of gaseous jets injected into water for underwater propulsion 被引量:32
20
作者 Jia-Ning Tang Ning-Fei Wang Wei Shyy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Gaseous jets injected into water are typically found in underwater propulsion, and the flow is essentially unsteady and turbulent. Additionally, the high water-to-gas density ratio can result in complicated flow struc... Gaseous jets injected into water are typically found in underwater propulsion, and the flow is essentially unsteady and turbulent. Additionally, the high water-to-gas density ratio can result in complicated flow structures; hence measuring the flow structures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remains a challenge.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nderwater propulsion, this paper uses detailed NavierStokes flow computations to elucidate the gas-water interac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volume of fluid (VOF) model. Furthermore, these computations take the fluid compressibility, viscosity, and energy transfer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data, showing that phenomena including expansion, bulge, necking/breaking, and back-attack are highlighted in the jet process. The resulting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on the rear and front surfaces of the propul- sion system can generate an additional thrust. The strong and oscillatory thrust of the underwater propulsion system is caused by the intermittent pulses of the back pressure and the nozzle exit pressure. As a result, the total thrust in underwater propulsion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nozzle geometry but also by the flow structures and associated pressure distri- b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eous jets - Underwater propulsion Highdensity ratio gas-water interac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